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五届首都急危重症医学高峰论坛
第五届首都急危重症医学高峰论坛

第五届首都急危重症医学高峰论坛

  • 召开年:2012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2-08-24

主办单位:首都医科大学

会议文集:第五届首都急危重症医学高峰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烟花爆竹伤员的病情急、伤势重、多发伤复合伤多见,多为头面部损伤,常合并颅脑损伤、肺挫伤,创面多为“破片”所致的皮肤软组织挫裂伤,常合并烧伤。护士对来院的病人首先根据临床病理对伤情进行评估,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 摘要:临床路径是针对ICD码对应的病种或某种手术使用标准化的、综合多学科的过程来调整医疗行为,对病人的诊断,包括多种检查、治疗及护理要依据预先指定的基于时间或治疗结果的流程表顺序进行,在规定的时间、预算的费用内达到预定的治疗结果。急性中毒临床发病率高,是急诊科常见病。具有发病急、病情重、诊断难等特点,对患者的生命威胁较大。通过临床路径对急性中毒进行规范化诊治,减少医疗缺陷,以达到最佳疗效和最快康复时间很有必要。通过对临床路径实施效果评价,临床路径提高了患者满意度,提高了医疗机构的业务水平,促进团队合作,能有效提高患者住院过程和结果等质量指标,降低病死率、再手术率等负性指标,能降低成本,减少浪费,缩短病人住院时间,使住院总费用大大降低,控制医疗成本。
  • 摘要:在休克复苏的过程中,动态地评估微循环状况是重要的,同时我们也可以借助传统的指导容量管理的指标数据来评估全身血流动力学的状况,间接预测微循环灌注的状态。Pcv-aCO2是一个反应微循环灌注的新指标,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师的关注。文章探讨了Pcv-aCO2水平在休克复苏中的具有的指导意义,以及与传统的及其他已被临床工作者所接受血流动力学监测指标之间的相关性。
  • 摘要:创伤是当今人类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创伤的死亡率仅次于心血管疾病和肿瘤,特别是多发伤,由于伤情比较复杂,内环境紊乱严重及免疫功能明显抑制,多发伤患者容易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MOF),其死亡率极高,伤后潜在寿命损失年数和对劳动能力的影响远远超过其他疾病,因此在创伤后早期立即有效地控制各种原发损伤,维持机体的内环境稳定,使患者安全渡过创伤的急性反应期,对提高严重创伤救治成功率并且避免以后严重的不良预后显得极为重要。
  • 摘要:近30年来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就医条件改善和医学诊疗水平的提高,促使急救危重病医学(ECCM)进入一个急速发展的时代。院前急救作为急救医疗服务体系中重要的一环,随着专业化治疗和先进技术的应用其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尽管运行模式多种多样,救治水平有待提高,但以最短的时间内让患者获得最有效的治疗并送往到合适的医疗机构为终极目标,因此院前急救日益受到医学界重视,本文就近年来本领域的新进展作一概述。
  • 摘要:好的科研课题的标准:选题目的性要明确,注重实用性、创新性、科学性、可行性创新性。在从事一个新的科研时,思路形成的快捷方法是从已发表的数篇顶级学术论文的参考文献开始搜索;同时,你还可以从最近发表的综述文章开始搜索。所以要训练自己具备进行日常文献搜索的组织能力。从相关的引用关系开始搜索,会带来完美的文献追踪。编写一个确定的关键词或主题词清单;在清单中写上几个知名专家的名字,采用著者索引的方式进行检索。通常利用图书馆的文献检索数据库。
  • 摘要:心脏骤停(CA)是心脏急症中最危急的情况,因其突发性、救治时间窗窄,给临床及时抢救患者生命带来很大困难。在心肺复苏后存活的患者中,有80%的患者经历了不同时间的昏迷,其中40%的患者进入了持续植物状态。随着心肺复苏技术的不断改进和急救体系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心脏停搏患者得到早期心肺复苏,但复苏后脑功能完全恢复的只有1.4%。因此,现阶段就成功复苏而言,不仅要及时恢复有效循环,而且要克服复苏后脏器损伤特别是脑组织损伤。近年来,复苏时如何保护脑功能已成为国内外科研工作者研究热点。
