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室阻滞
房室阻滞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2年内共计201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基础医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1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1484篇;相关期刊73种,包括中国循环杂志、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2015中国心电学论坛、第六届全国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大会、中国康复医学会第21届疗养康复学术会议等;房室阻滞的相关文献由504位作者贡献,包括刘仁光、郭继鸿、华伟等。
房室阻滞
-研究学者
- 刘仁光
- 郭继鸿
- 华伟
- 王方正
- 张澍
- 何国祥
- 吴祥
- 宋治远
- 张奎俊
- 李北方
- 江洪
- 胡厚源
- 胡大一
- 马坚
- 仝识非
- 冉擘力
- 刘建平
- 刘西平
- 卢喜烈
- 孙宝贵
- 宋为民
- 张斌
- 张英力
- 张萍
- 徐兆龙
- 方丕华
- 昃峰
- 李丽
- 李惠兰
- 李梅
- 李洋
- 李莉
- 杨桂英
- 楚建民
- 汪芳
- 牛红霞
- 王宏智
- 王广智
- 王泽元
- 王锦志
- 石蓓
- 罗为民
- 罗昭林
- 胡伟国
- 舒茂琴
- 袁敏
- 许昆
- 路昭
- 郝星
- 陈万春
-
-
李晶晶;
宋焕清;
冯晓霞;
霍志芳;
宋红
-
-
摘要:
本文报道1例胎龄34+6周早产儿二度Ⅱ型房室阻滞,有明显家族史,因胎膜早破剖宫产出生,出生体重2 850 g。出生后心音低钝,心率65次/min,心电图提示2∶1房室阻滞,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右心室变异;排除常见继发原因,且无明显症状,因家属不积极治疗,未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患儿好转出院。新生儿起病的家族性房室阻滞比较少见,在根据其临床特点尽早诊断及治疗的同时,更应加强产前筛查,重在预防。
-
-
郭玉洁;
刘鸣
-
-
摘要:
隐匿性传导是指激动在心脏中或心脏特殊传导系统中可以传导至足够深处,但又不能走完全程的一种传导受阻现象。隐匿性交界性早搏能使交界区产生新的不应期,对下一次心搏产生影响,使心电图表现复杂化。本文报告的1例患者由于同时存在交界区的前传和(或)逆传阻滞,未能激动心室和(或)心房,导致心电图无可见QRS-T波,易误诊为房室阻滞或房性早搏未下传,需要医生仔细甄别后做出正确判断。
-
-
朱明利;
陈多学;
唐碧
-
-
摘要:
作为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一种新的起搏治疗方法,希浦系统起搏相比传统的右心室起搏,更符合生理性起搏的定义。本文报告1例房颤伴三度房室阻滞患者植入单腔起搏器治疗,术中发现并夺获右束支电位;将起搏器电极置于右束支区域起搏后,QRS波时限为90 ms,达峰时间37 ms,较术前无明显改变。此例经右束支选择性起搏QRS波时限几乎正常,有利于维持心电活动的同步性、保护左心功能。
-
-
顾敏;
华伟;
牛红霞;
陈旭华;
陈柯萍;
戴研;
樊晓寒;
刘志敏;
张澍
-
-
摘要:
目的:探讨右位心患者经静脉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分析了2008年3月到2019年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接受永久起搏器植入的13例右位心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基线特征、起搏器植入(包括起搏适应证、起搏模式、起搏参数和导线特征)、并发症以及术中参数和长期随访情况.结果:13例接受永久起搏器治疗的右位心患者平均年龄为(41.0±16.0)岁,其中男性3例(3/13).6例(6/13)为单发右位心;7例(7/13)为镜面右位心.9例(9/13)患者合并其他先天性心脏病.6例(6/13)患者为房室阻滞;6例(6/13)患者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1例(1/13)患者为双结病变.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详细的超声心动图检查,4例(4/13)患者接受术前心脏增强CT检查.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永久起搏器植入,其中11例(11/13)植入双腔全自动型(DDD)起搏器,2例(2/13)植入单腔心室抑制型(VVI)起搏器.术中心房起搏阈值为(0.8±0.4)V/0.4 ms,P波(3.3±1.3)mV;心室起搏阈值为(0.6±0.2)V/0.4 ms,R波(11.0±3.8)mV.1例患者术后第2 d心房电极脱位,行电极调整术.其他患者未出现起搏并发症.平均随访(4.4±2.6)年(范围1~10年),患者起搏器参数良好,其中2例完成起搏器更换.结论:右位心患者解剖结构异常,植入起搏器存在一定的困难.术前详细超声心动图和心脏增强CT检查评价静脉系统解剖和房室连接关系有利于手术成功.右位心患者成功植入永久起搏器后中长期起搏参数稳定,预后良好.
