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塑成形
注塑成形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304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机械、仪表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2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131978篇;相关期刊52种,包括技术与市场、浙江科技学院学报、模具技术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2015年全国塑性工程青年学术会议暨第九届泛珠江三角塑性工程年会、连接器与开关第十一届学术会议、2006年全国先进材料成形与模具技术会议等;注塑成形的相关文献由450位作者贡献,包括苅谷俊彦、李德群、户田直树等。
注塑成形—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31978篇
占比:99.93%
总计:132069篇
注塑成形
-研究学者
- 苅谷俊彦
- 李德群
- 户田直树
- 信田宗宏
- 周华民
- 神野镇绪
- 宫木毅
- 福本健二
- 于华
- 山口雄志
- 木下清
- 细越山广
- 丸山淳平
- 服部充孝
- 关原干司
- 加古峰稔
- 千叶润一
- 宫崎政光
- 戴纳·E·莱英
- 戴维·E·皮尔瑞克
- 杰里·R·安德森
- 清水一彦
- 詹姆斯·F·史蒂文森
- 车松·W
- 铃木保浩
- 陈丽琴
- 黄志高
- 今枝智
- 内山辰宏
- 刘红
- 吴陈钏
- 孙勤
- 小山秀树
- 李熹平
- 申长雨
- 耿铁
- 陈哲希
- D·沃夫斯格拉伯
- 丁玉成
- 三木光造
- 上地哲男
- 不破勲
- 东喜万
- 中井秀
- 中村育雄
- 中村顺寿
- 中西力
- 五十岚政明
- 五岛一也
- 井上诚
-
-
-
-
摘要:
一种塑料橡胶注塑成形用脱模装置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塑料橡胶注塑成形用脱模装置,包括底板,底板的上侧壁固定连接有伸缩杆一,底板的右端上侧壁固定连接有电机,电机的驱动端固定连接有支架,伸缩杆一的驱动端固定连接有滑动套设在支架外壁的移动板,移动板的上侧壁固定连接有下模,支架的下侧壁固定连接有伸缩杆二。本实用新型通过夹板和上模的移动,实现实现对注塑完成的塑料橡胶成品的夹持,移动板向下运动,实现塑料橡胶成品的脱模,取代了人工难以从下模上的脱模工作,降低了人工的工作量,进而提高了工作效率,以及支架和夹板的转动,实现塑料橡胶成品的转移,从而不耽误后续的注塑工作(申请专利号:CN202022709733.6)。
-
-
刘永兴;
唐小琦;
钟靖龙;
钟震宇;
周向东
-
-
摘要:
受温度、气压等环境不稳定因素的影响,注塑成形加工过程中工艺参数发生变化,从而导致产品精度下降,产品降级或报废。针对类似环境不稳定因素影响问题,利用加工过程中的数据进行注塑成形尺寸预测,有助于不合格产品的及时发现,减少不合格品的产生。基于轻量级梯度提升机(LightGBM)框架设计了基于加工过程数据及参数的注塑成形产品尺寸预测模型,通过特征提取、异常数据处理、数据集划分、模型训练、模型验证等步骤,建立了具有非对称风险特征的产品尺寸预测模型。针对产品尺寸超规的非对称风险问题,在模型训练过程中引入了基于尺寸范围的加权修正方法,以提高预测模型对超规尺寸的预测精度。最后利用富士康注塑成形尺寸预测数据集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对超规尺寸具有更高的预测精度,尺寸预测结果平均误差为0.015 mm,考虑非对称风险的加权平均误差为5×10^(-6) mm。
-
-
钱应平;
薛杭;
梅建良
-
-
摘要:
结晶性材料的结晶度与塑料制品质量有紧密联系。利用电容传感器的物理特性,通过测量注塑成形过程中的结晶度来实现制品质量的在线监测,重点研究了熔体温度、注塑压力、注塑时间及保压压力对结晶度的影响机制,同时分析了工艺参数结晶度力学性能的关系,设计并制造出了一套注塑模具进行试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结晶度的增大,注塑件的拉伸强度和弯曲强度随之增大,通过调控工艺参数,能有效控制制品的结晶度,进而得到优良力学性能的注塑制品。
-
-
张怀影;
张家富;
李孟福
-
-
摘要:
铁路货车滚动轴承用工程塑料保持架已在铁路轴承上广泛运用,但保持架在实际注塑成形生产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外观缺陷等质量问题。监造人员制定了过程监控要点、监造管控重点,对制造过程典型问题、运用过程出现的典型损伤故障等方面进行分析并督促企业改进,产品质量逐步提升,取得了客户的满意和认可。
-
-
-
-
-
杨灿;
曹泽卫;
尹晓红;
阚君武;
程光明;
李熹平
-
-
摘要:
为进一步提高聚合物复合材料热导率,采用多尺度数值预测法研究了微注塑聚酰胺/碳纤维(PA66/CFs)散热器内部CF的流动诱导取向及其对制品热导率的影响规律.首先,利用Moldflow获取CF取向张量,并以Comsol Multiphysics构建与之对应的复合材料微元胞.利用正交实验法研究熔体温度、模具温度、最大注射压力及注射流率对微散热器热导率的影响.然后,对预测数据进行分析获得最优注塑参数组合.最后,对优化结果进行模拟实验,验证了多尺度数值预测法的有效性.结果显示:上述各参数重要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为熔体温度、注射流率、最大注射压力和模具温度;最佳组合为熔体温度360°C、模具温度70°C、最大注射压力220 MPa及注射流率3×10-4 cm3/s.另外,流动诱导热导率变化最大值达0.36 W/(m·K),为基体热导率的1.5倍.得到的研究结果为从工艺调控的新角度来改善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导热性能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数据支撑.
