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2011北京协和急诊医学国际高峰论坛
2011北京协和急诊医学国际高峰论坛

2011北京协和急诊医学国际高峰论坛

  • 召开年:2011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1-04-15

主办单位: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

会议文集:2011北京协和急诊医学国际高峰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急诊外科为医疗纠纷高发科室,探讨如何防范急诊外科医疗纠纷。方法:分析某二级甲等医院急诊外科12例医疗纠纷发生的原因。结果:急诊外科轮转医师为医疗纠纷高危人群。遵循诊疗常规,急诊外科病历规范书写,急诊手术前签字等措施可以很好的防范急诊外科医疗纠纷。结论:加强对急诊外科轮转医师的上岗前培训,落实急诊病历书写规范,可以最大限度的防范医疗纠纷。
  • 摘要:脓毒症是严重创伤,大手术后合并感染的常见并发症。脓毒症可进一步发展为多器官功能障碍,有很高的死亡率。目前对脓毒症的发病机制、诊断和预防不断取得进步,但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居高不下,一些报道死亡率在28%~56%[1-4]。如果是特殊感染引起的脓毒症,临床救治更为困难,死亡率更高。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是以救治传染性疾病为特色的综合性医院,现就我们收治的特殊感染脓毒症的治疗体会进行介绍。
  • 摘要:病例介绍:患者,女性,33岁,因双腕部割伤3小时入院。入院查体:T:36.2℃,P:90次/分,R:20次/分,BP:80/60mmHg,精神恍惚,表情淡漠,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约3.0ram,对光反射好。眼睑无苍白,口唇不绀,颈软,双肺呼吸音清,心率90次/分,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肠鸣音4次/分。四肢动度正常,肌力V级,肌张力正常。双侧巴彬氏症阴性。双腕部均可见三处长约0.2×4cm伤口,深达肌层,已止血,探查双腕部伤口均未伤及血管,神经,肌腱,双侧桡动脉搏动正常。
  • 摘要:患者,中年男性,因突发胸闷、胸痛20分钟,于2010年6月12日7时45分来诊。患者于20分钟前外出散步时突发胸闷、气短,逐渐出现胸骨中下段、心前区疼痛,压榨性痛,伴肩背放射痛,出汗等症状。持续性发作,逐渐加重。未曾予以药物治疗,急来我院急诊科。患者既往有冠心病史5年,高血压史2年。查体:体温36.7摄氏度,脉搏62次/分,呼吸27次/分,血压134/68mmHg。
  • 摘要:目的:使危重患者检验危急值高效、及时、准确反映到临床,提高抢救成功率,保证病人生命安全。方法:制定危急值报告制度、流程、登记等,根据检验危急值结果及时对患者进行救治。结果:检验危机值能及时报告给医生,提高了急救工作效率及医疗质量。结论:加强医务人员责任心,保证患者生命安全:为护士观察患者病情及护理措施提供了依据,提高护理水平;使医生能够得到检验准确信息,提高治疗时效性及抢救成功率,提升了医院管理水平。
  • 摘要:目的:分析27例急性氯气中毒患者的胸部临床表现、胸部X线与CT表现,探讨胸部影像学与临床表现的关系。材料与方法:对27例急性氯气中毒患者进行胸部X线、CT检查,将X线、CT检查结果与临床表现作对照分析。采用急性肺损伤改良评分表项目对确诊患者的X线、CT与l临床表现评分。结果:根据国家职业性急性氯气中毒诊断标准(GBZ65.2002),27例患者中诊断为氯气吸入刺激反应9例,胸部X线、CT均阴性,轻度中毒3例,中度中毒4例,重度中毒11例。确诊为氯气中毒的18例患者中,胸部CT、X线与临床表现相符者13例;临床表现较严重、全胸片未见明显异常或表现较轻而肺部CT与临床表现相符合者5例。整体来说,胸部影像学检查与临床表现体现较强的一致性,但CT评分峰值出现早于临床表现,X线评分峰值滞后于临床表现。在病情恢复过程中,CT与X线检查评分较为接近,而当CT、X线评分仍处于较高数值时临床表现评分已有明显改善。结论:胸部X线、CT表现反映急性氯气中毒程度,与临床表现密切相关,整体表现一致:胸部CT较X线显示的胸部病变出现早,甚至早于临床症状、体征;胸部CT参断价值优于x线,建议氯气中毒患者尽早行胸部CT检查,建议在国家职业性急性氯气中毒诊断标准中增加胸部CT检查。
  • 摘要:动脉血气分析是对机体的氧合和酸碱平衡状态进行监测,在急重症抢救中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意义。本组自2009年5月至2010年4月,共72例急重症患者应用安全型动脉采血器,穿刺成功率明显提高,副损伤率明显降低,渗漏率明显降低,与以往使用过的注射器相比,安全型动脉采血器操作简便,安全性强,能够有效提高样本的质量,同时也降低患者的不适感,值得在急诊广泛推广应用。
  • 摘要:静脉输液是利用大气压和液体静压原理将大量无菌液体、电解质、药物由静脉输入体内的方法。因注射的部位与输液的不同,可分为外周静脉输液、中心静脉输液、高营养输液(TPN)与输血等。其优点是易将药物达致疗效浓度,并可持续维持疗效所需的恒定浓度;给予对肌肉、皮下组织有刺激的药物;迅速地补充身体所丧失的液体或血液:输注静脉营养品等。是抢救病人和治疗疾病的重要措施。其缺点是处理不当易产生全身性或局部性的感染;药物过量或滴注过快,易产生不良反应,甚至危及生命;持续性的过量输注,易造成循环负荷过重,或电解质失衡;医源性疾病的增多等。配制液体时,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和“三查七对”制度,避免使用不合格药液,防止发生输液反应。如环境要清洁;工作人员进行无菌操作时,衣帽穿戴要整洁;一物一人,一套无菌物品,只能供一个病员使用,以免发生交叉感染等。其中如果输入药物、输液器具或配液加药及滴注过程被热原、细菌及微粒污染,可造成发热反应,不但加重病情,还可引起休克甚至死亡,引发医疗纠纷,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精神上、肉体上、经济上的损害。为了避免发热反应的发生,本文对在临床静脉输液操作过程中引起发热反应的主要因素及预防综述如下。
  • 摘要:目的:为提高碳酸锂中毒的初诊率、治愈率并降低其病死率,探讨病例的病史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案。方法:适过对我院1例急诊病例分析,诊疗过程.检查结果,治疗转归,探求早期诊断,早期抢救的思路与方法。病例简介 例1:男性,38岁,因"误服过量碳酸锂出现神志恍惚—天"入院。详细分析见如下报告。结果:本病常见于精神科长期服用碳酸锂治疗情感性精神障碍的患者,碳酸锂中毒主要表现为器质性脑病综合征,没有特效解毒药,针对症状对症治疗及时抢救,严密监测临床症状、血药浓度的变化,随时调整治疗方案是解救碳酸锂中毒的关键。结论:对于诊断明确需要使用碳酸锂的患者应严格掌握适应症及禁忌症.合理选择剂量,并要嘱托患者定期门诊复诊,监测锂盐的血药浓度,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 摘要:目的:观察大剂量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对于急性百草枯中毒小鼠的疗效。方法:65只Balb/c小鼠随机分成染毒组30只,治疗组30只和甲泼尼龙对照组5只,染毒组依据染毒PQ不同剂量随机分成6组(50、70、100、150、200、300mg/Kg);治疗组在小鼠染毒不同剂量的PQ后均加用大剂量甲泼尼龙琥珀酸钠(195mg/kg):甲泼尼龙对照组仅给予甲泼尼龙琥珀酸钠(195mg/kg);依据不同时间内各剂量组小鼠的死亡率分别计算出染毒组和治疗组的半数致死量。结果:(1)比较不同染毒P0剂量的染毒小鼠的死亡速度,治疗组小鼠死亡速度明显快于染毒组,特别是PQ染毒剂量较大时(PQ≥100mg/kg),加速死亡的现象更加明显。(2)治疗组小鼠染毒后24h、48h、72h的LD50明显小于对照组。结论:急性百草枯中毒Balb/c小鼠腹腔注射大剂量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后可能加速其死亡。
  • 摘要:目的:观察深低温停循环(Deep Hypothermic CirculatoryArrest,DHCA)围手术期间血糖的变化趋势,评价血糖升高的各种影响因素以及应用胰岛素控制高血糖的临床效果。方法:长海医院胸心外科自2000年1月至2010年1月之间应用DHCA技术共为176例患者实施主动脉手术。所有患者均在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Bylpass,CPB)前、DHCA前和DHCA后、末后返回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后四个时间点检测血蕾、动脉血气和乳酸。采用间断皮下注射或持续静脉微泵注射胰岛素的方式来控制术后高血糖,直至血糖控制在6~8 nmml/L之间,同时统计术后24 h内的胰岛素累计用量。结果:DHCA前的血糖较CPB前明显升高(P<0.05).DHCA后的血糖较CPB前进一步升高(P<0.01).返回ICU后血糖仍持续升高(P<0.01).且血糖升高水平与血乳酸升高水平呈明显正相关;134例患者(占76.1%)术后因间断皮下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效果不佳面改用持续静脉微泵注射胰岛素:30例患者(占17.0%)使用持续静脉微泵胰岛素控制血糖效果仍欠佳,存在明显的胰岛素抵抗现象;高龄(≥50岁).合并高血压、糖尿病、主动脉瓣中-重度病变或严重冠心病病史.急诊手术,CPB时间≥3 h及DHCA时时间≥45min等影响因素会明显加重DHCA围手术期的高血糖