  • 摘要:文章介绍了我院对因全身疼痛2天,喘憋伴意识障碍10小时,于2012年5月11日收入急诊抢救室的患者进行鉴别诊断,并陈述了经查体和辅助检查的一系列结果。
  • 摘要:国外急诊科医生应用床旁超声进行诊断或评估病情已十分普遍。美国急诊医师协会要求急诊医生必须掌握急诊超声技术,而美国95%的一级创伤中心(190家)要求急诊医生行床旁超声检查。欧洲、日本的急诊医生已普遍使用床旁超声协助诊治。而目前国内急诊科医生使用床旁超声的情况却是参差不齐,部分医院的急诊科已开始培训、推广床旁超声的使用,而大部分医院的急诊科在这方面尚属空白。急诊超声是超声医学非常局限的一个方面的应用,相对简单,适合于每一个急诊医生使用。
  • 摘要:血容量过多或过少均可造成机体各系统和器官的病理性损伤,容量管理尤其是动态管理是影响危重病患者预后的重要措施,也是急诊危重病医学的难点之一。准确评估容量状态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PiCCO监测技术是新一代微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其所采用的方法结合了经肺温度稀释技术和动脉脉搏波型曲线下面积分析技术。该技术亮点在于把对容量的判断从压力监测发展为容量监测,可以说是一个革命性的转变。另一亮点是该技术获得的血管外肺水〔EVLW)参数实际上是反映心肺功能的一个双重指标。应用PiCCO技术所测得血管外肺水及血管通透性相关指标有助于危重病患者在复杂病理背景下的肺水肿类型的鉴别及ARDS诊断。在将来极有可能被定为ARDS诊断标准之一。实际上容量的动态管理侧重于对机体的容量反应性监测,而不是容量状态。PiCCO技术是利用动脉曲线下面积以及波形进行计算CO,通过测定每搏输出量变异度(SVV)和脉压变异度(PPV)判断机体对液体复苏治疗反应性的新技术,SVV和PPV是判断容量反应性的新指标。
  • 摘要:气管切开术原指“敞开气管”。气管切开术是指在患者气管颈段前方做一个切口,插入适当的气管套管,建立新的呼吸通道,使患者可以不通过上呼吸道而直接进行呼吸的手术。文章介绍了气管切开的定义和目的,外科气切的方法和优劣以及通过同经皮气切常规方法进行比较,提出了经皮气切的改进的措施。
  • 摘要:近年来无创正压通气技术在急诊科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国内外的学者也做了大量的临床观察和多中心的实验研究。根据现有的临床资料来看,无创正压通气技术在急诊科主要应用于以下几种情况:COPD急性加重(中度)的患者、急性心源性肺水肿的患者、免疫抑制患者合并急性呼吸衰竭、呼衰而又不想插管上机(DNI)以及有创和无创的序贯治疗撤机。总之大量研究及临床实践表明,在急诊应用无创正压通气应采用个体化治疗方案、通常在应用无创正压通气0.5-lh即出现疗效、如无效而拖延插管时间并不增加并发症及死亡率、成功的无创正压通气能使患者避免插管以及由此带来的并发症、早期应用无创正压通气可以防止呼吸肌过度疲劳,改善疾病预后。
  • 摘要:儿科急诊特点:患者急、重、多。医生工作特点:工作强度大,环境嘈杂,接诊时被打扰多,涉及多病种、多专业,风险大,突然死亡易出现纠纷。因此加强风险防范,尤其对特殊病例的风险防范非常重要。
  • 摘要:哈佛医学院的学者在大量证据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可逆昏迷”的概念,正式提出了脑死亡的定义,对传统的心肺衰竭后死亡定义作出了重要的补充,提出了判断脑死亡的“哈佛标准”。
  • 摘要:脓毒症(sepsis)及其导致的脓毒性休克(septic shock)和多脏器功能不全(MODS)目前仍然是儿科ICU最主要死因。降低小儿脓毒症病死率的关键是早期诊断,早期、适宜的干预措施。脓毒症病理生理特征是各种感染因子激活机体的防御系统,如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内皮系统、凝血系统等,导致各种炎性因子的过度释放,抗炎/促炎细胞因子失衡,炎症反应失控及免疫功能紊乱,组织器官损伤。上述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生物标记物在脓毒症早期诊断、病情及预后判断、疗效评估中有意义。目前进行过实验室或临床研究的各种脓毒症相关生物标记物有近200种。
