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煅烧

煅烧

煅烧的相关文献在1965年到2023年内共计8702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冶金工业、矿业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206篇、会议论文65篇、专利文献6431篇;相关期刊634种,包括非金属矿、纯碱工业、水泥工程等; 相关会议51种,包括第十三届全国干燥会议、2010年全国钛白粉行业年会、江苏省工程热物理学会第四届学术会议等;煅烧的相关文献由14090位作者贡献,包括赵建纲、孙毅、赵嘉珩等。

煅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206 占比:25.35%

会议论文>

论文:65 占比:0.75%

专利文献>

论文:6431 占比:73.90%

总计:8702篇

煅烧—发文趋势图

煅烧

-研究学者

  • 赵建纲
  • 孙毅
  • 赵嘉珩
  • 崔银河
  • 贾会平
  • 于国友
  • 彭金辉
  • 许海飞
  • 王佐任
  • 刘朝东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关键词

    • 李逸晨; 杨再银
    • 摘要: 阐述了JC/T 2581—2021《建筑石膏煅烧设备沸腾炉》的制定背景及意义,从建筑石膏煅烧用沸腾炉的基本参数、整机性能要求、零部件要求等方面对标准的主要内容进行了分析和解读,并提出了标准实施的建议措施。
    • 汪衢; 白丽梅; 马玉新; 刘杰; 陈晓龙
    • 摘要: 氧化镁是一种重要且需求很大的无机化工原料,是制备高附加值镁质产品的原材料,其来源之一就是由菱镁矿经过高温煅烧获取。通过控制菱镁矿颗粒的粒径、煅烧方式、是否掺入添加剂、菱镁矿内部组分杂质含量、新的煅烧工艺等来优化煅烧流程,最终制取高活性的氧化镁产品。另外,氧化镁的制备与活性检测是分不开的,从菱镁矿的煅烧方式,以及氧化镁活性检测两方面进行了综述,对其工艺的改进提出了展望与建议。
    • 周成刚; 李翠娥; 来世伟; 马逸飞; 闫新华
    • 摘要: 由于具有成熟的生产工艺、显著的成本效益和很高的循环利用效率,铅酸电池在电池领域占有重要地位。每年产生的废铅酸电池数量巨大,若不妥善处理会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因此,无论是从环保还是经济效益考虑,废铅酸电池的回收再利用成为了铅酸电池产业不可或缺的一环。迄今为止,废铅酸电池中铅膏的常见回收工艺有火法冶金和湿法冶金2种。其中湿法冶金又分成4大类:电解沉积法、有机酸浸出–煅烧法、碱性浸出–结晶法和其他化学转化法。本文中,笔者从工艺方法、回收产品和应用领域3方面综述了近些年国内外废铅酸电池中回收的最新进展,并对未来废铅酸电池回收再生所面临的挑战和前景做出了分析。
    • 郭靖
    • 摘要: 尾矿的大量堆存不但占用土地,而且对周围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受可塑性差、活性低等因素制约,我国尾矿利用面临着产品附加值低、利用率低等共性难题。基于此,利用高温煅烧(600~1000°C)提高含伊利石尾矿的活性,将其应用于充填胶凝材料的制备。试验表明:含伊利石尾矿的活性随着煅烧温度的升高而增强。将1000°C条件下活化的含伊利石尾矿制备的充填胶凝材料用于井下充填,当胶凝材料和尾矿质量比为1∶6、料浆浓度为70%时,充填体3 d和28 d的抗压强度分别为0.43和2.27 MPa。与水泥基充填材料相比,利用含伊利石尾矿制备的充填胶凝材料可节省约11.87%的充填成本。据此,利用含伊利石尾矿制备充填胶凝材料,既开辟了尾矿大宗资源化利用的新途径,同时也有利于降低充填成本,切实推进我国绿色矿山建设。
    • 冯卓意; 陈雪梅
    • 摘要: 以牡蛎壳为原料,对其物相组成、结构等进行分析,然后将牡蛎壳进行煅烧,考察煅烧工艺对于产物氧化钙的活性、有效钙含量、白度以及微观结构等性能的影响,最后将煅烧产物进行消化和碳化,制备纳米碳酸钙。研究结果表明,牡蛎壳中碳酸钙为方解石晶型,含量高达95.87%,是一种优质的海洋生物碳酸钙资源。牡蛎壳煅烧过程中,随着煅烧温度的提高和保温时间的延长,产物氧化钙晶粒逐渐长大;进一步提高煅烧温度或延长保温时间,氧化钙晶粒间产生明显粘结,发生过烧现象,活性下降;当煅烧温度为1000°C,保温时间为120 min时,产物氧化钙白度为85.4,有效钙含量达到94.92%,其综合性能最佳;经消化和碳化后,制备了平均粒径为30和80 nm,白度高达98.5以上的立方形纳米碳酸钙。
    • 李鹏; 李宝宽; 孙毅; 许海飞
    • 摘要: 耦合多种碳排放源识别方法,分析石油焦煅烧过程中的碳排放源。通过数学模型的搭建,以某石油焦煅烧企业为例,计算并分析整个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量。研究结果表明:整个煅烧过程中的总碳排放为0.509904 t CO_(2)/t_(煅烧焦),净碳排放量为0.141942 t CO_(2)/t_(煅烧焦),挥发分燃烧碳排放在总碳排放中占比最大,为68.51%。最后指出,降低生产过程碳排放和加强余热回收利用,是今后煅烧企业节能减碳的发展方向。
