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吸收光谱
电子吸收光谱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1年内共计161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化学工业、物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6篇、会议论文14篇、专利文献772771篇;相关期刊75种,包括广东化工、食品科学、高等学校化学学报等;
相关会议13种,包括2008年中西部地区无机化学、化工学术交流会、第十四届全国分子光谱学学术会议、中国化学会2005年中西部十五省(区)、市无机化学化工学术交流会等;电子吸收光谱的相关文献由404位作者贡献,包括陈耐生、黄金陵、刘尔生等。
电子吸收光谱—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772771篇
占比:99.98%
总计:772931篇
电子吸收光谱
-研究学者
- 陈耐生
- 黄金陵
- 刘尔生
- 杨素苓
- 倪春林
- 吴谊群
- 黄剑东
- 姚祖光
- 王俊东
- 陈自然
- 刘颖
- 吴杰颖
- 左霞
- 李健民
- 薛运生
- 贡雪东
- 邓崇海
- 彭正合
- 惠伯棣
- 林梅金
- 肖鹤鸣
- 胡寒梅
- 邵国泉
- 阚玉和
- 陈伟
- 印晓星
- 封继康
- 彭振云
- 朱正华
- 杨林
- 段武彪
- 滕启文
- 田玉鹏
- 胡珍珠
- 薛金萍
- 许旋
- 黄元乔
- 万景柏
- 刘刚
- 刘巍
- 刘淑贞
- 刘跃
- 卜平
- 吴克琛
- 吴星
- 周永洽
- 唐乾
- 姜建壮
- 孔凌云
- 宋微娜
-
-
董玉慧;
陈兰君
-
-
摘要:
用密度泛函理论(DFT)和含时密度泛函理论(TD-DFT)对聚合度为2-7的线型反式聚噻咯(1a-6a)与顺式聚噻咯(1b-6b)的电子结构和吸收光谱进行了比较计算.在获得基态稳定构型的基础上,进行了自然键轨道(NBO)分析,随后计算了各体系的电子吸收光谱.结果发现,随着聚合度的增大,顺式和反式聚噻咯的结构稳定性均增强,最大吸收波长均发生红移,并且顺式结构红移更明显.此研究为聚噻咯应用在空穴传输材料、导电材料、发光二极管等发光材料领域提供了理论依据.
-
-
王勇;
施红
-
-
摘要:
将硫酸亚铁铵和有机配体L在NH4PF6 存在下制得一个含三联吡啶配合物 Fe(L) 2(PF6) 2 (L=4′-苯基-2, 2′:6′,2″-三联吡啶),并对其进行了元素分析、电子吸收光谱和红外光谱等结构表征.配合物的电子吸收光谱的研究表明:相对于前体L,配合物在565 nm出现的新峰可以归属为MLCT(metal-to-ligand charge transfer) 跃迁.配合物的荧光选择性研究表明:Zn(Ⅱ)和Cd(Ⅱ)的加入能增强配合物的荧光强度,Fe(Ⅲ)、Pb(Ⅱ)、Co(Ⅱ)、Cr(Ⅲ)、Fe(Ⅱ)、Mn(Ⅱ)、Ni(Ⅱ)和Fe(Ⅱ)的加入能完全或者部分猝灭其荧光强度.
-
-
王勇;
施红
-
-
摘要:
将硫酸亚铁铵和有机配体L在NH_(4)PF_(6)存在下制得一个含三联吡啶配合物Fe(L)_(2)(PF_(6))_(2)(L=4′-苯基-2,2′:6′,2″-三联吡啶),并对其进行了元素分析、电子吸收光谱和红外光谱等结构表征.配合物的电子吸收光谱的研究表明:相对于前体L,配合物在565 nm出现的新峰可以归属为MLCT(metal-to-ligand charge transfer)跃迁.配合物的荧光选择性研究表明:Zn(Ⅱ)和Cd(Ⅱ)的加入能增强配合物的荧光强度,Fe(Ⅲ)、Pb(Ⅱ)、Co(Ⅱ)、Cr(Ⅲ)、Fe(Ⅱ)、Mn(Ⅱ)、Ni(Ⅱ)和Fe(Ⅱ)的加入能完全或者部分猝灭其荧光强度.
-
-
-
-
-
宋微娜;
董永利;
解丽萍;
赵富全;
冯晓彤
-
-
摘要:
为调控还原氧化石墨烯能级带隙结构,采用控制氧化和控制还原的实验策略制备了一系列还原氧化石墨烯样品.利用紫外-可见光谱分析技术结合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X射线衍射光谱对具有不同离域晶态碳结构的氧化石墨烯样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控制氧化条件可调节氧化石墨烯结构中离域sp2晶态碳纳米岛和sp2杂化碳组态的尺寸和数量.氧化石墨烯的能级带隙从4.16~5.44 eV可调.随乙醇溶剂热还原条件变化,氧化石墨烯结构中sp2碳纳米岛和碳组态彼此交联形成结构各异的芳香性C=C键结构.这种实验策略实现了氧化石墨烯结构中能级带隙的调节控制,并为制备能带结构可控的石墨烯基复合材料奠定了基础.
