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术前规划

术前规划

术前规划的相关文献在2008年到2023年内共计125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2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32366篇;相关期刊59种,包括中国医疗设备、医疗卫生装备、北京生物医学工程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十二届东方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大会等;术前规划的相关文献由500位作者贡献,包括张逸凌、刘星宇、宫海波等。

术前规划—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2 占比:0.25%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2366 占比:99.74%

总计:32449篇

术前规划—发文趋势图

术前规划

-研究学者

  • 张逸凌
  • 刘星宇
  • 宫海波
  • 成剑
  • 方驰华
  • 汪轶平
  • 王知非
  • 黄华军
  • 黄文华
  • A·Z·阿巴西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杭; 贺强; 刘青; 何云利; 王弢; 冯哲; 张乾; 何森
    • 摘要: 背景:针对AI HIP规划系统预测假体型号的准确性目前缺乏广泛多中心的临床研究,与二维模板规划相比是否更加精准、是否在恢复髋臼及股骨偏心距和旋转中心具有优势,目前并没有相关的研究报道。目的:探讨人工智能术前规划系统预测全髋关节置换假体型号的准确性及其影响因素,并分析其恢复偏心距和旋转中心的价值。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70例患者分为2组各35例,分别采用AI HIP(研究组)和Smart Joint二维数字模板(对照组)进行术前规划。比较2种方法预测假体型号的准确性,分析影响AI HIP预测准确性的潜在因素,包括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国际骨循环学会(ARCO)分期和股骨髓腔分型(Dorr分型)等。测量术前及术后髋臼偏心距、股骨偏心距、旋转中心水平及垂直位移差值以及双下肢长度差值等指标。结果与结论:①研究组髋臼侧、股骨侧的假体型号预测完全符合率为57.1%(20/35),42.9%(15/35),对照组为31.4%(11/35),34.3%(12/35);研究组髋臼侧、股骨侧假体符合率为94.3%(33/35),82.9%(29/35),而对照组为74.3%(26/35),62.9%(22/35);两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术后双下肢长度差值比较显示研究组3.05(2.01,3.89)mm与对照组3.63(2.60,5.30)mm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Z=-1.736,P=0.083)。④结果表明,人工智能术前规划系统比数字化二维模板预测髋臼和股骨柄假体型号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在Dorr A型股骨髓腔形态中规划更具优势。使用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技术有助于更可靠地预测下肢肢体长度和偏心距,恢复髋关节旋转中心。
    • 黄道强; 冯伟力; 陈路遥; 黄俭; 韦展图; 胡世锵; 吴玮伟; 王小平
    • 摘要: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辅助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3D打印技术辅助治疗17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根据Rasmussen胫骨髁部骨折复位解剖学评分标准评价术后骨折复位质量,根据HSS评分标准评价膝关节功能,记录骨折愈合情况和末次随访时膝关节活动度。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18个月。根据Rasmussen胫骨髁部骨折复位解剖学评分标准评价术后骨折复位质量:优10例,良6例,可1例,优良率为16/17。患者均获得骨性愈合,时间12~16周。术后12个月根据HSS评分标准评价膝关节功能:总分54~88分,其中优4例,良6例,中5例,差2例,优良率10/17。末次随访时膝关节活动度为105°~135°(118.2°±9.2°)。结论术前重建3D打印骨折模型有助于为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制定个性化手术方案,同时结合手术导板,可进一步提高手术准确度,获得较好的手术疗效。
    • 刘先波; 叶世阳; 王登; 赖丹
