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作动器
电磁作动器的相关文献在2000年到2022年内共计176篇,主要集中在公路运输、机械、仪表工业、一般工业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8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3083876篇;相关期刊49种,包括科学技术与工程、装甲兵工程学院学报、噪声与振动控制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第十一届全国随机振动理论与应用学术会议、北京力学会第20届学术年会、中国内燃机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暨测试技术分会、油品与清洁燃料分会和吉林省内燃机学会联合学术年会等;电磁作动器的相关文献由379位作者贡献,包括张进秋、吴君、岳洪浩等。
电磁作动器—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3083876篇
占比:100.00%
总计:3083961篇
电磁作动器
-研究学者
- 张进秋
- 吴君
- 岳洪浩
- 杨飞
- 赵勇
- 阮琪
- 陆一凡
- 刘军
- 彭虎
- 李彦
- 来飞
- 刘兴勇
- 张林
- 张金伟
- 涂奉臣
- 罗石
- 谢超华
- 赵敬刚
- 何铁平
- 刘伟
- 姚剑飞
- 张建
- 张磊
- 王维民
- 石勇
- 陈龙
- 高扬
- 黄大山
- 余运锋
- 刘建勋
- 孙晓东
- 尹天齐
- 帅长庚
- 张志谊
- 彭志召
- 昌耀鹏
- 汪若尘
- 董文博
- 邓兆祥
- 闫政涛
- 陈凡
- 马秋成
- 丁汉
- 刘天琴
- 周璞
- 姚军
- 岳杰
- 张娅
- 李以农
- 李旭
-
-
张庆伟;
俞翔;
闫政涛;
杨理华
-
-
摘要:
针对舰船机械设备存在的低频线谱振动,设计了一种电磁作动器与液压悬置结构有效并联的电磁液压主被动复合隔振器。该复合隔振器利用电磁作动器输出力抑制低频线谱振动,液压悬置结构隔离宽频振动且实现了对电磁力的有效放大,具有占用空间小、承载能力大、输出力大等优点。对主被动复合隔振器电磁和液压悬置部分进行了建模分析,提出了考虑通道耦合振动的分布式多通道修正解耦算法,保证了滤波器权系数正确收敛。开展了多线谱激励的多通道主被动隔振控制实验,结果表明该主被动复合隔振器对3根线谱取得平均35.12,39.51和38.35 dB的衰减,控制效果显著。
-
-
魏国莲;
李积元
-
-
摘要:
为了满足微型机器人应用的多样化需求并提升其可操作性,提出了一种小型化、模块化的双轴电磁作动器(EMA)。首先,研究了所提EMA的设计结构和工作原理。然后,对EMA进行了有限元分析,并研究了产生的力矩和旋转角对其性能的影响。其次,使用两个EMA来生成一个微型四自由度串联机器人。最后,在正逆运动学之后采用开环控制器,并结合图像处理技术对机器人性能进行了测试。研究结果表明:该EMA在仿真时实现了100 mN·m的力矩,且在实测时实现了80 mN·m的力矩。此外,该EMA可以实现10°(≈0.2 rad)的旋转。机器人末端执行器能够以适度的误差跟踪预定的圆形轨迹,验证了其可靠性。该EMA具有重量轻、体积小、可操作性强等优点,通过多个模块连接能够满足多种应用需求。
-
-
代萍;
温欣;
李以农
-
-
摘要:
针对主动悬架耗能而限制其在电动汽车中的应用问题,采用永磁(PM)直线电机作为主动悬架系统的执行机构,建立了整车动力学模型,研究了车辆动力学性能与能量回收能力之间的关系。基于最优控制理论设计了主动悬架LQG控制器,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和粒子群优化(PSO)方法优化了控制器设计参数,提高了车辆动力学性能和能量回收能力。为了实现模式切换,提出了一种新的多模式切换控制策略。在控制策略中引入舒适性因素,该因素可由驾驶员调节或根据车辆行驶状态进行选择,从而实现了不同模式下的策略切换。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多模式切换控制策略显著优于传统主动悬架控制模式,从而全面提升了整车动力学性能和能量再生能力,为悬架馈能控制策略提供指导。
-
-
安一领;
阎礁;
王珺
-
-
摘要:
文章提出了一种用于识别电磁作动器等效刚度、线圈常数、电阻、电感和摩擦力等集总参数的试验方法。首先使用INSTRON动态材料试验机测量动子准静态下的输出力,通过电流、动子位置和作动力的关系辨识出等效刚度和线圈常数,根据动子在平衡位置的输出力和动子自重识别出摩擦力。然后将动子锁止,通入正弦交变电压,通过测量动子静止状态时的线圈电流和电压识别线圈电阻和电感。最后,为了验证文中辨识得到的集总参数的准确性,建立了电磁作动器的Matlab/Simulink数值仿真模型,仿真计算了定频激励下动子振动加速度,与试验值的对比结果显示:使用了文中辨识的集总参数后,仿真和试验值的主谐波幅值误差在15%以下。
-
-
张庆伟;
俞翔;
闫政涛;
杨理华
-
-
摘要:
针对隔振系统受到强烈干扰或冲击,导致控制器输出信号超出作动器工作电流范围,使控制系统失效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自适应饱和抑制算法。首先对电磁作动器特性进行分析,得出作动器会随电流增大产生磁饱和现象导致进入饱和区。然后在FXLMS算法基础上引入抑制因子对控制权系数更新进行修正,从而增强在受到强烈干扰或冲击系统的鲁棒性。仿真和试验结果表明,该算法较好地解决了作动器饱和影响,对双频激励取得了显著的控制效果,在受到冲击时展现了良好的鲁棒性。
-
-
梁天也
-
-
摘要:
