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聚集态

聚集态

聚集态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3年内共计189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化学工业、物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2篇、会议论文17篇、专利文献20183篇;相关期刊80种,包括合成树脂及塑料、合成纤维工业、现代塑料加工应用等; 相关会议15种,包括2016年全国功能精细化学品绿色制造及应用技术交流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可控自组装体系及其功能化”重大研究计划年度会议暨研讨会、“可控自组装体系及其功能化”重大研究计划年度会议暨研讨会等;聚集态的相关文献由509位作者贡献,包括王筱梅、郑晓泉、陈耐生等。

聚集态—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2 占比:0.60%

会议论文>

论文:17 占比:0.08%

专利文献>

论文:20183 占比:99.32%

总计:20322篇

聚集态—发文趋势图

聚集态

-研究学者

  • 王筱梅
  • 郑晓泉
  • 陈耐生
  • 黄金陵
  • 穆继荣
  • 钱立军
  • 骆小红
  • 刘尔生
  • 卢祥国
  • 原健安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杨春成; 李涤尘(指导)
    • 摘要: 聚醚醚酮(PEEK)是半结晶、热塑性高分子聚合物材料,与增材制造技术的结合,可以实现PEEK个性化骨植入物的快速定制。由于临床应用的力学性能多样化需求,要求实现PEEK制件的分区力学性能可控。本文基于高分子链聚集态变化的物相本质,建立了旨在实现分子结晶与力学性能调控的材料-装备-工艺-机理-应用的增材制造技术体系,实现PEEK制件结晶与力学性能的分区可控快速制造。
    • 周璐璐; 吴斌; 李安泽; 罗梦恺; 朱亮亮
    • 摘要: 以六硫苯作为母核,采用多步合成法制得了一种在有机溶剂中具有光控聚集诱导发光(AIE)行为的衍生物六硫苯六吡啶(6SB6Py)。该化合物在无外加能量参与的前提下,可均匀分散于有机溶剂DMF和DMSO中,在此状态下几乎不发光。施加365 nm光照后,两个有机相体系的发光强度均增强5~10倍。其中,6SB6Py的DMF溶液在500 nm处为单峰发射,而6SB6Py的DMSO溶液在420 nm和500 nm处均有发射峰。体系光照前后的核磁对比图几乎无变化,说明365 nm光照并没有使得体系发生传统的光化学反应。动态光散射数据表明,随着光照时间的增加,6SB6Py在溶液中的聚集状态也在不断改变。这说明外加光导致6SB6Py有机溶液发光增强的原因是一种新颖的机制——光激发分子重组,而非光化学反应。
    • 唐本忠
    • 摘要: 在物质发光的研究中,分散态的分子通常是较理想的研究对象,而聚集态往往是避之不及的混沌状态。比如,分子由分散态转变为聚集态,描叙光吸收过程的比尔-朗伯定律便不再适用;分子聚集体形成时荧光减弱或消失,表现为聚集导致发光猝灭(Aggregation-caused quenching,ACQ)。有趣的是,有些另类分子呈现出聚集诱导发光(Aggregation-induced emission,AIE),即其单分子发光弱或完全不发光,而聚集后却展示出发光增强现象。经过二十年的发展,聚集诱导发光研究聚焦于分子“越聚越亮”和分子集体所赋予发光体的新结构、新性质和新功能,推动了发光领域的研究及聚集态科学的发展。现阶段,聚集态发光已深入到分子与激发态电子调控、介观聚集态结构、宏观材料物性与器件性能等领域,并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
    • 周志彪; 赖伟铭; 杨朋; 王欣浩; 谢胜; 曾泽兵
    • 摘要: 有机自由基由于存在未配对或弱成键电子,因而具有独特的基态开壳电子结构。这类开壳电子结构的分子体系可展示出特殊的物理性质,如近红外吸收、非线性光学响应、可逆电子氧化还原、磁学性质等,有望成为下一代光电磁信息功能材料。然而,绝大多数自由基在光激发态下以非辐射方式释放能量,从而表现为弱发光或不发光。近年来,以三芳基甲基自由基衍生物为代表的双线态自由基发光体逐渐引起研究者的关注,其红光发射的荧光量子产率可达到90%以上,且成功地应用于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自由基发光体是在基态和激发态均具备自由基特征的新型分子体系,其分子结构设计与发光性质调控是该领域的关键难题。在已报道的仅有的少数发光自由基的基础上,人们更多地期待获得性能优异、可选择性调色的多种类发光自由基及其作为功能材料的潜在应用。本文总结了发光自由基的分子结构、物理性质和构效关系,以及激发态发光机制与自由基非辐射跃迁抑制机理等,讨论了目前的研究现状和未来的研究挑战。
    • 周志彪; 赖伟铭; 杨朋; 王欣浩; 谢胜; 曾泽兵
