“百分数的认识”
“百分数的认识”的相关文献在2003年到2022年内共计71篇,主要集中在教育、数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1篇、专利文献135628篇;相关期刊29种,包括知识窗、教育文汇、云南教育:小学教师等;
“百分数的认识”的相关文献由87位作者贡献,包括韩宇、丘文君、王永胜1等。
“百分数的认识”—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35628篇
占比:99.95%
总计:135699篇
“百分数的认识”
-研究学者
- 韩宇
- 丘文君
- 王永胜1
- 陈励群
- 马忠亮
- 万小华(执教)
- 于江美2
- 于玲2
- 付国华(评析)
- 位惠女
- 俞正强(执教)
- 冯佳圆(整理/赏析)
- 冯育花
- 刘以春
- 刘居民2
- 刘文明
- 刘松
- 刘燕1
- 危群(评析)
- 吴新君(教学分析)
- 吴正宪(执教)
- 吴沅原
- 吴绪益
- 周雪娜
- 娄玲娇2
- 孔企平(总评)
- 居云慧
- 张丽霞
- 张伟秀
- 张凯
- 张艳(整理/赏析)
- 徐云鸿
- 徐大有3
- 徐燕
- 慕振亮1
- 戚宝荣
- 戴颖华
- 方义伦
- 方少杰
- 朱琳
- 朱鸿芬
- 李云碧
- 李巧莉(执教)
- 李玲娟1
- 李莉
- 李重莹1
- 杜鲜霞
- 杨敏
- 梁玲
- 武维民
-
-
王九红
-
-
摘要:
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扩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需要。《百分数的认识》的教学内容可以从百分数从何而来、如何展开以及去往何处这三个方面来进行扩充,这将有助于学生扩展认知结构,形成多角度看问题的意识,发展综合素养。
-
-
沈强
-
-
摘要:
“百分数的认识”被纳入统计范畴后,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教学环节,让百分数的认识更具统计味。一、处理数据,理解百分数的含义1.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教师出示视力等级表(如图1),请学生对照自己的视力,用举手的方式进行表示,教师记录数据并制作成统计表(如表1)。
-
-
俞正强(执教);
吴新君(教学分析)
-
-
摘要:
学习,对孩子们而言是一个从“活明白”到“想明白”的过程。什么是“活明白”与“想明白”?老师分别如何引导与推进?我们以“百分数的认识”一课为例,做深度介绍,希望有助于孩子们学习力的提高。一、学习,始于孩子们的“活明白”环节一。问题:能写一个或几个自己熟悉的百分数吗?目标:落实百分数的读法和写法。
-
-
武维民
-
-
摘要: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百分数知识由“数与代数”领域调整到“统计与概率”领域。这样的调整促使我们重新审视百分数学习的目标与任务。如何帮助儿童理解大数据时代百分数的统计意义与应用价值,了解百分数可以对数据的分布进行刻画呢?特别是教师如何站在儿童的视角,结合具体情境,利用儿童已有的学习经验、生活经验、统计经验深入探索百分数的统计意义,逐步形成数据意识,发展应用意识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吴正宪老师的“百分数的认识”一课,感受她带给我们的启示。
-
-
-
马云鹏
-
-
摘要:
多年来,对百分数内容的教学研究积累了许多典型的案例和研究成果。百分数不仅是小学数学中重要的概念,更是由于其广泛的应用性备受人们的关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百分数作为“统计与概率”领域的内容,更加突显了其统计意义。如何在教学中体现数学课程标准对百分数提出的要求?怎样将百分数的统计意义落实在课堂教学之中?吴正宪老师这节“百分数的认识”教学课例做了有益的探索。本节课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体现了百分数的统计意义,培养了学生的数据意识。
-
-
方义伦
-
-
摘要:
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84、85页,练习十四第1-3题。教学目标1.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百分数的过程,体会百分数产生的必要性,初步理解百分数在具体情境中的意义,会正确读写百分数。2.理解百分数与分数、比的联系和区别,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数感。
-
-
黄建花
-
-
摘要:
在"百分数的认识"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百分数的意义,掌握百分数的写法及特征,并通过及时训练,强化巩固,进而实现以学定教.
-
-
吴绪益
-
-
摘要:
—、课前探寻,“百分数的认识”看似简单,但在儿童的世界中却有着曲折的认知历程。百分数存在的价值是什么?如何理解百分“比”和百分“率”的含义?百分数与分数之间有何区别与联系?这些都是学生面对百分数的认知难点。通过对人教版、北师大版和苏教版三个版本教材进行对比研究,笔者简要提炼出如下价值取向:百分数的本质是表达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只表示率的含义);把标准量定位为100,其优点在于直观,方便比较;深度理解百分数意义的方法是找出两个相比较的量;百分数在生活中有着广泛应用。
-
-
戴颖华
-
-
摘要:
很多教师在上公开课前都会寻找名师的教学设计、上课视频、课堂实录等作参考,但发现即使流程和名师的一模一样,课堂效果就是不好,同样的话怎么自己说出来效果就大打折扣呢?对此,我也有相同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