  • 摘要:2007年5月秦皇岛市院前急救系统由原来的依托型(由市第一人民医院承担院前工作)改为指挥型,在市卫生局成立了120调度指挥中心,协调调动我市及各县区28家医院急救站的医务人员和救护车,提供院前急救服务工作。传统的院前急救工作小组的配置是:一名医生、一名护士、一名司机,要求配备担架工。目前我市的各急救站均无担架工的配置,另外院前急救事业在我国起步较晚,作为二级医院,缺乏经过规范化培训的院前工作人员,而且工作人员多为低年资医师,工作经验、工作能力都很欠缺,人员流动性大,这给院前工作增加了风险,增大了难度,自2009年我院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打破传统的“一医一护”模式,将院前急救小组人员调配成“二医一护”的模式(内外科各配一名医生同时出警),这种模式可操作性强、具有很多的优势,如:工作互补,缓解医护人员的心理压力:有利于保障病人的医疗安全,院外院内、转送交接、全程监护,无缝连接;有利于复杂灾难现场的救治工作;有利于快速处置病人,减少医疗纠等,通过二年的实践,我们认为此模式更适合二级以下的基层医院,值得推广。
  • 摘要:美国人群中患有无热性痫性发作的比例为2%-5%。急诊就诊的全部患者中约1%-2%诊断为痫性发作。首次痫性发作患者中57%的人群年龄小于25岁,首次痫性发作的患者中58%为男性[1]。故首次痫性发作是临床较常见的一种病症。
  • 摘要:钙拮抗剂已成为高血压的第一线用药,近年来在临床高血压用药上一直占据用量第一,除了有明确的降压作用外,还具有显著的保护心脑肾等脏器功能的作用,对于老年性高血压、收缩期高血压、合并心绞痛、外周血管病、颈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妊娠者都是强适应症,副作用小,无绝对使用禁忌症。
  • 摘要: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对于每位急诊科医生来说并不陌生,临床上经常遇到。但青壮年心梗患者相对少见,我院在临床工作中曾遇到一例青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恶性心律失常患者,现报告如下:
  • 摘要:我科~2008年1月~2010年12月采用血液灌流术(HP)治疗和抢救45例各类中毒患者,与对照组50例患者(2006年1月~2007年12月)相比,治疗组病死率、治愈率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昏迷至清醒平均时间、呼吸衰改善平均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而且无一例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血液灌流对急危重中毒患者救治有重要作用。
  • 摘要:目的:改进院前急救教学方法,培养实用型人才。方法:整群抽取2011届临床本科毕业生160名。采用自制调查表,通过小组问卷法,开展短期培训前后,当场发放并回收调查表。研究内容包括一般情况、是否已在急救科实习、院前急救知识和技能相关情况、与培训有关情况。结果:本次共调查学生160人,平均22.65±0.97岁。有126人不能正确回答理论授课内容的名称,占78.75%。基础知识和技能相关31题调查,急诊科实习前、后有3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培训前后有17题有暑著性差异(P<0.05)。82人对现有教学方法不满意,占51.25%,意见集中在临床实习不能强化全部院前急救操作160人,占100.00%;操作课太少,理论与实践脱节145人,占90.63%;授课方法单一,教学重点不突出96人,占60.00%:教材内容陈旧、标准过时45人,占28.13%。结论:临床本科生院前急救知识和技能水平低,现有教学方法需要进行改革。
  • 摘要:目的:为促进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提供迅速、准确、有效的现场急救和安全的监护转运,为医院内的救治赢得时机。方法:采用填写急救资源调查表调查的方法,从急救中心的急救人员保障、运转资金保障、救护车与医疗装备保障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有效的对策。结果:截止2008年底,云南省基本上已建立了省级、州(市)级、县(市、区)级三级院前急救网络。但全省急救中心的“120”急救电话开通率达73.8%,计算机调度系统的拥有率仅为3.2%;财政经费投入和从事院前急救工作的人员均不足,在岗总人数中编制内人员占48%、编制外人员占52%;急救中心救护车和医疗设备也不足,州(市)级急救中心平均有救护车4.6辆、随车医疗设备不足4套,县(市、区)级急救中心平均只有救护车1.3辆、随车医疗设备不足1套。结论:云南省院前急救资源极其缺乏,必须增加人员编制,保障运行经费,建立先进的调度系统,装备相应的救护车和医疗设备,实现院前急救资源的合理配置:通过强化管理职能,完善管理制度,进行规范化培训,提高院前急救水平和应对突发事件医疗救援的能力,实现院前急救资源的有效利用。
  • 摘要:目的:自动体外除颤器(AED)是发达国家为公共除颤规划设计的除颤器。由于经济原因国内公共场所还不能普及安装AED,主要用于医院内和急救人员进行的院外急救,但使用的效果尚没有对照评价。为了确定AED在院外急救中使用是否可以明显缩短发病到除颤时间和现场除颤反应时间,是否可以提高除颤成功率,从而提高院外自主循环恢复(率)、院外急救达院率、院外急救住院率和院外急救成活出院率,需要进行临床研究,为国内应用AED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方法:对入选两组病例进行以下分析:1除颤前院前急救反应时间:包括发病到呼救时间、发病到专业人员到达时间、发病到除颤时间、现场除颤反应时间。2电除颤次数和除颤成功率。抢救结果分析包括复苏开始到自主循环恢复时间、自主循环恢复率、达院率、住院率、成活出院率。所用AED产品为飞利浦(Heartstream FR2+)自动体外心脏除颤器。结果:在除颤前院前急救反应时间中,发病到呼救时间和发病到专业人员到达时间两组没有差异;而AED组的发病到除颤时间和现场除颤反应时间比对照组明显缩短。经AED电除颤抢救结果明显较好:包括复苏开始到自主循环恢复时间、自主循环恢复率、达院率、住院率、成活出院率数和除颤成功率。AED组共除颤174次,总除颤成功为39.08%,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救护车载AED适合院外急救应用,明显优于一般除颤器.与普通除颤器相比不但可以缩短发病到除颤实施时间和除颤反应时间,而且可以提高除颤成功率,从而可以提高自主循环恢复率、达院率、住院率和成活出院率。
  • 摘要:病历资料:病例1 女性患者,65岁,因右下腹疼痛6天,加重2小时来院就诊,经门诊诊断为“阑尾炎”后收住入院行手术治疗。入院查体:腹平,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未扪及明显包块。右下腹腹肌略紧,压痛,伴反跳痛,肾区无叩痛,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双侧腹股沟区未见明显包块。B超检查示右下腹混合性包块。胸腹部透视:肠腔轻度胀气。拟诊“阑尾炎”。积极术前准备,拟行手术治疗。
  • 摘要:目的:总结血液灌流治疗百草枯中毒的抢救体会。方法:查阅相关资料,结合l临床经验进行分析;结果:中毒以后可引起消化道黏膜糜烂出血,肝纤维化形成,急性肾功能衰竭,肝功能衰竭和心脏功能衰竭的多脏器功能识衰竭。尤其是对肺脏,目前认为作用机制为进入体内的百草枯被肺细胞摄取后在肺内产生自由基,造成细胞膜变性、坏死,进而导致肺内出血、肺水肿、纤维细胞增生。结论:常规治疗不变情况下,早期加用大剂量激素和持续血液灌流取得了较显著疗效。
  • 摘要:目的:探讨术中盲肠减压管在大肠癌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从攻读硕士所在医院收治的大肠癌患者中选取术前置胃管者60例为第l组;选取术前不置胃管,术中置肠减压管者60例为第2组。结果:第1组与第2组相比咽部不适、进食时间、明显腹胀方面有差异。结论:两组患者在肠梗阻、肺部感染、吻合口漏方面从统计学上无明显差异。第2组克服了胃管所有并发症,具有进食较早,可减轻术后功能性腹胀作用,但有一定创伤。
  • 摘要:目的:研究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AITD)细胞核形态学参数,探讨Graves病(GD)细胞核形态学参数改变程度与血清FT3及FT4浓度的相关性。方法:计算机辅助图像分析技术测量19例GD滤泡上皮细胞核、12例桥本甲状腺炎(HT)嗜酸性变部分Hunhle细胞核及16例正常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核的形态学参数。研究GD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核形态学参数与血清FT3、FT4浓度的相关性并比较三组形态学参数的差异。结果:GD细胞核直径和伸长度因子与FT3浓度正相关。GD及HT组表示大小的形态学参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GD与HT两组间形态学参数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FT3浓度与Graves病细胞核形态学改变程度可能具有相关性。HT中的Hurthle细胞核具有良性细胞核的形态学特征。
  • 摘要:挑战来源于变化,动态调整策略。耐药形势日益严峻,遭遇超级细菌。新药研发十分困难,珍视抗菌药物。宿主状况越来越复杂,推断致病原是大挑战。医院内感染控制怎么强调都不为过。ICU患者的适度治疗和有限支持。内功修炼,“从正确到准确”,谋求真正意义的成功。
  • 摘要:急诊科的普遍建立使急性中毒的诊治水平大大提高,急性中毒的救治是近年急诊医学发展的一大亮点,急性中毒的诊断是急诊科医生经常面对的临床问题,如何准确迅速诊断,有时是具备挑战性和令人困惑的难题。急性中毒的诊断不同于通常意义上的病理生理学或病理解剖学诊断,更多是临床诊断,当有明确的毒物接触史和相应的临床表现一般可作出诊断。