针对混合动力和电动汽车的振动特性,本文开发了一款基于自适应前馈控制的动力总成主动悬置。该主动悬置系统由一个电磁作动器和解耦膜式液压悬置有机组合而成,利用加速度传感器采集车身振动信号。经过优化计算,由控制器生成控制电流,进而驱动电磁作动器运动,使解耦膜产生相应位移,优化悬置刚度达到隔离发动机振动的目的。同时建立了整车动力学模型和主动悬置仿真模型,设计了动力总成主动悬置控制器,并采用Matlab软件中的Simulink工具箱,对基于自适应前馈控制主动悬置隔振性能进行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基于自适应前馈控制的主动悬置明显降低了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振动传递率,改善了车辆的NVH性能。该主动悬置在高低频率段隔振性能均明显优于被动悬置,具备优良的宽频带隔振性能。该研究提高了混合动力和电动汽车的乘坐舒适性,对主动悬置的设计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
-
岳春晓
-
-
摘要:
本文以电磁作动器的机架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计算与动态仿真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机架结构的数学模型,分别从强度、刚度及临界载荷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借助Creo Parametric软件,采用简化的模型方块,对其应力分布进行分析,为提高机架的安全提供参考。
-
-
李志豪;
武倩倩;
刘碧龙
-
-
摘要:
以二自由度动磁式作动器为研究对象,提出基于Maxwell与Icepak的电磁场、温度场、流体场耦合传递方法.将电磁场中的涡流损耗和铜耗映射到温度场,采用强制液冷对作动器进行散热设计,并与自然冷却的温升进行对比.分析冷却液流速对散热的影响规律,利用管内强制对流Dittus-Boelter关联式与数值模拟结果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20°C环境下,自然对流散热和液冷强制对流散热的作动器的最高温度分别为137°C和22°C,液冷散热的温升仅为自然对流散热的20%,液冷散热热平衡时间缩短40%;对作动器温升实现有效抑制;冷却液最佳流速选择在1.6 m/s~1.8 m/s,在此范围内达到温升饱和区;冷却液在雷诺数5 000~11 000的湍流状态下,数值模拟结果与Dittus-Boelter关联式偏差控制在5%-10%,验证了数值模拟结果的正确性.
-
-
-
-
贾静波;
王亚斌;
李修峰
- 《北京力学会第20届学术年会》
| 2014年
-
摘要:
本文以引信电磁作动器为研究对象,对其在勤务处理及正常通电情况下的动态特性进行仿真研究,考查其是否满足设计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仿真计算得到不同工况下电磁销的运动位移,判断电磁作动器是否解保,可对电磁作动器的设计合理性进行验证,从而为实物样机测试提供数据参考,有效减少产品设计过程的反复性.
-
-
杨再明;
石勇
- 《中国内燃机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暨测试技术分会、油品与清洁燃料分会和吉林省内燃机学会联合学术年会》
| 2012年
-
摘要:
当前,振动控制领域的新技术和新方法的研究倍受关注。动力装置的振动除了基频振动外,它的倍频振动也不容忽视.针对该情况,提出了一种两自由度半主动吸振电磁作动器,它可实现同时控制基频和倍频两个频率的振动.通过对两自由度半主动吸振电磁作动器建立模型和仿真计算,得到了同一电流下不同位移两动子分别产生磁力的大小,以及结构参数对特性曲线的影响关系,从曲线可以看出:齿数、齿宽和气隙是影响作动器特性的主要因素,改变齿数、齿宽和气隙是改善作动器特性的有效手段。利用ANSOFT软件建立了作动器仿真模型,分析了作动器的磁力线分布情况、磁场强度分布情况;计算并讨论了结构参数对作动器的特性影响.通过仿真结果,可以看出在同一偏移量下动子I与定子产生的磁力大约为动子n与定子产生的磁力的一半,这一点通过仿真的磁力线图也能看到,动子n的磁力线要明显多于动子工的磁力线。为作动器的设计打下了基础.
-
-
宁一高;
石勇;
涂必庆;
孙军
- 《中国内燃机学会燃烧节能净化分会2016年学术年会》
-
摘要:
柴油机等动力机械运转所带来的振动噪声对舰船具有诸多不利影响,例如船员工作环境恶化、舰体设备发生疲劳损坏以及舰艇隐蔽性降低等,而振动隔离技术是控制舰船振动噪声的最重要技术手段之一。电磁作动器作为半主动隔振系统的核心部件,其性能的好坏直接决定了隔振控制效果。为了获取方便实用的电磁作动器优化算法,进一步提高半主动隔振系统的隔振效果,分别研究了粒子群算法和遗传算法在电磁作动器优化中的实现流程,并通过编程进行了算法实现.在不同线性度权重系数下,分别运行两种算法10次,选择各自优化效果最好的一次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采用这两种优化算法均能获得良好的优化效果.同时可以发现,粒子群算法的优化效果略优于遗传算法,而且原理简单、实现容易,但优化耗时却明显大于遗传算法.为电磁作动器优化方法的合理选择和正确使用提供了参考.
-
-
-
张定;
陈志刚
- 《中国航空学会第十七届机械动力传输学术会议》
| 2015年
-
摘要:
主要研究了柔性结构振动控制过程中的结构动力学建模问题,运用ADAMS与MATLAB联合仿真分析建立了系统的机电一体化耦合模型.基于电磁作动器控制系统能够实现无接触振动主动控制的特点,在MATLAB/SIMULINK中对柔性结构进行了悬浮、正弦干扰、冲击干扰等仿真研究.对系统的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有效减小悬臂梁结构在外力干扰下的振幅与恢复到平衡位置的时间.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