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技术逻辑

技术逻辑

技术逻辑的相关文献在2002年到2022年内共计130篇,主要集中在信息与知识传播、社会学、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2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165309篇;相关期刊107种,包括伦理学研究、理论导刊、学术探索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第十五届全国计算机辅助教育(CBE)学会年会、201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等;技术逻辑的相关文献由169位作者贡献,包括刘珺、伍红林、安涛等。

技术逻辑—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2 占比:0.07%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65309 占比:99.92%

总计:165437篇

技术逻辑—发文趋势图

技术逻辑

-研究学者

  • 刘珺
  • 伍红林
  • 安涛
  • 宋妍
  • 张刚要
  • 智广元
  • 朱德全
  • 李彪
  • 肖晶晶
  • 胡森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兰; 李红权
    • 摘要: 人工智能通过对算法运用和数据的分析为现代社会向“自由人联合体”过渡提供了权力逻辑、算法逻辑、秩序逻辑和治理逻辑,人们基于这些逻辑可以实现对整个社会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建构技术权力,通过强化技术权力的公共性和社会化,使公共权力逐渐摆脱资本的约束,淡化公共权力的政治性和阶级性,使全体社会成员都成为公共权力的所有者,并在此基础上推动全人类的自由联合以及社会的自主管理,从而有效推动现代社会向“自由人联合体”过渡。
    • 闫泽华; 王天夫
    • 摘要: 数字技术的发展生成了新的社会生活空间。这冲击着既有的社会秩序和规范,并带来了一系列新风险。以往的研究将这种冲击视为“技术作恶”的结果,认为应当制定并完善以技术逻辑为核心的规则体系,从而实现对风险的控制。然而,在一个颇具社会影响力的信息安全事件中,各参与主体保护社会成员权益的规则不仅未能有效地阻断“技术作恶”,反而拖延甚至阻碍了社会成员自主的补救行动。究其原因,各参与主体制定的规则脱嵌于社会,各规则相互不兼容、内部不一致。因此,数字治理应当回归社会,其要义在于通过发挥社会的主体性作用来构建既有社会空间与不断拓展、形态多样的数字社会空间之间的通路,形成具有弹性、以人为本的规则体系。
    • 唐烨斌
    • 摘要: 随着新媒体与信息网络的发展空间不断拓展,其蕴藏的技术逻辑正在改变原有的媒介生态。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全球媒体融合进程明显加快,掌握信息网络的主动权关系着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为应对信息网络的变革,应将新媒体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发挥其引导功能。信息网络变革要在现实世界落地,须增强网络信息的适应性和融合性,以更好地为现实世界服务。
    • 方琼
    • 摘要: 区块链的分布式账本技术、智能合约、共识机制构成了区块链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技术逻辑,为“区块链技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用场景提供了发展思路。区块链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在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彰显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主体地位、精准把握教育对象动态思想动向和发展需求、切实保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抓住区块链价值赋能,构建学习账本模式以精准掌握教育对象、建立新型信任机制以促进师生良性互动、去中心化学习形式以激发学生参与热情、依托规则设定议题以提升思政教育效果、重构教育评价体系以精准评估教育效果,建构“区块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形态。
    • 高宪春
