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模型
测量模型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560篇,主要集中在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机械、仪表工业、经济计划与管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79篇、会议论文30篇、专利文献477644篇;相关期刊285种,包括计量与测试技术、光学精密工程、中国机械工程等;
相关会议30种,包括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2015年计量测试技术交流会、第十届全国医学信息教育可持续发展学术研讨会等;测量模型的相关文献由1367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吉臻、车仁生、陈浩等。
测量模型—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477644篇
占比:99.91%
总计:478053篇
测量模型
-研究学者
- 刘吉臻
- 车仁生
- 陈浩
- 刘得军
- 吴烨
- 李军
- 杨岸然
- 杨建辉
- 熊伟
- 谭久彬
- 贾庆仁
- 钟志农
- 陈凤菊
- 陈峻屹
- 陈荦
- 傅剑峰
- 刘永猛
- 吕游
- 孙传智
- 尚廷义
- 张文杰
- 曾德良
- 李容容
- 李小敏
- 杨婷婷
- 王伟
- 罗小川
- 蔡立晶
- 谢谢
- 赵肖宇
- 钱德沛
- 闫姝
- 伍江江
- 刘禾
- 吕祖传
- 吴秋云
- 吴雪飞
- 张兴军
- 彭双
- 戴静明
- 文献民
- 景宁
- 杜春
- 杨益新
- 欧阳雪
- 洪金剑
- 牟海维
- 罗新斌
- 胡鹏浩
- 郑金焕
-
-
霍晔;
梁法国;
吴爱华;
王一帮;
栾鹏;
刘晨;
孙静
-
-
摘要:
研究了LRRM(传输线-反射-反射-匹配负载)校准算法,完善了负载标准测量模型,通过参考面平移将测量结果由被测件中间平移到探针端面,基于MATLAB开发平台编制了校准软件。用研究的校准方法和商用校准方法分别对同一在片散射参数测量系统进行校准,校准后的系统测量相同的短路标准和衰减器。测量结果显示,在100 MHz~110 GHz频段范围内,反射幅度最大偏差0.02,反射相位最大偏差0.3°,传输幅度最大偏差0.05 dB,传输相位最大偏差0.5°,能够满足国内在片散射参数校准和测量需求。
-
-
赵琪;
王舜禹;
陈龙
-
-
摘要:
本文介绍了一等铂铑30-铂铑6热电偶标准装置及其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方法,通过建立的测量模型,分析不确定度来源,评定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从而计算出合成不确定度和扩展不确定度。
-
-
刘鸿滨
-
-
摘要:
近年来,随着传感器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混合式油罐测量系统(HTMS)在国内化工行业储罐油品计量中得到了推广应用。本文首先介绍了油品质量计量的方法、混合式油罐测量系统的基本构成及工作原理;建立相关测量模型,分析各个分量的影响,对油品质量的测量不确定度进行了分析和评定。
-
-
谢鸣;
白冰;
林浩宇;
黄攀
-
-
摘要:
在电磁兼容检测设备的校准领域,有些设备校准的不确定度评定难度较大,IEC 61000-4-xx系列标准中给出的不确定度评定概念清晰、方法合理,但标准中省略了很多测量模型的推导过程,导致有些人不容易搞明白模型是如何建立的,致使系列标准中给出的不确定度评定方法至今在国内难以推广。文章给出了测量模型的详细推导过程,并以浪涌发生器校准为例,详细阐述了浪涌开路电压和浪涌短路电流的上升时间、峰值、持续时间以及脉冲磁场的不确定度评定过程,并针对当前数字示波器的特点,对该方法的实际应用展开讨论。人们可以举一反三,评定该系列标准中其它瞬态骚扰发生器校准的不确定度。
-
-
谢延斌;
樊艳霞
-
-
摘要:
本文以硫化氢气体报警器计量校准为例,通过具体实验对硫化氢气体报警器计量校准开展示值误差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阐述了评定的方法和过程,得出不确定评定结果及测量结果的报告,为类似的技术工作提供参考。
-
-
张龙岗;
史鑫鹏;
赵岩;
王琳;
林勃勃
-
-
摘要:
零件上孔组位置度的标注有时会出现无基准的情况,这虽然符合国标的要求,但却往往引起测量人员与设计人员之间的分歧,导致评价不够准确。文章在最小二乘法的基础上,给出了一种孔组位置度的理论计算模型,然后以某安装支架为例,用三坐标测量机进行了实际的测量和评价,并与PC-DMIS软件的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了该种无基准孔组位置度测量评价模型的有效性。
-
-
何旋;
吴霞;
周自力
-
-
摘要:
针对当前计量工作存在滞后于产业发展、与产业需求脱节的问题,从计量的基本理论、历史沿革和应用实践出发,通过分析计量的内涵、计量与测量的关系,并结合现阶段计量体系架构和实际工作开展情况,探讨计量工作在管理、技术和理念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聚焦测量需求、测量过程、测量标准、测量结果等测量体系组成要素,提出计量与产业融合发展的切入点,为当前质量强国、数字强国背景下充分发挥计量作用提供参考。
-
-
李付鹏;
宋吉祥
-
-
摘要:
在测验开发中,以具有局部依赖性的题组形式存在的试题越来越多。双因子模型(bi⁃factormodel)和两层模型(two-tiermodel)是近年来基于试题局部依赖性提出的2种多维度模型。对2种模型进行模拟比较,结果显示:2种模型均可以处理具有局部依赖的试题多维度问题,并在局部依赖的识别、试题参数估计、被试特质分数估计方面具有一致性;在数据与模型的拟合方面,两层模型具有更好的拟合性;在运算的效率方面,两层模型的时间复杂性更高;在数据模拟的稳健性方面,两层模型在测验维度较高时可能存在无法收敛问题,双因子模型更加稳健。建议在测验结构相对简单时使用双因子模型,在测验结构较为复杂时使用两层模型。