-
-
谢华松
-
-
摘要:
目的 合成三个手性钌配合物Δ-[Ru(bpy)2(o-tFPIP)](PF 6)2、Δ-[Ru(bpy)2(p-tFPIP)](PF 6)2、Δ-[Ru(bpy)2(m-tFPIP)](PF 6)2,研究这些配合物与DNA相互作用.方法 用元素分析、质谱和核磁共振对配合物进行表征,并用电子吸收光谱研究钌配合物与DNA相互作用.结果 三个手性钌配合物的电子吸收光谱均发生红移和减色效应,其中三氟甲基在对位取代的手性钌配合物减色效应最大.结论 这些手性钌配合物通过插入方式与DNA结合,且三氟甲基在不同取代位置会影响配合物与DNA分子相互作用强弱.
-
-
宋微娜1;
董永利1;
解丽萍1;
赵富全1;
冯晓彤1
-
-
摘要:
为调控还原氧化石墨烯能级带隙结构,采用控制氧化和控制还原的实验策略制备了一系列还原氧化石墨烯样品。利用紫外-可见光谱分析技术结合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X射线衍射光谱对具有不同离域晶态碳结构的氧化石墨烯样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控制氧化条件可调节氧化石墨烯结构中离域sp^2晶态碳纳米岛和sp^2杂化碳组态的尺寸和数量。氧化石墨烯的能级带隙从4.16~5.44eV可调。随乙醇溶剂热还原条件变化,氧化石墨烯结构中sp^2碳纳米岛和碳组态彼此交联形成结构各异的芳香性C=C键结构。这种实验策略实现了氧化石墨烯结构中能级带隙的调节控制,并为制备能带结构可控的石墨烯基复合材料奠定了基础。
-
-
毕艳婷;
姚军;
沈中辉;
张红星;
潘清江
-
-
摘要:
采用全电子相对论密度泛函理论探索多种六聚吡咯大环锕酰基配合物(nAn;n=1~3;An=U,Np and Pu)的电子结构本质、成键规律和化学反应特性.结构优化发现大环配体空穴大小与锕酰离子尺寸相当时,配合物锕酰基采用性对规则的六角双锥结构,而当空穴尺寸相对大时,配合物则采取扭曲结构以降低体系能量.当配体相同时,随着铀、镎、钚变化,An=O伸缩振动频率逐渐变小,这与优化的键长和键级变化规律相一致.QTAIM(quantum theory of atoms in molecule)拓扑分析显示An-N为弱共价单键特征,具有较大离子性成分.依据不同铀源,得到与大环配体的反应自由能均小于146 kJ.mol-1,与实验合成配合物的反应能计算数值相当.对含铀配合物电子吸收光谱计算显示,低能(近红外和可见光区)的吸收带具有全部或较大的配体→金属电荷转移性质贡献.%A relativistic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DFT) was used to systematically examine a series of uranyl and transuranyl complexes of N-donor macrocyclic ligands,[(AnO2)(Ln)]2-(labeled as nAn;n=1~3;An=U,Np and Pu).Further comparison was made with [(UO2)(L0)]2-(A) that was experimentally synthesized.Cavities of L1 and L2 macrocycles are found to match well with actinyl ions,but the one of L3 is a lot larger.Consequently,the L3 complexes have to adopt distorted geometry to energetically stabilize systems.Infrared vibrational spectra presented that the An=O stretching frequencies decrease in going from U,Np to Pu.This agrees with the trend of optimized bond lengths of An=O and bond orders.Topological analyses of quantum theory of atoms in molecule (QTAIM) indicate that the An-N bonds have largely ionic character.Depending on different actinyl source,free energies reacting with various macrocyclic ligands were calculated around 146.4 kJ·mol-1,comparable to the calculated values of A.Time-dependent DFT calculations on four uranyl complexes well reproduced absorption spectra of experimentally reported analogue.The absorption bands in the near-IR and visible region have large contribution from ligand-to-metal charge transfer (LMCT),which is responsible for changes of solution color in the process of macrocyclic ligand sensing uranyl species.
