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经历
留守经历的相关文献在2006年到2022年内共计273篇,主要集中在心理学、教育、社会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69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168篇;相关期刊200种,包括农村经济与科技、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中国特殊教育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第八次全国中西医结合中青年学术论坛、浙江省心理卫生协会第十届学术年会暨浙江省首届心理咨询师大会、维护心身健康,提高生命质量国际学术研讨会等;留守经历的相关文献由427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志军、徐礼平、李艳兰等。
留守经历
-研究学者
- 刘志军
- 徐礼平
- 李艳兰
- 李静
- 甘良梅
- 邢利芳
- 张佩云
- 张俊杰
- 杨影
- 刘洋
- 励骅
- 吴美娟
- 周斌
- 徐治国
- 方倩
- 方珏
- 朱永芳
- 杨盈
- 潘璐明
- 许烽
- 陈艳玲
- 刘丽娟
- 刘婷
- 刘月红
- 刘赛玉
- 吴洁
- 周碧薇
- 宋淑娟
- 岳广欣
- 巫鑫辉
- 干瑜璐
- 张丽亚
- 张兴利
- 张文雅
- 张莉华
- 徐婧蕾
- 徐隽
- 成虹霓
- 昕彤
- 晏祥辉
- 朱瑾
- 李娜
- 李文利
- 李现菊
- 李玲玲
- 李磊
- 杜佳玉
- 杨军
- 杨小莉
- 杨小青
-
-
李静
-
-
摘要:
近年来我国留守儿童的比例有显著下降,留守儿童生存状态也有极大改善。目前在高中阶段仍存在一定数量曾有过"留守经历"的学生,其在社会适应和人生发展方面相较于同龄人需要更多的帮助和指导。学校可抓住青少年在高中阶段这个自我同一性形成的关键期,通过构建助益于留守学生自我同一性积极发展的生态化心理辅导体系,引导和帮助他们成长。
-
-
陈艳玲;
张俊杰;
顾琼;
于海波;
许胜;
王昕
-
-
摘要:
目的描述医学新生童年期虐待和抑郁症状的检出率,并探讨童年期虐待和留守经历与抑郁症状的关系。方法采用自编一般人口学调查表、童年期创伤问卷简版中文版、贝克抑郁问卷第二版中文版于2020年10月对安徽某医学院校2020级入学新生进行调查,共调查3446人,获取有效问卷3319份。调查对象年龄(18.40±1.24)岁;男1338人,女1981人;有留守经历者1224人,无留守经历者2095人。结果3319名医学新生抑郁症状总检出率为11.3%,生源地为城镇或城市的医学新生抑郁症状检出率高于农村的医学新生(P<0.05)。医学新生4种童年期虐待的总检出率为12.6%,其中情感虐待3.2%,躯体虐待2.1%,性虐待3.2%,情感忽视8.4%。有留守经历的医学新生4种童年期虐待总检出率、情感虐待、性虐待和情感忽视检出率及童年期虐待总分均高于无留守经历者(P<0.001)。4种童年期虐待类型与医学新生抑郁症状均存在正向关联(P<0.05/0.001)。在童年期虐待因素中有留守经历者比无留守经历者抑郁症状检出率高(P<0.001)。童年期虐待在留守经历与抑郁症状间具有完全中介作用。结论童年期虐待与抑郁症状关系密切,有童年期虐待和留守经历的医学新生抑郁症状检出率高。
-
-
王静;
向咏
-
-
摘要:
探索留守经历大学生社会支持在情绪智力与心理健康中的作用,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提升提供参考。采用方便抽样方法,抽取四川省某高校950名大学生,使用自编人口学调查问卷、情绪智力量表(WLEI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和心理困扰状况评定量表(Kessler10)施测。研究发现,留守经历大学生的情绪智力与其心理健康状况显著相关,而且能够通过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预测心理健康状况;性别在情绪智力与心理健康间起调节作用,其中女生的情绪智力对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更为显著。据此认为,提升情绪智力和提高社会支持可以改善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应格外关注留守经历女大学生群体。
-
-
李静
-
-
摘要:
为深入探讨留守经历高职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安徽某高职院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状态特质焦虑问卷、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以及解亚宁编制的建议应对方式问卷对200名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留守经历高职大学生的状态焦虑水平要明显地高于非留守经历高职大学生,留守经历高职大学生的特质焦虑水平远低于非留守经历高职大学生;留守经历高职大学生的状态焦虑与消极应对和生活事件的其它因子存在显著正相关,特质焦虑与消极应对和生活事件的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健康适应和其它因子显著正相关;回归分析表明:消极应对对焦虑总分具有正向的预测作用。因此应重视对留守经历高职大学生开展基于情绪调适、应对方式、人际沟通等方面的训练,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
