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心脏起搏

心脏起搏

心脏起搏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320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外科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26篇、会议论文30篇、专利文献12896篇;相关期刊417种,包括中国急救医学、江苏实用心电学杂志、岭南心血管病杂志等; 相关会议25种,包括2014中国心电学论坛、第14届中国南方国际心血管病学术会议、2012全国心律失常的现代诊疗新进展专题会议等;心脏起搏的相关文献由2657位作者贡献,包括张澍、王方正、华伟等。

心脏起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26 占比:8.01%

会议论文>

论文:30 占比:0.21%

专利文献>

论文:12896 占比:91.77%

总计:14052篇

心脏起搏—发文趋势图

心脏起搏

-研究学者

  • 张澍
  • 王方正
  • 华伟
  • 祁述善
  • 黄敏
  • 黎贵玲
  • 傅向华
  • 熊建劬
  • 朱中林
  • 郭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兰芳
    • 摘要: 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利于电极导线到位,且易于固定,为常规的起搏部位。但近年来有研究发现,长期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时起搏脉冲由右心室心尖部向室间隔逆行传导,可引起左心室肌及左右心室除极不同步,诱发心室重构及心功能受损,导致心力衰竭、心房颤动[1-2]。本研究报道1例高龄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短期出现起搏诱导性心肌病(pacing induced cardiomyopathy,PICM)患者。
    • 平嘉溜; 杨亚莉; 吉亚军
    • 摘要: 左束支区域起搏因电学同步性佳、术后参数稳定,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本文介绍选择性左束支起搏、非选择性左束支起搏、左室间隔部起搏及阳极环夺获4种不同左束支区域起搏的心电图表现,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 张鹏; 赵青; 刘文亨; 孙品; 王茂敬; 蔡尚郎
    • 摘要: 目的分析左束支起搏(LBBP)实现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与双心室起搏(BVP)相比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心房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2020年8月于我院心内科行永久性CRT的30例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起搏模式不同,分为LBBP-CRT组(15例)和BVP-CRT组(15例),收集两组患者术前1 d及术后1、3、6个月的心功能、十二导联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结果,比较每组患者手术前后及两组患者间心功能分级(NYHA分级)、左心房射血分数(LAEF)、左心房容积指数(LAVI)、二尖瓣反流面积(MRA)、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QRS波时限、心室间机械延迟时间(IVMD)和室间隔与左心室后壁收缩期轴向应变达峰时间(SPWMD)的差异。结果LBBP-CRT组术后6个月的LAEF较术前1 d明显提高(F=5.54,P0.05)。治疗后1、3和6个月,LBBP-CRT组患者QRS波时限、IVMD、SPWMD均短于BVP-CR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_(组间)=6.43~100.71,P<0.05)。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左心房、左心室功能在LBBP后得到明显改善,但短期内左心房结构无明显改善,在改善心脏电机械同步性方面LBBP较BVP更有优势。
    • 董洪玲; 张健
    • 摘要: 左束支起搏作为一种生理性起搏技术,其操作较希浦系起搏简便,安全及有效性较传统的右室起搏优势显著,且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中亦得到广泛应用,本文对左束支区域起搏的解剖、电位特点、安全及可行性、临床应用、自身局限性等进行综述。
    • 齐元杰; 赵亮; 马云云; 董慧芳; 沃金善
    • 摘要: 目的:应用三维斑点追踪技术对比分析左束支起搏与右室流出道起搏对左心室收缩的影响。方法:对25例左束支起搏和25例右室流出道起搏术后的患者进行观察性研究,入选者均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用三维斑点追踪技术于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采集患者左心室舒张和收缩末容积、射血分数,左心室壁总体纵向、径向、周向应变,计算心动周期标化的左心室壁16节段达最小收缩容积时间标准差,同期采集NT-proBNP和QRS波宽度。结果:左束支起搏状态下左心室应变与同步性与生理传导无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左束支起搏是一种生理性起搏方式,左束支起搏状态下的心功能参数优于右室流出道起搏,三维斑点追踪技术可早期发现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变化。