-
-
邸凯;
陈锦玲;
李晓丽;
云丹;
陈伟
- 《中国化学会第七届全国无机化学学术会议》
| 2007年
-
摘要:
采用统计缩合法合成了两种新型两亲性3:1不对称酞菁锌,1-(对羟甲基苯氧基)-六烷氧基酞菁锌(RO)(HOCHphO)PcZn(Ⅱ)(R=n-CH;n-CH),并用UV-Vis光谱、元素分析、IR光谱和TOF-MS对其结构和组成进行了表征。考查了其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性,测定并研究了它们在DMF,DMSO及DMSO与HO的混合溶剂中的电子吸收光谱特征。
-
-
-
- 《2008年中西部地区无机化学、化工学术交流会》
| 2008年
-
摘要:
生物配体(氨基酸、肽等)-铜(Ⅱ)-多吡啶配合物对DNA具有良好的插入作用,在一定条件下能切割DNA,有望成为新型的DNA结构探针、化学核酸酶以及抗肿瘤药物等。因此,研究这类配合物与DNA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3].本文以铜(Ⅱ)为中心金属离子,以甘·β-丙二肽(Gly-β-Ala)为第一配体,多吡啶1,10-邻菲咯啉(Phen)、1,4,8,9-四氮三联苯(Tatp)、或二吡啶并[3,2-a:2',3'-c]吩嗪(Dppz)为第二配体,合成了三个新的配合物:[Cu(Gly-β-Ala)(Phen)]·H2O(1)、[Cu(Gly-β-Aia)(Tatp)]·2H2O(2),[Cu(Gly-β-Ala) (Dppz)]·CH3OH(3),并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以及摩尔电导率对这些配合物进行了表征.另外,通过电子吸收光谱、荧光光谱、粘度和琼脂糖凝胶电泳等方法研究了配合物与DNA之间的相互作用,并揭示了作用机理.
-
-
潘庆才;
朱顺清;
李伟;
彭正合
- 《中国化学会2005年中西部十五省(区)、市无机化学化工学术交流会》
| 2005年
-
摘要:
报导了新近合成的二氰基二硫纶·菲咯啉-5,6-二酮混配锰(Ⅱ)、铁(Ⅱ)、钴(Ⅱ)配合物MLL'(L=mnt2-,1,2-二氰基乙烯-1,2-二硫醇离子.L'=phen-5,6-dione,菲咯啉-5,6-二酮)在二甲基亚砜(DMSO)、二甲基甲酰胺(DMF)、乙二醇二甲醚(DME)、四氢呋喃(THF)、乙腈(CH3CN)和二氯甲烷(CH2Cl2)中的电子吸收光谱,在DMSO、DMF中的电子发射光谱.
-
-
薛运生;
贡雪东;
肖鹤鸣;
彭振云;
印晓星
- 《第九届全国染料与染色学术研讨会暨信息发布会》
| 2004年
-
摘要:
在密度泛函理论(DFT)的B3LYP/6-31G水平上对一系列靛族染料化合物的几何构型进行优化计算;在获得基态稳定结构的基础上,应用含时密度泛函理论(TD-DFT)在相同水平下计算其电子吸收光谱.探讨了不同给电子基团和发色体系的延伸对电子吸收光谱的影响,得到了与实验基本一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给电子能力的增强和发色体系的纵向延伸均使光谱产生一定红移.通过对前线轨道组成进行自然布居分析,揭示了靛放染料的发光均源自分子中HOMO-LUMO(π→π)电子跃迁.
-
-
林梅金;
陈耐生;
王俊东;
黄金陵
- 《第三届全国物理无机化学学术会议》
| 2003年
-
摘要:
本文合成了四-α-(2',2',4'-三甲基-3'-戊氧基)酞菁锌[简称:(TMPO)PcZn,见图1],测定其晶体结构和在不同有机溶济(如Py,DMF、THF、CHCl和CHCl等)中的电子吸收光谱,并鉴于它在CHCl中随着加入质子酸出现的光谱的变化,探讨了X带产生的原因.
-
-
-
黄剑东;
刘尔生;
戴志飞;
沈彩;
杨素苓;
陈耐生;
黄金陵
- 《第十一届全国分子光谱学学术会议》
| 2000年
-
摘要:
研究了具有光动力抗癌活性的两亲性光敏剂磺基邻苯二甲酰亚胺甲基酞菁羟基铝(Al(OH)PcSP)在醇水和在水中的电子吸收光谱,并探讨了其聚集状态.研究表明,Al(OH)PcSP在醇水溶液中以单体形式存在,醇的碳链和羟基数对Al(OH)PcSP的单体吸收光谱没有显著的影响.但在水中,Al(OH)PcSP存在单体-二聚体平衡,二聚平衡常数为5 .730 7×104 mol·L-1.Al(OH)PcSP在水中所形成的二聚体的Q带特征吸收峰位于740.5 nm,相对于其单体特征吸收峰(676.5 nm)红移,而一般金属酞菁在水中所形成的聚集体Q带特征吸收光谱均相对于单体兰移至位于630 nm附近.研究了Al(OH)PcSP的荧光光谱,结果说明,二聚体的荧光很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