    • 摘要: 随着智媒技术日常生活化、日常生活智媒技术化,智媒技术对信息传播产生了深刻影响。智媒技术驱动信息传播从中心机构到去中心节点转变,碎片化节点传播取代规模化机构传播,围绕去中心化节点聚合,强化传播主体分散化;从机械单向到智能多向转变,技术逻辑驱动社会逻辑,促成传播关系多元化;从静态金字塔到智能魔方体转变,多种场景化与多传播节点相交叉,构建传播网络立体化;从模拟信号到数字仿真转变,建立在计算主义底层逻辑之上、以数据化为实践路径的各种智媒技术,塑造传播环境数据化;从规则同步到技术异步转变,智媒技术发展和社会规则、节点传播技能素养失衡,正在造成传播异步化困境。
    • 丁玉峰
    • 摘要: 随着人工智能在社会领域的广泛应用,“智能范式”正支配着现代人理解和标识世界的方式,形成了对人公开或隐蔽的无形宰制,导致人的主体地位面临新的挑战,体现为人的本质力量实现正逐渐丧失、人的群体关系出现难以逾越的“鸿沟化”以及人的发展性被“豢养”。安德鲁·芬伯格在充分汲取有关现代性和技术批判思想的基础上,以技术编码概念为缘起,提出了技术民主思想,强调通过公众全方位融入及参与技术变革和发展,以技术代议制形式满足公众整体性利益,在消解技术的霸权中彰显人的价值。这些构想在现实性上虽然有一定局限,但为突破“智能”对人的宰制、实现“人”的复归提供了启示,有助于坚持服务“现实的人”技术发展理念推动“人机文明”重构、立足社会伦理加强人工智能建设的顶层设计、建立多方主体共同参与的智能社会立法建制、促进人工智能技术自身的不断优化升级实现人机和谐共生。
    • 吴宇琴
    • 摘要: 智能司法裁判作为人工智能司法新的研究方向,在司法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但就裁判结果预测科学性而言,这一方向存在的正当性争议框定了研究使用的可能空间。为此,从技术逻辑与法律逻辑的差异性入手,反思人工智能技术介入司法运行背后的逻辑是否正当。依赖算法技术生成裁判结果的逻辑进路引发的法律关系能否被数据描述、法律推理能否用相关性解释、裁判结果能否作出精准预测等问题的讨论,寻求司法裁判在规范性基础上的科学化路径,明确人工智能在司法运用中的分界线,提出明确智能裁判在庭审中的使用限度,融合算法强化因果关系论证,规范适用裁判系统等建议,促进学界客观、全面把握人工智能司法研究方向的实际价值和发展前景。
    • 张志华; 王丽; 季凯
    • 摘要: 大数据为新时代教育评价转型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促进大数据与教育评价融合创新是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必然要求。据此,文章立足于新时代教育评价转型的多维诉求,厘清大数据赋能新时代教育评价转型的技术逻辑:数据海量驱动结果评价更加客观、数据功能驱动过程评价更为立体、数据关联驱动增值评价更具发展、数据技术驱动综合评价更富效率。剖析赋能过程中数据统筹、共享、人才培养和伦理上的现实困境,并提出具体实践路径:树牢数据治理思维,增强大数据助力教育评价转型紧迫感;夯实数据资源,注重大数据支撑教育评价转型客观性;完善数据标准,提高大数据服务教育评价转型精准度;提升数据效用,推进大数据赋能教育评价转型智慧化。
    • 赵雪
    • 摘要: 数字时代,社交媒体技术的革新影响了人际交往的模式与关系,也塑造着社会的形态与结构。社交媒体平台创造出一个共享的信息空间和交往空间,重塑了人们的认知、交往和行动框架,显示出变革社会的强大力量——在个体层面连接时空、在平台层面连接内容、在组织层面连接关系。然而,社交媒体无限连接也带来了诸如信息过载、社交倦怠、隐私泄露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我们需要树立减法思维,呼唤数据的"被遗忘权",开发简化的社交产品,赋予个人与网络断连的主动权,使社交媒体的连接朝着人性化趋势发展。
    • 孙琼欢; 王子豪
    • 摘要: 农村基层权力监督体系建构是一个重要的现实命题和学术命题。有效的权力监督体系必须具备五个方面的要素,即制度约束、外部监督、民主参与、权力制衡和协同治理。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制度作为基层公权力运行与监督模式的典型,在制度设计和运作模式中具备并加强了这五个方面的要素。浙江省作为基层公权力监督改革的试点省份,正在推进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制度数字化转型试点工作。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制度数字化转型克服了线下运作中的制度缺乏刚性、信息不对称等弊端,提升了制度运行刚性、外部控权力度、民主参与效能、权力制衡韧性和权力监督合力,从而提升了监督效能。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