    • 李慧; 顾敏; 胡奕然; 齐红霞; 刘偈; 王浩
    • 摘要: 目的 应用四维斑点追踪显像(4D-STI)及超声心动图分层应变技术评价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器植入术后左心室收缩功能及同步性.方法 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10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住院的双腔起搏器植入术患者100例,并根据起搏部位不同将其分为右心室心尖组(RVAP组)35例、右心室间隔组(RVSP组)35例、希氏束组(HBP组)30例.术前及术后6个月应用超声分层应变技术分析左心室3层心肌(心内膜下、中层和心外膜下心肌)纵向应变的变化,应用峰值应变离散(PSD)评估左心室同步性变化;采用4D-STI获得左心室整体纵向应变(GLS)、环周应变(GCS)、径向应变(GRS)、面积应变(GAS).并对术前及术后3组间及组内参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术后6个月随访,RVAP组PSD较术前明显延长(t=-4.502,P=0.004);RVSP及HBP组PSD均较术前缩短,HBP组较术前缩短更加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63,P=0.04);3组间术后6个月PS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261,P<0.001).术后6个月,RVAP组GLS-epi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01,P=0.046);RVSP及HBP组GLS-epi与术前相比降低不显著;3组间术后6个月GLS-ep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786,P=0.034).术后6个月RVAP组GLS、GCS、GRS、GAS均较术前降低,其中GCS、GRS、GA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49、0.014、0.037).术后6个月,HBP组GLS、GAS、GRS明显优于RVA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02、=0.001);HBP组GLS、GAS优于RVS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0.043).结论 4D-STI联合超声分层应变技术可用于早期评价不同部位起搏术后左心室功能及同步性.HBP较RVAP及RVSP在改善左心室机械同步性方面更具优势;RVAP术后早期即出现左心室收缩功能减低,HBP及RVSP对左心室收缩功能无不良影响.
    • 李嘉萍; 张常莹; 郑杰; 李库林; 王如兴
    • 摘要: 1例心动过速性心肌病患者,有长达25年完整的诊断和治疗病史,经药物治疗以及4次射频消融无效,病情逐渐加重并进展为严重心力衰竭,最后采取房室结消融联合心脏永久起搏的治疗策略,短期内术后临床症状及心功能明显改善.
    • 张澍
    • 摘要: 年度"心律失常领域10大研究"的发布迎来了第9个年度.《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编辑部再度会同国内心律失常的专家同道遴选出我们认为最具影响力的10项研究,内容涵盖心房颤动(房颤)治疗的新方法、消融新策略、筛查策略的综合评估,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的三维折返机制、消融的恰当时机,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对心脏性猝死一级预防效能的再评估,生理性起搏新突破等.愿与同道们共同讨论心律失常领域发展的新动态,探索新方向.
    • 李燕; 王英
    • 摘要: cqvip:心脏植入永久起搏器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1]。传统经静脉植入起搏器为有创性治疗,因为手术带来的皮下囊袋痕迹和手术创口伤疤,直接影响患者的外在美观;同时由于电极导线和囊袋的存在,对手术环境及医护人员的无菌要求高,术中一系列并发症,如气胸、血栓栓塞、心肌穿孔、心脏压塞、三尖瓣反流、电极导线脱位与断裂、囊袋血肿与感染等,也成为手术面临的重要问题。术后1~3 d,患者绝对卧床休息以及患侧肢体制动造成的患者舒适度差、活动障碍、便秘等症状也成为临床护士需要解决的重要护理问题[2]。
    • 摘要: 江西省心血管病医院是江西省人民医院的"院中院",是一家集临床、科研和教学于一体的专科医院。拥有冠脉、电生理、结构性心脏病、心脏起搏、高血压、心衰、心脏康复、心脏大血管外科、血管外科、心管重症病房等9个亚专业,有床位486张,导管室14间,医护技人员296名,其中医生116人(博士26人占比22.4%)、硕士70人,博导2人、硕导9人。年收治住院病人3万余人,年心脏介入手术量近2万台,30年来均位居全省首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