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自杀行为

自杀行为

自杀行为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2年内共计1136篇,主要集中在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临床医学、心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69篇、会议论文62篇、专利文献26041篇;相关期刊612种,包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齐鲁护理杂志、中国民康医学等; 相关会议52种,包括2016年《中国医院药学杂志》学术年会、2015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老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十二届年会、浙江省康复医学睡眠障碍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暨浙江省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老年精神障碍学组学术年会、决策论坛—科学制定有效决策理论学术研讨会等;自杀行为的相关文献由1857位作者贡献,包括等、李建军、刘华清等。

自杀行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69 占比:3.93%

会议论文>

论文:62 占比:0.23%

专利文献>

论文:26041 占比:95.84%

总计:27172篇

自杀行为—发文趋势图

自杀行为

-研究学者

  • 李建军
  • 刘华清
  • 单怀海
  • 张玉琦
  • 李桂林
  • 李献云
  • 翟书涛
  • 肖水源
  • 朱建唯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薛仁政; 白恬
    • 摘要: 据央视财经报道,双相情感障碍的全球患病率为2.4%,我国患病率达到0.6%~1.5%。很多患者会有自伤和自杀行为,11%~19%的患者最终会死于自杀。该病往往比较隐蔽,常被误诊为抑郁症,而情绪波动和失眠是该病症的“警钟”。
    • 甄龙; 徐改玲; 徐灵敏
    • 摘要: 目的对我国青少年自杀行为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综述。方法检索PubMed、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纳入有关中国青少年自杀行为研究的中英文文献,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1年3月1日。结果共纳入132篇文献。有关家庭和社会环境、心理因素的研究较多,大多在自杀行为中起中介作用;有关精神疾病、创伤与应激因素的研究较少,但与自杀行为的关系较为密切;缺乏大型及对生物、心理机制探讨的研究。结论生存环境中诸多因素,尤其是家庭环境因素导致了青少年自杀行为的发生,未发现特异性的原因。需要开展更多精神疾病、人格、创伤与应激方面的研究,理清诸多原因和影响因素与青少年自杀行为的关系。
    • 凌秀菊; 张婷
    • 摘要: 在我国,有报告显示2015-2017年间,48家综合医院非精神科住院患者的自杀总数为180人,发生率为3.26/10万[1]。住院患者自杀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了严重的精神创伤,也会降低医护人员的工作成就感及积极性,为其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同时还会影响医院形象,不利于医患关系的和谐维护;另外,住院患者的自杀还会给同期住院患者带来消极的负面影响,甚至引起自杀模仿。为此,本研究对患者自杀意念产生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为减少患者自杀事件的发生提供借鉴。
    • 葛艳; 孙喜蓉; 陈晓俊
    • 摘要: 据报道,全球约有1.21亿抑郁症患者,患病人数随着生活节凑加快和压力的增大逐步增加,严重抑郁症患者甚至有轻生念头和自杀行为,其中自杀率高达12%~14%,每年有>80万人死亡与抑郁相关[1],抑郁症患者会增加其他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的发病率[2],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了一定的负担。抑郁症的治疗主要在于消除和改善患者的症状,目前,临床已有多种抗抑郁药用于治疗抑郁症,但是仍有部分患者的治疗效果不显著,文献[3]报道,对于难治性抑郁、单纯抗抑郁效果不明显患者可以考虑增效治疗,即以非典型抗精神病药作为增效剂与抗抑郁药联合使用。
    • 陈星; 邓欢