  • 摘要:世界上首位动脉粥样硬化血栓疾病死亡原因为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和微循环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抗凝药物有抗血小板药、抗凝血药、纤维蛋白溶解药物。如果患者仅仅表现为消化不良的症状,可不停用抗血小板药物而给予抑酸药物和胃勃膜保护剂。如果患者发生活动性出血,常常需要停用抗血小板药物直到溃疡愈合。但某些患者停用抗血小板药物会增加血栓事件的风险。
  • 摘要:急性肺血栓栓塞症(APTE)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2008年欧洲心脏病协会更侧重于肺栓塞的危险分层,利于临床医师对患者的危险度进行更加准确地风险评估。将患者分为高危、中危、低危等三种,取缔了既往“大块肺栓塞、次大块肺栓塞、非大块肺栓塞”命名,在某种意义上讲新的命名更贴近了临床实际。
  • 摘要:正常情况下,呼吸道的粘液—纤毛系统,具有正常的分泌、运动生理功能,以保证气道的廓清和防御功能。呼吸道必须保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才能保持纤毛的正常运动和适当的粘液分泌。人体呼吸道对吸入气体的加温、滤过和湿化的功能,绝大部分在上气道得以完成。人工气道的建立破坏了上气道对吸入气体的过滤加温及湿化功能,长时间吸入干燥的气体可使气道水分大量丢失,造成气道分泌物粘稠、纤毛运动能力下降。湿化是人工气道管理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如何根据患者选择合适的湿化装置以及温湿度,如何评估湿化效果,这些都是人工气道湿化中应解决的问题。
  • 摘要:护士在心肺复苏培训中应加强自学管理的自主性,强调自我练习。开始训练3-6个月后再次进行训练,接受培训者演示已经掌握的内容,然后再次强化没有掌握好的内容。技能复习在教室与学者个人之间进行可使学者注意力集中,消除来自同级的压力。开始训练和早期强化之后,每隔6-12月重复假人练习很有帮助,如果没有使用这项技术,技能保持水平会减弱,但仍然高于训练前水平。
  • 摘要:急性中毒是急诊医学的重要内容,急诊室医生几乎每天都可能遇到急性中毒的病人。究竟如何正确科学地识别、诊断和治疗这些患者,防止并减少并发症,尤其是提高重度急性中毒病人的抢救成功率,对许多工作在急诊室的医生,甚至是一部分急诊专科医生(在我国还没有临床毒理学医师),仍然是还没有很好掌握的知识内容。本文试就急性中毒的流行病学、急救处理、胃肠道毒物清除、诊断方法、抗毒剂、毒物的体外清除等,结合国内外的最新研究进展和指南,向读者作一个简略的阐述。
  • 摘要:随着血液透析(HD)和血液灌流(HP)在急性中毒救治中的开展应用,急性中毒的救治成功率有了明显提高,主要原因在于加速了已吸收入血进入体内毒物的清除,减轻了毒物对机体的进一步损伤。但由于HD和HP的局限性:HD仅对小分子、水溶性、游离或蛋白结合率低的毒物有效,而HP每个灌流器只能持续作用2小时,一次清除毒物的效能有限,且易引起组织“二次分布”而出现临床症状反复;两者均无法持续行毒物清除,且难于用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患者。临床救治中发现某些毒物如三氯丙烷,毒性剧烈,短期内即可引起严重的脏器功能损伤甚至衰竭;某些毒物如重金属盐、抗凝血类杀鼠剂、部分有机磷农药等,体内清除半衰期可长达数十天,毒物再体内代谢极慢,疗程长,易致残;某些毒物如百草枯、醇类制剂,虽体内代谢极快,但可造成严重的后遗效应:百草枯可出现严重肺纤维化,甲醇可产生失明、肾衰竭。这些毒物单纯使用HP或HD疗效一般。为此对上述毒物中毒,我们尝试使用反复HP和连续性血液净化,效果不错。
  • 摘要:脓毒症是微生物及其相应成分感染机体引起的一种全身炎症反应。当炎症反应过强,明显影响到系统或器官正常功能的稳定时,尤其是影响到心血管系统时则出现血流动力学改变和心血管系统组织结构变化。一旦出现心血管并发症,患者病情会急剧恶化,死亡率达70%或更高。因此了解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时心血管的改变对于临床医师在诊疗救治脓毒症及脓毒症休克病人时有着极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 摘要: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是指严重感染、休克、创伤、大面积烧伤及病理产科等急危重症后同时或序贯出现的两个或以上重要脏器功能不全或衰竭的综合征。受损器官包括肺、肾、肝、胃肠道、心血管、血液、代谢、免疫及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器官数目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当衰竭的器官达到3、4个时,死亡率可达80%-100%。如何提高MODS患者的存活率一直是危重病医学中的一个复杂难题。近年来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在临床上的应用取得了很大进展,治疗范围已经从单一的急性。肾功能障碍扩展到多器官功能障碍,已有一些研究证实,采用适当的CRRT技术可以提高多器官功能障碍患者的存活率。
