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卵黄囊瘤

卵黄囊瘤

卵黄囊瘤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245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临床医学、特种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41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22862篇;相关期刊147种,包括健康之路、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第9届北京国际康复论坛、2010北京超声医学学术年会、第八次全国妇产科学病理学术会议等;卵黄囊瘤的相关文献由679位作者贡献,包括陈聪德、陈肖鸣、张浩川等。

卵黄囊瘤—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41 占比:1.04%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22862 占比:98.94%

总计:23106篇

卵黄囊瘤—发文趋势图

卵黄囊瘤

-研究学者

  • 陈聪德
  • 陈肖鸣
  • 张浩川
  • 李仲荣
  • 向阳
  • 李涤臣
  • 葛霞
  • 谭先杰
  • 钞晓培
  • 全学模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月娥; 李恒; 王伟; 吴海波
    • 摘要: 目的探讨肝细胞核因子1β(HNF1β)在卵黄囊瘤中的表达及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34例卵黄囊瘤及50例非卵黄囊瘤的生殖细胞肿瘤(15例成熟性畸胎瘤、11例未成熟畸胎瘤、10例精原细胞瘤、6例绒毛膜癌、5例无性细胞瘤、3例胚胎性癌)中HNF1β、甲胎蛋白(AFP)及磷脂酰肌醇蛋白多糖3(GPC-3)的表达,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34例卵黄囊瘤中男性12例,女性22例,年龄1~68岁,发病部位包括性腺及性腺外器官。HNF1β在卵黄囊瘤组织中广泛表达,在混合型生殖细胞肿瘤中仅表达于卵黄囊瘤成分,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100%及98%,高于AFP(91.2%,84.9%)及GPC-3(82.4%,87.5%)。结论HNF1β广泛表达于卵黄囊瘤成分,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在与其他生殖细胞肿瘤的鉴别上具有重要的价值。
    • 邓巍; 曹明为; 唐蔚; 赖芳芳
    • 摘要: 目的总结儿童卵黄囊瘤的临床特点,探究影响误诊的相关因素。方法在2020年9月2日—12月2日以病友QQ群中45例儿童卵黄囊瘤为调查对象,设计调查问卷,收集临床资料,将患儿分为误诊组及未误诊组,分析误诊相关因素。结果首诊误诊率35.56%,误诊组首发症状最多为排便困难,其中11例误诊为其他疾病(便秘3例,急性肾衰竭2例,畸胎瘤2例,积食、腹股沟疝、肾积水、肠道菌群失调各1例),4例医生认为没有问题,1例医生建议继续观察。本组45例中,根据CT/MRI影像学检查联合甲胎蛋白增高确诊16例(35.56%),根据手术切除肿块病理检查确诊15例(33.33%),根据肿块穿刺病理检查确诊11例(24.44%),根据彩色超声发现肿块联合甲胎蛋白增高确诊3例(6.67%)。非省级医院误诊率高于省级医院,原发部位在骶尾部卵黄囊瘤误诊率高于非骶尾部卵黄囊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卵黄囊瘤误诊率较高,应加强基层医师诊断能力和认识水平,重视婴幼儿局部肿块、排便困难的鉴别诊断。影像学检查、血清甲胎蛋白检测可帮助早期明确诊断。
    • 陈文凤
    • 摘要: 1病例简介女,31岁,主诉:反复下腹隐痛半个月,发现盆腔包块10 d。实验室检查:甲胎蛋白36921μg/L。超超声检查(图1A、B)提示:子宫前方混合回声团,性质待查。MRI检查(图1C)提示:子宫前壁浆膜下肌瘤(变性)。患者行腹式全子宫切除+双侧附件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大网膜切除术。
    • 陈雪莲; 何连利
    • 摘要: 目的:探讨卵巢卵黄囊瘤(OYST)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收集SEER数据库中于2000至2018年诊断为OYST的376例患者的数据资料,采用Joinpoint软件分析OYST的发病率变化情况;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用log-rank法进行检验;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患者生存的影响因素。结果:共376例患者纳入分析,中位年龄23岁(1~82岁),中位生存时间80月(0~227月),5年生存率(OS)为87.2%。Joinpoint分析结果显示,2000至2018年间OYST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为1.55%(95%CI为0.7%~2.3%,P=0.2)。手术和化疗是OYST患者主要的治疗方式,手术联合化疗治疗患者的5年OS明显优于单纯手术(P=0.016)及单纯化疗(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TNM分期、手术方式、淋巴结切除数及化疗是OYST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手术联合化疗为OYST最佳的治疗方式,化疗不能为年轻患者和早期肿瘤带来获益,适度范围的淋巴结清扫与更好的预后相关。年龄、TNM分期、手术方式、淋巴结切除数及化疗是OYST患者生存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 袁军; 刘辉; 李娜
