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电催化还原

电催化还原

电催化还原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3年内共计378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化学工业、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3篇、会议论文41篇、专利文献226520篇;相关期刊77种,包括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石油炼制与化工等; 相关会议24种,包括《物理化学学报》创刊三十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四届编委会会议、第十三届全国有机分子电化学与工业学术会议、第2届国际有机电化学与工业研讨会暨第12届全国有机电化学与工业学术会议等;电催化还原的相关文献由1058位作者贡献,包括孙世刚、徐迈、朱传高等。

电催化还原—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3 占比:0.05%

会议论文>

论文:41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226520 占比:99.93%

总计:226684篇

电催化还原—发文趋势图

电催化还原

-研究学者

  • 孙世刚
  • 徐迈
  • 朱传高
  • 王凤武
  • 刘恢
  • 向开松
  • 李敏
  • 杨志辉
  • 柴立元
  • 褚道葆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摘要: 近日,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的研究团队通过串联催化策略,在局部附近多个不同的催化位点来提高CO_(2)电还原反应(CO_(2)RR)对乙烯的选择性。该研究成果发表于《德国应用化学》杂志。CO_(2)RR反应对于合成乙烯等化学品具有重要意义,但受限于单一活性中心的多电子转移过程和缓慢的C-C耦合过程。该研究团队将Cu纳米颗粒均匀分散在锚定原子孤立的Ni-N位点的卟啉三嗪骨架[PTF(Ni)]上,构建了串联催化剂PTF(Ni)Cu,用于催化CO_(2)RR反应生成乙烯。其中PTF(Ni)可以有效地将CO_(2)还原成高浓度的CO,并随后迁移到附近的Cu位,为下一次C-C偶联和进一步生产乙烯提供高覆盖率。
    • 尤仁金; 孟朔; 刘田田; 赵海舰; 陈志冬; 叶蕾; 赵贤广
    • 摘要: 采用阴极电沉积法制备载锌泡沫铜双金属复合电极,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量色散光谱和X线衍射仪(XRD)对载锌泡沫铜(泡沫Cu-Zn)电极进行表征。将泡沫Cu-Zn电极作为阴极,Ir-Ru/Ti板作为阳极,在无隔膜反应器中进行废水中硝酸盐氮(NO_(3)^(-)-N)电化学还原实验,考察电流密度、溶液pH、Cl^(-)浓度对NO_(3)^(-)-N还原效果的影响,研究NO_(3)^(-)-N还原机制。结果表明:Zn纳米颗粒以不规则絮状结构成功地沉积在泡沫铜表面。对于质量浓度为700 mg/L的NO_(3)^(-)-N模拟废水,在电流密度为20 mA/cm^(2)、不调节废水pH和NaCl投加量为1.5 g/L条件下,电解6 h后,将NO_(3)^(-)-N质量浓度由初始的700 mg/L降至约4 mg/L,去除率达到99%左右,无副产物亚硝酸盐氮(NO_(2)^(-)-N)产生,最终副产物氨氮(NH_(4)^(+)-N)质量浓度约64 mg/L,N_(2)选择率约90%。
    • 董仲珍; 冯强; 郑鑫
    • 摘要: 将CO_(2)在可再生电力驱动下电催化还原成燃料,用于替代化石燃料和应对CO_(2)排放增加导致的气候变化问题是一种潜在的清洁战略。主要综述了各种钴基催化剂在电催化CO_(2)还原方面的应用。金属钴催化性能较差,法拉第效率低于85%。然而,钴氧化物、钴酞菁、钴卟啉、钴基金属有机框架和共价有机框架通过金属参杂、碳基材料固定等手段能显著提高稳定性和催化性能。目前,CO_(2)的还原主要产生C_1和C_2产物,而较难生产C_3和C_4产物。此外,竞争性析氢反应抑制了CO_(2)还原。未来,高效性和专一性催化剂的研发是CO_(2)资源化回收的关键。
    • 杨予辰; 杨应举; 刘晶; 熊勃
