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疫病菌
晚疫病菌的相关文献在1965年到2022年内共计140篇,主要集中在植物保护、农作物、微生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5篇、会议论文17篇、专利文献6119篇;相关期刊41种,包括生物技术通报、植物保护、中国马铃薯等;
相关会议13种,包括2017年中国马铃薯大会、2015年中国马铃薯大会、2011中国马铃薯大会等;晚疫病菌的相关文献由348位作者贡献,包括杨艳丽、兰成忠、赵志坚等。
晚疫病菌
-研究学者
- 杨艳丽
- 兰成忠
- 赵志坚
- 张志铭
- 李本金
- 翁启勇
- 陈庆河
- 姚裕琪
- 曹继芬
- 罗文富
- 袁军海
- 刘霞
- 孙秀梅
- 梁德霖
- 詹家绥
- 金光辉
- 万东石
- 国立耘
- 李永泉
- 邵旭平
- 阮宏椿
- 丁玉梅
- 余文贵
- 吕文河
- 周晓罡
- 孙道旺
- 李灿辉
- 杨明英
- 王文桥
- 白雅梅
- 赵统敏
- 吴玮
- 唐唯
- 姚锦爱
- 孙茂林
- 张绍松
- 惠娜娜
- 朱杰华
- 李玉琴
- 李继平
- 杨帅
- 沈林林
- 熊兴耀
- 王立
- 范学臻
- 赵美琦
- 陈昌盛
- 霍超
- 习京
- 于力华
-
-
惠娜娜;
王立;
李继平;
郑果;
李培玲;
马生彪;
吕昭龙
-
-
摘要:
由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Mont.)de Bary侵染引起的马铃薯晚疫病是一种世界范围内的毁灭性病害。为了明确甘肃省马铃薯晚疫病菌的遗传结构,对2018年甘肃省定西市、张掖市和陇南市采集的130株晚疫病菌进行了交配型和线粒体DNA(mtDNA)单倍型测定。结果表明:从130株晚疫病菌中检测到A1和A2两种交配型,A1交配型为14株(10.77%),A2交配型为116株(89.23%);检测到Ⅰa、Ⅱa和Ⅱb 3种线粒体DNA单倍型,发生频率分别为88.46%、3.85%和7.69%。Ⅰa单倍型菌株的交配型为A1和A2,Ⅱa单倍型菌株交配型为A1和A2,Ⅱb单倍型菌株交配型为A1。该结果表明甘肃省部分地区马铃薯晚疫病菌以A2交配型,Ⅰa mtDNA单倍型为主。甘肃省各采集地晚疫病菌群体结构或与当地种薯繁育、调运有关。
-
-
郭梅;
刘雅萍;
刁琢;
闵凡祥;
杨帅;
王文重;
魏琪;
董学志;
毛彦芝;
王玲;
李学敏;
李学峰
-
-
摘要:
为明确黑龙江省马铃薯晚疫病菌线粒体DNA单倍型组成和分布情况,采用PCR-RFLP方法分析了2015~2020年采自黑龙江省7个马铃薯种植区的193份马铃薯晚疫病菌株的线粒体DNA单倍型及频率分布.结果表明,IIa单倍型为优势线粒体DNA单倍型,占比89.12%,Ia和Ib两种单倍型也均有发现,分别占比9.84%和1.04%,所有样品中未发现IIb单倍型.与前人研究相比较,黑龙江省线粒体DNA单倍型存在动态变化,因此,加强对晚疫病菌群体遗传结构的监测,对更好地进行马铃薯晚疫病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
-
刘刚
-
-
摘要:
马铃薯晚疫病是全球农业生产中的毁灭性病害之一,具有流行快、变异快等特点。随着诸多马铃薯抗病基因被晚疫病菌克服,全球抗病基因资源日益匮乏,发掘和保护广谱抗病基因已成为当务之急。近日,南京农业大学作物疫病团队在《PNAS》上发表了研究论文,破解了马铃薯广谱抗病基因Rpi-vnt1.1的识别分子机制。
-
-
-
梁静思;
王伟伟;
单慧;
杨洋;
李灿辉;
唐唯
-
-
摘要:
[目的]马铃薯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是马铃薯重要病害病原,前期研究表明,有性生殖的发生是群体结构变异的重要手段.[方法]在云南省马铃薯主产区采集晚疫病菌,分离纯化19株,其中A2交配型15株,是优势群体,A1A2交配型2株,A1交配型1株,自育型(SF)1株;对来自不同寄主品种、不同交配型的4株菌株进行有性生殖诱导,以及对有性后代进行毒性测定.[结果]确定了3对卵孢子产生较多的亲本组合;采用改良的卵孢子萌发诱导方法得到的卵孢子有性后代菌株30株,卵孢子萌发率达6%.在有性后代群体中Avr-blb1无毒基因序列发生了多态性分离,其中亲本组合1、组合2和组合3的有性生殖后代序列多态性系数分别为0.013,0.010和0.002;通过对马铃薯栽培品种合作88的毒性验证,发现组合1和组合3后代均有毒性分离现象.[结论]上述结果表明了有性生殖发生导致的无毒基因序列多样性对病原菌的毒性变异具有重要作用.