  • 摘要:创伤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的第一公害,是导致死亡和伤残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创伤的发生率和创伤患者的死亡率、伤残率明显增加,如何及时有效地救治创伤患者,降低伤后的死亡率和伤残率,是社会和医学界关注的重点课题。在创伤急救中争论的问题也比较多,下面重点介绍其中的三个有争论性问题。
  • 摘要:最初的急诊科虽然是急危重症患者集中的地方,是培训医师的重要场所,但他仅有一个小房间,由别的科室的住院医师或实习医师轮流负责急诊工作,甚至只有护士在从事急诊工作,因此那时只有急诊室,而没有急诊科。也没有医师自愿选择急诊工作。
  • 摘要:急救模式是急诊住院医师核心课程设置的关键。有什么样的急诊急救模式就设置什么样的培训课程,否则学无所用。决定急诊急救模式的关键因素有两个:1.急诊科的疾病谱,2.领导意图。实现急诊急救模式的关键因素是急诊科的急诊专科医师。
  • 摘要:2010年10月18日美国心脏协会(AHA)颁布了《2010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简称2010CPR指南)。与《2005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简称2005CPR指南)相比,2010CPR指南最主要的变化。
  • 摘要:目的:探讨ICU ARF患者CBP治疗中出血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CBP患者抗凝剂的使用和CBP前、CBP后24小时、CBP后1周血小板计数和血凝分析以及出血的发生情况。结果:低分子肝素抗凝的比例高占50%。所有患者中伤口渗血和胃出血的发生率较高,分别为20.8%和16.7%。CBP前、CBP后24小时、CBP后1周血凝分析无显著差异,血小板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ICU患者由于病情危重和抗凝剂的使用CBP治疗过程中血小板计数有明显下降的趋势,并伴有不同部位出血的发生;CBP治疗中应加强凝血功能的观察,及时调整抗凝方案;同时加强出血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 摘要:目的:探讨呼吸机管道内温度设定对病人痰液黏度的影响。方法:A组设定呼吸机回路吸气端接头处温度32℃~36℃而调节加湿器温度,B组加湿器上面温度为32℃~35℃。结果:A组气道湿化明显优于B组。结论:(1)呼吸机回路温度对病人痰液黏度的影响是不同的,而且加湿器温度设定受环境的影响。 (2)设置呼吸机回路吸气端接头处温度32℃~36℃而调节加湿器温度对病人的体温无影响。
  • 摘要:目的:建立一种简便易行的百草枯(PQ)致肺间质纤维化动物模型。方法:33只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30只)和对照组(3只)。实验组腹腔一次性注射PQ10mg/kg,并于染毒后2、5、7、14、28d处死小鼠,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并于第28天处死。观察两组小鼠的一般情况、肺组织大体结构和肺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实验组小鼠在染毒后2小时即出现中毒性改变,肺组织在第28天出现了明显的纤维化改变。结论:腹腔一次性注射PQ能简便、可靠的构建出肺纤维化动物模型,可用于进一步研究PQ中毒所致的肺间质纤维化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
  • 摘要:目的:建立PQ中毒大鼠模型,检测中毒大鼠肺线粒体融合蛋白2(Mfh2)的表达变化。结合透射电镜察看肺组织超微结构的变化,观察百草枯中毒大鼠肺间质纤维化的状态,探讨百草枯导致致肺纤维化机制。方法:采用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PQ中毒组(PQ组),PQ中毒十血必净解救组(PX组)和正常对照组(C组)三大组,每组设1d,3d,7d,14d四个观察时间。PQ组对大鼠采取灌胃法造模。PX组于染毒后30min给予血必净腹腔注射。结果:(1)PQ组7d,14d肺组织羟脯氨酸(IIYP)含量与C组相比明显增高(P<0.01)。Px组与PQ组相比,7d,14d时HYP含量明显低于PQ组(P<0.05)。(2)Masson染色可见PQ组14d时肺纤维化等病变程度明显重于C组和PX组。(3)肺组织HE染色中PQ组3d时炎症表现最重;7d以后,肺泡腔内渗出液开始机化,纤维细胞肥大,分泌纤细的胶原纤维,可见肺泡腔内纤维化:14d成纤维细胞大量增生,肺泡结构萎陷、破坏,胶原沉积,肺纤维化初步形成。(4)电镜观察PQ组14d线粒体相对较少,多发尘变性,肿胀和破坏:肺组织局部基膜卷折,肺泡塌陷,间质胶原纤维增多,局部纤维化逐渐明显。(5)PX组Mfn2持续高表达,而PQ组各时点Mfh2表达逐渐升高,14d的表达量超出PX组。结论:百草枯中毒引起的肺部炎症反应和肺纤维化与Mfn2基因的表达量有关;血必净能减少百草枯中毒引起的肺部炎症反应,减轻肺纤维化,降低病情严重程度,作用机理为调节Mfn2基因的表达量,使其表达增加。百草枯(paraquat,PQ)是联吡啶类除草剂的典型代表,其所致肺纤维化的机制非常复杂,其中过度氧化反应,肺泡损伤,细胞因子释放,成纤维细胞和胶原增生以及基因表达异常可能在肺纤维化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较为关键作用。但迄今为止,肺纤维化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对百草枯所致肺纤维化也没有特异性的治疗方法,研究百草枯所致肺纤维化机制可以帮助阐明其发病的机制。近年来研究表明,Mfn2参与了某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并证实其可以明显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重塑。真核细胞的线粒体处于断裂和融合的动态变化之中,Mfn2定位于线粒体外膜,对线粒体的融合、形态和功能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Mfn2有可能参与百草枯中毒肺纤维化的发生。血必净具有抑制中性粒细胞在肺内集聚、过度活化、呼吸爆发,减少氧自由基。调节Mfn2基因表达水平阐述其作用机理。我们通过研究大鼠从百草枯染毒至发展到肺纤维化的不同阶段时肺组织中Mfn2含量的变化,分析Mfn2与纤维化的关系以及血必净与Mfn2含量变化的关系,探讨血必净对百草枯肺纤维化的治疗机理。
  • 摘要:一临床资料病例:1、患者男性,28岁,主因“自服百草枯20ml,伴口咽不适,上腹、胸骨后烧灼感5小时”入院。患者于5小时前生气后自服百草枯约20ml,后立即自行催吐,半小时后在当地卫生院予清水7000ml洗胃,无其他处置。来我院时诉口咽不适,上腹、胸骨后烧灼样疼痛。给予温开水10000ml洗胃;活性炭20g口服:硫酸镁30g口服导泻;补液、利尿治疗后收入ICU。入科查体:心率95次/分,血压118/83mmHg。
  • 摘要:护理管理就是为了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系统的利用护士的潜能和有关的其他人员或设备环境以及社会活动的过程。护理管理者要深刻认识到护理工作的广泛性、复杂性和连续性,针对繁琐的工作内容、高标准的岗位性质及潜在的护理风险积极采取前瞻性针对性的护理防范措施,确保护理安全。院前急救作为一项面向全体人群的被动式医疗服务与其他学科和专业的医疗工作有很大的不同,尤其护理岗位与临床护理岗位有天壤区别,特殊的工作环境、特殊的工作性质、高风险、高强度、高要求的现场急救要求护士精力体力瞬间提升到极限,救命技术的实施、无菌技术的规范、急救物质的管理、急救仪器的应急状态以及医、护、驾、搬岗位的协调等等因素都严重影响急救质量,作为急救小组的核心人员,护士的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昆山市急救中心2009年9月护理组开始建立护理记事本加强细节管理,至今共记录信息4689条,将护理岗位中各车辆、各岗位遇到的问题,上下班衔接的问题,科室间协调问题,急救物品、药品、仪器问题等等内容集中登记,改进以往信息闭塞、各岗位各部门单独作战的工作模式,有效地杜绝各岗位各科室潜在的风险,前馈控制管理避免了工作疏漏,维持护理工作各个环节的延续性,全科室全体护士全程参与护理岗位管理,紧密联系各科室,确保急救人、物、场所、信息的有效联系和安全。
  • 摘要:患者女性,69岁,因”言语含糊1天,呼吸困难10min'’于2009年12月2日急诊福建省立医院。缘于当日无诱因出现言语含糊,随后呼吸困难,入院血氧饱和度86%、血压90/65mmHg(1mmHg=0.133kPa),查体颈静脉无怒张,口唇轻度紫绀,神志清楚,发音正常,无法会意,口角无歪斜,瞳孔正常,余无异常。
  • 摘要:目的:研究紫杉醇(Taxol)对内毒素脂多糖(LPS)诱导的脓毒血症小鼠肾保护作用的影响。方法:40只小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Sham)组、Tax01组、LPS、LPS+Taxol组,每组10只,腹腔内注射LPS复制脓毒血症模型,尾静脉注射Taxol。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NF-κBp65和MCP.1的表达,ELlSA法检测小鼠血清中TNF.Q和IL-6的含量。结果:内毒素+Taxol组NF-κ Bp65和MCP-1的表达较LPS组低,较Sham组和Taxol组高(P<0.05);LPS组小鼠血清中TNF-α和IL-6的含量显著高于Sham组和Taxol组(P<0.05),LPS+Taxol组血清中TNF-α和IL-6的含量均明显低于脓毒血症组(P<0.05)。结论:Taxol通过抑制NF-κ Bp65活化抑制MCP-1的表达,并降低LSP诱导的TNF-a和IL-6释放,发挥肾保护作用。