    • 摘要: 目的探讨Mimics三维重建技术辅助术前规划在急诊开颅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研究53例急诊开颅手术的患者。应用Mimics软件对术前CT数据行三维重建,构建颅骨、血肿等解剖的三维模型集。调节各模型的透明度,形成可透视化的模型集,观察各模型之间的相对位置。通过模拟手术,规划手术路径,测量手术路径关键点信息进行术前规划。再将手术路径标记在患者手术部位指导开颅手术。术中可动态观察三维模型集,对手术路径进行实时修正。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此方法的应用价值。结果所有病例均成功构建三维模型集,通过模拟手术、精准定位等方法完成术前规划,顺利辅助急诊开颅手术。结论Mimics三维重建技术能有效完成术前规划,辅助急诊开颅术,提高手术效率。
    • 陈维刚; 赵伟; 赵兴旭; 双卫兵; 原小斌
    • 摘要: 目的探讨评估术前三维数字重建规划技术在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术治疗肾盏结石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1年6月间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医院手术治疗肾盏结石的4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从2021年1月之前采用纤维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取石术的29例患者中选取出21例作为对照组(B组);2021年1月之后针对拟接受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取石术的20例患者作为研究组(A组),并常规在术前运用个体化三维医学影像重建与导引系统(3D-MIRGS)进行手术设计及规划。比较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寻及结石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结石清除率(术后4周评估)、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改良的Clavien-Dindo分级系统)、术后一周体力恢复状况(Karnofsky体力评分)等指标。结果与B组患者相比,A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43.3 min vs.58.2 min,P0.05)。结论三维数字重建规划技术可帮助术者在输尿管软镜联合钬激光治疗肾盏结石前,完成对腔内结石的空间精准定位工作,并先期制定个性化的具体手术策略,使术中寻石过程更为顺畅,手术效率得以有效提升,有利于患者术后快速恢复。
    • 朱聪; 柏亚明; 蔺伟岸; 周罗慧; 王腾; 张桂敏
    • 摘要: 目的研究增强现实(AR)技术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中的术前规划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脏外科2020年8月至2021年9月收治的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10例,收集患者基本信息以及胸腹主动脉CT血管造影(CTA)的影像资料,结合Mimics 21.0进行血管的数字化3D模型重建,随后将重建的虚拟血管模型和真实环境集成到立体显示设备中,最后将贴近真实感官效果的模型呈现在临床医师眼前。将所有研究对象的影像学数据分为三组:原始CTA数据组、数字化3D模型组、AR模型组,分别测量三组模型升主动脉原发破口处真腔、假腔,左锁骨下动脉(LSA)开口处直径,无名动脉(IA)、左颈总动脉(LCCA)、左锁骨下动脉与主动脉弓形成的角度,以及主动脉弓弯曲指数,比较三种模型之间的差异。结果真腔在原始CTA组、数字化3D模型组、AR模型组所测量的数值分别为(19.41±6.55)mm、(19.76±6.39)mm、(21.05±6.65)mm;假腔测量数值分别为(28.78±10.48)mm、(29.09±10.25)mm、(29.86±9.80)mm;LSA开口处直径分别为(15.52±2.52)mm、(16.11±2.40)mm、(16.70±2.13)mm;IA夹角分别为(52.69±6.97)°、(56.63±7.76)°、(58.11±6.92)°;LCCA夹角分别为(58.02±5.44)°、(59.89±6.05)°、(62.12±5.84)°;LSA夹角分别为(63.17±5.89)°、(63.86±7.09)°、(64.98±4.94)°;弯曲指数分别为(1.21±0.07)、(1.21±0.07)、(1.19±0.08),分析得出升主动脉原发破口处真腔、假腔,左锁骨下动脉开口处直径,弓部各分支血管与主动脉弓形成的角度,以及主动脉弓弯曲指数各组之间统计学均无差异(均P>0.05),提示原始CTA数据组、数字化3D模型组、AR模型组均无差异性。结论CTA、数字化3D模型与AR成像三种方法获取的相应管径线直径以及各个夹角及弯曲指数无显著差异。AR技术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术前规划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可成为一种应用于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临床术前规划的新工具。
    • SIRES J D; CRAIK J D; WILSON C J; 胡孔足(摘译)
    • 摘要: 全膝关节置换术对截骨精度要求很高,良好的截骨精度能确保力线恢复正常,减少磨损和失败。作者做了45例Mako机器人辅助下全膝关节置换术。计算术前规划截骨量与术中实际截骨量。37例获得完整数据。股骨远端截骨量差异为0.38 mm,股骨前方截骨量差异为0.44 mm,胫骨截骨量差异为0.37 mm。总体上,105个截骨中有99个截骨量与术前规划差异<1 mm。
