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文学社会学

文学社会学

文学社会学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110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文学理论、社会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0篇、专利文献16708篇;相关期刊95种,包括法国研究、人文杂志、社会科学等; 文学社会学的相关文献由108位作者贡献,包括于沛、南帆、吴夏平等。

文学社会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0 占比:0.65%

专利文献>

论文:16708 占比:99.35%

总计:16818篇

文学社会学—发文趋势图

文学社会学

-研究学者

  • 于沛
  • 南帆
  • 吴夏平
  • 姚文放
  • 孔晓静
  • 张居华
  • 方维规
  • 林树明
  • 王文惠
  • 王晓文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赵黎波
    • 摘要: “历史化”已经成为当下文学研究的一个“关键词”,也是“重返八十年代”学术思潮的关键词。“历史化”贯穿“重返八十年代”学术活动始终,在不同时期各有侧重。主要体现在其“文学社会学”“年代学”“史料发掘”等具体方法之中。“历史化”的方法使“重返八十年代”形成了一种新的研究范式,推动了当代文学学科建设。
    • 史建国
    • 摘要: 近年来,莫言故乡出现的“红高粱作家群”在众多小区域作家群中吸引了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莫言与这一作家群落的形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其中既有文学创作方面切实的指导点拨、奖掖鼓励,更有作为“身边榜样”所起到的巨大示范性效应在起作用。但同其他小区域作家群一样,红高粱作家群要想真正在创作方面取得突破,就必须警惕地方主义的局限。
    • 王文惠
    • 摘要: 近年来,借助社会学理论来研究文学引起了文学理论界的广泛关注,由此延伸出的发展空间巨大,先后出现了文学社会学、文本社会学、文艺社会学、文化诗学等理论。从界面研究的角度分析文学与社会学的关系是一个崭新的理论视角;其着重阐释文本社会学视界融合的特质并梳理文学如何借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来进行文学批评研究。文本社会学在研究社会环境与文学作品的关系时,尝试将“社会批评”与“文本分析”结合起来,以作品的语言结构为重心,同时利用社会学批评、精神分析批评和结构主义批评等理论资源,完成文学的跨学科的研究既界面研究。文本社会学整合各种批评理论的界面研究的批评范式是一种跨学科的辩证思维模式,为文学批评最终实现界面融合和辩证发展提供了有效途径。
    • 孔晓静
    • 摘要: 法兰克福学派学者列奥·洛文塔尔在他的文学社会学研究中区分了艺术文学和通俗文学的范畴,并针对二者提出不同的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他的文学社会学方法论对于如何发掘文学作品的社会文化价值以及如何对文学作品进行有效的社会维度研究和批评的问题探讨具有启发意义:艺术文学的社会文化价值体现在文本中所蕴含的"虚构性真实";将文学作品中的"虚构性真实"解析与作家创作的原创性和对文学传统的继承性的分析相结合是更为有效可靠的方法.
    • 刘小新
    • 摘要: 新世纪以来,文艺政策、文艺制度、文艺生产、文艺接受、文艺传播以及文学史的社会学研究等日益受到重视,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文艺社会学正走在复兴的路上.在新的历史语境下,重构文艺社会学要建立"方法论的关系主义",处理好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高度重视当代社会学的场域理论,借助数字技术和数字人文学的研究方法;同时要重新思考文学与社会学的关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推动文艺社 会学学科建设,立足于中国当代现实,植根于中国大地,构建中国特色的文艺社会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 刘亚秋
    • 摘要: 从人性假设角度,传统社会学主张人性的强社会性假设,强调社会对人的决定性影响,而对人本身的认识有所不足.文学恰恰是通过对生活细节的深描,提供了丰富的人性洞见,可以深化社会学对人性的理解,弥补社会学由于过于关注社会性所引发的局限.在这里,社会性和人性是互构的关系.社会学应该丰富其人性假设.人不仅有生物性、社会性和文化性等意涵,在精神层面还具有艺术性特征;文学作为艺术,有能力捕捉人性的幽微之处,它涉及人和社会、人和自我的关系,以及安顿自我之学.探究文学对于社会学的意义,就是深化社会学对人性的把握,推进对社会学人文性的理解,从而丰富对社会性的理解.
    • 姚文放
    • 摘要: 细读:“新批评”的产物“细读”概念是20世纪初兴起的“英美新批评”(下文简称“新批评”)的产物。首先“细读”是一种阅读方法。“细读”往往不是从大处着眼,而是从小处着手,不求深文大意,但求微言精义。这就使之在文本分析上往往不惜工本、不厌其详,哪怕是孤篇断简,也是反复琢磨、百般咀嚼。
    • 王文惠
    • 摘要: 近年来,借助社会学理论来研究文学引起了文学理论界的广泛关注,由此延伸出的发展空间巨大,先后出现了文学社会学、文本社会学、文艺社会学、文化诗学等理论。从界面研究的角度分析文学与社会学的关系是一个崭新的理论视角;其着重阐释文本社会学视界融合的特质并梳理文学如何借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来进行文学批评研究。
    • 伍宝娟
    • 摘要: 周瑄璞《日近长安远》塑造了中国城市化中的追梦人形象.作家一方面为其"追梦"之旅进行历史正名,另一方面赋予乡下人进城以意义之网,他们的奋斗群像是中国走向现代化全球化道路的缩微景观与经典表达."追梦"既是文本中建构的意义结构,又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结构或意识结构,两者同源同构.因此,文本成为"有意义的结构",同时,作家本人不仅仅是个人主体,更以"超个人主体"身份,凭诗性想象抵达历史现实的广度与人性的深度.
    • 摘要: 1980年代起,国内的文学研究兴起了对“文学本体回归”的追求,对文学内部研究的支持者而言,文学应将有关历史和社会的研究尽可能地隔离在“外部”,以确保“文学本体”避免外来污染,如本期中以布尔迪厄文学社会学理论重读恩格斯的巴尔扎克论的研究,在当时大约便理应在被隔绝之列了。而程巍先生的长文指出,文学的内部研究虽消除了反常政治对文学研究的干扰,却也将常态政治窄化了。其结果之一是,“苏联模式”被取代后,人们对英语文学过度偏重和亚非拉文学研究的逐渐边缘化。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