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生殖细胞肿瘤

生殖细胞肿瘤

生殖细胞肿瘤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269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临床医学、妇产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56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144142篇;相关期刊163种,包括中华病理学杂志、中华妇产科杂志、癌症进展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北京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暨北京医师协会神经外科专业专家委员会2010年北京神经外科年会、肿瘤多学科综合诊治新概念学术研讨会、2009年北京地区妇产科学术年会等;生殖细胞肿瘤的相关文献由750位作者贡献,包括方陆雄、漆松涛、高玉平等。

生殖细胞肿瘤—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56 占比:0.18%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44142 占比:99.82%

总计:144405篇

生殖细胞肿瘤—发文趋势图

生殖细胞肿瘤

-研究学者

  • 方陆雄
  • 漆松涛
  • 高玉平
  • 冯奉仪
  • 刘强
  • 刘爱军
  • 吴宏清
  • 周俊林
  • 张众
  • 张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唐荣国; 吕芳露; 杨昭慧; 吴敏红; 郭太勇; 彭咏梅
    • 摘要: 卵巢畸胎瘤是临床上常见的生殖细胞肿瘤,其中95.0%为良性,大多数为单侧发病,双侧发病率仅为10.0%~17.0%,多数患者早期无明显症状,少数患者可表现为腹胀、腹痛及腹部包块等症状~([1,2])。成熟性畸胎瘤好发人群为20~40岁育龄期女性,而儿童发病者并不常见,发病率仅为卵巢肿瘤的5.0%~10.0%~([3])。卵巢扭转是常见妇科急腹症之一,由于儿童发病率低,临床医生对该疾病认识不足,同时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因此儿童误诊率极高。
    • 王月娥; 李恒; 王伟; 吴海波
    • 摘要: 目的探讨肝细胞核因子1β(HNF1β)在卵黄囊瘤中的表达及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34例卵黄囊瘤及50例非卵黄囊瘤的生殖细胞肿瘤(15例成熟性畸胎瘤、11例未成熟畸胎瘤、10例精原细胞瘤、6例绒毛膜癌、5例无性细胞瘤、3例胚胎性癌)中HNF1β、甲胎蛋白(AFP)及磷脂酰肌醇蛋白多糖3(GPC-3)的表达,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34例卵黄囊瘤中男性12例,女性22例,年龄1~68岁,发病部位包括性腺及性腺外器官。HNF1β在卵黄囊瘤组织中广泛表达,在混合型生殖细胞肿瘤中仅表达于卵黄囊瘤成分,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100%及98%,高于AFP(91.2%,84.9%)及GPC-3(82.4%,87.5%)。结论HNF1β广泛表达于卵黄囊瘤成分,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在与其他生殖细胞肿瘤的鉴别上具有重要的价值。
    • 李亚军; 石泓哲; 关有彦; 邢念增
    • 摘要: 睾丸肿瘤的发病率相对较低,绝大多数属于恶性。睾丸表皮样囊肿(TEC)是一种罕见的睾丸良性肿瘤,通常表现为无痛性睾丸肿块或在常规体检中发现,因不易与睾丸恶性肿瘤鉴别,临床上常被误诊而行睾丸切除术。本文对TEC的病因、临床表现及诊断和治疗进展进行综述,以提高术前诊断准确度,避免不必要的睾丸切除。
    • 安丽华; 冯海霞; 王唯伟; 李静; 陈月芹; 赵凡
    • 摘要: 目的:探讨DWI联合常规MRI征象对睾丸精原细胞瘤与非精原细胞瘤(NSGCT)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搜集经病理证实的睾丸生殖细胞瘤患者46例,其中精原细胞瘤28例,非精原细胞瘤18例,46例患者均行MRI平扫及DWI扫描。两位医师采用双盲法行常规MRI征象观察及ADC值测量,并比较上述指标在睾丸精原细胞瘤与非精原细胞瘤间的差异;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及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独立影响因素的诊断效能。结果:精原细胞瘤的平均ADC值小于NSG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精原细胞瘤的T_(2)WI低信号征象、信号的均匀性及瘤内分隔征象较NSGCT多见,而NSGCT多见坏死/囊变,上述征象在两种肿瘤间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DC值、坏死/囊变及瘤内分隔征象为鉴别诊断精原细胞瘤与NSGCT的独立影响因素。当ADC值≤0.90×10^(-3) mm^(2)/s时,倾向于诊断为精原细胞瘤,曲线下面积(AUC)为0.722,敏感度为72.2%,特异度为67.9%,准确度为67.4%。联合坏死/囊变与瘤内分隔征进行诊断的AUC为0.803,敏感度为83.3%,特异度为57.1%,准确度为76.1%。联合ADC值、坏死/囊变和瘤内分隔征的诊断效能最高,AUC为0.899,敏感度为77.8%、特异度为89.3%、准确度为89.1%。结论:当ADC值≤0.90×10^(-3) mm^(2)/s、瘤内分隔征象多见而少有囊变/坏死时倾向于诊断为精原细胞瘤,反之则诊断为NSGCT。将DWI与常规MRI征象相联合,可进一步提高诊断效能,对睾丸生殖细胞瘤的术前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
    • 罗含欢; 王倩; 达珍; 多布啦; 次仁曲珍; 霍真