    • 摘要: 有机自由基由于存在未配对或弱成键电子,因而具有独特的基态开壳电子结构.这类开壳电子结构的分子体系可展示出特殊的物理性质,如近红外吸收、非线性光学响应、可逆电子氧化还原、磁学性质等,有望成为下一代光电磁信息功能材料.然而,绝大多数自由基在光激发态下以非辐射方式释放能量,从而表现为弱发光或不发光.近年来,以三芳基甲基自由基衍生物为代表的双线态自由基发光体逐渐引起研究者的关注,其红光发射的荧光量子产率可达到90%以上,且成功地应用于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自由基发光体是在基态和激发态均具备自由基特征的新型分子体系,其分子结构设计与发光性质调控是该领域的关键难题.在已报道的仅有的少数发光自由基的基础上,人们更多地期待获得性能优异、可选择性调色的多种类发光自由基及其作为功能材料的潜在应用.本文总结了发光自由基的分子结构、物理性质和构效关系,以及激发态发光机制与自由基非辐射跃迁抑制机理等,讨论了目前的研究现状和未来的研究挑战.
    • 周璐璐; 吴斌; 李安泽; 罗梦恺; 朱亮亮
    • 摘要: 以六硫苯作为母核,采用多步合成法制得了一种在有机溶剂中具有光控聚集诱导发光(AIE)行为的衍生物六硫苯六吡啶(6SB6Py).该化合物在无外加能量参与的前提下,可均匀分散于有机溶剂DMF和DMSO中,在此状态下几乎不发光.施加365 nm光照后,两个有机相体系的发光强度均增强5~10倍.其中,6SB6Py的DMF溶液在500 nm处为单峰发射,而6SB6Py的DMSO溶液在420 nm和500 nm处均有发射峰.体系光照前后的核磁对比图几乎无变化,说明365 nm光照并没有使得体系发生传统的光化学反应.动态光散射数据表明,随着光照时间的增加,6SB6Py在溶液中的聚集状态也在不断改变.这说明外加光导致6SB6Py有机溶液发光增强的原因是一种新颖的机制——光激发分子重组,而非光化学反应.
    • 凌喆; 赖晨欢; 黄曹兴; 许凤; 勇强
    • 摘要: 木质纤维生物质高值转化生产清洁能源、生物基化学品和功能材料是可再生能源领域的研究热点.纤维素是木质纤维生物质的主要成分,其高效利用是生物炼制的重点.然而,纤维素的生物转化面临分子链有序组装与结晶而成的超分子结构、微纤丝聚集形成的多尺度网络结构及其与木质素、半纤维素的多种化学交联共同形成的木质纤维素抗降解屏障,阻碍了其产业化发展.生物质预处理是破解植物细胞壁三维网络结构,从而打破木质纤维素抗降解屏障的必要途径.综述了木质纤维生物质预处理对纤维素超分子结构的影响,主要包括晶型转变、结晶度及晶体结构变化等,并阐释了其对后续酶解糖化的增效机理.同时,系统总结了纤维素大分子链构成的纤丝聚集体结构与细胞壁中木质素、半纤维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在预处理过程中的降解机制;并对木质纤维素高值化利用研究中亟须关注的纤维素超分子结构变化问题进行了总结和展望,以期对植物细胞壁多尺度网络的破解机制进行充分阐释,对其宏观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 凌喆; 赖晨欢; 黄曹兴; 许凤; 勇强
    • 摘要: 木质纤维生物质高值转化生产清洁能源、生物基化学品和功能材料是可再生能源领域的研究热点。纤维素是木质纤维生物质的主要成分,其高效利用是生物炼制的重点。然而,纤维素的生物转化面临分子链有序组装与结晶而成的超分子结构、微纤丝聚集形成的多尺度网络结构及其与木质素、半纤维素的多种化学交联共同形成的木质纤维素抗降解屏障,阻碍了其产业化发展。生物质预处理是破解植物细胞壁三维网络结构,从而打破木质纤维素抗降解屏障的必要途径。综述了木质纤维生物质预处理对纤维素超分子结构的影响,主要包括晶型转变、结晶度及晶体结构变化等,并阐释了其对后续酶解糖化的增效机理。同时,系统总结了纤维素大分子链构成的纤丝聚集体结构与细胞壁中木质素、半纤维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在预处理过程中的降解机制;并对木质纤维素高值化利用研究中亟须关注的纤维素超分子结构变化问题进行了总结和展望,以期对植物细胞壁多尺度网络的破解机制进行充分阐释,对其宏观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 张希成; 郑依铭
    • 摘要: 为探究膜裂聚四氟乙烯(PTFE)纤维的聚集态结构,使用偏振光显微镜观察其表面形态和内部片晶结构.根据偏光图像建立膜裂PTFE纤维的折叠链片晶结构模型,揭示热牵伸工艺对纤维结构的影响.基于膜裂PTFE纤维高度结晶的结构,利用图像处理技术推算纤维的结晶度为64.5%,与X射线衍射仪测试结果吻合.
    • 崔柯雯; 王轶; 刘静
    • 摘要: 通过调节不同二元胺和二元酸酐的结构和组成,实现了嵌段共聚聚酰亚胺薄膜的可控制备,研究了聚酰亚胺不同的组成结构对其力学性能、热性能和线膨胀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依照刚性组分(如PDA、PMDA)含量的不同,其弹性模量、断裂伸长率和拉伸强度呈现规律性变化。热失重分析和热分解动力学研究表明,由于所制备聚合物的分子链具有高度苯基化和高度结构对称性,所得共聚聚酰亚胺薄膜具有优异热稳定性能,900°C时残炭率高达50%以上。而且其尺寸稳定性非常好,线膨胀系数与铜十分接近,在覆铜板和柔性器件等领域具有应用潜力。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