-
-
吴斯谨
-
-
摘要: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已成为外科换瓣手术中、高危的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的一线治疗手段.然而,TAVR相关的各种并发症依然多见,尤其是手术相关的心脏传导阻滞以及永久起搏器植入,已逐渐成为TAVR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对这类并发症有效的管理、干预对提高TAVR成功率、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本综述旨在总结TAVR术后传导阻滞的发生率、发生机制、预测因素、管理和预后等方面的相关研究进展.
-
-
王树平
-
-
摘要:
-般而言,糖尿病患者血糖值<3.9mmol/L即可诊断为低血糖。持续低血糖可使血钾水平降低,影响心脏复极化和电生理活动,QT间期延长,最终将导致III度房室阻滞而死亡。接受药物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均应警惕发生低血糖,下面介绍导致药源性低血糖发生的几种情况以及预防和处置方法。
-
-
刘明旺;
谢蓓莉;
宋博策;
别玉龙;
冯浩欣;
赵福海
-
-
摘要:
植入心脏起搏器所引发的心室除极异常将掩盖急性心肌梗死的异常Q波、损伤性ST段及缺血性T波改变,极易造成漏(误)诊,延误患者治疗时机.本文报道1例起搏器植入10年后发生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的心电图改变及具体诊疗过程,为同道提供借鉴,以减少临床漏(误)诊.
-
-
邴维娜
-
-
摘要:
目的 分析房颤合并房室阻滞诊断中动态心电图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0月武城县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房颤合并房室阻滞患者为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检查方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分别予以动态心电图和常规心态图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准确率.结果 研究组患者平均R-R间期、最快心室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诊断准确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长R-R间期、逸博检出率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常规心电图比较,动态心电图检查能够较好地检查患者的逸博、长R-R间期等发生情况,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值得临床应用.
-
-
-
-
郭继鸿
- 《2017中国心电学论坛暨21世纪新概念心电图战略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房室阻滞(AVB)的心电图临床常见,AVB是指心脏特殊传导系统的电活动从心房下传心室的过程中出现了传导延缓或传导中断的现象.根据传统概念,房室阻滞分为不全性和完全性AVB,前者包括一度AVB,二度AVB和高度AVB,而完全性AVB又称三度AVB.
-
-
丛翠翠;
昃峰
- 《2016中国心电学论坛》
| 2016年
-
摘要:
心脏正常房室传导系统的阻滞按程度可分成一度至三度不等,按传导阻滞发生的部位常分成房室结阻滞和希浦系阻滞两类,两者又分别称为房室传导系统的近端和远端阻滞,而近端与远端的区分则以希氏束为界,希氏束近侧端的阻滞称为房室结阻滞,远侧端阻滞则称为希浦系阻滞.本例体表心电图的三个表现都支持患者房室阻滞发生的部位在希浦系,提示体表心电图对房室阻滞部位的定位诊断也具有一定的能力。
-
-
-
-
于海波;
梁延春
- 《2015中国心电学论坛》
| 2015年
-
摘要:
主动脉瓣狭窄是老年人中最常见的瓣膜病,随着年龄的增长,患病率逐年升高.65岁以上老年人患病率为2%~7%,主要原因可能是在动脉硬化的形成过程中慢性退行性钙化及隐匿性炎症反应.一旦严重的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出现临床症状或者进展到左室收缩功能障碍,远期寿命将明显减少.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一直是症状性主动脉瓣狭窄的主要治疗方式,但许多老年人由于伴发疾病多,常常无法耐受外科手术.近十多年来,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TAVR)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为那些有较高的手术风险、高龄、左室收缩功能减退和存在手术禁忌证的患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疗法.
-
-
李晓童;
张喜;
张传森;
杨向群;
李玉泉
- 《第六届全国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大会》
| 2013年
-
摘要:
房室传导阻滞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本研究预在体外构建组织工程化心传导束,建立大鼠房室传导阻滞模型,探讨构建的组织工程化心传导束治疗房室传导阻滞的可行性.本研究选用SD大鼠胚胎心脏祖细胞作为种子细胞,以107个/ml密度种植于胶原海绵生物支架材料上,构建组织工程化传导束.将构建的组织工程化心传导束移植到房室阻滞的SD大鼠的方式交界处,研究SD大鼠房室阻滞的改善情况.本研究成功构建具有传导特性的组织工程化复合体,并进一步证实其能够一定程度的改善房室阻滞现象,为利用组织工程化传导束治疗房室传导阻滞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