    • 摘要: 自杀是一个全球性公共健康问题,迫切需要全面的理论模型来描述和解释自杀行为的发生过程,从而推进对自杀的研究。本文对已有的较成熟的模型提供了一个概念性讨论,比较其优缺点。疼痛呼救模型、自杀图式评估模型和自杀行为认知模型作为较早提出的理论模型,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三者都没有对自杀意念和自杀行为进行详细区分;自杀人际理论是第一个关注自杀意念和自杀行为的关系的理论模型,并引入获得性能力这一新的影响因素;动机-意志整合模型在前者基础上,从自杀行为的生物-心理-社会背景出发更具体地解释自杀行为;自杀三阶段理论整合多方面相关因素,多角度解释了自杀行为的发生机制。
    • 汪求俊
    • 摘要: 当前,中小学生的自杀现象屡见报章,应当引发学校教育者和社会管理者的警醒和反思。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视角分析,当学生的自我与本我、超我人格无法协调时,便会导致自我焦虑甚至自我解体。因此,家长和教师需要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教育策略:一是合理发展“超我”,切实增强中小学生的幸福感;二是积极把握“自我”,重视中小学生自杀行为预防教育;三是适度接纳“本我”,引导儿童养成和谐人格。
    • 周云飞; 刘铁榜; 胡静初; 梁杰; 许宏; 刘敬文; 周娇艳
    • 摘要: 目的比较伴自杀行为和不伴自杀行为精神分裂症患者睡眠及脑电功率谱密度差异。方法纳入近1个月内出现自杀行为和无自杀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各20例,采用失眠严重程度指数量表、睡眠信念与态度量表、梦魇严重程度指数、Epworth嗜睡量表评估主观睡眠,采用多导睡眠监测评估客观睡眠,通过睡眠脑电滤波器分析和处理脑电功率谱密度,并对比两组患者的主观睡眠、客观睡眠指标及睡眠脑电功率谱密度差异。结果伴自杀行为精神分裂症和不伴自杀行为精神分裂症主观睡眠量表评分和客观睡眠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伴自杀行为精神分裂症组较不伴自杀行为精神分裂症组清醒期(W期)、N1期、N2期、N3期、快速眼动期(R期)α波或β波功率谱密度减弱(P0.05)。结论伴自杀行为精神分裂症患者睡眠各期α波或β波(快波)功率谱密度减弱,δ波或θ波(慢波)功率谱密度增强。
    • 程清连; 江霞; 朱小红; 胡春芳
    • 摘要: 目的 探讨自杀风险护理评估记录单在防范患者自杀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2018年4月至2021年8月景德镇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住院患者100例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自杀风险护理评估记录单应用与否分为应用组(2018年9月至2021年8月住院,n=50)和未应用组(2018年4月—8月住院,n=50)。比较2组患者的自杀风险和自杀行为发生情况。结果 干预后,2组自杀低风险比率均高于干预前,中风险、高风险比率均低于干预前(均P0.05)。应用组自杀行为发生率为2.0%(1/50),未应用组为8.0%(4/50),应用组显著低于未应用组(P<0.05)。结论 自杀风险护理评估记录单在防范患者自杀中的应用效果较好。
    • 李琳; 舒燕萍; 罗环跃
    • 摘要: 抑郁症是一组以情绪低落为主要症状的精神疾病,是全球精神残疾的首要原因。而阈下抑郁(subthreshold depression,SD)是指个体出现抑郁症状,但未达到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又称为亚临床抑郁或轻微抑郁。SD发病率在青春期明显增加,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且SD可以导致青少年出现严重的自残、自杀行为,因此青少年SD的研究具有重要临床意义,且SD作为抑郁症的一种新的亚范畴已引起研究者们广泛关注。
    • 程永春
    • 摘要: (续上期)史冬菊家住在屯子前头,3间瓦房是新建的,窗户用塑钢材料,明亮透光,保温性能好.宽大的院落中摆放了3排蜂箱,前面连片的高粱与刚才的河流相接.西侧的围栏内几只大鹅见到陌生人后抻着脖子嘎嘎地尖叫,东侧菜园内生长着时令菜蔬.好在2个女儿都上学去了,并不知道母亲的自杀行为.几个与冬菊要好的妇女搀扶她进屋,有的安抚陪伴她,有的刷锅洗碗生火做饭,有的整理房间安排桌凳.开车的男子是熊大壮的堂兄熊长来,他正要陪我去袁大爷家送蜂蜜,恰巧袁大爷听说后也赶了过来,见面就赞誉我下河救人的义举,随后便拉我到他家找出几件干净衣裤让我换上.他的老伴满头白发,拿起我换掉的湿衣服就搓洗起来.两家相距不远,2位老人住着3间水泥瓦盖的老房子,儿女都在县城工作,节假日才回来探视父母.坐下后我便向袁大爷讲述救人的详细经过,老人听后啧啧称赞.这时,熊长来过来邀请我和袁大爷去吃饭,老人推辞不过也跟着去了.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