-
-
-
郑文智;
张林;
王舜淋
-
-
摘要:
数字导向决定着企业数字化转型战略的实现,因此成为理论研究热点。然而已有文献仍缺乏对相关概念的测量模型以及相应的实证检验。研究根据主流数字导向概念与结构维度模型,提出符合我国企业数字化战略转型实际的数字导向概念模型,并开发了相应的测量问卷。采用828个企业样本数据进行统计检验,结果表明数字导向的三维度测量模型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同时,数字导向三个维度即数字创业导向、数字市场导向、数字学习导向与企业的创新绩效和组织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
-
江岚;
冯婷
- 《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
| 2015年
-
摘要:
参照SERVQUAL服务质量模型的5个纬度构建综合性体育场馆的服务质量测量模型及评价量表;以湖北省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为例展开服务质量实证研究,提出针对性的服务改进措施,指出基于SERVQUAL测量模型的测评体系适用于综合性体育中心的服务质量管理,研究为提升综合性体育场馆的服务质量水平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根据测评结果,能反映出湖北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在运营中的不足。在后期运营过程中必须建立服务意识,提供可靠的服务,增加顾客的信赖,提高服务的便利性,提供及时与互动的服务。员工的培训有利于为体育中心带来更加有保证性的服务。对顾客进行个体识别,了解消费偏好,将能大大提高顾客对体育中心服务的质量感知。本体系从顾客期望和顾客感知的服务质量角度出发。在一个完整的服务体系中,还应与其他能有效评估企业内部服务水平的工具结合起来使用,才能准确的对企业整体服务质量测评。而实际情况很难准确把握,所以需要随着实际情况有效运用。
-
-
-
-
欧雷
- 《2015年计量测试技术交流会》
| 2015年
-
摘要:
依据JJF1062-1999《电离真空计校准规范》,结合现场校准的实际工作情况,对测得的量值进行不确定度评定,建立包含黑箱模型的测量模型,分析计量标准、校准装置、被校仪器及环境条件四个方面的影响量,分别采用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和B类评定方法进行计算,合成标准不确定度分量合成,计算得到扩展不确定度.
-
-
-
-
陈冠;
王开
- 《中国商品学会第十五届学术论坛》
| 2013年
-
摘要:
城市形象是城市品牌的重要构成部分,是城市营销的关键课题之一.本文建立城市形象测量量表,探索城市形象构成因子,构建城市形象测量模型并运用结构方程加以验证;运用该模型对于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州五大城市进行实证测评分析,并根据结论给出相关城市的相关建设与推广建议.
-
-
邱宏亮;
范钧;
吴雪飞
- 《2013中国旅游科学年会》
| 2013年
-
摘要:
专业认同是测量学习者认同自身专业能力、所学专业价值、职业发展目标的一项关键指标.在文献分析与专题组座谈的基础之上,本研究开发了酒店管理专业认同量表.研究结果表明:(1)笔者开发的酒店管理专业认同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它包括专业教学与专业归属、专业前景、专业意识、职业发展,可以用来预测酒店管理专业认同;(2)酒店管理专业认同各维度与总体专业认同的关联效应存在差异;(3)不同人口统计变量对酒店管理专业认同各维度的评价存在差异.本研究对开展酒店管理专业认同优化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
-
丁梅娟
- 《中国教育学会基础教育评价专业委员会2012年学术年会》
| 2012年
-
摘要:
实施学生学业成就质量监测是推进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建设的重要步骤.本文借鉴几大国际组织在学业成就监测方面的成功经验,介绍了TIMSS、PISA、NAEP的评价内容、评价系统和报告系统,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急需通过测试和调查清晰的了解基础教育现状、成效及问题,从核心学科和目前社会普遍关注的教育热点问题入手,引进和掌握国外先进的教育测量模型和技术、方法,保证教育评价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
-
张嵩;
陈昊;
郭荣秋
- 《第七届(2012)中国管理学年会——新经济环境下中国管理变革与范式探索》
| 2012年
-
摘要:
以资源基础理论为基石构建了较为全面的信息技术能力测量模型,并通过一阶和高阶验证性因子分析实证检验了IT 能力建构的合理性;将基于IT 能力的企业绩效变量分为运营绩效、市场绩效和财务绩效,验证了运营绩效在企业绩效体系中的基础地位以及市场绩效对财务绩效的正向影响关系;以业务流程作为中间变量,揭示IT 能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IT 与组织资源的互补能力对企业绩效有正向的显著影响,业务流程绩效是IT 能力与企业绩效关系中重要的中间层面变量。为企业合理运用IT 投资,构建有效的 IT 能力提出可行性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