  • 摘要:目的:探讨抗生素导致双硫仑样反应的临床表现及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双硫仑样反应的疗效。方法:分析23例双硫仑样反应患者应用抗生素与饮酒的关系及临床表现,观察还原型谷胱甘肽静脉滴注干预并辅以GICK液、补液扩容等治疗的疗效。结果:23例患者中,15例在应用还原型谷胱甘肽后10~30min内症状缓解,其余8例在使用GICK液辅助治疗过程中(30~180min)恢复。结论:应用还原谷胱甘肽治疗双硫仑样反应显效快,笔者认为有价值研究推广。
  • 摘要:急性支气管炎是一种下呼吸道疾病,是由于细菌或病毒感染,物理化学性刺激或过敏因素对气管粘膜所造成的急性炎症。主要临床特征为持久和严重的咳嗽,可发生于肺部正常的人群。
  • 摘要:主动脉夹层也称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是较常见也是最复杂、最危险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其发病率为每年50-100人/10万人群,随着人们生活及饮食习惯的改变,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 摘要:<2010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最大的亮点就是进一步强化了胸外心脏按压的作用,不但将心肺复苏的步骤由C-A-B代替A-C-B,并且将胸外按压的速率改为每分钟至少100次,以及按压的幅度≥5厘米。其目的是通过尽早的胸外按压,为心跳骤停的患者建立起人工循环,以维持患者的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为患者恢复心跳赢得时间,有文献报道,胸外心脏按压可以通过使胸廓的容量发生变化,使一部分气体能够进出呼吸道,产生一定的通气量[1、2]。2000年Alfred报道单独使用胸外挤压不加“口对口”与加“口对口”对比,两者存活率相近[3],这一观察充分证实了胸外心脏按压本身兼有肺通气效果。
  • 摘要:目的:探讨我院急诊就诊患者在不同时段的就诊规律,为急诊科管理提供依据。方法:收集门急诊就诊信息系统2009年10月1日至2010年4月30日急诊病例资料。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每月1、8、15、23日的急诊病例资料(含内、外、儿科急诊病例),共7634份急诊病例资料。结果;急诊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急诊儿科中位年龄3岁,急诊内科、急诊外科中位年龄32岁。就诊科别:急诊儿科患者占多数。费用类别:以自费患者为主。16-0时上夜班为就诊高峰时段,在高峰时段,急诊儿科、医疗保险患者增加较明显,但疾病轻重分级以4级及5级轻症病例为主。结论:在就诊高峰时段,要相应调整排班,加强导诊和分诊,可缓解急诊科拥挤现象。学科建设中要加强急诊儿科医师的培养。
  •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对107例(男88例。女19例,年龄28~83岁)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前采用CT血管成像(Computeriz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CTA)、经胸心脏超声(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 TTE)、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MRA)等技术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进行评估。术中穿刺左肱动脉行主动脉造影了解破口的位置及撕裂的范围,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监视下经股动脉将覆膜支架送入胸降主动脉封闭夹层破口。结果:107例成功进行了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术后主动脉造影证实夹层裂口完全封闭或内漏明显减少,无中转开胸手术。术后随访1~48个月,术后1个月3例死亡。104例行CTA复查,术后3个月,所有患者内膜破裂口封闭,胸降主动脉真腔扩大,假腔内血栓形成,支架位置、形态正常。术后6个月,1例再发生升主动脉夹层,置入一枚支架后后假腔消失。术后1年,主动脉均未见病变。结论: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是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安全、有效的方法,近期疗效好。手术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低,手术成功率和生存率高。
  • 摘要:目的:研究Ambesh手法结合导丝抽拉动作在锁骨下静脉置管(SVC)中防止导管误入单侧颈内静脉的效果。方法:采用Ambesh手法结合导丝抽拉动作对2009年11月~2010年[10月共274例患者实施锁骨下静脉置管,以2008年11月~2009年10月的227例常规操作病例作为对照组,研究单侧置管到位率及导管误入同侧颈内静脉的情况。结果:单侧置管到位率实验组为95.99%,对照组为90.75%,经x:检验有统计学差异(P=0.017),误入同侧颈内静脉的发生率实验组为1.46%,对照组为7.05%,实验组明显低于常规组(P=0.0032)。实验组中,单侧到位率意识清醒组为97.18%,意识障碍组为91.8%,两组单侧到位率经校正xz检验没有统计学差异(P=0.1292),意识清醒组导管误入率为0.47%,意识障碍组为4.92%,经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有统计学差异(P=0.0356)。结论:Ainbesh手法结合导丝抽拉动作可有效减少锁骨下静脉置管过程中导管误入单侧颈内静脉的机会,增加置管到位率。
  • 摘要:目的:观察严重创伤患者早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对血浆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相关指标的影响,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将64例发生应激性高血糖(血糖超过9 mmol/L)的严重创伤患者(ISS≥20)随机分为胰岛素强化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放射免疫分析法和Percoll密度梯度分层一步法分别连续检测7天内血浆中VEGF、内皮素21(ET21)和循环内皮细胞(CEC)的含量。同时,监测C反应蛋白(CRP)变化以评估炎症强度。结果:早期胰岛素强化治疗组降低血浆中VEGF和ET21的水平,较常规治疗组有显者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早期胰岛素强化治疗组CRP含量和CEC计数下降与常规治疗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可拮抗创伤后机体内皮损伤,较快降低炎症强度,可能是胰岛素强化治疗改善创伤病人预后的重要机制之一。
  • 摘要:导言重度磁铁中毒可引起多器官功能损害,严重者导致死亡,口服元素铁达200mg/Kg-250mg/Kg可致死[1],既往文献中多报道有儿童中毒。成人未见类似病例报道,本文阐述我院急诊科1例成人重度磁铁中毒致反复心跳骤停抢救经过,同时复习急性铁中毒相关文献,以提高临床医生对含铁金属急性中毒的诊断和救治的认识。
  • 摘要:目的:浅静脉留置针与中心静脉导管及传统胸腔穿刺针在胸腔积液治疗中的优缺点。方法:选择69例胸腔积液患者,47例浅静脉留置针引流,9例行中心静脉导管穿刺引流,13例传统胸腔穿刺针引流。结果:浅静脉留置针引流胸腔积液并发症少,费用低廉,操作简便。结论:浅静脉留置针引流胸腔积液治疗中,尤其在基层医院值得推广。
  • 摘要:心脏性猝死复苏的成活率较低,我院24例猝死中复苏成活者仅3例,生存1-3天后,由于左心衰竭和脑水肿而死亡。为了提高复苏的成活率,对影响复苏成活的因素作一分析。
  • 摘要:实施及时准确的紧急救援,不仅具有政治性强、实效快、影响大的特点,还能有效减轻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防止灾情进一步扩大,迅速安定民心、稳定社会和重建家园。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拥有一支高素质、高水平、高技能的救援队伍。CERT正是国内首家也是唯一一家提供专业国际化标准救援培训的培训机构,现将CERT的仿真救援培训体系作一综述。
  • 摘要:目的:探讨降阶梯思维法在临床急诊实习带教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急诊科实习的五年制本科生72名,随机分为实验组(36人)和对照组(36人),实验组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应用降阶梯思维法教学,对照组沿用传统教学。4周实习结束后分析比较学生的兴趣满意度和出科考试成绩。结果:实验组的出科考试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兴趣满意度实验组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降阶梯思维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好地培养医学生的应急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识别及处理危重症患者的临床实践能力。