  • 摘要:急性肺血栓栓塞(APTE)已成为我国常见的心血管系统疾病,在美国等西方国家也是常见的三大致死性心血管疾病之一,主要原因为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病率高。鉴于临床实践中仍存在误诊,漏诊或诊断不及时,治疗过程中,也存在溶栓和抗凝治疗等不规范问题,国内心血管内科医师缺乏有指导意义的临床规范性文件,根据国际最新APTE诊断和治疗指南,结合我国专家临床经验和国内部分文献,起草了本共识。该共识旨在规范我国APTE的诊断流程和治疗策略,提高我国APTE的诊治水平。
  • 摘要: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管理理念,一种管理文化,其以精、准、细、严为基本原则,通过提升改造员工素质,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强化链接协作管理,从而从整体上提升企业整体效益。急诊科精细化管理的实施需要有健全管理制度,规范操作流程;针对急诊护理人员要提高护士素质,增强主动服务意识、提高沟通交流能力、倡导换位思维,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开展有急诊特色的优质护理服务;加强急诊护士的职业培养和锻炼;提高法律意识。
  • 摘要:百草枯,又名克芜踪、对草快。是一种快速灭生性除草剂,具有触杀作用和一定内吸作用。能迅速被植物绿色组织吸收,在植物体内产生过氧化物,对植物绿色组织有很强的破坏作用,使光合作用和叶绿素合成很快中止,使其枯死。文章针对摄入百草枯量的多少,我们将其分为轻型、中至重型、爆发型。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提出了皮肤局部处理,控制呕吐的措施,肺纤维化的预防和治疗,以及经口服引起的中毒,迅速服用吸附剂和彻底洗肠是使病人能存活的最佳措施。
  • 摘要:致死性心律失常是指可能致死的严重心律失常,常见的有伴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的室性心动过速及心室颤动、严重窦性停搏、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室内阻滞和心室停搏等。文章根据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及分析了急诊处理的措施。
  • 摘要:急性胰腺炎(AP)是多种病因导致胰酶激活作用在胰腺组织后产生的局部炎症反应,可伴有或不伴有其他器官功能改变。发病率及死亡率均很高,部分呈自限性,20-30%发展为急性重症胰腺炎(SAP)。因此,如何识别易于发展至SAP的患者及早期识别SAP显得十分重要。目前的临床诊断及评分系统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文章结合临床实践就诊断、分型及严重程度评估方面做一综合概述。
  • 摘要:急性肺损伤(ALI)/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以失控的炎症反应为根本发病原因,以肺泡上皮和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为主要病理生理改变,以急性非心源性肺水肿和顽固性低氧血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征,它并非独立的疾病,而是一个连续发展的复杂的临床综合征,是MODS在肺脏的表现,有报道近80%MODS患者合并ALI/ARDS。诱发ALI/ARDS的危险因素很多,包括肺内因素和肺外因素,其中感染和创伤是常见的原因。近年来对ALI/ARDS的临床救治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本文结合相关指南就ALI/ARDSI临床救治的现状与进展尤其是ALI/ARDS患者机械通气时肺复张和PEEP的应用及其液体管理进行综述。
