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甘蔗叶

甘蔗叶

甘蔗叶的相关文献在1975年到2022年内共计381篇,主要集中在农业工程、轻工业、手工业、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1篇、会议论文19篇、专利文献66153篇;相关期刊124种,包括农机化研究、农业工程学报、农业机械学报等; 相关会议13种,包括中国作物学会甘蔗专业委员会第15次学术研讨会、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分析分会第五届学术交流会、2012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国际学术年会等;甘蔗叶的相关文献由678位作者贡献,包括李明、王金丽、韦丽娇等。

甘蔗叶—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1 占比:0.27%

会议论文>

论文:19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66153 占比:99.70%

总计:66353篇

甘蔗叶—发文趋势图

甘蔗叶

-研究学者

  • 李明
  • 王金丽
  • 韦丽娇
  • 宋德庆
  • 张劲
  • 邓怡国
  • 董学虎
  • 侯小涛
  • 焦静
  • 郑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周永升; 张思原; 龙勇益; 苏龙; 韦巧艳; 蔡吉祥; 唐森; 柳富杰
    • 摘要: 以蔗叶纤维素为原料制备蔗叶纤维素乙酸酯(Sugarcane Leaf Cellulose Acetate,SLCA),旨在扩展蔗叶的综合利用渠道。以液料比、乙酸酐体积分数、浓硫酸体积分数、酯化温度、酯化时间为研究因素,以酯化取代度(Degree of Substitution,DS)为评价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Box-Behnken响应面试验优化其制备工艺。结果表明,制备SLCA的最佳条件为液料比25 mL/g、乙酸酐体积分数50%、反应温度97°C、反应时间2.4 h、催化剂用量0.57%。在此条件下,SLCA的DS为2.600,取代度较高,可为SLCA的制备和应用提供有价值的依据。
    • 韦露; 徐文平
    • 摘要: 3月28日,在梧州110千伏大正深线沿线,南方电网广西梧州供电局输电管理所员工潘达锋、吴铭林正在开展无人机巡视线路工作。潘达锋介绍:“我们在对线路沿线进行巡视,查看通道内低矮灌木、松树和甘蔗叶等易燃物,及时处理隐患。”此次巡视,他们还在山火隐患点以及林区进山路口等位置,装置了防山火警示牌。
    • 张中新
    • 摘要: 我国甘蔗叶年产量很大,近年来甘蔗产区加强了对甘蔗叶的回收利用工作,使甘蔗叶的资源价值得到有效突显,甘蔗叶的利用形式也显现多样化发展趋势。为更好利用甘蔗叶这一农业可再生资源,从甘蔗叶的特征与利用价值出发,介绍了甘蔗叶处理与利用技术的研究现状,分析了机械化粉碎技术的典型设备与特征,总结了甘蔗叶的合理应用途径。
    • 林泽锋; 陆静平; 邓鹏; 肖威
    • 摘要: 甘蔗剥叶是甘蔗收获中的关键环节,甘蔗剥叶设备的剥叶效果对甘蔗收获机械化率的提高起决定性作用。项目组在研究新的剥叶技术中,发现蔗叶的力学性能对剥叶机构的设计有重大的参考价值,尤其是蔗叶的抗拉强度影响较大。选取十株种植于广西大学甘蔗试验田的“桂糖44号”甘蔗作为试验样品材料,利用电子万能试验机对“桂糖44号”甘蔗的蔗叶进行抗拉强度的力学试验分析,其中蔗叶的结构分为蔗叶叶片和叶中脉,叶片和叶中脉的材质与结构有明显的差异性,因此对这两种结构分别制作试验样品进行了力学拉伸试验,最终分别得到十个试验样品的测试结果:蔗叶叶片的抗拉强度最大值为38.3704 MPa,最小值为19.8974 MPa,平均抗拉强度为26.35 MPa,标准偏差为5.87 MPa;叶中脉的抗拉强度最大值为51.7714 MPa,最小值为24.3357 MPa,平均抗拉强度为37.19 MPa,标准偏差为7.00 MPa。实验结果表明,蔗叶叶片与叶中脉的力学性能存在较大差异,不同甘蔗蔗叶的抗拉强度也有区别。试验的结果可用于指导甘蔗剥叶机等甘蔗农业机械设备的设计与制造。
    • 韦丽娇; 黄小乐; 黄伟华; 李明; 吴文龙; 葛畅
    • 摘要: 甘蔗叶实施机械化粉碎还田利用是改良土壤、提高蔗园土壤肥力较为经济有效和低碳环保的技术途径。由于甘蔗叶量大、韧性强,实施机械化粉碎还田存在粉碎质量差、影响后续机耕等问题。本文对粉碎覆盖、粉碎混埋、粉碎深埋等不同甘蔗叶粉碎还田处理机具及其后续配套机具作业模式进行研究分析,结合南方蔗区甘蔗叶机械化粉碎还田的试验效果和经验,希望能够为甘蔗叶粉碎还田技术应用及推广提供借鉴与参考。