  • 摘要:目的:了解误服亚硝酸盐中毒的临床情况,探索误服亚硝酸盐中毒的临床处理方法。方法:对8例误服亚硝酸盐中毒患者的临床诊治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过治疗,治愈5例,好转3例,总有效率100%。结论:抓住亚硝酸盐中毒致紫绀的特异性表现有助于早期诊断;试验性亚甲蓝治疗有助于早期诊治:亚硝酸盐中毒宜早诊断,早治疗;将亚甲蓝列入医院基本药品目录很有必要。
  • 摘要:亚硝酸盐中毒急诊临床并不常见,但病情发展迅猛,如对本病认识不足或处理不当易造成严重后果,严重者休克甚至死亡。我科成功救治1例散发重症亚硝酸盐中毒,分析报道。
  • 摘要:目的:探讨影响脑梗死机械通气患者撤机的危险因素。方法:需要机械通气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8例,前瞻性观察机械通气前及撤机前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生命体征、生化、浅快呼吸指数(rapid shallow breathingindex,RSBI)和血气分析等指标及其动态变化(用两者差值表示)。根据撤机48小时是否需要重新应用呼吸机分为失败组和成功组。结果:38例患者中29例成功撤机,9例失败,撤机失败组平均年龄高于成功组,肺部感染和消化道出血的比例较高;成功组与失败组在通气前的比较中,GCS、氧合指数等无明显差异,两组具有可比性;在撤机前的比较中,成功组GCS、白蛋白和氧合指数较失败组高,而中性粒细胞比例和RSBI较撤机失败组低(P<0.05)。撤机成功组,撤机前GCS和氧合指数等较通气前上升,而体温、呼吸频率、心率、血压、中性粒细胞比例和RSBI较通气前下降(P<0.05);撤机失败组撤机前血红蛋白、血浆白蛋白等较通气前下降(P<0.05),提示贫血、营养不良影响撤机。撤机前与通气前的比较中,成功组GCS、血细胞压积、氧合指数等差值较失败组高,而体温、血糖、PaC02和RSBI等差值较失败组低,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与撤机相关的独立因素为机械通气前后RSBI和GCS的差值,两者联合预测撤机成功的敏感性为93.1%,特异性为66.7%,准确性为86.8%。结论:动态监测脑梗死机械通气患者的意识状态和浅快呼吸指数有助于对撤机时机的把握。
  • 摘要:甲醇(methanol)是一种无色、透明、易燃、易挥发的有毒液体,略有酒精气味。甲醇是基础的有机化工原料和优质燃料,主要应用于精细化工,塑料等领域,也是农药、医药的重要原料之一。工业生产中急性甲醇中毒多见于甲醇蒸汽经呼吸道吸入所致,现报道我院收治的1例急性甲醇蒸汽中毒致视神经损伤病例资料。
  • 摘要:目的:观察可视喉镜在在急诊插管中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急诊需气管插管患者50例,随机分为普通喉镜组和可视喉镜组。普通喉镜二次试插失败者,改可视喉镜操作。比较两组患者平均插管时间、一次成功插管时间、一次插管成功率。结果:可视喉镜组平均插管时间、短于普通喉镜组,一次插管成功率高于普通喉镜组。一次成功插管时间两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可视喉镜能够缩短插管时间,提高插管成功率,减轻对患者呼吸循环系统的影响。
  • 摘要:目的:观察盐酸纳美芬在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作用。方法:120例严重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盐酸纳美芬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两组均给予相同的常规治疗,盐酸纳美芬治疗组加纳美芬(3mg/bid),观察记录第1,5,15,20天的GCS评分变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疗效观察。结果:盐酸纳美芬在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较对照组明显减少患者昏迷时间,明显促进重要神经功能恢复。结论:盐酸纳美芬作为全新一代特异性k受体拮抗剂,神经保护作用更强更持久,可显著提高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
  • 摘要:循证护理是新的医学模式下护理实践的工作模式,是临床护理人员护理病人的一个实践过程。正确全面的认识病人及其所患疾病,从疑难的临床问题中去寻求和理解最佳证据,然后利用最佳证据去联系病人的实际,有效解决病人的问题,并期望取得最佳效果。循证护理是护理发展的趋势,已被逐步应用于临床护理实践。
  • 摘要:目的:重视动态血压监测的意义,高血压患者治疗前是否发生心、脑,肾并发症评估后及其其他心脑血管疾病高危危险因素早期干预与治及其意义,注意药物的副作用,注意监测血压及口服药物的依从性及注意实现;意义:为了广大基层医务工作者更加规范,科学,合理降压,从而提高高血压患者生存治疗,生存时间,减少或延缓其并发症发生。方法:通过对对我院及合川人民医院心内科进修时100例(其中典型17例详见如下所述)高血压住院或门诊治疗回顾性分析。
  • 摘要:目的:通过比较不同能量之间的双相波除颤的成功率和即刻窦性心律恢复率,期望找到合适的除颤能量。方法:将所有接受除颤的患者随机分入150J组和100J组,均33人,然后对比不同能量之间的双相波除颤的成功率和即刻窦性心律恢复率的差异性。结果:两组之间的除颤的成功率和即刻窦性心律恢复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由于两组之间的除颤的成功率和即刻窦性心律恢复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必要时可以根据具体的病情首选的100J为双相波除颤的能量,以减轻电能对心肌的损伤。
  • 摘要:肺动脉高压(PH):指多种病因引起肺血管床受累使肺循环阻力进行性增加,导致右心衰竭病理生理综合征。肺动脉高压(队H):肺小动脉原发病变或其他的原发疾病导致肺动脉阻力增加,而肺静脉压力正常。
  • 摘要:目的:探讨纳络酮在对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的治疗作用。方法:对自2005年1月~2007年1月期间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纳络酮治疗急性一氧化碳中毒40例,进行疗效分析和预后比较。结果:40例患者经治疗后轻度中毒患者在0.5-1.0小时内自主症状消失,痊愈出院,未留下后遗症。中度中毒患者苏醒时间为1.0-2.04J、时,亦未遗留后遗症。重度中毒者住院时间为1-3天,3例患者住院时间为7-10天,也痊愈出院,95%以上未留下明显后遗症,4%左右发生迟发性脑病,未见死亡。结论:应用纳络酮治疗急性重度一氧化碳中毒40例结果表明,纳络酮对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有急救治疗作用,能明显缩短昏迷时间,降低重度一氧化碳中毒患者的致残率、植物状态和病死率.为抢救患者赢得宝贵时间,安全有效。
  • 摘要:大型综合性医院除承担本地区部队和地方广大人民群众急性病和危重病的救治任务外,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灾害应急医疗救援中起到战略支撑作用。急性中毒事件威胁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甚至导致群体伤亡,影响社会稳定。军队大型综合性医院在应对急性中毒事件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为挽救中毒患者的生命、降低死亡率与致残率,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很大贡献。虽然对于应对突发事件积累了很多成功经验,但在实际应急医疗救援中仍存在一些普遍但不可忽视的问题和不足。
  •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盐酸戊乙奎醚(PHC)对急性肺损伤(ALI)的临床效果和外周动脉血ELR+趋化因子变化规律的影响,探讨ELE+趋化因子在PHC治疗All中作用。方法:ISS≥16的多发伤患者,按诊断All次序编号,完全随机分组:实验组(n=22),入组后立即予PHC lmg肌注,对照组(n=21),不予PHC,两组其他治疗相同。在5个时间点:0h、6h、12h、24h、48h,观察记录APAcHE II量表中的指标,检测每个时间点动脉血中趋化因子:白细胞介素-8(IL-8)、人上皮中性粒细胞活化肽(ENA-78)、生长相关性癌基因(GRO-a),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研究显示盐酸戊乙奎醚实验组ALI患者相对于对照组,PaO2、PaO2/FiO2有明显改善。浓度-时间曲线图中,无论是对照组还是实验组,IL-8、ENA-78、GRO-a在12小时内都随时间而升高,实验组自12小时开始下降,并且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48h时明显低于对照组。PHC使实验组中患者血浆IL-8、ENA-78、GRO-a下降更明显,并且对2天内入组者降幅度更大。PHC在24h、48h处对Iss≥25患者的IL-8下降作用大于对照组。结论:盐酸戊乙奎醚明显改善All患者PaO2、PaO2/FiO2,不增加呼吸频率、心率及APACHEII,对All显示出有较好的临床效果;PHC能下调ALI早期致炎趋化因子,其临床效果的取得可能和PHC降低趋化因子有关;PHC对创伤合并ALI的患者,特别是病情重及炎症明显的创伤早期患者,效果可能更明显,值得进一步研究及使用。
