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文学本体

文学本体

文学本体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1年内共计156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文学理论、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6篇、专利文献9291篇;相关期刊116种,包括内蒙古社会科学、求索、社会科学辑刊等; 文学本体的相关文献由162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充闾、何西来、孙津等。

文学本体—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6 占比:1.65%

专利文献>

论文:9291 占比:98.35%

总计:9447篇

文学本体—发文趋势图

文学本体

-研究学者

  • 王充闾
  • 何西来
  • 孙津
  • 李春青
  • 杨洪承
  • 殷国明
  • 肖建华
  • 袁仕萍
  • 邹强
  • 陈剑晖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周根红
    • 摘要: 构建网络文学的评价标准是近年来网络文学研究的重要内容.现有网络文学评价标准的建构,或对网络文学的定位模糊,或过分强调网络文学的娱乐快感消费,或脱离了文学本体转向媒介研究,或用数理统计替代了审美评判.网络文学评价标准的建构应该理解媒介变迁,回归文学本体,重视市场影响,重估思想价值,深入研究网络文学的审美、叙事、价值等方面的转型,建构一套立足于文学,但又不同于传统文学的评价标准.
    • 孔帅
    • 摘要: 新批评派的"本体论批评"主要指诗歌具有多元和有机的结构形式,能够与外部真实的生活世界产生同构关系.麦克卢汉早年的文学背景导致他直接继承了新批评派关于文学与世界关系问题的"文学本体论"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建构了自己的"媒介本体论",媒介与社会生活之间通过人体感知这一中介也具有了某种同构性.基于"媒介本体论"立场,麦克卢汉认为包括大众艺术在内的一切艺术的本质就是感知外部媒介环境的工具和"探针",并且对电力媒介环境下的大众文化表现出理解甚至肯定的态度.因此,在20世纪60年代,麦克卢汉超越了新批评派狭隘的传统文学观念,成功实现从传统文学批评到现代大众传媒与文化研究的转型.
    • 成明明
    • 摘要: 我国皇家图书馆的历史源远流长,周有藏室,汉有天禄、石渠等,魏晋南北朝至隋唐继之不辍,雅名层出。北宋有三馆和秘阁,统称馆阁,元丰改制后隶归秘书省,但南宋仍沿续馆阁之名。历代虽名称有别,功能稍异,但宗旨趋同——"崇文之意一也"。馆阁制度发展到宋代,臻于成熟与茂盛。就宏观而论,馆阁制度是"直接作用于文学的制度设施"之中层制度,"与文学本体距离较近,……对文学直接影响并接受文学的策应"。
    • 王飞
    • 摘要: 通过对先秦与两汉之际小说观与政治历史语境关系的研究,可知早期小说观念的提出主要是出于不同学术流派治国理政的需要,不脱离政治话语的范畴,且与其学术主张密切相关。早期小说观念比较突出地表现为两种倾向,即“可观”与“不可观”,这并非出于文学评价,而是由政治历史语境决定的学术评价,由此形成的评价标准施之于小说,引起早期小说观念向文学本体的悖离与趋近。
    • 万咪咪
    • 摘要: "何为文学本体",作为文学范畴的根源性问题一直都是文艺学界争论不休的.王乾坤在其著作《文学的承诺》中给出了自己对于文学本体问题的回应.他借鉴"哲学本体"的相关研究对"文学本体"问题进行追问,将文学本体视作"无",以超验性视角将文学本体放在终极视域中进行思索,对文学本体与文学自身、文学本原三者关系进行解析.文中不免执一家之言,然而究竟"何为文学本体"?"文学本体该如何于学界立身"?所提诸多问题有待审视,发人深思.
    • 摘要: 1980年代起,国内的文学研究兴起了对“文学本体回归”的追求,对文学内部研究的支持者而言,文学应将有关历史和社会的研究尽可能地隔离在“外部”,以确保“文学本体”避免外来污染,如本期中以布尔迪厄文学社会学理论重读恩格斯的巴尔扎克论的研究,在当时大约便理应在被隔绝之列了。而程巍先生的长文指出,文学的内部研究虽消除了反常政治对文学研究的干扰,却也将常态政治窄化了。其结果之一是,“苏联模式”被取代后,人们对英语文学过度偏重和亚非拉文学研究的逐渐边缘化。
    • 储福金
    • 摘要: 谢谢各位!当时跟我联系的时候,叫我出个题目,我也是随便想到一个题目,就是《文学的船》。现在想起来,这个词,我第一次听说是在高晓声那里,当时是80年代。这句话对我影响很深。现在我有时也觉得作家有点可悲,因为我是非常推崇高先生的,但是现在我有时到一些地方去讲课,问下面关于高晓声老师,下面好像也没有多少反应了。我觉得其实作为一个作家,很可悲。高晓声的作品写得非常好,现在看,很多作品还没有过时,80年代的很多作品现在都没法看了,但是高晓声的作品依然还能看,而且依然非常好。他当时说过一句话:“不管是歌颂类,还是批判类,它们都在一条船上,那就是文学的船。”在当时,我们都知道,因为受到政治的影响--文学作品几乎都受到政治的影响--他在当时被认为是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居然能讲出这样的话来。今天来,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我想到,这大概也是一个“寻根”的意味。就是说那个时候的很多作品不在文学的船上,讲得大一点,它们在社会的船上,甚至可以说是在政治的船上。文学发展到今天,我们想,文学应该是文学本体的东西。很多东西,不属于文学,它们那条船不属于文学的船。
    • 陈佳
    • 摘要: 2018年5月,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朱栋霖、吴义勤、朱晓进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1915-2016)》(第三版),这一版本在贯彻了朱栋霖的回归文学本体的文学史叙述理念的同时,也有所创新。不仅在结构上有所调整,在文学史的开端上也有巨大变动,将1917年改为1915年。
    • 余红梅
    • 摘要: 茅盾在其构建的现实主义文学理论体系中,对文学时代性的强调贯穿始终,他不仅在理论上倡导,在创作中躬行,还在文学批评话语中对其进行丰富和补充,由此形成比较完整的文学时代性理论架构.其中,既涉及对文学本体的认识和思考,又有小说文体形式学向度上的具体看法和意见,并且因茅盾在文学批评中坚守时代性标准和价值尺度,最终使这一架构呈现出文学本体、创作、批评三位一体的局面.
    • 刘汀
    • 摘要: 我们还能在''非虚构''的意义上谈论非虚构吗?或者,我们还能在纯粹的文学意义上谈论非虚构吗?这些不是问题的问题,正在变得越来越重要,因为时至今日,非虚构在中国正在成为一种策略性概念,人们在不断地征用它为自己正名,但却极少去深究它作为一个文体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它是一个半舶来品,它的中国化和许多其他概念的中国化一样,正从文学领域延伸到世俗生活中。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