-
-
杨顺星;
李海梅;
张亚飞;
李瑞波;
亢战;
彭响方
-
-
摘要:
针对某平板注塑成形过程,通过改变气体反压(Gas Counter Pressure,GCP)压力场,用ANSYS CFX模拟GCP技术对成形质量的影响.由模拟结果可知:在GCP压力作用下,熔体的流动形态发生明显变化.当GCP压力增大时,熔体的最大流动长度减少,且熔体流动速度和剪切应变速率呈下降的趋势.在充填时间内,GCP压力由0增加到2 MPa时,塑料熔体沿流动方向上的速度由0.52 m/s下降到0.45 m/s,熔体的最大剪切应变速率最大降低42.7%.
-
-
-
-
宋满仓;
荆晓南;
赵丹阳
- 《2006年全国先进材料成形与模具技术会议》
| 2006年
-
摘要:
设计制作了一套一模四腔的模具(包括正方形、凸形、凹形和扇形等4种形状制品的型腔),通过注塑成形实验,来确定这几种特殊结构制品的收缩特性.实验材料选用收缩率比较大的PP,利用三坐标测量机测量实验样品.结果表明,凸形、凹形制品具有向心收缩的趋势,而扇形制品内径收缩率大于扇形制品外径收缩率,扇形制品收缩后扇面角度具有变大的趋势.因此,在精密成形中,必须考虑扇形制品扇面角度的收缩对制品尺寸精度的影响。
-
-
曹伟;
闵志宇;
申长雨
- 《2006年全国先进材料成形与模具技术会议》
| 2006年
-
摘要:
分析了传统模拟方法中温度边界条件的缺陷,提出了用耦合方法确定模具、熔体传热问题的边界条件.用有限元求解模具温度场、有限差分求解塑料熔体温度场,在界面上用超松弛方法更新边界温度,重新计算模具、塑件熔体的传热问题,直到收敛.保存脱模后模具温度状态并作为下一周期模拟的初始条件、边值条件.注塑成形中流动与冷却的耦合分析方法可以模拟瞬态、多周期及更复杂的传热问题。
-
-
李阳;
周华民;
李德群
- 《2006年全国先进材料成形与模具技术会议》
| 2006年
-
摘要:
目前共有4种分析模型应用于注塑成形CAE系统:1维分析模型;2.5维中面分析模型;2.5维双面网格分析模型;3维实体分析模型.详细讨论了2.5维中面分析模型,2.5维双面网格分析模型和3维实体分析模型3种分析模型的优缺点,并通过理论分析和实例模拟结果的比较,研究了不同分析模型对注塑分析结果的影响,提出了在使用CAE系统中选择分析模型的规则。
-
-
-
孙强;
周华民;
黄志高;
李德群
- 《2006年全国先进材料成形与模具技术会议》
| 2006年
-
摘要:
在一模多腔的注塑模具设计中,合理地设计分流道和浇口的尺寸,保证塑料熔体以相同的成形压力和温度,在同一时间充满型腔一直是设计的重点和难点.以非自然平衡浇注系统为重点,阐述了浇道和冷却系统的优化算法以及如何利用华塑三维模拟成形分析软件进行流动模拟和工艺优化。
-
-
牟桐;
董祥忠;
岑远荣
- 《2006年全国先进材料成形与模具技术会议》
| 2006年
-
摘要:
针对德国进口燃气计量表机芯体注塑件在注塑及使用过程中的断裂失效现象,对原料的理化指标进行了性能测试.利用Moldflow软件对机芯体注塑件进行了注塑成形过程熔体动态充模过程的CAE分析.根据试验及充模优化结果,分析了制品产生缺陷的原因,并用CAD工程技术对制品结构进行了改进,为重庆某厂解决了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使该厂机芯体零件恢复了正常生产,质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