    • 王利; 孙宏武; 刘国亭; 闫宇旺; 郭守荣; 杨文国; 王志强; 刘志军; 赵欣
    • 摘要: 目的探讨三维模型在胫骨平台骨折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2017年11月至2019年11月包头市第三医院采取手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患者3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15例和对照组15例。研究组采用3D打印模型治疗,对照组行常规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末次随访,比较两组膝关节功能Rasmussen评分和HSS(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knee score)评分。结果研究组比对照组的手术时间缩短、术中出血量减少,术后HS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打印模型的应用能够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可提高低年资医生专业学习的积极性,缩短学习曲线。
    • 黄晨; 任亚明; 谢美明; 廖冬发
    • 摘要: 目的探讨徒手经皮骶髂螺钉置入术前借助计算机虚拟技术规划手术方案及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分析本院自2018年12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61例骨盆后环不稳定骨折患者资料,其中男43例,女18例;年龄14~65岁,平均(38.72±4.78)岁。骶骨骨折按Denis分类法计数,Ⅰ区13例,Ⅱ区37例,Ⅲ区2例,骶髂关节脱位9例。入院后经2~7 d股骨髁上骨牵引,采用MIMICS软件对患者骨盆CT数据进行分析重建,虚拟复位骨折,测量出入口位角度,虚拟置钉后测量螺钉的进针角度,标记进针点并测量与骨盆骨性标记的距离,虚拟透视出入口位和侧位。采用个性化设计的方案在C型臂引导下实施手术。结果61例患者手术均无血管、神经、盆腔脏器损伤,螺钉固定稳定可靠。共置入骶髂螺钉83枚,其中S_(1)置钉54枚,S_(2)置钉29枚,置钉优良率98.79%。有1例螺钉切除至对侧S_(2)孔上缘,无神经症状,未予干预。平均每枚螺钉置钉时间为(13.78±5.97)min,平均每枚螺钉透视次数为(28.39±10.13)次。术前有5例伴有骶神经损伤的患者在术后2~6个月逐渐恢复。结论术前通过计算机虚拟技术,基于CT扫描进行测量,可确定合适的入口位和出口位角度,规划导针置入的最佳方向和位置。术前个体化规划螺钉置入方案可以帮助外科医生快速获得准确的术中影像,准确确定进针点和方向,具有高效、安全、减少透视次数等优点。
    • 丁冉; 王淇; 刘烨; 张启栋; 张念非; 郭万首; 王卫国; 张逸凌
    • 摘要: 目的 探讨人工智能三维规划系统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假体型号选择的准确性。方法 选取2019年11月至2020年12月住院期间的27例(32髋)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其中男10例,女17例。术前完成患侧髋关节X线及CT影像资料采集,分别使用传统模板测量法和人工智能三维术前规划进行假体型号预测,通过与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实际所用型号进行对比,比较两种预测方法的吻合率。结果 人工智能三维术前规划对髋臼及股骨假体型号预测的吻合率分别为90.6%和81.3%,传统模板测量对髋臼及股骨假体型号预测的吻合率分别为56.3%和46.9%。两种预测方法吻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人工智能三维规划系统预测髋臼杯型号同实际应用型号之间存在相关性(r=0.915,P<0.001),人工智能三维规划系统预测股骨假体型号同实际应用型号之间存在相关性(r=0.941,P<0.001)。结论 人工智能三维术前规划系统较传统模板测量方法更能准确预测假体型号。
    • 王硕
    • 摘要: 目的探讨3D打印模型及术前规划辅助治疗Dupuytre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9年10月本院手术治疗Dupuytren骨折患者84例,采用随机表法分为基础组(传统手术,n=42)和干预组(3D打印模型及术前规划辅助手术治疗,n=42),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手术相关并发症及踝关节功能。结果干预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基础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基础组(P<0.05)。干预组内固定不稳定发生率显著低于基础组(P<0.05)。干预组踝关节功能优良率高于基础组(P<0.05)。结论 3D打印模型及术前辅助规划治疗Dupuytren骨折效果显著,可减轻手术创伤,缩短康复时间,提高内固定治疗稳定性和踝关节功能。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