-
-
-
郑庆伟1
-
-
摘要:
近日国际著名杂志《Nature Sustainability》在线发表了福建农林大学闽台作物有害生物生态防控国家重点实验室詹家绥教授团队和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隋启君研究员团队合作成果,题为''Enhanced agricultural sustainability through withinspecies diversification''的论文,报道了寄主品种多样性对作物病原菌进化的影响及品种多样性在作物病害可持续生态防控中的作用。
-
-
霍超;
曹继芬;
王昌命;
赵志坚
-
-
摘要:
[目的]明确云南省昆明市马铃薯晚疫病菌对甲霜灵的抗药性水平.[方法]采用含药平板法测定晚疫病菌对不同浓度甲霜灵的相对生长量.[结果]甲霜灵浓度为5、100 μg/mL时,晚疫病菌相对生长量分别为59.24%~98.81%和43.25%~94.15%.52株马铃薯晚疫病菌全部为高抗菌,未检测到敏感和中抗菌株.[结论]甲霜灵在昆明马铃薯产区已完全失效,需引进新型高效杀菌剂进行晚疫病的合理防控.%[Objective]To analyze the metalaxyl sensitivity of Phytophthora in festans collected from main potato production regions in Kunming, Yunnan.[Method]Fungicide-amended petri plates were used to measure the relative growth of P.infestans based on three different fungicide con-centrations.[Result]The relative growth of P.infestans was59.24%-98.81% on 5 μg/mL metalaxyl-amended plates and 43.25%-94.15%on 100 g/mL metalaxyl-amended plates,respectively.All fifty-two isolates of P.infestans were high resistance strains,and no sensitive and moder-ately resistant isolates were detected.[Conclusion]The inhibition efficiency of metalaxyl to P.infestans has completely failed in Kunming.It is necessary to introduce and use new high efficient fungicides for rational management of late blight disease.
-
-
王伟伟;
肖燕;
张艺夕;
刘晶;
唐唯;
李灿辉
-
-
摘要:
为明确致病疫霉的致病机理需要建立高效的病原菌原生质体制备和再生体系.通过对马铃薯晚疫病菌制备和再生过程的研究,采用两种裂解酶Driselase和Cellulase R-10,以不同菌龄、裂解酶、裂解酶的浓度和裂解酶的反应时间为研究条件,得到原生质体制备的最佳条件为:以培养18 d的菌丝体为材料,用10 mg/mL Driselase处理菌丝60 min后,原生质体产量达9.5×104个/g;以0.1 mol/L氯化钙和0.4 mol/L甘露醇作为渗透压稳定剂,以黑麦V8固体再生培养基得到的原生质体再生率最高达3.1%.
