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自杀意念

自杀意念

自杀意念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843篇,主要集中在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心理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11篇、会议论文30篇、专利文献302篇;相关期刊365种,包括中国特殊教育、中华流行病学杂志、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等; 相关会议20种,包括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行为医学学术会议、2013年浙江省心身医学学术年会、第十四次全国行为医学学术会议等;自杀意念的相关文献由2164位作者贡献,包括肖水源、李献云、杨新国等。

自杀意念—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11 占比:70.95%

会议论文>

论文:30 占比:2.62%

专利文献>

论文:302 占比:26.42%

总计:1143篇

自杀意念—发文趋势图

自杀意念

-研究学者

  • 肖水源
  • 李献云
  • 杨新国
  • 费立鹏
  • 徐明津
  • 胡德英
  • 周亮
  • 巢传宣
  • 童永胜
  • 宫火良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秋英; 黄巧敏; 迟新丽
    • 摘要: 目的:了解初中生的自杀意念检出率及影响因素,为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自杀意念提供针对性策略。方法:在深圳市选取2016级初一学生共1301人,进行每年1次、共3年的追踪测查。使用危险行为评定量表(RBES)、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积极青少年发展量表(CPYDS)和家庭功能量表(CFAI)进行测查。结果:本样本的自杀意念逐年检出率分别为21.4%、22.2%、16.9%,抑郁症状检出率分别为33.4%、34.6%、28.8%。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生(初一、初二、初三OR=1.48、1.35、2.47)、有抑郁症状(初一、初二、初三OR=4.41、1.83、1.83)的学生具有较高的自杀意念风险,而积极青少年发展水平高(初一和初三OR=0.72、0.67)和家庭功能好(初一和初三OR=0.68、0.73)的学生,其自杀意念风险较低。结论:深圳市初中生存在一定的自杀意念检出率,关注特定人群,提升积极青少年发展水平、改善家庭功能能降低自杀意念风险。
    • 高华; 黄涛; 彭新波
    • 摘要: 自杀意念指个体想要自杀的想法,对自杀意念影响因素的考察将有利于在认知上控制自杀风险.反刍思维作为一种沉浸式的认知反应方式,是探讨自杀意念产生与发展的新切入点.反应风格理论、自杀人际关系理论、自杀认知模型和动机-意志整合模型都能为反刍思维影响自杀意念提供理论支撑.未来除需要加深对二者行为作用机制的探讨外,还应增加追踪、对照研究设计和认知神经机制层面的探索,并加强反刍思维之于个体积极意义的考察.
    • 康延海; 李佳; 董洁; 王小薇; 李飞燕; 彭晓兰
    • 摘要: 目的探讨氟西汀联合认知行为治疗(CBT)对急性期非典型特征抑郁症疗效及负性自动思维和自杀意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6月海南省人民医院心理科诊治急性期非典型特征抑郁症患者8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氟西汀治疗12周,观察组采用氟西汀联合CBT治疗12周。比较2组抗抑郁治疗效果,治疗前后抑郁程度(HAMD_(17)评分)、负性自动思维(ATQ评分)、自杀意念(BSI-CV评分)和社会功能(GAF评分)差异。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85.00%vs.62.50%,χ^(2)=5.230,P=0.022)。治疗后2组HAMD_(17)评分、ATQ频繁程度评分、ATQ相信程度评分、最近1周自杀意念强度评分、最抑郁时自杀意念强度评分、最近1周自杀危险性评分、最抑郁时自杀危险性评分、最近1周BSI-CV总分、最抑郁时BSI-CV总分均较治疗前降低,GAF评分较治疗前增加,且观察组改善优于对照组(t=9.314、9.389、7.657、4.771、7.119、6.391、6.185、4.582、8.166、5.472,P均<0.001)。结论氟西汀联合CBT治疗可更有效地缓解抑郁程度,降低负性自动思维和自杀意念水平,提高社会功能。
    • 王存同; 韩婷婷; 张杰
    • 摘要: 目的:分析在校大学生预防自杀意念的外在保护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抽样、三阶段抽样等方法,应用NCS-R自杀意念量表,对某北京高校两个学年的大学生(n=1256)的学习与生活状况进行调查,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在校大学生有自杀意念的有173人(占13.77%);积极参加班级活动、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等则是大学生群体减少自杀意念的保护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积极参加班级课外活动及体育锻炼对预防自杀意念有正向影响,建议作为大学生自杀预防的外在保护因素而加以重视。
    • 宋意霞; 黄肖嘉棋
    • 摘要: 为了进一步验证中文版自杀意图问卷在我国背景下的双因子模型,并检验该问卷在不同性别青少年人群中的测量等值性,本研究选取512名女生和492名男生进行施测,对有效数据进行单组验证性因素分析和性别测量等值性检验。结果显示PANSI双因子结构模型在总体样本、女生样本与男生样本中拟合均良好,同时跨性别的形态等值、弱等值、强等值及严格等值模型均成立。说明中文版自杀意念问卷双因子结构在不同性别组中具有测量等值性。
    • 姜雨; 程敬亮; 陈苑; 郑瑞平; 韩少强; 周冰倩; 张勇; 李淑英
