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王孟英

王孟英

王孟英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2年内共计189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预防医学、卫生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8篇、会议论文11篇、专利文献3360篇;相关期刊92种,包括环球中医药、江苏中医药、中国民间疗法等; 相关会议11种,包括2014年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后学术论坛、第十三次全国中医妇科学术大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四次中医学术流派交流会等;王孟英的相关文献由310位作者贡献,包括张蕾、彭景星、刘桂荣等。

王孟英—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8 占比:5.02%

会议论文>

论文:11 占比:0.31%

专利文献>

论文:3360 占比:94.67%

总计:3549篇

王孟英—发文趋势图

王孟英

-研究学者

  • 张蕾
  • 彭景星
  • 刘桂荣
  • 施仁潮
  • 冯崇廉
  • 张同远
  • 杨进
  • 王正山
  • 盛增秀
  • 齐向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天杭; 嵇冰
    • 摘要: [目的]总结归纳王孟英《随息居饮食谱·毛羽篇》中蕴含的中医食疗特色,以求将中医食疗理论更好地应用于临床和养生。[方法]归纳总结王氏在该篇内对毛羽类食品的性味、功效归属、品质挑选与加工、食用宜忌、临床应用等方面的论述,并将其与中医理论体系相结合,综合分析该篇蕴含的食疗理论特色。[结果]由王氏收录在本篇内的毛羽类食品,其性味与功效归属符合中药学的药性理论,挑选与加工步骤明确,食用宜忌事项详细,临床应用方法符合方剂学对药物的七情配伍,其中蕴含的食疗特色符合中医理论体系。[结论]王氏所著《随息居饮食谱·毛羽篇》可以指导今人对于该类食品的认识与应用,除却些许时代局限,不失为推广中医食疗理论、践行中医食疗养生的范本之一。
    • 方雨萱; 周玄; 张大伟
    • 摘要: 探究清代著名医家王孟英治疗闭经的学术思想,通过对其评注与医案进行分析,从理法方药4个方面对其治疗闭经学术思想进行归纳总结,认为闭经的病机多有天癸不足、瘀血阻滞、痰塞胞门和气愆成病,诊断重视禀赋、脉证互勘,治疗重法轻方、辨证合法、不妄攻通、慎用温补,用药对茯苓、海蜇、黄连、蚕沙等颇有心得。王孟英虽无妇科专著行世,但其治疗妇科的经验散见于评注与医案中,治疗闭经学术思想为临床治疗闭经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思路与方法。
    • 柳志成; 周燕萍; 余霖
    • 摘要: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研究王孟英在温病治疗中运用竹茹的规律。方法统计《王孟英医案》和《王孟英医学全书》中温病的高频药物,运用Excel(Office 2010)、SPSS Modeler18.0版软件对数据进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王孟英治疗温病的高频药物为竹茹,且与枇杷叶、旋覆花、瓜蒌、玄参、白薇、石菖蒲、黄芩、金银花的关系最为密切;与药对天花粉-知母、黄连-半夏的关系最为密切。若温病痰热内结者,加枇杷叶、旋覆花、“小陷胸汤”“二陈汤”等清热化痰、疏瀹气机;热盛化毒者,加黄芩、金银花、“清瘟败毒饮”“黄连解毒汤”等清热解毒化痰;痰热并重者,加黄连、半夏、“温胆汤”“雪羹汤”等清热化痰和胃;热入营血者,加玄参、白薇、“清营汤”“犀角地黄汤”等清营凉血化痰;阴津已伤者,加知母、天花粉、“沙参麦冬汤”“竹叶石膏汤”等清热化痰生津。结论竹茹具有清热化痰、除烦止呕之功,是王孟英治疗温病的高频药物,常用于治疗与“痰热”病机相关的温病,疗效显著。
    • 姚巧娜; 章美玲; 祝盼盼; 王伶改; 刘英锋
    • 摘要: 本文旨在分析清代医家王孟英医籍中关于产后病的医案,剖析其治疗特色。王孟英治疗产后病见解独到、特色鲜明,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不泥常法,精准辨证;二是不拘一法,外薰、外洗、外敷、内服等多法合用;三是不守一方,辨证易方。通过归纳、总结其诊治产后病的经验,以期为现代临床治疗产后病提供参考和指导。
    • 董君莹; 赵兴杰; 李晓红; 史瑞