  • 摘要:本文总结了在现场心肺复苏术的普及培训和考核方面的经验和一些不足,认为过去普遍存在概念模糊,动作不统一规范,标准不统一,从而培训效果欠佳,难以普及推广。建议在国际心肺复苏指南的统一标准下,结合实际操作的可行性,将现场心肺复苏术的培训制度化和常规化,以达到最佳的效果。同时,作者也在培训的标准化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 摘要:目的:探讨闪光视觉诱发电位(ⅣEP)进行无创颅内压(ICP)监测的可行性及其临床应用。方法:9例次患者滴注20%甘露醇125ml,在滴注前、滴注后30min、1h、2h、3h、4h、5h、6h使用ⅣEP无创ICP监测,同时读取其实时脑室内压力监测值,比较两组数值之间的一致性与相关性。结果:滴注甘露醇后有创ICP最大降幅达(35.9%±16.4%),无创方法测出ICP最大降幅达(42.5%±25.0%)。对各例次的有创ICP以及相对应的无创ICP进行直线相关分析,得出相关系数R=0.569(P=0.000),进行回归分析后得出回归方程:无创ICP=0.592×有创ICP+72.180(P=0.000)。时间主效应有统计学意义(F=11.491,P=0.001);测量方法主效应无统计学意义(F=0.574,P=0.470);测量方法效应与时间效应的交互作用无统计学意义(F=2.086,P=0.140)。结论:fVEP可以较准确、无创地监测ICP值,在指导临床ICP增高治疗中有重要意义。
  • 摘要:目的:探讨血浆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水平变化与脓毒症患者28d生存情况的关系。方法:ELISA法检测45例脓毒症非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患者发病后第0、1、3、7d的血浆HMGB-1浓度,记录SOFA评分和APACHE Ⅱ评分,并随访28 d临床结局。分析血浆高迁移率族蛋白-1水平变化与28 d生存情况的关系。结果:死亡组存活组第0、1、3、7 d的血浆HMGB-1浓度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死亡组HMGB-1第3d下降值显著低于存活组;ROC curves ofA 3-0HMGB.1 is 0.868±0.061(P=O.000,95%C1 0.748-0.988)for predicting28 d outcome of patients;第3d血浆HMGB-1下降值(△3-0HMGB.1)预测28 d生存的曲线下面积0.868±0.061,P=0.000,95%可信区间(CI):(0.748-0.988);on the bestcut-off point 2.72 ng/mL,sensitivity was 81.8%,specificity 86.7%.最佳截断点2.72 ng/mL,此时灵敏度为81.8%、特异度86.7%:A 3-0HMGB-1与第1、2、3、4dSOFA评分之间呈显著负相关(P均<0.05)。结论:血浆HMGB-1浓度可能是脓毒症患者预后预测的指标之一,早期监测其动态变化有利于评估脓毒症患者器官功能受损情况和预测预后。
  • 摘要:目的:比较在急诊抢救呼吸心跳骤停患者使用心肺复苏机和人工心肺复苏的疗效,探讨心肺复苏机在临床的应用价值。方法:75名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分为Thumper心肺复苏机组和人工标准心肺复苏组,比较两者自主循环吸恢复率、自主循环恢复时间、自主循环恢复后临床效果等资料。结果:使用Thumper心肺复苏机进行心肺复苏术,患者的自主循环恢复率高于人工标准心肺复苏,复苏成功患者中Thumper组患者恢复自主循环所需时间低于标准CPR组,自主循环恢复患者的心率、血压和指尖血氧饱和度均明显高于标准CPR组。结论:使用心肺复苏机抢救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复苏成功率高于人工标准心肺复苏术,具有人工心肺复苏没有的优越性,值得在临床推广。
  • 摘要:目的:总结多发伤的致伤机理、损伤因素、临床特点及院前救治体会。方法:对本科2006年1月~2010年12月间出车接诊120例多发伤的病人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多发伤病人发病急,突然发生,需求急,变化快,伤情严重,并发症多,常造成多发性损伤及开放性损伤。②年龄18~62岁占绝大多数,男性多于女性。③随着工业化进展、交通事业的发展、自然灾害的频发等因素,导致的多发性伤应引起全社会及医学界的高度重视。④致残、致畸率高,死亡率高。结论:①在抢救伤员生命时,要最快速度做出正确诊断并果断采取措施,同时重视次要损伤及并发症的处理。院前救护人员应抢救处置急,在短时间内做出判断,要予伤员正确及时的心理疏导,减少途中的痛苦和并发症,重视现场运输,途中的监护救治,建立快速、通畅的“绿色通道”。②加强与基层卫生单位及社会有关部门协作,提高相关急救人员的知识与技术和综合能力,不断多发伤的救治质量,所以院前急救的质量直接影响医院内的救治成功率。③此外,必备与抢救药品、器械是获得良好抢救效果的重要体征,保持保持救护车的完好,院内120急救电话专线化、专用化、专人接听,司机、担架员随车待命,保证来电必接、接后5分钟出车,形成呼救、应答、运输、抢救最迅速化,为多发伤病人赢得宝贵的抢救时间。
  • 摘要:Addison病并非罕见,但因其起病缓慢,临床症状不典型,加之急诊科医师对Addison病起皮肤色素沉着的特点认识不足。当患者因各种诱因引起肾上腺危象时易造成漏诊和误诊。现将我院急诊科2009年7月至2010年10月收治的4例Addison病引起肾上腺危象作一报告。
  • 摘要: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 lipoprotein,HDL)的测定已经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及流行病学研究当中。rn 众所周知,HDL已知为一种未来心血管事件的逆指标。HDL是一类有较高密度的近球形血浆脂蛋白,参与体内胆固醇逆转运,可将外周细胞堆积的胆固醇转运至肝脏转化清除,因而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被公认为在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 摘要:医疗纠纷日益增多,引起从上到下的普遍关注。根据中华医院管理学会的调查,医疗纠纷中因服务质量和医疗技术水平等原因引发的医疗纠纷占21-30%。
  • 摘要: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能在静脉内较长时间留置,对抢救急危重症患者,慢性疾病患者需长期输液,静脉高营养,肿瘤患者化疗,血液透析,心内起搏,监测中心静脉压(CVP)等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临床上尤其适用于反复浅静脉穿刺经静脉给药、长期输液及重症病人的输液,可明显减少病人的痛苦,减少药物对血管的破坏,保证各种药物及时准确输入。本组自2009年2月-2010年5月,共42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术,确保危重症患者的紧急抢救及中心静脉压(CVP)的准确监测,及时观察和发现问题,采取有效护理措施,减少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值得在急诊广泛推广应用。
  •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患者全血胆碱酯酶(AChE)活力变化与肿瘤坏死因子(TNF-a)、C-反应蛋白(CRP)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对4l例AOPP患者血清TNF-a、CRP及AChE进行检测,并与30例健康对照组比较,分析其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结果:①AOPP患者与对照组比较TNF-a、CRP水平在住院第1天即明显升高(P<0.01),CRP水平住院第3天达到高峰,经治疗逐渐下降:AchE活力治疗后恢复迅速,第3天达到正常水平。②患者TNF-a与CRP动态变化呈正相关(r=0.205,P<0.05):AchE动态变化与TNF-a变化呈负相关(r=0.481.P<0.01)。结论:AOPP初期即启动了机体内炎症因子的释放。AOPP患者AchE降低特异性较强,对复能剂和抗胆碱药物治疗敏感性高、动态变化快。由于炎症因子释放具有非特异性,能够全面提示患者的基础病变及其并发症情况。因此,TNF-a与CRP变化更能准确地评估患者的整体病情及其预后。
  • 摘要:病例:患者,男,35岁,因误服稀料约30ml意识不清、呼吸急促3天入院。患者系涂漆工人,工作中误服装在矿泉水瓶中的稀料约30m1,后出现呕吐、腹痛,意识逐渐模糊,伴呼吸急促,在当地医院给予输液、抗感染等治疗,效差转来本院。入院查体:血压:115/60mmHg,中度昏迷,呼吸急促,面色苍白,巩膜黄染,球结膜水肿,颈软,双肺呼吸音粗,布满湿性罗音,心音低钝,律齐,腹软,四肢肌张力低,双侧Babinski征(+).实验室检查:血wBC(白细胞)11.5×109/L,N(中性粒细胞)0.92,RBC(红细胞)3.35×1012/L,PLT(血小板)95×109/L。尿常规:白细胞200个/ul,红细胞3800个/ul,蛋白质(++),潜血(+++)。肝功能:总蛋白46g/L,白蛋白33.5g/L,球蛋白13.4g/L,总胆日红素100.7umol/L,直接胆红素30umol/L,间接胆红素70.7umol/L,ALT(谷丙转氨酶)9136U/L,AST(谷草转氨酶)6289U/L,GGT(谷氨酰转肽酶)37.0U/L,UA(尿酸)915umol/L。
  • 摘要:伯基特淋巴瘤是以一种高度恶性的非霍杰金淋巴瘤的一种类型,临床上以中枢性尿崩症为首发表现的非霍杰金淋巴瘤罕见报道,然而基特淋巴瘤合并致死性乳酸酸中毒成功救治的病例同样也非常罕见,这里我们报道了一例以中枢性尿崩症为首发表现的伯基特淋巴瘤并发致死性乳酸酸中毒和低钾血症的病例。患者以呼吸困难和神志改变为主要表现急诊就诊,血气分析显示严重的酸中毒,生化检查发现高血乳酸水平和严重的低钾。