    • 摘要: CO_(2)电催化还原合成高附加值燃料为CO_(2)转化利用提供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途径。然而,开发具有优异催化活性和产物选择性的电催化剂仍面临巨大的挑战。本研究制备了铜改性黄铁矿催化剂Cu_(x)Fe_(1−x)S_(2),采用XRD、XPS、SEM等表征分析方法研究了催化剂的物理化学性质,并研究了催化剂的CO_(2)电催化还原活性和产物选择性。实验结果表明,Cu掺杂可以调控催化剂纳米片的尺寸,同时可以抑制FeS_(2)在空气中的氧化。Cu_(0.33)Fe_(0.67)S_(2)比FeS_(2)表现出更好的催化反应活性,在(−1.5)−(−1.6)V vs.RHE,CO_(2)电催化还原的含碳产物法拉第效率为50.8%,电流密度为23.8 mA/cm2。相比于FeS_(2)催化剂,电流密度提高了71.2%。Cu_(0.09)Fe_(0.91)S_(2)在−1.3 V vs.RHE下生成C3H6的法拉第效率为21.8%,显著高于目前文献中已报道的法拉第效率。因此,Cu_(x)Fe_(1−x)S_(2)是一种比较有前景的CO_(2)电催化还原催化剂。
    • 赵丹丹; 郭天宇; 赵瑞花; 杜建平
    • 摘要: 由太阳能、风能驱动CO_(2)电化学还原为高附加值的燃料和化学品是缓解温室效应和实现碳减排的方法。铜基催化剂作为CO_(2)还原为碳氢化合物的催化剂受到广泛的关注,但反应过电位高、目标产物选择性低和催化剂稳定性差等仍是开发铜基催化剂需解决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简述了电催化还原CO_(2)为乙烯的反应机理,总结了最近铜基催化剂形貌和晶面调控、缺陷构造、杂原子掺杂以及双金属合金化对其性能影响的研究进展,为电催化CO_(2)还原制乙烯高效催化剂的研发提供参考。
    • 徐子立
    • 摘要: 当前随着化石燃料消耗的不断增加,二氧化碳排放量也显著增加,严重破坏了地球的碳循环平衡。电催化还原二氧化碳的出现就有希望保护这一平衡。而在二氧化碳电化学转化过程中,优良催化剂的选择尤为重要。本文综述了电催化还原二氧化碳的原理,并重点讨论影响二氧化碳电催化还原的电极材料因素。最后对电催化还原二氧化碳的研究进行总结与展望。
    • 王晗雪; 张咪; 古铭岚; 代灵英; 苏永庆
    • 摘要: 二氧化碳(CO2)是造成温室效应最主要的温室气体.CO2被排放到空气中,既破坏了环境,又浪费了宝贵的碳资源,把CO2存储及资源化回收转化可对其进行有效利用.电化学还原的实质就是利用电子的得失来实现CO2的还原.作为电化学还原的电极材料,纳米材料具有很高的比表面积和表面正电性可作为高活性的催化剂和气体吸附剂.纳米粒子尺寸小、表面的化学键状态和电子态与颗粒内部不同、表面原子配位不全,导致表面的活性位置增加,使它具备了作为催化剂的基本条件.因此,对近年来有关纳米材料用于电化学催化还原CO2研究进行了综述,对纳米材料电极的制备、应用进行了阐述.
    • 摘要: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二氧化碳电催化还原研究中取得进展。该研究实现了非铜基催化剂上串联催化二氧化碳电化学还原制甲烷,为二氧化碳电催化还原制碳氢化合物提供了新策略。
    • 胡强; 许梦莹; Pier-Luc Tremblay; 张甜
    • 摘要: 通过采用电镀的方法在不同的摩尔比镀液中制备了以碳布(carbon clothes,CC)为基底的锡—钴双金属电极材料(SnxCoy/CC).采用XRD、SEM、XPS、EDS和BET等测试方法对该催化材料的组成、微观形貌和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Sn-Co双金属在碳布基底上电沉积成功.并利用线性循环伏安法、计时电流法以及EIS阻抗分析评价了该电极材料对CO2还原的电催化性能.结果表明,当双金属渡液中Co掺杂的含量为40%时,在碳钎维上生长出稻穗形貌的立方状双金属微粒,且该电催化材料具有最低的电荷转移电阻和最高的电导率,XPS分析表明双金属电极的表面金属元素都以催化效果较好的氧化态SnOx、Co3O4的形式存在.在电解电压为-1.16 V(vs.RHE)时,Sn60Co40/CC电催化产甲酸的法拉第效率可达57.4%,高于单金属Sn的产甲酸的法拉第效率42.3%,表明通过掺杂Co元素和调控形貌可以有效提高单金属Sn的电催化性能.
    • 严小妹; 许超; 王浩强; 张光旭
    • 摘要: Fe(Ⅱ)EDTA络合脱硝技术是烟气脱硝技术中较为常用的一种方法.然而,Fe2+易氧化,损失较大,二次使用困难,导致运行成本高.为了达到络合液重复利用的目的,利用钯—泡沫镍电极对脱硝络合液进行电催化还原再生,主要探究催化剂的负载量、电流密度及反应温度对钯—泡沫镍电极的电催化再生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采用化学置换将钯负载在泡沫镍电极,负载量为1.0 mg·cm-2,电流密度为6 mA·cm-2、温度为30°C时,再生效果最好,Fe(Ⅱ)EDTA—NO的转换率达90.0%、NH4+选择性为10.0%、N2的选择性为90.0%、再生液对NOx脱除效率在25 min内均大于80%.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