    • 摘要: 总结《温热经纬》对痢疾辨证论治的特点。从发病时节、病因、病位、病机、临床表现、辨证论治方面进行阐述,强调痢疾大多由湿热引起。在辨证中重视四诊及整体情况,辨寒热、气血、虚实,寒者辛温疏利,热者宣通祛热;在血分者重用行血,在气分者偏于导气;实者可疏利清热、导气行血,虚者不可一味攻积清夺。在对不同治法的运用上,淡渗注重寒温并用,强调兼气虚下陷表现者方可升提,反对滥用补虚之法,提倡以通腑之法因势利导。在对不同分型痢疾的辨治方面,强调小便通畅者,疫毒痢可治;对噤口痢,治以清热益气;对湿热痢,治以清热燥湿行气;认为虚寒痢少见,应慎用补涩。强调大便时间长而仍欲便不得者为阴虚痢,腹内窘迫欲解,便后仍不舒者为里实,认为食欲恢复者预后较好。提出泄泻多寒,痢疾多热,故治疗泄泻常用温燥,治疗痢疾多用清利。
    • 夏新意; 张晶; 王一婷; 冯全生
    • 摘要: 小陷胸汤作为经方用于治疗痰热互结于心下之证,王孟英则对小陷胸汤证的病因病机、治法、病后调养等方面做了进一步发挥,通过对小陷胸汤化裁应用的研究,可窥见温病学中“夹痰温病”这一病证的治疗思想。并总结为病因上不局限于外邪入里化热,强调温热类邪气与他医误治的原因治法上痰热在肺,且在涤痰宽胸清热的基础上,注重痰邪的祛除,重视全身气机的流通,以“轻可去实”理论为核心,重在恢复肺气的功能;邪入胃则用攻下,强调给邪以出路;病情进展期及病后调养期,时时注重阴液的耗伤与恢复。
    • 沈云博; 刘枫; 兰向宇; 严博煜; 张笑雪; 刘伟
    • 摘要: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探讨温病代表医家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及王孟英四人对虚劳病的辨治及用药规律,以期为此病的治疗提供更多参考。[方法]通过收集并整理四位温病医家医案中“虚劳”篇或“劳伤”篇所载的首诊及复诊处方,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 Modeler 18.0、SPSS Statistics 25.0及中医传承计算平台软件(V3.0),分析药物频次、性味归经、功效、高频药物组合,并进行关联规则及聚类分析。[结果]筛选处方共计295首,涉及中药166味,高频药物28味(频次>20次);四气以温、平为主;五味以甘味为主;归经以入肾、脾经为主;药物以补虚药最多,其中补气药>补血药>补阴药>补阳药,其次为利水渗湿药、收涩药;得出高频药物组合28组(频次≥30次);药物关联规则8条;5个聚类方。[结论]温病医家以甘温之品从脾肾入手辨治虚劳,重在补益中焦气血,对于后期阴阳亏虚明显者,填补肾之阴阳。善以血肉有情之品从补益奇经论治,补益同时注重收涩药的运用,补涩兼顾。尤其对于真阴耗竭之证,创“甘寒育阴”法以填补真阴,为温病医家辨治虚劳的特色所在。
    • 沈丽菊; 李蓉; 李荣群
    • 摘要: 《随息居重订霍乱论》是清代医家王孟英在本人著作《霍乱论》基础上的修订之作。全书重点从病情、治法、医案和药方四部分详细叙述了寒霍乱与热霍乱的病因病机及诸多临床病案,且列举了众多误治失治的解决方案。王孟英创新性地提出了“霍乱”分寒热,《病情篇》提出劳役致暑邪入内、醇酒高粱使湿热内生等因素导致的呕吐泄泻都称为“热霍乱”,治疗不可拘泥附桂一方。体现了中医治病基本原则——辨证论治。此外,治法篇中“守险”部分列举了若干条预防霍乱的中医药方法,且与现代医学中预防传染病的三个阶段本质相同。因此,本书不仅是现代中医药探索寒、热霍乱辨证及临床诊治的依据,也是研究中医药防疫办法的循证经典医书。
    • 吴亦荷; 吴亦枫; 金琦; 蒲亦乐; 张皓倩; 关静
    • 摘要: 目的:运用文献研究方法结合数据挖掘,从王孟英舌诊的诊断辨证和处方用药的规律,探讨其对痰热证的诊断治疗思路。方法:整理王孟英有舌象记载的痰热证医案,建立数据库,运用Microsoft Excel 2019进行舌象、症状、用药频数统计,通过SPSS Modeler 18.0软件所提供的Apriori算法进行关联规则分析,运用SPSS Statistics 20软件进行常用药聚类。结果:共纳入医案78则,高频临床症状为渴、便秘、不寐等,高频舌象为绛舌、黄苔、腻苔等,高频药物为黄连、天花粉、竹茹、半夏等。黄苔与腻苔、白苔与腻苔、绛舌与无苔之间关联性较强;黄腻苔与渴、便秘以及黄连、竹茹等关联性强;白腻苔与咳痰、不寐以及苦杏仁、枇杷叶、黄芩等关联性强;舌绛无苔与面赤、小便短以及瓜蒌、旋覆花等关联性强。聚类得到六类常用药配伍。结论:3种舌象对诊断痰热证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即黄腻苔、白腻苔及舌绛无苔而泽。其治则以宣通祛邪为要,尤重斡旋气机、去除有形痰邪,强调化痰、清热、理气等多种方法相结合,标本清晰,层次分明。
    • 徐悦; 沈劼
    • 摘要: 通过研究王孟英著作及医案中的狂证相关内容,结合其疾病诊疗经验,探析王孟英对狂证病因病机的认识和辨治狂证的方法特点。在病因病机方面,王氏认为气机不畅为疾病发生的根本因素,气机不通则生痰、热、瘀。这些病理因素为狂证发生的直接原因,火热扰心、郁痰堵窍、痰火扰神、瘀热互结阻滞正气和阴虚而肝阳盛,煽痰或挟热上扰心神可致发狂;临床治疗方面以调畅气机为首,强调泻热保阴,镇心平肝兼顾脾胃;用药甘凉濡润,汤药共用且善用食疗;同时关注狂证与体质的关系并在狂证治疗中强调辨证,反对一味温补。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