  •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酒精中毒患者的清醒时间与血浆C反应蛋白(CRP)浓度的关系。方法:观察24例符合诊断标准的急性酒精中毒患者,检查血常规,肝功能,电解质,心电图及血浆CRP浓度,监测患者神志转清的时间。采用方差对回归方程进行分析,P<0.01为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24例患者中,既往无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癫痫等病史。临床表现为兴奋,多语,共济失调者2例,占8.33%,昏睡者13例,占54.17%,昏迷者9例,占37.5%;肝功能异常者10例,占41.67%;所有患者CPR水平均增高,其中最高48mg/L,最低为12rag/L,平均为(28.384-9.32)mg/L。患者清醒时间最长为8小时,最短为45分钟(0.75d,时),平均清醒时间为(3.55±1.36)小时。患者的清醒时间与血浆CRP浓度有显著相关性,经统计学处理,P<0.01。结论:酒精过量引起脑缺血、缺氧,脑水肿及全身炎症反应,致CRP水平升高,测定血浆CRP水平也许能作为预测急性酒精中毒患者清醒时间的一个指标。
  • 摘要:目的:研究盘状钢丝电极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总结盘状钢丝电极的特点,探索提高急救成功率的新方法。方法:对34例院前抢救患者于急救现场随机使用盘状钢丝电极或钩状电极进行紧急经皮穿刺右心室心内膜下起搏术心脏起搏治疗,同时与钩状电极作对照,观察两组相关起搏参数、起搏并发症及疗效。结果:两种电极组的起搏成功率均达100%,但经改良的盘状钢丝电极在起搏时间上优于钩状电极组,具有更高的临床有效率及复苏成功率。结论:盘状钢丝电极操作简单,能迅速成功地进行紧急心脏起搏,对心肌及心内膜损伤小,适用于急诊室及院前心脏骤停的紧急抢救。
  • 摘要:急性脑梗死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因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而备受广大人民及医学者的高度重视。有资料统计急性脑梗死每年新生病例150-200万,是人类第三大杀手。但迄今为止,除动脉粥样硬化被公认为是脑梗死的主要病因外,其他许多危险因素仍在探讨之中。对该病的预防及治疗带来很大困难。B型脑钠肽(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BNP)又称B型利钠肽,与心房利钠肽(ANP)一样,都是人体抵御容量负荷过重以及高血压的主要内分泌物质,BNP就是在急性脑梗死后急速反应因子,用血浆BNP浓度变化评估脑组织受损程度,及时准确指导临床用药,亦显出急性脑梗死个体化治疗的优势。
  •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复苏阶段全身CT检查对严重交通伤患者临床转归的影响,评估其在初期诊治严重交通伤患者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03月~2010年02月我院综合ICU收治的严重钝性交通伤患者。入选标准:①年龄>16岁;②符合多发伤诊断标准:③ISS≥16分;④从急诊抢救室或手术室直接收入ICU的患者:⑤初始入住专科病房,但72小时内因病情恶化转入ICU的患者。排除标准:①外院急诊处置或住院治疗后转入我院的患者;②近期患有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所有患者在转运行CT前均做了充分的准备,按复苏阶段是否行全身CT检查分为未行全身CT(N-WBCT)组和全身CT(WBCT)组。临床观测指标包括年龄、性别、ICU、APACHE II评分、CT时间、意外事件、漏诊、机械通气时间、住ICU天数、死亡率。数据处理: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共123例,其中N-WBCT组75例。WBCT组48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ISS、APACHEII评分、CT时间和抢救室停留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机械通气时间(10.45±10.98天vs 6.85±7.20天)和住ICU天数(13.8l±10.30天Vs10.10±9.07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另外,N-WBCT组有20例患者出现漏诊,WBCT组仅有5例漏诊,两组漏诊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773,P=0.029)。转运及检查过程中均未见有显著临床意义的意外事件。结论:早期复苏阶段全身CT检查没有增加严重交通伤患者转运意外风险,并有助于降低漏诊发生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住ICU天数。
  • 摘要:有机磷农药毒理争议:直接麻醉与溶媒学说:可解释出现毒蕈碱及烟碱样症状之前的昏迷、抽搐。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以下简称AOPP)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宜彻底阐明其机制、易损部位,不能仅以脑水肿作解释。临床分级与实验室分级争议:全血ChE活力:轻度中毒70%~50%:中度中毒50%~30%;重度中毒30%以下。临床表现:轻度中毒表现M、中度中毒表现M+N、重度中毒表现M+N+(肺水肿、脑水肿、呼吸衰竭、昏迷等)样症状与体征。
  • 摘要:目的:分析感染病灶导致致命性室速、阿.斯综合征原因。方法:我科2例慢性感染病灶致致命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结果:清除感染病灶前抗心律失常治疗有效,但会反复,而控制感染或清除病灶后心律失常很快消失。结论:提高对感染病灶所致心律失常的认识,减少感染病灶所致心律失常的误诊。
  • 摘要:低钾血症可引起多种心律失常,今就近1年来我科发现的低钾血症致Ⅱ°Ⅰ型房室传导阻滞(文氏房室传导阻滞)患者2例进行报告。
  • 摘要:目的:研究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ecombinant human epidermalgrowth factor,rhEGF)对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小鼠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硫代乙酰胺(thioacetamide,TAA)2000mg/kg单次腹腔注射建立单相速发小鼠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模型。选用昆明种雄性小鼠120只,随机分为生理盐水(normal saline,NS)空白对照组15只、MODS模型对照组15只、rhEGF MODS治疗组90只,其中随机分为两种给药方式,实验一腹腔注射组45只、实验二皮下注射组45只。每组随机分为三个剂量组10μg,/kg,30μg/kg和50μg/kg,每个剂量组15只。观察各组小鼠24h内一般情况(呼吸、体重、饮食等)的变化。24h后,计算各组死亡率,采血后处死所有存活动物,用连续监测法测定各组血清ALT,AST,CK-MB,BuN和Cr的含量。收集肝脏,肾脏,心脏,脑,肺,脾脏,胰腺,肠,胃行苏木素.伊红染色并观察组织学变化。结果:rhEGFMODS治疗组腹腔给药和皮下给药组的一般情况较MODS模型对照组好。rhEGF MODS治疗组中腹腔给药和皮下给药组的ALT,AST,CK.MB,BUN和Cr较MODS模型对照组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且差异显著(P<0.05)。在组织病理学上rhEGF MODS治疗组腹腔给药30μg/kg、50μg/kg剂量组和皮下给药50μg/kg剂量组均能有效地改善MODS小鼠肝损伤;而且rhEGF MODS治疗组的死亡率与MODS模型对照组(73.3%)比较具有极显著的差异性(P<0.01),其中腹腔给药50μg/kg(6.7%)和30μg/kg(20.0%)剂量组的24h死亡率明显低于MODS模型对照组(73.3%)且差异极显著(P<0.01)。但是MODS模型对照组与3个不同剂量rhEGF皮下给药组之间的死亡率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可减轻MODS小鼠的肝、肺等多个脏器的组织损伤,降低MODS小鼠的24h死亡率。且腹腔注射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在降低MODS小鼠的24h死亡率上优于皮下注射。
  • 摘要:目的探讨院前急救在重症颅脑损伤救治中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自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由急救中心接诊的17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7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经过早期的输氧、呼吸支持、脱水、止血、神经保护,监测生命体征等,162例安全送达ICU或神经外科手术治疗,运送途中死亡3例,现场死亡13例。结论:院前急救的应用,将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心、肺、脑功能复苏时间大大提前,为院内治疗赢得了时间,从而提高了患者的存活率,因此院前急救对重型颅脑损伤的病人有着重要的意义。
  • 摘要:近年来,在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上广泛开展溶栓疗法取得很好的疗效,但这类疾病有严格时间窗限制,随着时间的丢失将错过溶栓时机,进而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这些时间常分布在患者及家属在病情识别、决定就医、现场救护--120院外急救--医院急诊科--急诊实验室检查、影像科-导管室或病家的支付能力并包括在医院的职能与管理能力上。以下就其延误的原因及对策进行综述与探讨。