    • 摘要: 目的利用基于功能连接密度(functional connectivity density,FCD)的方法探讨伴自杀意念首发抑郁症患者静息态下半球水平功能连接模式的改变。材料与方法对前瞻性纳入的30例伴自杀意念抑郁症患者(伴自杀意念组)、28例不伴自杀意念抑郁症患者(不伴自杀意念组)及3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和Beck自杀意念量表评定,同时行功能磁共振成像扫描。计算半球间和半球内FCD,并分析伴自杀意念组差异脑区的FCD值与临床量表评分之间的关系。结果与不伴自杀意念组和对照组相比,伴自杀意念组双侧内侧前额叶的半球间FCD值降低。与对照组相比,伴自杀意念和不伴自杀意念组双侧中央后回的半球间FCD值升高,右侧中央后回和顶下小叶的半球内FCD值升高,双侧内侧前额叶的半球内FCD值降低。不伴自杀意念组左侧前扣带回的半球内FCD值较对照组降低。伴自杀意念组差异脑区的FCD值与临床量表评分无显著相关(P>0.05)。结论伴自杀意念抑郁症患者半球间及半球内FCD的改变可以反映大脑半球水平功能连接的变化,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伴自杀意念的抑郁症患者大脑半球之间的相互作用。
    • 冯连启; 刘杰; 王娟
    • 摘要: 目的:探讨社区重性抑郁障碍患者自杀相关特征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0年3月商丘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重性抑郁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以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总分12分为界限分为自杀意念组35例,SIOSS评分≥12分和无自杀意念组65例,SIOSS评分<12分。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的差异,分析患者自杀的影响因素。结果:自杀意念组患者在文化程度、家族史、居住地、睡眠障碍、RBANS注意因子、RBANS延时记忆因子及疲倦或精力缺失方面与无自杀意念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82、0.792、5.942、2.542、4.249、1.700、1.965,P<0.05)。进一步分析显示,文化程度、居住地、RBANS注意因子、RBANS延时记忆因子及疲倦或精力缺失是重性抑郁患者自杀意念的影响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2.075、1.982、2.320、1.160、1.220,P<0.05)。结论:文化程度、居住地、RBANS注意因子、RBANS延时记忆因子及疲倦或精力缺失是重性抑郁患者自杀意念的影响因素,临床上应及时对患者自杀意念进行干预,降低自杀率的发生。
    • 章薇; 胡德英; 丁小萍; 彭笑; 陈莹; 滕芬; 吴明娥
    • 摘要: 非自杀性自伤是全球性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本文对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流行病学现状、影响因素、评估方法及护理干预措施进行综述,旨在为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的相关研究及临床干预提供参考,降低青少年再自伤及自杀风险。
    • 张春艳; 危亮; 弓建; 杜海; 杨溪泉; 李爱玲; 钟进
    • 摘要: 目的:调查和分析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对自杀意念的影响,从而预防自杀相关行为的发生。方法:于2018年1月-2019年12月抽取全国18家精神病院的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编社会人口学信息问卷、Beck自杀意念量表、阳性和阴性综合征量表(PANSS)对患者社会人口学信息、自杀意念、病情严重程度等情况进行调查和评估。采用单因素分析及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病情严重程度对患者自杀意念的影响。结果: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杀意念的发生率约为24.3%。肥胖(BMI≥28.0 kg/m^(2))、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及PANSS一般精神症状得分是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620、1.732、和1.023,P值均<0.05)。结论:应加强对患者的早期治疗,防止病情恶化,同时控制患者的体重,预防肥胖对于预防自杀意念具有积极作用。
    • 俞华; 卢宁; 鲍树林
    • 摘要: 目的:分析职业高中生自杀意念现状,探索职业高中生自杀意念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亲子沟通、师生关系、校园欺凌等相关因素及其低阶因子的关系,为构建职业高中生自杀预防干预体系提供参考。方法:使用自编人口学问卷、青少年自杀意念量表、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问卷、亲子沟通问卷、师生关系评价量表和Olweus被欺凌量表对深圳市某职业技术学校537名学生进行团体施测,采用t检验、相关分析、逐步多元回归分析和阶层回归分析等方法。结果:1) 自杀意念在性别、是否独生、是否转学、年级等人口学分布上无显著差异。2) 自杀意念与各高阶因子均显著相关,分别为非自杀性自伤行为(r = 0.435)、亲子沟通(r = −0.430)、师生关系(r = −0.317)、校园欺凌(r = 0.204);代表性的低阶因子与自杀意念的相关水平呈现出与高阶因子相似的分布,分别为无明显组织损伤(r = 0.439)、开放性程度(r = −0.451)、教师接近难易程度(r = −0.326)、言语欺凌(r = 0.171)和间接欺凌(r = 0.197)。3) 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亲子沟通、师生关系、校园欺凌对自杀意念的回归显著(R2 = 0.328)。4) 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亲子沟通、师生关系、校园欺凌分别各有一个低阶因子(无明显组织损伤、开放性程度、教师接近难易程度、言语欺凌)对自杀意念回归显著(R2 = 0.342)。结论:内隐性低阶因子(无明显组织损伤、开放性程度、教师接近难易程度、言语欺凌)对自杀意念的预测效应最为显著。在职业高中生自杀预防干预体系中,建议重点关注内隐性的预警因素,如无明显组织损伤类型的自伤行为和遭受言语欺凌情况;加强建设内隐性的保护因素,如教师对学生的可接近程度和亲子沟通的开放性程度。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