-
-
霍超;
曹继芬;
王昌命;
赵志坚
-
-
摘要:
用含药平板法测定了2016年采自寻甸县马铃薯主产区的晚疫病菌对甲霜灵的抗药性水平.结果显示,甲霜灵浓度为5 μg/mL时,晚疫病菌相对生长量为59.24%~98.63%;甲霜灵浓度为100 μg/mL时,晚疫病菌相对生长量为52.51%~94.15%.20个晚疫病菌全部为高抗菌株,未检测到敏感菌株和中抗菌株.甲霜灵在寻甸县马铃薯产区已完全失效,需引进新型高效杀菌剂进行晚疫病合理防控.
-
-
-
-
-
李新新;
刘铁男;
王晨;
张铉哲
- 《2011中国马铃薯大会》
| 2011年
-
摘要:
本试验使用了从黑龙江省和吉林省分离的73个马铃薯晚疫病菌,并开发了一种利用矿物油保存马铃薯晚疫病菌的有效方法.当菌株保存在矿物油时,马铃薯晚疫病菌的生存率达到94.9%.在不同保存期间马铃薯晚疫病菌的复合寄生适合度是14806~119935个孢子囊/cm2,平均复合寄生适合度为40926个孢子囊/cm2.以上结果显示矿物油保存是一种简单、有效的马铃薯晚疫病菌的长期保存方法,而且此方法可以避免菌株的致病性退化.
-
-
刘霞;
李万琼;
胡先奇;
杨艳丽
- 《2011中国马铃薯大会》
| 2011年
-
摘要:
提取马铃薯晚疫病菌粗毒素,对茉莉酸(150 μmol、L)处理过的马铃薯品种滇薯6号、合作88、米拉的植株进行喷洒,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叶组织超微结构.结果表明,外施茉莉酸使3个品种的叶组织细胞细胞壁厚度增加;毒素对茉莉酸处理过的马铃薯叶片仍有很强的毒害作用,叶绿体、细胞壁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
-
-
-
李洪浩;
张敏;
雷高;
彭化贤;
席亚东;
刘波微
- 《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
| 2010年
-
摘要:
采用一套完整的鉴别寄主,对2008~2009年采集自四川12个市(县)的103个马铃薯晚疫病菌菌株进行生理小种测定.结果表明:103个菌株中含有42个生理小种类型,每种小种类型平均含有8.5个毒性基因,其中优势小种是1.2.3.4.5.6.7.8.10.11,发生频率为18.43%,主要分布于喜德县、昭觉县、冕宁县、新都区、达州市、彭州市和什邡市,同时首次发现含有11个毒性基因的小种1.2.3.4.5.6.7.8.9.10.11,发生频率为4.85%;在各毒性基因中,出现频率最高是vir10,为97.6%.
-
-
-
娄树宝;
李凤云;
田国奎;
王海艳;
李成军;
王立春
- 《2018年中国马铃薯大会》
| 2018年
-
摘要:
采用离体叶片法,对103份从CIP引进的马铃薯资源进行晚疫病室内接种鉴定.结果表明,8份材料表现高抗,12份材料表现抗病,22份材料表现中抗,35份材料表现感病,26份材料表现高感.说明CIP引进资源中抗性材料较为丰富,可以作为晚疫病抗病育种的亲本加以利用.
-
-
娄树宝;
李凤云;
田国奎;
王海艳;
李成军;
王立春
- 《2018年中国马铃薯大会》
| 2018年
-
摘要:
采用离体叶片法,对103份从CIP引进的马铃薯资源进行晚疫病室内接种鉴定.结果表明,8份材料表现高抗,12份材料表现抗病,22份材料表现中抗,35份材料表现感病,26份材料表现高感.说明CIP引进资源中抗性材料较为丰富,可以作为晚疫病抗病育种的亲本加以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