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教
政教的相关文献在1957年到2023年内共计1643篇,主要集中在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中国文学、教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89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253篇;相关期刊274种,包括思想教育研究、青海社会科学、预算管理与会计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六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等;政教的相关文献由2025位作者贡献,包括张玉秀、陈洪毅、其他发明人请求不公开姓名等。
政教
-研究学者
- 张玉秀
- 陈洪毅
- 其他发明人请求不公开姓名
- 汪勇
- 周梦瑶
- 张志明
- 方正圆
- 李敏
- 任怡平
- 王婷
- 付广环
- 侯彬彬
- 刘娟
- 张洋
- 李赫男
- 李麟倩
- 毛辉
- 窦娜
- 董卫
- 陈爱平
- 马腾骧
- 余应坤
- 余正隆
- 偶司
- 刘勇
- 刘婷
- 刘沛月
- 刘畅
- 宋怡
- 张璐
- 张萌
- 张薇
- 戴顺
- 曹素云
- 李丹
- 李实
- 李强
- 李文静
- 杨一唯
- 毛卫秀
- 温道军
- 王卫华
- 王家兵
- 王燕兵
- 王琴
- 罗媛
- 袁溧
- 赖雅丽
- 邓奎金
- 邱建军
-
-
皮迷迷
-
-
摘要:
汉魏六朝儒者与宋代儒者对《论语》“礼之用,和为贵”章的解释有极大差别,核心差异在于对“礼”“乐”内涵的不同理解,是为汉、宋儒学转型的重要表现之一。汉学将礼乐理解为政教之法,礼教与乐教各有所主,亦各有所偏,因此应该礼乐相辅;时移世易,随着经典难以敷治之问题的产生以及治经方式的转变,宋学将礼乐定义为“天理之节文”,并为礼的正当性提供了新的论证。汉、宋之学对礼乐的不同理解,树立了两种不同的礼学模型,对于认识整个中国传统具有重要的意义。
-
-
张广生
-
-
摘要:
孟子仁义政教论的历史语境是战国之乱世,理论语境则是华夏天下文明的重建。孟子以其仁义儒学为华夏政教文明复兴的宏业重新奠立了心性论的基础,仁义不是天志之法,而是心性之德,无论大人君子的皇皇高德,还是普通人民的庸常善德都要依赖于心性的自觉与情识的成长。相对于杨朱学说政治虚无主义的绝望和墨子学说道德理想主义的热望,孟子的仁义学说提供了“中道”的道德现实主义方案:通过仁义政教,建设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的“可能的中心之国”。仁义政教不能像天志之法那样强力重构所有的人伦,君子只能在反躬自省的自我校正中,顺应人的自然性情,以伦类之知和差序之爱,开辟“权以归经”的文明重建之路。
-
-
陈超
-
-
摘要:
姚兴劝道恒、道标罢道一事表明,当僧团、僧人成为政治的吸纳对象时,传统仕隐观念以及在这一观念影响下形成的隐士与权力的互动方式,深刻影响了权力对沙门在王道政治中之定位、沙门参与政治之态度、吸纳沙门参与政治之途径的理解.对于权力类比中国政治文化传统得出的判断,沙门的回应并非简单的“不仕”,而是从经教出发,阐发了沙门理解中的“仕”以及“如何仕”,并通过实际行动表达了这一崛起中的社会力量的诉求,向权力展示了自身的特质,不断刺激着权力脱离中国传统的视角与语境理解佛教.从东晋十六国末年佛教的实践来看,长安僧团不仅提供了一条不同于庐山僧团与北魏法果的道路,也在用实际行动丰富着道安“依国主”路径的内涵.
-
-
龙艳
-
-
摘要:
郭嵩焘文学思想沿袭桐城派文论,主要倾向于儒家.郭嵩焘文学思想延续儒家传统诗教观念,受经世致用思潮影响,强调文学创作的真实性,以提倡文学的政教功能为目的,总体上将儒家传统的"尚文"与"尚用"观念完美结合,并应用于创作实践当中,其诗文作品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为近代文论研究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考与启发.
-
-
刘培
-
-
摘要:
在中华文化象喻系统里,花卉一直占有重要位置,对花卉的书写总是展现出一定时期的士人心态和审美观念,从中又折射出整个社会的文化心理以及国家的政教精神.北宋时的牡丹书写超越了其本来象征皇家尊贵的单纯意义范畴,具有了对皇权应然的期许,彰显出帝王与民同乐、共享太平的意义,是当时内圣外王政教精神的具象化呈现.随着仁宗亲政之后锐意革新,政教精神也发生改变,牡丹作为盛世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在主流话语中的地位受到挑战且日益旁落.南渡之后,理学的滋长与传播赋予士人以清白自守和抱道慎独的精神追求.其时,南方触目而见的梅花因其种种特性日益引起士大夫文人的注意,经过意识形态的深入影响和社会文化的不断塑造,文学书写中的梅花形象被赋予孤独自守与凌霜傲雪等文化内涵,这不仅契合了南宋政教精神所强调的夷夏之防以及举国崇尚的在艰难中负重致远的精神,也成为士大夫文人寄托其道德理想和人格追求的习惯性表达.
-
-
邓名瑛;
王根;
黄星星
-
-
摘要:
近代中国的羸弱,使康有为提出重估和重构"孔教"以拯救时弊的思想主张.康有为对"孔教"必要性和优越性的强调,虽然是一以贯之的,但他对"孔教"的具体定位,则是随时势及自身思想迁移而不断转变的.这种转变尤其体现在康有为从戊戌前到戊戌后对政教关系的差异化设定,进而为救亡寻求有效的推进模式、为"孔教"寻求适宜的合法性支持.
-
-
赖区平
-
-
摘要:
《论语》中的"四科"体现了政教能力与学术能力的统一,其首要性质在于政教性,即四科指几种不同类型的政教人才或能力,显示出治理阶层的内在结构.明确四科的性质,有助于澄清四科的含义.其中,德行科具有二义:孝弟爱人之基础性德行,明德领导之统摄性德行,二者体现了"仁"之二义.言语科具有机智谋略、能言善辩的能力,体现在内政尤其是外交出使场合中.政事科指对财物或人力进行一种正义的强力裁断、分配.文学科最初并非指经学或辞章之学,而是熟谙典章、礼仪文饰之政教能力.从结构上看,四科之间两两相对,具有一种奇特的整齐对应关系.四科并非随意的结构分类.在早期儒家的经典世界中,围绕"四科",形成了一个从政教人才、官制、教育、学术到心灵、德性、伦理等方面具有内在同构性的文明谱系."四科"构成了古典中国文明尤其是其政教结构的一种原型.
-
-
杨世文;
陶亮
-
-
摘要:
廖平经学以"六变"著称,在近代独树一帜.其早年的"今古学"思想备受学人关注,至于其后期的经学主张,研究者多斥为"空幻怪诞",无甚价值.事实上,如果认真研读廖氏著作,可以明显地感受到他对经学"致用性"的丧失充满了焦虑,故不得不"学随世变",倡导"经学改良".故他在戊戌之后放弃了"今古学"之辩,转而泯灭"今古"界限,实现"群经大同".不仅如此,他还通过将诸子百家皆收归孔门,打通中学与西学,建构起属于自己的"学术大同"体系,并推之治法,为全球政教秩序规划了独特的"大同"之路,以重新确立孔经的普世价值,恢复"通经致用"的学术传统.在近代学术转型的背景下,廖平的思考代表了儒学革新的另一条路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