    • 摘要: 卵巢成熟性囊性畸胎瘤是卵巢最常见的生殖细胞肿瘤,但合并卵黄囊瘤的病例却非常少见,常发生于<30岁年轻女性,无特殊临床症状。当较小的卵黄囊瘤发生在较大的畸胎瘤中时极易漏诊,从而造成患者错失早期治疗的机会,后期易复发或转移,造成严重的后果。嘉兴市妇幼保健院于2021年3月以左侧卵巢囊肿(畸胎瘤可能)收治1例左侧卵巢成熟性囊性畸胎瘤合并卵黄囊瘤患者,行左侧附件+部分大网膜切除术,术后行博来霉素+依托泊苷+顺泊(BEP)疗法,1年半内未见复发与转移。
    • 朱大林; 冯帆; 彭梅娟; 刘江波
    • 摘要: cqvip:患者女,40岁,不规则下腹痛伴痛经5月余,加重伴尿频1月余。查体:子宫增大,右侧附件区触及包块。实验室检查:糖类抗原125 23.95 U/ml,罗马指数40.5,人附睾蛋白4 121.2pmol/ml,甲胎蛋白1 210 ng/ml,糖类抗原19911.11U/ml,癌胚抗原1.48ng/ml。盆腔MRI:子宫右侧壁约7.7cm×6.6cm×8.2cm不规则占位,边界不清,子宫前壁部分浆膜层显示不清;肿块T1WI呈等或稍高信号(图1A)。
    • 潘云祥; 王会敏; 安思微; 梁耀佳; 杜瑞; 尚宁; 王丽敏; 马小燕
    • 摘要: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结合血清甲胎蛋白(AFP)对小儿睾丸肿瘤精确定性诊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47例睾丸肿瘤的超声特征(物理性质、有无钙化、Alder血流分级)及AFP水平,进一步将肿瘤按照两种方式分组:恶性肿瘤组和良性肿瘤组、卵黄囊瘤组和非卵黄囊瘤组,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超声特征及AFP对睾丸肿瘤的精确定性诊断效能.结果 卵黄囊瘤18例,超声表现为实性或几乎实性肿块,可伴有数个小无回声区,不伴钙化,Alder血流分级为3级.非卵黄囊瘤29例,超声表现为囊性、实性或混合性包块,大多伴有钙化,部分呈蜂窝状回声,Alder血流分级为0~3级血流.ROC曲线分析显示,超声特征诊断小儿睾丸恶性肿瘤的曲线下面积、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实性或几乎实性:0.894、83.3%、95.5%;无钙化:0.904、94.4%、86.4%;Alder血流3级:0.941、88.9%、95.5%;AFP最佳界值(18.8 ng/ml)诊断的曲线下面积、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972、100%、95.5%,超声特征联合AFP诊断的曲线下面积、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992、100%、90.9%.进一步分析显示,实性或几乎实性、无钙化两个指标联合诊断卵黄囊瘤的灵敏度、特异度均为100.0%.结论 小儿睾丸卵黄囊瘤具有特异性的超声表现,高频超声能够做出相对精确诊断,结合血清AFP可以进一步对小儿睾丸其他恶性肿瘤做出相对精确的定性诊断.
    • 吴红剑; 冯玉莲
    • 摘要: 卵黄囊瘤,是一种恶性生殖细胞肿瘤,多数发生于生殖腺内,原发于纵隔的卵黄囊瘤比较少见.该病恶性程度高,易复发及早期转移,死亡率高,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对预后十分重要.
    • 李广宁; 曹文枫; 齐丽莎; 黄秋娟; 张文帅
    • 摘要: 目的:总结卵黄囊瘤患者临床病理信息,探讨其病理学特征及临床鉴别依据.方法:收集2011年5月—2018年10月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确诊的73例卵巢卵黄囊瘤患者,分析其临床病理信息;进行肿瘤标本切片HE染色;针对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lypican-3)等行免疫组化染色;采用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发布的随访方法实行患者资料随访.结果:患者年龄分布为6个月~61岁;肿瘤直径1~28 cm;肿瘤多为囊实性,切面为筛孔与实性相间的多彩状;镜下可见网状微囊结构、透明小体与无定型的基底膜及黏液瘤样结构等不同的组织学形态;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肿瘤细胞特异性表达glypican-3(93.8%)、甲胎蛋白(AFP,96.6%)、婆罗双树样基因4(SALL4,100%)、胎盘碱性磷酸酶(PLAP,86.5%)和抗广谱细胞角蛋白(CKpan,100%);随访患者中8例复发,14例远处转移,2例死亡.统计发现Ki-67增殖指数≥50%的患者复发转移的风险是<50%患者的5.091倍,男性患者复发/转移的风险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95%CI:4.09~6.67,P<0.05).结论:卵黄囊瘤临床病理分析中于性腺位置发病常见,其镜下病理学结构多样,可根据特征性结构及免疫组化染色进行鉴别诊断.
    • 陈佳丽; 王敏
    • 摘要: cqvip:卵黄囊瘤(YST)又名内胚窦瘤(EST),是一种少见的高度恶性生殖细胞肿瘤,多见于儿童,主要发生于性腺(睾丸和卵巢),而发生于性腺外者,多位于靠近身体中线的部位,如骶尾区、子宫、阴道、前列腺、腹膜后、肝脏、纵隔、松果体区和第三脑室等[1|2]。原发于眶内卵黄囊瘤极为罕见,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9年7月收治1例原发性眶内YST患者,现结合相关文献,对其CT、MRI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