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环烯醚萜

环烯醚萜

环烯醚萜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313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药学、植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0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276515篇;相关期刊89种,包括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植物分类与资源学报、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化学分会第八届学术年会、中药及天然产物与健康滨海论坛、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九届中药鉴定学术会议等;环烯醚萜的相关文献由949位作者贡献,包括姚新生、于洋、李海波等。

环烯醚萜—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0 占比:0.05%

会议论文>

论文:10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276515 占比:99.95%

总计:276665篇

环烯醚萜—发文趋势图

环烯醚萜

-研究学者

  • 姚新生
  • 于洋
  • 李海波
  • 王振中
  • 戴毅
  • 李茂星
  • 王晓
  • 耿岩玲
  • 贾正平
  • 姚志红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杨昌贵; 龚安慧; 张成刚; 肖承鸿; 凡迪; 周涛
    • 摘要: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续断药材中6个环烯醚萜类成分(马钱苷酸、马钱子苷、当药苷、续断苷B、续断苷A、林生续断苷Ⅰ)和1个三萜皂苷类成分(川续断皂苷Ⅵ)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以Symmetry^(■)C_(18)为色谱柱,以乙腈-0.1%磷酸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12 nm(川续断皂苷Ⅵ)、237 nm(续断苷B、续断苷A、当药苷、马钱苷酸、林生续断苷Ⅰ、马钱子苷),柱温为30°C,流速为1.0 mL/min,进样量为20μL。结果马钱苷酸、马钱子苷、当药苷、林生续断苷Ⅰ、续断苷B、续断苷A、川续断皂苷Ⅵ检测质量浓度的线性范围分别为399.24~931.56、50.30~150.90、48.24~168.84、27.00~70.20、12.93~38.80、40.64~121.92、42.08~147.28μg/mL(r均大于0.9990);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24 h)试验的RSD均小于2%;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4.43%(RSD=0.63%,n=6)、101.74%(RSD=1.11%,n=6)、100.76%(RSD=1.06%,n=6)、98.00%(RSD=1.58%,n=6)、99.03%(RSD=2.31%,n=6)、102.93%(RSD=2.26%,n=6)、102.31%(RSD=1.00%,n=6);含量分别为142.5~280.6、5.5~49.0、28.0~112.9、7.2~35.8、4.4~16.9、17.2~79.3、0.8~54.5 mg/g。结论所建含量测定方法准确、可靠,可用于续断药材中7个成分的含量测定。
    • 杜少波; 张勐; 陈晓文; 董志强; 谢惠春
    • 摘要: 目的:采用UPLC-Q-TOF-MS技术对独一味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与鉴定。方法:色谱柱为Waters AC⁃QUITY UPLC HSS T3(100 mm×2.1 mm,1.8μm),流动相为0.1%甲酸水溶液(A)-0.01%甲酸乙腈溶液(B),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3 mL/min,进样量1μL,柱温40°C,采用电喷雾离子源,负离子模式下采集数据,根据精确质荷比与二级碎片离子信息,结合对照品和文献信息鉴定独一味的化学成分。结果:共鉴定和推测出65个化合物,其中23个属于苯乙醇苷类化合物,17个属于环烯醚萜类化合物,15个属于黄酮类化合物,10个属于其他种类化合物,12个化合物经过对照品比对确认;其中肉苁蓉苷D、京尼平苷、5-甲基帚木糖苷、乌苏酸等22个化合物首次在该属得到鉴定。结论:进一步完善了独一味的化学成分分析,为独一味的质量控制及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 柴子涵; 张敏; 李岚; 张成; 段一凡
    • 摘要: ‘胭脂红’(Osmanthus fragrans‘Yanzhi Hong’)是近几年报道过的一个桂花新品种,其花色为特殊的胭脂红色。为探究‘胭脂红’的特殊性和潜在的应用价值,通过非靶向代谢组学的方法,对不同发育阶段(初花期S1、盛花期S2和末花期S3)‘胭脂红’花瓣中代谢物的种类和积累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胭脂红’花瓣中共检测到304种代谢物。其中6种环烯醚萜类和1种黄酮类药用化学成分是首次在桂花中检测到;从S1到S3,苦杏仁苷的相对含量逐渐降低,连翘酯苷E、5-O-甲基维斯阿米醇苷、连翘酯苷和大车前苷的相对含量先下降后上升,桃叶珊瑚苷和金雀异黄酮的相对含量先上升后下降。所测代谢物中有34种与花香有关的香气成分,其中含量最高的是紫苏醇,其次是3,4-二羟基苯丙酸酯、香叶酸和茉莉酮酸甲酯等。KEGG富集分析显著富集到与花香有关的苯丙氨酸和α-亚麻酸代谢途径,以及与花色有关的类单萜生物合成途径。综合分析,‘胭脂红’有着特殊的药用化学成分、独特的香气成分组成和花色,作为桂花的新品种,有着重要的药物开发和经济利用价值。
    • 陈冠宁
    • 摘要: 栀子属药食两用资源,具有一定临床使用价值,栀子药物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临床使用的相关研究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通过对栀子的药物成分和抑制炎症通路,神经保护,保肝利胆,降血糖等多种药理作用进行阐述,以期为栀子临床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的研究提供参考。