    • 摘要: 目的对西藏地区藏族人群睾丸和附件病变的疾病谱进行归纳、总结。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1月至2021年3月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病理科有病理存档记录的所有睾丸和附件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临床症状、病变组织大体表现、病理诊断结果等。结果共纳入睾丸和附件病变患者317例,平均年龄(38.72±19.74)岁,临床症状以阴囊区肿大、疼痛为主(88.01%,279/317),肿瘤性疾病85例(26.81%,85/317)、非肿瘤性疾病232例(73.19%,232/317)。病变组织大体表现:肿瘤性疾病的病灶直径2~17 cm,呈结节或分叶状,切面为实性或囊实性,部分区域可见出血或坏死;非肿瘤性疾病的病灶直径0.6~8 cm,多呈囊性,囊壁较光滑,部分呈实性结节状。85例肿瘤性疾病患者中,平均年龄(38.09±14.52)岁,恶性肿瘤占比96.47%,肿瘤类型依次为生殖细胞肿瘤(88.24%,75/85)、淋巴造血系统肿瘤(4.71%,4/85)、间叶肿瘤(4.71%,4/85)、间质细胞瘤(1.18%,1/85)、附睾乳头状囊腺瘤(1.18%,1/85),其中生殖细胞肿瘤中,主要为精原细胞瘤(66.67%,50/75),其次为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14.67%,11/75)、胚胎性癌(12.00%,9/75)。4例淋巴造血系统肿瘤均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232例非肿瘤性疾病患者中,平均年龄(38.94±21.36)岁,以鞘膜积液最为常见(56.03%,130/232),其次为炎症性疾病(31.03%,72/232)、睾丸发育异常(8.62%,20/232),睾丸扭转/梗死(3.88%,9/232)和睾丸附件囊肿(0.43%,1/232)较少见。睾丸与附睾结核(77.78%,56/72)是炎症性疾病的最主要类型。结论本研究数据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藏地区藏族人群睾丸和附件病变疾病谱:多见于中年人群,疾病谱复杂多样,以非肿瘤性疾病为主;鞘膜积液和结核病是最多见的非肿瘤性睾丸和附件疾病;肿瘤性疾病约占睾丸和附件病变的1/4,其中以生殖细胞肿瘤为最常见类型。
    • 王西明; 赵战魁
    • 摘要: 睾丸生殖细胞肿瘤(testicular germ cell tumor,TGCT)在年轻男性中常见,其发病率在全球处于上升趋势。TGCT可分为两种主要组织学类型,即睾丸精原细胞瘤和睾丸非精原细胞瘤。大多数的TGCT患者预后较好,但仍有15%~30%的转移患者预后较差。研究发现miRNA-371a-3p是TGCT的新型生物标志物,对TGCT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有高度特异性、敏感度。本文旨在介绍miRNA-371a-3p在TGCT诊疗中的研究进展。
    • 陆桂芳
    • 摘要: 卵巢癌是个沉默杀手相关数据显示,在过去10年间,我国卵巢癌发病率增加了30%,死亡率增加了18%,我国每年约有1.5万名女性死于卵巢癌。卵巢癌有几大类型,其中70%到80%都是上皮性卵巢癌,较之生殖细胞肿瘤等其他类型的卵巢癌,上皮性卵巢癌的恶性程度是最高的。发病年龄在45岁左右,早期多无明显症状,70%的患者就诊时已是中晚期,加上对化疗药物不敏感,容易发生耐药等,其五年生存率一直没有太大改观,只有30%~40%。
    • 余庆; 邹冬玲
    • 摘要: 原发性阴道恶性肿瘤是少见的妇科恶性肿瘤,其人群发病率仅为0.6/10万,占妇科恶性肿瘤的1%~2%。85%~95%的原发性阴道恶性肿瘤为鳞癌,其次为腺癌,而腺鳞癌、黑色素瘤、肉瘤、生殖细胞肿瘤、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等更为罕见。其诊断仍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因其病例数少,国内外均缺乏对其早期诊断及治疗方面的大样本、前瞻性的临床研究,故其治疗方案均参考子宫颈癌治疗方式。但随着免疫与靶向治疗相关研究的发展,基因检测对诊断及后续治疗的指导作用逐渐加重。本文就目前已有的阴道癌的分子诊断及靶向治疗研究进展做相关阐述。
    • 刘腾; 申炜
    • 摘要: 我院放射科收治一例误诊为垂体瘤及颅咽管瘤的鞍区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mixed germ cell tumors,MGCTs),MGCTs组织细胞成分复杂,影像及临床表现均缺乏特异性,且MGCTs为高度恶性肿瘤,治疗方式及预后与其他鞍区占位病变截然不同。本文结合该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以提高对MGCTs的认识。
    • 秦岫波; 齐丽萍; 杨欣; 孙应实
    • 摘要: 目的观察不同病理类型纵隔原发生殖细胞肿瘤的临床及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经病理确诊的原发纵隔生殖细胞肿瘤患者,观察其临床及CT表现。结果28例中,成熟畸胎瘤18例,男5例、女13例;11例接受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检测,其中6例NSE升高;CT表现为囊实性肿块(囊变区范围多≥50%),9例见钙化、13例见脂肪成分,15例肿瘤增强扫描呈轻或中度强化;未见周围组织侵犯及转移。精原细胞瘤5例均为男性;2例接受NSE检测,均有升高;3例接受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检测,其中2例升高;CT示病灶多呈分叶状、边缘模糊,可见钙化或脂肪及范围<50%坏死/囊变区,及邻近大血管受侵伴瘤栓形成,增强后肿瘤均匀轻度强化;1例存在远处转移,无淋巴结转移。5例非精原细胞性生殖细胞肿瘤患者均为男性,甲胎蛋白(AFP)均升高,NSE检测(n=3)及糖类抗原125(CA125)检测(n=3)均见升高;CT示病灶呈分叶状,边缘模糊,无脂肪和钙化,可见坏死/囊变区(范围相对精原细胞瘤更大)、邻近大血管受侵及瘤栓形成,增强后肿瘤呈中、高度强化,其中4例远处转移、1例淋巴结转移。结论不同病理类型原发纵隔生殖细胞肿瘤临床及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有助于诊断。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