    • 陈翠玉; 陈敏淇; 王素娥; 蓝丹; 秦丹; 李意春; 谢金玲; 侯小涛
    • 摘要: 探讨以甘蔗叶为主,复配苦丁茶、夏枯草、肉桂叶提取液对痤疮的主要相关致病菌(痤疮丙酸杆菌、表皮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并制备一款祛痘贴面面膜。通过微量肉汤稀释法分别测定复方甘蔗叶提取物对痤疮丙酸杆菌、表皮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评价复方甘蔗叶提取物对痤疮相关致病菌的抑制作用。采用单因素考察法、正交试验法优化复方甘蔗叶面膜基质卡波姆、甘油、羟乙基纤维素配比,并添加皮肤调理剂、保湿剂和抗氧化剂等,制备一款治疗痤疮的贴面面膜,进行质量检测。复方甘蔗叶提取物对痤疮丙酸杆菌ATCC11827、表皮葡萄球菌ATCC12228、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的MIC分别为 25,6.25,24 mg/mL,具有一定的抑菌作用;面膜基质最优工艺配比为0.3%卡波姆、0.2%羟乙基纤维素、9%甘油,该复方甘蔗叶面膜液质量符合标准。
    • 莫德宽
    • 摘要: 甘蔗叶是一种优质的畜禽饲料和肥料,还可以作为发电原料。但是甘蔗叶回收时,农户需要人工进行打捆装车,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难以实现甘蔗叶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利用。传统甘蔗叶打捆机由于研发年限较短,其输送机构容易受到工作环境的影响,故障率较高,当出现故障后无法实现预警,严重故障还会导致打捆机停止工作,延误农时,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一种甘蔗叶打捆机远程监测和故障诊断系统,通过主动措施防止故障发生,保证甘蔗叶打捆机田间工作运行稳定性。研究结果对于提升甘蔗叶打捆机工作稳定性提供技术参考。
    • 周永升; 莫小群; 张文婷; 龙勇益; 苏龙; 柳富杰
    • 摘要: 为优化蔗叶膳食纤维的超声辅助纤维素酶法制备工艺,分析其理化特性,本试验以纤维素酶添加量、酶解温度和酶解时间为研究因素,以蔗叶水溶性膳食纤维(SDF)得率(%)为评价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Box-Behnken响应面试验优化其制备工艺,并对蔗叶SDF与蔗叶不溶性膳食纤维(IDF)、100目蔗叶粉末的理化性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制备蔗叶SDF的最佳酶解条件为纤维素酶添加量0.3%、酶解温度49°C、酶解时间23 min。在此条件下,蔗叶SDF得率为4.82%。蔗叶SDF与蔗叶IDF、100目蔗叶粉末相比,堆积密度、持水力、持油力和溶胀性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堆积密度分别减少了24.72%、30.93%,持水力分别增加了48.21%、86.82%,持油力分别增加了97.10%、161.54%,溶胀性分别增加了9.89%、167.73%。超声辅助纤维素酶法可较好地应用于蔗叶膳食纤维的制备。
    • 林最扬
    • 摘要: 武宣县甘蔗叶普遍用作牲畜的饲料或者用于其他用途,由于使用量有限,未被利用的大部分被废弃或露天焚烧,导致资源浪费、污染环境.武宣县甘蔗叶数量多,分布广,综合利用潜力巨大.基于此,针对甘蔗叶的综合利用与可持续发展展开研究.
    • 阎欲晓; 粟桂娇; 何勇强
    • 摘要: 采用黑曲霉对甘蔗叶进行固态发酵,研究接种量、培养基含水量、发酵时间对甘蔗叶酚类物质释放的影响;对代谢过程中产生的纤维素酶、β-葡萄糖苷酶活性进行测定,并考察发酵前后甘蔗叶提取物抗氧化活力的变化.结果表明,发酵后甘蔗叶中多酚、黄酮含量显著提高.在接种量28 mL/100 g、培养基含水量50%条件下发酵5 d后,测得甘蔗叶中黄酮含量为13.82 mg/g(干基),多酚含量为10.40 mg/g(干基),比未发酵甘蔗叶中黄酮和多酚含量分别提高了135%和92%.纤维素酶活力在发酵第4天达到最大,为632.17 U/g;β-葡萄糖苷酶活力在发酵第5天时最高,为75.02 U/g.甘蔗叶发酵过程中酚类物质释放量与纤维素酶和β-葡萄糖苷酶活力呈正相关.通过计算IC50,确定发酵后甘蔗叶黄酮提取液对羟自由基和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清除能力均比发酵前有较大提高.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