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心脏起搏器

心脏起搏器

心脏起搏器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2341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外科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15篇、会议论文76篇、专利文献2884561篇;相关期刊772种,包括中国循环杂志、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51种,包括2015中国心电学论坛、第六届国际心血管热点论坛暨心脏交叉学科论坛、第14届中国南方国际心血管病学术会议等;心脏起搏器的相关文献由4311位作者贡献,包括王方正、张瑞智、许江涛等。

心脏起搏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15 占比:0.06%

会议论文>

论文:76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2884561 占比:99.93%

总计:2886452篇

心脏起搏器—发文趋势图

心脏起搏器

-研究学者

  • 王方正
  • 张瑞智
  • 许江涛
  • 张鸿
  • 陈小龙
  • 张澍
  • 郭继鸿
  • 张杰
  • 魏斌
  • 周峰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芳芳; 叶灵晓; 胡雁; 郑亚华; 李娟; 楼钶楠; 刘梅; 胡康丽
    • 摘要: 目的检索并评价心脏起搏器术后患者早期运动康复的相关证据,对其所获取证据进行总结,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护理循证方法确立问题,按照循证检索数据库的“6 S”分类模型,检索与“心脏起搏器术后早期运动康复”相关证据,证据包括临床指南、系统评价、专家共识和证据总结,并由2名完成循证护理培训的研究员对纳入文献独立评价,同时对遴选出符合质量标准的文献进行证据提取。结果共纳入证据文献6篇,包括临床指南1篇,专家共识4篇、系统评价1篇,并对证据进行汇总,最终总结了16条最佳证据。证据内容包括运动前评估、运动计划、运动开始指征、运动监督、运动方式及强度、出院指导6个主题。结论心脏起搏器术后患者开展早期运动康复,需要专业康复团队进行全面的综合评估:包括临床综合症状的评估和起搏器功能的评估,同时借助专业的辅助工具,对康复过程进行安全监测,采用渐进方式逐步增加锻炼强度以期降低术后并发症,确保早期运动康复的安全性,从而提升患者舒适度。
    • 刘倩(综述); 赵卫华(审校)
    • 摘要: 妊娠新发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是一种罕见且存在潜在母儿危险的疾病,至今病因不明,大多数学者认为其为先天性心脏传导阻滞所致。随着心脏起搏技术的发展,对有症状的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孕产妇放置心脏起搏器是首选的治疗方法,但对无症状孕产妇是否放置心脏起搏器治疗尚存在争议;抗心律失常药物一定程度上可作为放置心脏起搏器前的过渡用药;免疫治疗对妊娠新发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患者而言或许是一个避免放置起搏器的新策略。本文就妊娠新发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病因及治疗进行综述,希望为此类患者的围产期管理及治疗提供参考。
    • 王健
    • 摘要: 心动过缓可使全身脏器出现缺血、缺氧症状,如头昏、乏力、心慌、胸闷、气短、眩晕、黑蒙、晕厥等,严重时可危及生命。此时,您也许需要心脏起搏器的帮助。那么,如何判断自己是否需要植入心脏起搏器?植入后,生活中又有哪些注意事项呢?下面就给大家解释一下。哪些人需要植入心脏起搏器1.如果患者有严重的心动过缓,心率经常低于40次/分或心脏停跳3秒以上,且出现头晕、黑蒙,甚至晕厥等症状,那就需要植入心脏起搏器。2.如果患者的症状呈一过性,或者症状不是十分明显,但检查发现有病窦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房颤伴缓慢心室率,或有明显的心跳停搏、心跳忽快忽慢等症状,那么请及时向医生咨询植入心脏起搏器的相关事宜。
    • 王亚玲; 张杨; 郭安君; 饶明月; 张晓丹; 孟建康
    • 摘要: 目的探讨心脏永久性起搏器的不同起搏部位对植入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我院心血管内科接受心脏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的患者80例,根据患者起搏部位将其分为A组(30例,于右心室心尖部植入心脏永久性起搏器)、B组(50例,于右心室间隔植入心脏永久性起搏器),对两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比较两组的N末端脑钠肽水平(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心脏彩色超声监测指标[包括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systolic diameter,LVESD)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生命质量评分、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两组植入后的NT-proBNP水平均较植入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脏永久性起搏器起搏部位对患者心功能具有一定的影响,于右心室间隔植入心脏永久性起搏器可更好地改善患者心功能,且不会增加心脏不良事件风险。