  • 摘要:目的:分析甲型HlNl阳性患者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点,重点分析5例危重症甲型H1N1流感病例的临床特征及诊治经验方法:收集2009年9月1日至2010年2月28日我院急诊科发热门诊流感样病例47956例,其中甲型H1N1阳性743l例,包括重症、危重症12例,对甲型H1N1阳性患者和阴性患者,从时间分布、年龄、性别、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回顾性比较分析。同时回顾分析5例危重症病例。结果:流行病学:甲型HlNl阳性与阴性两组在发病时间、性别上无统计学差异,甲型H1Nl阳性组儿童比例更高。临床表现:两组在临床症状和体征上无统计学差异,症状均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咽喉痛,体征多有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治疗:超过抗病毒药物“磷酸奥司他韦”服用最佳时间后使用仍有效。部分患者可能存在奥司他韦抵抗,采取中成药治疗,无症状复发病例。对重症、危重症患者进行回顾分析:细菌培养提示,甲型H1N1流感合并细菌性肺炎发生率低,但均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对病情发展迅速,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危重症患者,综合给予抗病毒、预防性抗感染,呼吸机肺保护性通气(小潮气量+高PEEP值),及激素、血液灌流、甲型H1N1流感病例感染者康复期血浆、抗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胃肠营养等综合治疗,患者痊愈出院。结论:甲型H1N1流感与普通季节性流感的发生无性别差异,且流行活动高峰一致,但甲型H1N1流感儿童发生率更高,提示儿童、青少年是防控重点人群。甲型HlNl流感与普通季节性流感不能单从症状和体征上进行鉴别。对危重症甲型H1N1流感病例的诊治强调早期有效的综合性治疗。
  • 摘要:目的:研究ApoG,对前列腺癌PC-3细胞在体外的作用,了解其杀伤肿瘤细胞机制。方法:采用MTT法、吖啶橙染色、透射电镜、流式细胞技术、Wlestem blot、免疫组化等方法研究了ApoG.对PC-3细胞的自噬与凋亡的诱导作用。结果:ApoG,可明显抑制PC-3细胞增殖;诱导细胞自噬;加入自噬抑制剂3.MA可增强其诱导凋亡作用;ApoG,可以增强细胞内LC-3 II及Becliin-I的表达;降低Bci-2的表达水平。结论:ApoG,主要以诱导PC-3细胞发生自噬为主,抑制自噬可以促进凋亡的发生。
  • 摘要:创伤对人类的威胁已众所周知,如何降低创伤的发生率和救治严重创伤患者是目前争论的热点问题,尤其在我国创伤救治体系不建全的情况下更是争论的焦点。我院经过十年的与传统专科的斗争和竭尽全力地争取领导的支持,建成了比较完善的院内创伤救治体系,现将我们的理论和实践作简要的总结,供大家争论。
  • 摘要:危重症监护(critical care)是对病情危重者进行床旁多功能监测、及时获得病情变化的信息(包括生命征象的变化或变化前的先兆信息)以及衡量或反映各个系统组织的功能变化,从而及时给予相应的治疗和护理,以维护或恢复重要脏器的生理功能,防止病变呈不可逆发展。众所共知,发病后最初几小时的抢救有力与否,是影响疾病转归的十分重要的方面,而对病情变化的正确判断除源自于严密、动态且能反映实质的监测资料外,还必须依靠有高度责任感和专业能力的医护人员对其进行细致分析、系统综合,进而做出迅速的处理。
  • 摘要:脓毒性休克(scptic shock)是指在严重脓毒症(severesepsis)基础上给予足量液体复苏仍无法纠正的持续性低血压状态,它是严重脓毒症的一种特殊类型。循环功能紊乱是脓毒症的基本表现,也是脓毒症休克发生和高死亡率的重要因素,进行有效的循环系统支持治疗是脓毒症休克救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综述了脓毒症休克的概念、循环系统损害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及复苏策略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和实验研究提供参考。
  • 摘要:目的:探讨联合应用乌司他丁和山莨菪碱对多发伤致急性肺损伤的预防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我院于2005年1月至2008年1月之间诊治多发伤病例586例。严格按照损伤控制学理论治疗多发伤的原则分为四组:常规治疗组142例、乌司他丁治疗组143例、山莨菪碱治疗组152例及联合用药治疗组149例,四组又按照损伤严重评分分成三组: (injury severity scorc,ISS)<20分组,2≤ISS<27分组和ISS≥27分组。联合用药组为静脉应用乌司他丁和山莨菪碱。观察四组患者的ICU治疗天数、急性肺损伤(Acutelung injury,ALI)及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患病率及多发伤患者的病死率。结果:联合用药组、单独用药和常规治疗组相互比较,ISS<20分的多发伤患者四组在ICU观察天数均值、ALI/ARDS患病率与多发伤患者的病死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ISS≥20分组中,单独用乌司他丁和/或山莨菪碱治疗ICU观察天数少于常规治疗组、而ALI/ARDS患病率及病死率也明显降低(P<0.05);联合用药组与单独用药组比较,在ISS≥20分组,ICU观察天数均值、ALI/ARDS患病率及病死率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预防性应用乌司他丁和/或山莨菪碱治疗多发伤,可以减少严重创伤(ISS≥20分)ICU治疗天数,降低ALI/ARDS的患病率和多发伤患者的病死率:联合用药效果具有协同效应。
  • 摘要:目的:了解社区居民意外伤害的自救与互救能力,为有针对性地防制意外伤害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杭州市某社区的987名居民进行了匿名式问卷调查。结果:除触电和煤气中毒外,社区居民意外伤害自救与互救技能较低。结论:社区居民的意外伤害自救与互救技能普遍欠缺,需要通过急救技能培训来提高其急救能力.
  • 摘要:颈损伤椎是创伤中较为严重的一种,现场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造成二次损伤,如高位截瘫甚至死亡。因此在现场正确的处理是决定急救是否成功的关键。为了能标准地将该技术推广,北京急救医疗培训中心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契机。分批次为各奥运场馆医疗服务人员、各二、三级医院医务人员、各区县社区人员及一些处于高危岗位的非医务人员进行了系统、规范化的培训,在实际工作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通过我们这几年的培训也总结出了一些经验。
  • 摘要:目的:探讨血浆置换(PE)联合连续性静-静脉血液滤过(CVVH)对重度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SAOPP)患者血清中炎症因子的影响及疗效观察。方法:54例SAOPP患者分为常规组和治疗组,收集20例健康体检者作健康组。常规组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组基础上联合PE和CVVH治疗。观察2组患者住院天数、治愈率及治疗前后APACHE评分。患者入院即刻及第5天各抽取肘静脉血5mL,健康组取空腹外周静脉血5mL,离心后留血清检测胆碱脂酶(CHE)、白细胞介素(IL)-10和肿瘤坏死因子(TNF)-a浓度。结果:治疗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住院天数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2组患者治疗前APACHE评分和CHE大致相当,差异均无显著性:治疗后APACHE评分均下降,而CHE均上升,以治疗组幅度更大,差异均有显著性。治疗前患者血清中IL-10和TNF-a浓度高于健康组,治疗后患者血清中IL-10和TNF-a浓度均下降,以治疗组幅度更大,前者差异均无显著性,后者差异均有显著性。IL-10浓度与APACHE评分无相关性,1NF-a浓度与APACHE评分呈正相关性,TNF-a/IL-10比值与APACHE评分呈高度正相关性。结论:PE联合CVVH能迅速降低SAOPP患者血浆有机磷农药浓度,有效提高胆碱酯酶的活力;另一方面通过清除患者血清中炎症因子,纠正炎症促进因子与炎症抑制因子平衡失调,抑制炎症反应,从而缩短病程,提高疗效,改善预后。
  • 摘要:我国是灾难多发的国家,SARS、甲型H1N1流感、地震、矿难、社会安全事件等等都在考验着我国的灾难医学救援能力。由于我国城市发展很不均衡,城市建设又以中小城市为主,因此发展城市特别是中小城市灾难医学救援对最终的灾难救援是否成功将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而发展过程中需要发挥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依法制定并完善灾难事故医疗救援预案,建立健全各级灾难事故医疗救援指挥系统及组织队伍,并进行灾难事故医疗救援学术研讨及模拟演练和救援体系各个部门的联合演练,将联动机制、信息资源共享制度化、法律化,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展开灾难医学救援。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