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无限性

无限性

无限性的相关文献在1962年到2022年内共计402篇,主要集中在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哲学理论、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97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1854篇;相关期刊336种,包括齐鲁学刊、求是学刊、社会科学研究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第十四次全国原子、原子核物理研讨会暨全国近代物理研究会第七届年会、山东省医学伦理学学会第三届学术年会等;无限性的相关文献由412位作者贡献,包括丛大川、郝宁湘、乐茂华等。

无限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97 占比:17.62%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9%

专利文献>

论文:1854 占比:82.29%

总计:2253篇

无限性—发文趋势图

无限性

-研究学者

  • 丛大川
  • 郝宁湘
  • 乐茂华
  • 付兰霞
  • 代玉晖
  • 俞海燕
  • 冯冬
  • 刘文英
  • 刘绪源1
  • 单鹏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涵
    • 摘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视界”在不断扩大。“叠影”形式的出现增加了影像的无限性与可能性,尤其在绘画领域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绘画风格与面貌。由于绘画领域现有“叠影”的相关文献甚少,笔者以摄影领域影像叠影研究为基础,结合当代青年艺术家叠影绘画作品,进一步探究“叠影”形式语言建构的合理性及可能性。
    • 黄澄
    • 摘要: 所谓非实体空间其实也并非真正的“非实体”,只是它的实体是抽象的,但又确实是“存在”的,就如电脑中有三个坐标轴的坐标系(欧几里得空间),或是一个无物质的、空的宇宙。它们是“空”的,是我所理解的“空间”中的“空”。而这个原始的空间具有三个性质:非实体性(即无物质性)、无限性、连续性。
    • 任彤
    • 摘要: 文章以李萌的《远行》为研究对象,采用哲学、美学和音乐学等跨学科的研究视角,从主题动机和改革乐器如何塑造出作品的“现时性”,以及多维曲式结构和创作手法如何彰显作品的“无限性”两方面,分析《远行》的音乐语言及诗意空间。
    • 孔祥睿
    • 摘要: 《道德经》没有明确提出"无限"的概念,但实际上,无处不在以否定的方式阐述着老子对于无限性的理解,包括道的无限性、时空的无限性、人的无限性."大音希声"就是理解老子无限性思想的重要切入口.老子的无限性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 胡文静
    • 摘要: 休谟在诊断因果性时遭遇因果同时性悖谬与疑难:原因若要产生结果,则因果之间必无时空断裂,即同时,才能保障原因之效力传导至结果.而若因果同时,则又取消因果之时间接续性要素.康德在论述因果性时也遭遇此疑难,因果之同时与接续彰显时间之同一与差异.这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即已显现,时间因"现在"连续同一、无限可分又彼此相异区分.此悖谬并非仅为休谟与康德所谓背离经验与理智之幻相,而是犹如柏拉图"洞穴"之火光,在让人眩晕困惑中指示了一条超越理智思辨界限,进而通达自由无限与非时间之存在的路径.
    • 尹国旋
    • 摘要: 一、人为什么要阅读?现代社会提出来各种各样的答案,尽管人的目的不同诉求相异,但从阅读中,求知这一点却是相似的。可见把阅读当做获取信息,学到相关知识的手段,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这是因为人生经验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直接经验,也就是人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发现和积累的经验,另一部分是间接经验,主要是通过学习别人与阅读获得。直接经验只占人生经验的30%,间接经验占70%。直接经验远远不能满足人的生存发展,这是由于个人生命的有限性与知识发展的无限性这一矛盾造成的。
    • 梅剑华
    • 摘要: 理解心智是哲学家和科学家关心的头等问题。研究进路各有不同。朱锐教授从火的特征来理解人类的智能,续接上篇同主题文章,他认为对火的掌握体现了人类的递归智能,进而把递归分成三个种类:物理递归、计算递归和人的智能递归。尽管它们都体现"简单解释复杂"的自然原则,但人的智能实际上构成了一个与自然递归有本质区别的递归,因为后者从根本上是以二阶或者更高阶的规则来实现的。这种由火的掌握所带来的高阶递归使得人类思想文明摆脱了自然的有限性原则,从而实现思想的无限性
  • 8. 孔子"仁"的美感特征 北大核心 CHSSCD CSSCI CSTPCD
    • 赖志明
    • 摘要: 人们对孔子仁的美学意蕴的探究历来都偏重于将仁作为一个对美产生影响的因素而体现出它的美学意义,仁自身的美学意蕴仍然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事实上,仁具有直觉性、超功利性、无限性、超越性等等美感特征,这些美感特征决定着仁自身可以通向审美,仁不仅仅是一个道德范畴,它自身也可以被当作一个审美范畴加以研究.
    • 王俊
    • 摘要: 阐释学具有限性与无限性这两种面向.从现象学的视角来看,无限性面向乃是以从主体及其视域出发的意义阐发为中心,视域是无限延展的;而有限性面向是以阐释者、阐释对象及其所处的世界为中心.后者就是罗姆巴赫所言密释学的含义.在作为生活结构的世界之中,阐释学不仅是达成理解的艺术,更是安置意义、使主体融入共创的世界共同体的艺术,是均衡个别世界的原初经验和多元世界之整体框架的艺术.在这个意义上,阐释学超越了作为普遍方法的诠释学而具有一种原创性意义,即成为一种追求有限性和无限性之间均衡的生活艺术.
    • 吴晓明
    • 摘要: 随着主体性哲学的兴起,人类知识中的主观与客观、有限与无限的关系一直是哲学的基本主题.黑格尔提出,知性的知识是有限的,而科学知识在于使有限的知识上升为无限的知识.对于黑格尔之后的哲学思想来说,有限与无限的统一已经不受绝对者的定向,哲学必须直接面对并且首先从有限性的立脚点出发.解释学视域中有限与无限的关系问题,就是依循这一本体论基础变革来获得定向的.有限的此在通达事物自身,而作为事物自身的无限再度揭示主观思想的局限性,解释学由此而拯救了黑格尔关于无限性的思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