    • 陈丽艳; 邢怡; 宓月光; 孙国东; 孙银玲; 曹阳; 冯丽娜; 王伟明
    • 摘要: 采用双向固体发酵技术,通过发酵菌种和发酵时间的考察,以栀子苷转化率为评价指标筛选栀子豉最佳发酵工艺.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栀子苷、京尼平和氨基酸的含量,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栀子豉水溶液的吸光度值.结果表明,以栀子、青蒿、桑叶水煎液浸泡黑豆作为发酵基质,接种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和伞枝犁头霉(Fusarium umbellatum)复合菌(1:1)于28°C发酵168 h制备栀子豉,此优化发酵条件下,栀子苷完全转化且生成的栀子蓝色价最高(OD590 nm值为0.575),精氨酸、丝氨酸和天冬氨酸含量分别下降了94.9%、71.6%和52.0%,而脯氨酸、组氨酸和谷氨酸含量分别升高了3.4倍、1.5倍和1.5倍.发酵法制备栀子豉实现了主要成分的体外生物转化及药效提高,可为栀子豉汤新剂型及食疗产品开发提供依据.
    • 谢玲; 张学俊; 陶菡; 贺扬洁; 张灵丽
    • 摘要: 药用植物是我国特有的战略资源,药用植物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是促进"药用农业"协调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天然环烯醚萜类化合物用于产品开发和利用前,需采用必要手段进行提取和纯化,以消除杂质干扰.基于国内外研究,对其提取及纯化技术进行综述和分析比较,以期为天然环烯醚萜类化合物的提取和纯化、新方法研究与开发提供基础依据,也为农业资源的精准开发提供参考.
    • 姜明言; 饶凯瑞; 廖彩岑; 刘欢; 李洪梅; 李蓉涛; 刘丹
    • 摘要: 蜘蛛香(Valeriana jatamansi Jones)作为我国多个民族常用的传统草药具有广泛的药用价值,从蜘蛛香中筛选有效化合物并研究其作用机制,对蜘蛛香的综合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采用脂多糖(LPS)处理RAW264.7细胞作为炎症细胞模型,对从蜘蛛香干燥根及根茎中分离得到的14个环烯醚萜类化合物进行抗炎活性研究.结果显示,化合物1、2、3、5、8、9均可以明显抑制NO的产生,其中化合物1和2的抑制效果最为显著,1C50值分别为0.88和0.62 μmol/L.进一步实验研究结果显示,化合物1和2可抑制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中TNF-α、IL-1β、IL-6的分泌,下调iNOS、COX-2、NLRP3蛋白表达及IκBα、STAT3和mTOR的磷酸化水平,但是对MAPKs蛋白家族无明显影响.综上说明化合物1和2可能通过下调NF-KB及mTOR/STAT3信号通路,减少炎症相关蛋白的表达以及炎症因子的分泌,从而降低LPS诱导的巨噬细胞的炎性反应.
    • 孙玉; 郭中原; 陈两绵; 关亮俊; 房蕴歌; 高慧敏; 王智民
    • 摘要: 目的:运用分子对接技术筛选金银花抗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潜在活性成分,为发现抗SARS-CoV-2先导化合物以及揭示金银花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物质基础提供参考.方法:在文献总结并结合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数据库检索的基础上,建立涵盖金银花中382个化合物的化学成分库,以SARS-CoV-23CL水解酶(3CL Protease,Mpro)以及SARS-CoV-2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复合物为分子对接靶标,利用Discovery Studio软件进行分子对接,以打分值大小筛选抗SARS-CoV-2潜在活性成分.结果:金银花中三萜皂苷类成分与SARS-CoV-2 Mpro有较强的结合力,以SARS-CoV-2 Mpro晶体结构复合的原抑制剂N3为阳性对照,7个化合物为其潜在抑制剂;环烯醚萜类和神经酰胺类成分对SARS-CoV-S/ACE2复合物的阻断较好,保留打分值前3%的化合物,10个化合物可作为SARS-CoV-S/ACE2复合物的潜在阻断剂.结论:从金银花中发现16个潜在抗SARS-CoV-2活性成分.本研究为阐明金银花抗击COVID-19的药效物质基础提供参考,同时为发现新的抗SARS-CoV-2先导化合物指明方向.
    • 孔媛芳; 杨彬; 胡玉龙; 董春红
    • 摘要: 环烯醚萜作为一类重要有效成分,存在多种中草药中,具有抗肿瘤,抗炎,降糖等多种药理活性.环烯醚萜类化合物结构不同,则其生物活性和作用机制也不尽相同,目前国内外对环烯醚萜类化合物结构修饰及其构效关系归纳总结尚未见文献报道.因此对此类化合物结构及构效关系进行系统归纳总结,将对开发此类创新药物具有较高的研究意义.本文通过国内外广泛的文献调研,分析总结此类化合物的结构、活性、作用机制之间的关系,对此类化合物活性预测、结构优化将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为今后开发具有更高活性的新型环烯醚萜类药物提供研究基础.
    • 段吉平; 段琼; 王铁战; 马春艳; 刘永利; 冯丽
    • 摘要: 目的: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法(UPLC-Q-TOF-MS)分析当药中主要成分.方法:采用LC-TripleTOF?5600+进行分析,色谱柱为Kinetex XB-C18(100 mm×2.1 mm,2.6μm),流动相为乙腈-0.1%甲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流速为0.3 mL·min-1,柱温20°C,质谱定性鉴别采用正离子和负离子扫描模式,扫描质量数为m/z 100~1000.使用PeakView 2.0质谱图分析软件对所得到的母离子、同位素离子及碎片离子进行分析.结果:通过对照品指认、软件预测分析并结合文献报道,共鉴定出当药中29个化合物,包括7个环烯醚萜类、13个酮类、4个黄酮类、2个三萜类、2个生物碱类和1个核苷类成分.其中10个成分为首次在当药中报道.结论:所建立的UPLC-Q-TOF-MS可为鉴定当药中的化学成分提供一种快速、高效的方法;对当药中的主要成分进行了整理,为其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多元质量评价方法的建立提供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