  • 摘要:临床抗菌药物200余种,形成了“细菌与人类赛跑”的局面。抗菌药物滥用普遍,75%的普通感冒患者使用抗菌药物。某些医院抗菌药占门诊处方的21%-57%.通过对多重耐药菌、耐药菌泛、交叉耐药、天然耐药四类抗菌药物的分析,指出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必要性。
  • 摘要:D-dimer是属于纤维蛋白分解的产物的一种,可用来监控纤维蛋白溶解的状况。过去常用的半定量检验技术因为容易受到血清检体的干扰造成伪阳性反应已经在市面上逐渐失去利用价值,取而代之的是利用单株抗体的定量检查。D-dimer检测最常被临床使用之状况是DIC的辅助诊断与病情监测上,目前的试剂组多能符合这项临床需求;但血中的D-dimer缺乏专一性,对于接受手术、气喘、感染症、发炎的患者,甚至于怀孕的孕妇,D-dimer均可能会有上升的现象。随着科技的发展,高敏感度的定量D-dimer试剂已经被开发出来,而且有了新的临床用途,可以用来作为肺动脉栓塞或深部静脉栓塞的诊断排除工具。
  • 摘要:通过对一名因间断发热8天,加重伴呼吸困难2天来我院急诊的患者进行血液动力学监测,判断休克类型,评估心功能、循环容量,指导抗休克方案,去甲肾上腺素维持外周血管阻力,补充白蛋白、胶体液扩容。根据患者PCT变化,先后给予复方新诺明、泰能、伏立康哇、万古霉素、氟康哇,更昔洛韦等抗感染治疗。采用机械通气—肺复张,激素抑制炎症反应,丙球增强机体免疫,保肝,抑制胃酸、保护胃粘膜,化痰,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经过20天治疗,患者无发热、无呼吸困难,心电监护HR112次/分,BP110/61mmHg, SP02 100%,查体:神清,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心律齐,腹平软,无压痛,双下肢无水肿口转当地医院巩固治疗后,好转出院。
  • 摘要:腹腔是一个有限而可变的腔室,当内容物超出腹腔的可变限度时,就会出现腹内压增高。当各种原因引起腹内压增高到一定程度时,会导致多个器官系统功能障碍,称为腹腔间隙综合征。国外文献报道ACS病死率高达29-62%。随着急危重症医学的快速发展,国内相继建立了各种专科或综合性重症监护室,被报道的ACS病例逐渐增多,ACS的诊断与治疗直接关系到患者预后,现就其病因学、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等方面进行阐述。
  • 摘要: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HA)是以红细胞的寿命缩短,体内存在抗自身红细胞的自身抗体为特征。20世纪初,人们就注意并且可诊断溶血性贫血,但难以区分先天性还是获得性。急性发作时表现发热、脸色苍白、肝脾肿大、呼吸过速、心动过速、心绞痛或心功能不全。本院追综存活患者预后:20例危重溶血性贫血,输血100%存活,未输血全部死亡。存活患者追踪2-39个月,无明显大剂量激素冲击后副作用,口服激素,逐渐减量。在治疗过程中,网织红细胞逐渐升高,有6例患者Coombs试验由IgG+C3复合型,转为单纯IgG或C3型,复查血红蛋白及网织红细胞均在正常范围停药。
  • 摘要:营养支持是指在机体营养状况异常或病人营养不足的情况下,维持或补充各种营养物质的需要,特别是维持能量的需要和氮的平衡。包括肠外营养和肠内营养。营养支持在危重症治疗中的作用包括改善病人的营养状态、维持细胞的代谢和组织器官的结构与功能、调节重症病人的代谢与免疫状态、调控神经内分泌功能、降低医院获得性感染,降低病死率,最终影响疾病的发展与转归。营养支持应从整体出发,以维持细胞代谢、支持脏器功能为基本目的。危重症营养支持的策略应包含合理选择时机、合理选择途径、合理的营养与热量供给、调理代谢紊乱与免疫功能等。实施要点为评估病人的营养状况、提供能量和营养物质、监测病人的代谢和脏器功能状态、及时处理相关并发症。
  • 摘要: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蛇繁殖增多,我国毒蛇主要有约10余种,北方地区常见蛇种为蝮蛇。蝮蛇的毒素主要为混合毒,人被咬伤之后,病情进展迅速,并发症多,往往造成重要脏器受损,如心脏、肾脏、肝脏等。作为北方地区唯一的毒蛇咬伤救治中心,通过回顾性分析2011年北方地区蛇咬伤患患者资料,分析北方地区蛇咬伤流行病学特点、院前救治情况、急诊救治情况,总结北方地区蛇咬伤救治流程、急诊早期救治标准以及危重蛇伤的院内管理,指导基层及其他医院对蛇伤的早期救治,提高救治效果,降低伤残率,同时对未来北方地区蛇伤趋势进行预测,通过各种渠道科普宣传,减少蛇咬伤患者的数量。