    • 郑国燕; 傅宴; 王茹; 赵榆华; 李三潭; 贾国良; 揭英纯
    • 摘要: 目的:研究临时起搏器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AI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于我院行急诊PCI术的90例AIMI患者被随机均分为起搏组(术前植入临时起搏器)和非起搏组(未植入临时起搏器)。观察比较两组一般临床资料,术前、术中及术后基本情况,术前术后心率、收缩压、舒张压,术后LVEF及住院时间。结果:两组一般临床资料,术前、术中及术后基本情况无显著差异(P均>0.05)。与术前比较,术后两组舒张压均显著升高(P均=0.001)。与非起搏组比较,术后,起搏组心率[(85.20±9.06)次/min比(79.53±11.01)次/min]、收缩压[(123.51±27.79)mmHg比(113.04±15.42)mmHg]、LVEF[(59.53±8.55)%比(55.11±7.66)%]均显著减低,住院时间[(7.98±2.59)d比(9.89±5.45)d]显著延长(P<0.05或<0.01)。结论:临时起搏器在治疗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治疗中并无理想的应用效果。
    • 摘要: 新年伊始,新疆有色金属研究所首批销往印度的二百公斤无水碘化锂完成生产包装,发往客户。无水碘化锂主要用于心脏起搏器等高端锂电池以及制药行业,该笔订单即用于印度医药行业。
    • 邱杰
    • 摘要: 目的总结Micra^(TM)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患者围手术期护理经验。方法分析2020年7月-2021年3月在我院植入Micra^(TM)无导线起搏器的14例患者的护理经验。探讨Micra^(TM)无导线起搏器的临床适应症及护理要点,包括了解Micra^(TM)无导线起搏器的禁忌症、植入过程、术前、术后护理及随访宣教。结果Micra^(TM)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患者手术时间短,植入时阻抗理想,感知及阈值正常,住院天数3~7 d,围手术期内Micra^(TM)无导线及囊袋感染等相关并发症。结论Micra^(TM)无导线起搏器是一项新技术,它的优势在于采用单腔起搏系统,只对右心室进行起搏,并且机器完全独立,不需要导线,能够避免导线及囊袋感染等相关并发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及稳定性。因此,需要护理人员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总结护理经验。
    • 丁鼎; 林开斌; 黄冬; 郭心维; 王延鹏; 李帅; 李京波; 牛金海
    • 摘要: 心脏起搏器的单/双极起搏模式与其回路阻抗有关联,从而影响其电池使用寿命。该研究构建了心脏起搏器回路阻抗测试的离体实验方案,方案中使用NaCl溶液模拟人体血液环境,采取水浴的方式对实验环境温度进行控制。离体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单/双极模式的回路阻抗存在显著差异,在与临床人体参数相似的实验条件下,双极模式与单极模式的回路阻抗差值为120~200Ω。实验结果证实了临床上存在双极模式回路阻抗大于单极模式的现象,对临床心脏起搏器起搏模式的优化选择及起搏器功耗降低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 陈伟华; 刘宗旺; 李政兴; 闫孝姮; 钱坤
    • 摘要: 为降低心脏起搏器无线供能系统的漏磁场对人体的伤害,该文提出一种150kHz条件下谐振式多线圈无功屏蔽心脏起搏器无线供能系统。建立LCC-C的补偿电路模型,通过研究谐振无功屏蔽线圈原理,仿真研究三种屏蔽线圈环路、匝数的磁场分布和传输效率,以及人体半身模型的电磁-温度场分布,确定了屏蔽线圈的最优环路和匝数。实验结果表明,在3环-5匝最优屏蔽结构下,距中心点35mm处的磁通密度减小了20.22%,传输效率可达76.03%,此时体内温升为1.01°C,符合植入式器件安全规定。所设计的多线圈无功屏蔽结构能有效降低无线电能传输(WPT)系统的漏磁,为植入式器件无线供能系统设计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 陈伟华; 宋邑玮; 闫孝姮
    • 摘要: 为减小植入式心脏起搏器无线充电系统的体积及电磁干扰,该文设计一种工作频率为150kHz的两端串并联(LCL-LCL)补偿集成式磁耦合谐振式无线供能系统。将谐振线圈取代电感集成到主线圈上;首先建立线圈模型并进行优化,分析匝数与匝间距对线圈互感的影响规律,设计一种耦合系数最佳的圆角方形线圈;然后对比集成式与非集成式结构系统的传输效率,验证了此结构在效率和体积更具优势;最后通过模拟三维人体组织,计算比吸收率和温升以及电磁场强度,进一步评估植入式充电系统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实验结果表明,在线圈中心对齐相距8mm的条件下,系统传输效率可达73%,比非集成式结构提升了15%,最大温升仅为1.2°C。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