    • 贾红伟; 贾艳虹; 李斌; 于婷; 何辉
    • 摘要: 以硝酸亚铈与甲酸反应后的甲酸铈为煅烧原料,在不同条件下煅烧后进行表征,分析煅烧产物的粒径、比表面积、形貌、碳含量、氮含量和氧与铈原子比(简称O/Ce比)。结果表明,煅烧后的颗粒粒径和形貌与煅烧前的颗粒粒径和形貌有关。16 mol/L甲酸与硝酸亚铈反应制备的甲酸铈颗粒煅烧前为棒状结构的团聚体,煅烧后形貌不变,粒径稍有减少,在煅烧温度高于700°C时产生大量粒径小于0.100μm细颗粒;而20 mol/L甲酸与硝酸亚铈反应制备的甲酸铈颗粒煅烧前为接近球体的团聚体,煅烧后形貌不变,但煅烧后即产生大量粒径小于0.100μm细颗粒。比表面积的降低是由孔结构减少引起的,随着煅烧温度的升高,晶体结构重新排列,晶格内缺陷减少,造成孔结构不断减少。煅烧后颗粒的碳含量和氮含量主要与煅烧温度有关,升高煅烧温度能有效降低碳含量和氮含量,而煅烧时间对碳含量和氮含量的影响较小。二氧化铈的晶体结构稳定,O/Ce比基本上维持在2.000±0.010之间。两种甲酸铈的煅烧工艺均选择煅烧温度为700°C,煅烧时间为1 h,煅烧时需要通入足量空气或氧气。
    • 程俊霞; 赵雪飞; 朱亚明; 赖士全; 高丽娟
    • 摘要: 我国煤系针状焦的发展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不断努力,目前煤系针状焦的生产已经初具规模。回顾总结了我国煤系针状焦制备技术所经历的3个主要发展阶段:实验室技术开发与工业化初步发展阶段、煤系针状焦工业化技术壁垒突破和圆梦国产化阶段、煤系针状焦技术深度发展阶段。同时,详细介绍了各发展阶段煤系针状焦技术的研究重点及发展方向,依次从煤系针状焦生产过程的3道主要工序:预处理工序、延迟焦化工序和煅烧工序入手,充分讨论了目前各工序采用的生产工艺流程。预处理工序以溶剂萃取法为基础,开发出了3种特色预处理工艺技术,总体上实现了精制沥青收率高、喹啉不溶物(QI)脱除效果理想的原料预处理操作。延迟焦化工序发展了零循环比和可调循环比的2种不同工艺技术,其根本区别是进入焦炭塔的物料不同,而具体操作工艺的差别在于零循环比工艺采用恒温、变压、短生焦周期操作方式,可调循环比工艺采用变温、变压、长生焦周期操作方式。2种工艺技术中,多数煤系针状焦生产企业选择了可调循环比工艺;煅烧工序以回转窑煅烧工艺为主,罐式炉煅烧工艺为辅;前者加工周期短、产能理想,但是炭质烧损大,收率低,且对含有较多粉料的生焦煅烧不友好,因此近2 a罐式炉煅烧工艺技术重新受到关注。通过分析目前国内煤系针状焦技术现状,打破现有煤系针状焦产品质量欠佳及“同质化”严重的局面,强调注重生产过程的技术基础研究以及不断完善生产工艺过程的策略来提高我国煤系针状焦产品的质量,增强国际竞争力。最后提出了未来我国煤系针状焦技术发展趋势是开发两段焦化工艺,实现操作简单、人为干预少、工艺参数控制精度高、环境友好及副产品附加值高的先进生产技术。在此基础上实现针状焦产品质量“品质高端化”、性能“应用差异化”的战略目标,以助力我国煤系针状焦行业的有序健康发展。
    • 冯艳; 曹彩玉; 曾婧; 王日初; 彭超群; 王小锋
    • 摘要: 将溶剂热法与高温煅烧法相结合制备多级孔Co_(3)O_(4)微球,采用XRD、SEM、TEM和电化学测试等技术研究该多级孔Co_(3)O_(4)微球的结构和性能。结果表明:当煅烧温度为700°C时,所合成的Co_(3)O_(4)(Co_(3)O_(4)-700)是由丰富的纳米颗粒(50~200 nm)和大量孔洞(~100 nm)构成的微米级微球(1~2μm);该Co_(3)O_(4)-700负极材料具有优异可逆的充放电容量,表现出最佳的循环性能:在电流密度为100 m A/g条件下充放电100周后充放电比容量分别为745和755 m A·h/g。
    • 胡盛; 房佳慧; 付英英; 杨喆; 李翔; 熊枝敏
    • 摘要: 通过调节水滑石结构实现对药物的有效控释,拓展水滑石作为药物缓释载体的应用。以镁铝水滑石为主体,布洛芬为客体,采用煅烧复原法组装制备了布洛芬插层镁铝水滑石。利用同步热分析仪、X射线衍射仪、傅里叶红外光谱仪、扫描电子显微镜等对镁铝水滑石煅烧产物、布洛芬插层镁铝水滑石材料进行表征,考察了pH值和时间对布洛芬插层镁铝水滑石释药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镁铝水滑石煅烧后主要以MgO和Al_(2)O_(3)双金属混合氧化物存在,层板结构明显,层间距增加到0.822 nm,晶粒变小。布洛芬以-COO-离子的形式成功插入到水滑石层板间,并与层板上的羟基形成氢键,布洛芬插层镁铝水滑石层间距扩大到2.594 nm。进一步证实了pH值为7.4的弱碱性环境更有利于镁铝水滑石对布洛芬的缓释。布洛芬插层水滑石的释药动力学更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和Higuchi扩散模型,其缓释以扩散为主。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