  • 摘要:癫痫持续状态是儿科神经系统最常见的一种急重症,其中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可能严重至危及生命,因而尤其需要准确紧急处理。准确的早期诊断、正确处理是抢救成功的关键。癫痫持续状态(SE)是指持续频繁的癫痫发作形成了一个固定的癫痫状态,传统的定义包括一次癫痫发作持续30分钟以上或连续发作,发作间歇期意识不能完全恢复者。各种类型的癫痫只要频繁持续发作,均可形成癫痫持续状态。目前研究表明如果惊厥发作持续超过5-10分钟,没有适当的止惊治疗很难自行缓解。基于此,近来越来越倾向于将癫痫持续状态持续时间的定义缩短至5分钟,其目的就是要强调早期处理的重要性。 CSE的治疗目标是尽最大可能减少CSE的脑损伤,而CSE导致脑损伤的最主要因素是导致CSE的病因及惊厥持续的时间,因此治疗原则是尽快止惊,同时积极寻找并去除、治疗潜在病因。具体包括:尽早开始止惊治疗;止惊治疗足够强:控制CSE惊厥发作的治疗时间足够长;序贯维持治疗;综合治疗(包括生命支持、并发症处理以及病因学治疗)。
  • 摘要:临床上很早就已经发现了内分泌系统中的肾上腺皮质所分泌的糖皮质激素对治疗大多数自身免疫病有效,说明糖皮质激素和性激素与免疫系统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五十年代以后,由于中枢毁损方法在神经生理学研究中的应用,发现某些中枢神经核团或区域参与对机体免疫功能的调节,如可改变外周血中单核细胞吞噬能力及循环血中抗体深度等。1972年苏联学者Korneva等发现机体接受抗原刺激后,脑内某些区域神经元放电发生改变。瑞士学者Besedovsky等实验也得到类似结果。这些结果表明:看似独立存在的神经、内分泌和免疫三大系统,实际上是一个有着广泛的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它们组成神经一内分泌一免疫网络,共同调节机体内环境的平衡与稳定。其中某一环节的疾病,必然会影响到另外两个环节功能的正常发挥。
  • 摘要:在危重病患者救治过程中常常需要应用血管活性药物以改善心血管机能和全身微循环,维持稳定的血流动力学,从而保证重要脏器系统的血液灌注。随着临床危重病监测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深入,血管活性药物日益广泛而安全地应用于临床危重病救治。目前随着药物细胞学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危重病临床实践经验的积累,对血管活性药应用范围和价值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
  • 摘要: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破裂,继发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形成为病理基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它包括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近年来又将前者称为ST段抬高型ACS,约占1/4,后两者合称为非ST段抬高型ACS,约占3/4。
  • 摘要:乳酸由丙酮酸还原而成,是糖代谢的中间产物,机体在缺氧情况下,葡萄糖发生酵解生成乳酸。正常人空腹静脉血(休息状态下)中乳酸浓度为0.4-1.4mmol/L,丙酮酸浓度为0.07-0.14mmol/L,两者比值为10:1,一般<15:1,平时处于平衡状态;糖酵解的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第二阶段为丙酮酸转变为乳酸。丙酮酸为葡萄糖在氧化过程中产生的中间代谢产物。在组织灌注不足、缺氧时,丙酮酸不能进入线粒体,优先生成乳酸;当缺氧状况改善后,乳酸又可转化为丙酮酸并进入三羧酸循环。
  • 摘要:外周动脉血栓性疾病包括外周动脉血栓形成性疾病和动脉栓塞性疾病,多数为急性发病。其中外周动脉血栓形成性疾病是外周动脉疾病(PAD)的重要组成部分。PAD是一种高度流行的疾病,已知累及美国数千万患者,但通常未被认识、未被诊断。诊断PAD一般按照如下步骤,首先是采集病史评估患者的危险因素,然后填写好问卷调查表。评估后如果怀疑有PAD行ASI检查。目前常使用多普勒超声检查和动脉硬化早期诊断仪(示波法)检测ABI。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