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理论
现代性理论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91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哲学理论、文化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8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8948篇;相关期刊69种,包括学术交流、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2013国际工程科技发展战略高端论坛——中国当代建筑设计发展战略、第一届京津高校青年哲学论坛等;现代性理论的相关文献由119位作者贡献,包括任端军、傅其林、吴芝颖等。
现代性理论
-研究学者
- 任端军
- 傅其林
- 吴芝颖
- 彭洲飞
- 徐卫国
- 李晓鸥
- 王馨曼
- 肖明华
- Louise Cox
- Peng Zhoufei
- 丰子义
- 付文忠
- 任剑涛
- 侯才
- 冯宪光
- 刘建泽
- 刘影(摘)
- 刘晗
- 刘梦阳
- 刘欣
- 单世联
- 吴鸣
- 周晓明
- 唐丽
- 唐少杰
- 唐爱军
- 国家玮
- 孙海涛
- 孙超
- 安德鲁.费恩伯格
- 山小琪
- 崔爱林
- 张光芒
- 张志扬
- 张成岗(译)
- 张曦
- 张玫玫
- 张立波
- 张荣翼
- 张菁
- 张雯雯
- 彭国祥
- 彭玉峰
- 德阿克塞尔·霍耐特
- 方蕙
- 曹卫东
- 曾枝盛
- 朱春艳
- 李世涛
- 李强
-
-
王欢欢
-
-
摘要:
《狄更斯城市小说的现代性研究》首次将现代性理论与狄更斯的城市小说结合起来进行深入地研究。现代性理论与狄更斯的城市小说的相互作用,全面呈现了狄更斯作品的独特面貌。这是我国狄更斯研究的重要收获,是狄更斯研究史中一部不可多得的佳著,对于日后的狄更斯研究有着重要的示范作用和启发价值。
-
-
刘建泽;
贾博
-
-
摘要: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计划经济之下城乡一体的格局逐渐分裂,城市朝向新兴的商品经济发展,电影中的城市形象也在现代性鲜明的制度转轨中获得了诸多鲜活的素材,成为凸显改革与经济建设的光明之地,并为现实中尚未完成的现代转型提供了预先体验的可能。一、近现代工业文明中的电影空间根据西方的现代性理论。
-
-
吴芝颖
-
-
摘要:
在现代性文化批判视域下,现代社会具有欲望膨胀、人们生存异化等特征."凡尔赛文学"在此社会语境之下应运而生,是欲望膨胀、生存异化的消费社会之下人们焦虑心理的外现.而同时现实生活人们的欲望、生存状态与现实壁垒之间的冲突也更加尖锐,因此也是人们追寻平等、满足欲望、肆意狂欢的异托邦和情绪宣泄的出口.文章重点考察的"凡尔赛文学"社会心理是"凡尔赛文学"异托邦狂欢,将在现代性文化批判理论视域之下,从"抵抗""欲望""造梗"狂欢三个层面切入,深入解构这场"凡尔赛文学"异托邦的狂欢建构.
-
-
吴芝颖
-
-
摘要:
在现代性文化批判视域下,现代社会具有欲望膨胀、人们生存异化等特征。"凡尔赛文学"在此社会语境之下应运而生,是欲望膨胀、生存异化的消费社会之下人们焦虑心理的外现。而同时现实生活人们的欲望、生存状态与现实壁垒之间的冲突也更加尖锐,因此也是人们追寻平等、满足欲望、肆意狂欢的异托邦和情绪宣泄的出口。文章重点考察的"凡尔赛文学"社会心理是"凡尔赛文学"异托邦狂欢,将在现代性文化批判理论视域之下,从"抵抗""欲望""造梗"狂欢三个层面切入,深入解构这场"凡尔赛文学"异托邦的狂欢建构。
-
-
唐爱军
-
-
摘要:
现代化是人类文明演进过程中的特定发展阶段的历史性现象,其内在的本质规定性通常被表述为“现代性”。近代以来,中国不断被抛人现代化的历史潮流中,中国发展的实践也呈现出以追寻现代化为中轴的鲜明特征。随着中国共产党走上历史舞台,中国的全面、主动的现代化进程得以展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更是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
-
-
-
李明慧;
张雯雯
-
-
摘要:
哈贝马斯现代性理论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不仅是对康德哲学的反思,而且是对黑格尔主体性理论、马克思现代性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普遍语用学是哈贝马斯进行现代性理论重建的基础,哈贝马斯现代性理论重心由"工具理性"转向"交往理性",再到建构以主体间性为核心的交往行为理论.
-
-
李强;
田泥
-
-
摘要:
陈晓明的《无法终结的现代性——中国文学的当代境遇》,由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4月出版,共计45.4万字。这是一部在当代文学研究和现代性理论建构两个维度上都有重大拓进意义的著作。该书共分为导言、上编、下编三部分。其中,导言部分提出并阐释了“无法终结的现代性”这一中心论题,并大致梳理了全书处理的问题线索。
-
-
-
王俊梅;
张菁
- 《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5年
-
摘要:
在新型城镇化的浪潮下,乡村建设承载着基于公平原则的政治合法化要求,以及过剩资本空间转移的双重压力.然而,在乡村建设实践中,往往又存在对乡村社会和空间特点的挖掘不够,照搬城市规划方法和制度的现象.究其原因,这种实践上的偏差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针对乡村的空间研究理论的缺乏,更进一步,是对近代以来中国乡村现代化的历史演进路径研究的缺乏.因此本文以发生在20世纪20-30年代的中国乡村建设运动之起点——“村治”思想与实践为研究重点.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首先探讨近代乡村建设运动的形成及社会背景,以及其作为混杂体的文化特质;进而以乡村建设思想的最初起源——“村治”思想和实践为案例,探讨“村治”建设实践的社会空间特质;最后,从现代性理论的角度,指出其所承载的集体的现代性想象.
-
-
Peng Zhoufei;
彭洲飞
- 《第一届京津高校青年哲学论坛》
| 2012年
-
摘要:
二十一世纪以来,鲍曼以流动的现代性理论分析框架对现代社会里的消费生活进行崭新的思考,描述出了西方发达国家社会里消费生活的景观,也初步形成了流动的现代性消费社会思想,因而,我们很有必要对鲍曼流动的现代性消费生活做出及时的引介和解释.鲍曼以流动的现代性理论从消费生活的瞬间化、欲望式和循环性特征概括出了流动的现代性消费生活的主要内容,具体来讲:“点滴化”的消费时间、“受欲望支配”的消费理念和废弃式、过度化、更替性的消费方式.理解、分析和评论鲍曼的消费生活思想有助于把握当今西方发达工业国家的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的变化演革态势.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