-
-
金丽芬;
顾寿永
-
-
摘要:
探讨留守经历高职生相对剥夺感对其心理社会适应的影响机制及其对策。 方法:对 935 名留守经历高职生采用相对剥夺感问卷、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自尊量表进行施测。 结果:①相对剥夺感与抑郁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与自尊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自尊与抑郁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②相对剥夺感通过自尊的中介作用非常显著预测留守高职生的抑郁状态。 ③随着自尊水平的不断降低,留守高职生的相对剥夺感对抑郁的影响效应逐渐增强。 对策:①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促进心理帮扶。 ②注重家校联合,补齐成长短板。
-
-
卫文韬;
王妍妍
-
-
摘要:
运用扎根理论的方法,对关于有留守经历犯罪人的法院判决书进行分析,探讨有留守经历犯罪人犯罪的成因,构建有留守经历犯罪人恶性转化模型,发现留守经历与犯罪并无直接关联,而是留守儿童在经历“被贴上负面标签”“社会化中断”“失范状态无法合理化解”等过程中与社会产生的一系列恶性互动所导致的,进而由此提出相应的对策。
-
-
谢勇;
赵晓倩
-
-
摘要:
童年留守经历是留守者生命历程中的重要事件,对其成年后的终身发展往往存在着持久的影响。基于长期的视角,探讨了青少年时期的留守经历影响高等教育获得的理论机理,并使用2018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CLDS 2018)进行了相关的计量检验。研究发现:留守经历对个体的高等教育获得存在显著的负面影响,有留守经历者获得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概率显著下降5%,获得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概率显著下降2.7%。其中“全部留守”(父母都不在身边)和“高中留守”的负面效应更加突出,该结论在对留守经历的内生性进行控制后仍然成立。进一步的研究显示,留守经历对高等教育获得的影响存在着显著的“城乡效应”和“独生子女效应”,即显著降低了农村个体和非独生子女获得高等学历的可能性。
-
-
刘志军
-
-
摘要:
采用2385名新生代外来工的调查数据,通过相关行为倾向变量来考察童年期留守经历与个体退缩型人格的关系。结果表明,有过留守经历者更可能“怕被炒掉或被刁难而不反映劳动权益意见”,显示出比较明显的退缩型人格特征。其中以学前留守的影响最显著,而留守时间越长,影响越大。以“愿否因自身权益受损参加维权活动”这一假想情境下的意愿变量、“是否怕被报复而不投诉权益受侵害行为”这一现实情境下的行为变量所做的参证分析及倾向值匹配前后的对照分析验证了上述结论的稳健性。文章重点以现实情境下的行为倾向测量验证了采用心理量表施测及定性研究所得的结论,并表明留守经历对于退缩型人格的长期性影响可以从大学生等群体推展到普通的外来工群体。所得结论亦表明,除结构逻辑和历史逻辑以外,对于新生代外来工的研究还需纳入生态逻辑,关注其童年期的发展生态系统。由于退缩会对社会融入产生消极影响,诱发“半城市化”的社会结构张力,今后的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需更多关注其人格发展,尤需对那些处于学前阶段的留守儿童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干预策略。
-
-
张俊杰;
王恩娜
-
-
摘要:
目的:探索家庭关怀度与班级归属感对有留守经历高职生网络成瘾的联合效应及自尊的中介作用,为预防和干预有留守经历高职生网络成瘾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家庭关怀度指数问卷、班级归属感量表、自尊量表和网络成瘾量表对河南省2所高职院校的983名有留守经历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家庭关怀度、班级归属感与自尊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家庭关怀度与班级归属感的交互项对网络成瘾的预测作用显著(β=-0.06,P<0.05)。家庭关怀度和班级归属感的交互效应通过自尊的中介作用影响网络成瘾,高、低家庭关怀度条件下的间接效应值分别为-0.06、-0.10,高、低班级归属感条件下的间接效应值分别为-0.05、-0.09。结论:家庭关怀度与班级归属感均可以通过自尊的中介作用有效降低有留守经历高职生的网络成瘾,且两者具有显著的联合增强效应。
-
-
刘国华;
周剑锋;
徐佳丽;
沙冕;
卢金逵
-
-
摘要:
目的:了解农村地区中学生不良心理状态与心肺耐力水平的关联,为改善农村地区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选取江西省上饶市2087名13~17岁初、高中学生为调查对象。分别采用中文版的9项抑郁症状量表(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9 items, PHQ-9)和广泛性焦虑量表(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7, GAD-7)评估青少年抑郁、焦虑症状,同时问卷调查家庭情况和生活行为等基本信息,用20 m往返跑(20 m SRT)测试间接反映青少年心肺耐力水平。结果:农村中学生20 m SRT不合格与抑郁症状、焦虑症状、有留守经历以及三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控制性别、年龄、是否吸烟、是否饮酒、早餐行为和体力活动情况后,中学生男生20 m SRT不合格情况与抑郁症状留守经历的交互作用呈正相关(OR = 1.56, 95%CI = 1.01~2.43)。结论:抑郁症状不仅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还表现出心肺耐力水平的下降,相关部门应采取相应措施预防和控制农村留守中学生抑郁症状的发生。
-
-
Yang Shu-min;
杨曙民;
Li Jian-xiu;
李建秀;
Yuan Dong-xia;
原冬霞
-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保健医学分会2015年学术年会》
| 2015年
-
摘要:
目的:通过调查留守经历大学生的“情感状态”,了解该群体情感智商水平并探讨留守经历对大学生情感智商的影响. 方法:采用谢华真制定的健商问卷,同时附加自定义问题“未与父母连续居住在一地超过10年”,对河北工程大学30000余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本研究共收到有效问卷8064份,在填写有效问卷的大学生中,留守经历大学生3664人,无留守经历大学生4400人,留守经历大学生占45.44%.“情感状态”分值在0~2分,3~5分水平者,6~8分的比例高于非留守组学生,留守经历大学生人数明显多于无留守经历大学生(χ20~2分=66.23,P<0.01;χ23~5分=355.57,P<0.01,P<0.05);9~10分水平,前者人数明显少于后者人数(χ29~10分=423.82,P<0.01). 结论:留守经历大学生“情感状态维度健商指数”低分值人数明显高于无留守经历大学生,建议对该群体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从而提高该群体情感智商水平.
-
-
-
陈孜;
卢溪;
何聪;
陆阳
- 《维护心身健康,提高生命质量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2年
-
摘要:
目的:了解在人格形成的过程中留守经历的影响及作用。方法:采用《Temperament and Character Inventory》(TCI)及自编调查表对四川省内1500名大学生进行随机调查。结果:1.对于大学生来说,有无早期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在人格的7个维度上无显著差异(t值在0.31-1.21之间,p>0.05);2.对于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来说,留守经历对人格有明显的影响:父母亲外出打工时孩子的年龄越小,其成人后的自我指向这一维度的得分越高(r父=-0.105,p<0.05; r母=-0.117,p<0.05);母亲外出打工时孩子的年龄越小,协调性的得分越高(r=-0.135; p<0.05);父亲在外打工的时间越长,孩子成人后追求刺激性的人格特征越弱(r=-0.132;p<0.05)。结论:早期的留守经历对人格形成有明确的影响。
-
-
WU xin-hui;
巫鑫辉;
Li na;
李娜;
Wang xiaoxue;
王小雪;
YUE guang-xin;
岳广欣
- 《第八次全国中西医结合中青年学术论坛》
| 2016年
-
摘要:
目的:探究留守经历对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的影响.rn 方法:随机抽取河南省农民工年输出量5千万以上三个地区18-25岁外出务工人员327人,采用生活事件量表(LES)、五态人格测验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为研究工具,进行问卷调查.并对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rn 结果:外出务工人员留守经历组与非留守经历组对比,生活事件量表得分比较组间无差异;五态人格测验少阳(P<0.01)与太阴(P<0.05)维度有显著性差异;SCL-90躯体化因子(P<0.05)、焦虑因子(P<0.05)、敌意因子(P<0.05)、恐怖因子(P<0.05)有显著性差异.rn 结论:留守经历者表现出少阳与太阴的矛盾人格特征;在正常生活事件应激范围,留守经历人群的主观身体不适感、焦虑、恐怖体验更为敏感,且有敌意倾向.提示留守经历不利于个体发展出稳定人格心理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