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下壁心肌梗死

下壁心肌梗死

下壁心肌梗死的相关文献在1998年到2022年内共计209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临床医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7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49551篇;相关期刊134种,包括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基层医学论坛、中国民康医学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18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与合作会议暨第十届海峡两岸超声医学高端论坛等;下壁心肌梗死的相关文献由494位作者贡献,包括杨海霞、严鹏飞、代政学等。

下壁心肌梗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07 占比:0.14%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49551 占比:99.86%

总计:149759篇

下壁心肌梗死—发文趋势图

下壁心肌梗死

-研究学者

  • 杨海霞
  • 严鹏飞
  • 代政学
  • 党书毅
  • 冯大跃
  • 冷爱文
  • 卢喜烈
  • 周书明
  • 周晓萍
  • 周爱琴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郑国燕; 傅宴; 王茹; 赵榆华; 李三潭; 贾国良; 揭英纯
    • 摘要: 目的:研究临时起搏器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AI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于我院行急诊PCI术的90例AIMI患者被随机均分为起搏组(术前植入临时起搏器)和非起搏组(未植入临时起搏器)。观察比较两组一般临床资料,术前、术中及术后基本情况,术前术后心率、收缩压、舒张压,术后LVEF及住院时间。结果:两组一般临床资料,术前、术中及术后基本情况无显著差异(P均>0.05)。与术前比较,术后两组舒张压均显著升高(P均=0.001)。与非起搏组比较,术后,起搏组心率[(85.20±9.06)次/min比(79.53±11.01)次/min]、收缩压[(123.51±27.79)mmHg比(113.04±15.42)mmHg]、LVEF[(59.53±8.55)%比(55.11±7.66)%]均显著减低,住院时间[(7.98±2.59)d比(9.89±5.45)d]显著延长(P<0.05或<0.01)。结论:临时起搏器在治疗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治疗中并无理想的应用效果。
    • 王亚光; 钟一; 吴坡; 曹一明; 史晓静
    • 摘要: 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oD)基本病变是由于血液渗入主动脉壁中层,形成夹层血肿,并可沿主动脉壁延伸扩展,促使夹层分离。主动脉中层弹力纤维蜕变、断裂、黏液性变、囊性坏死是本病的病理生理基础[1,2]。AoDⅠ型患者,当少数近端夹层的内膜破裂,下垂物遮盖冠状窦,可致急性心肌梗死[3],此病死亡率高。近期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收治1例无明显胸痛而心电图提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患者,肺CT提示主动脉增粗,最终该患者确诊急性主动脉夹层A型。该患者无明显胸痛,心电图、心肌酶学都倾向于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诊断,极易漏诊和误诊,肺CT平扫在确诊中发挥重要作用。
    • 万玲; 罗萍; 黄晓飞; 黄骞
    • 摘要: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应用不同剂量多巴胺的效果及对其心肌再灌注损伤及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随机数字表法将2019年10月至2021年12月间永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7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PCI患者分为2组,43例对照组患者接受阿托品联合常规5 mg多巴胺治疗,44例研究组患者给予阿托品联合小剂量2 mg多巴胺,观察各组患者行急诊PCI 72 h后临床效果,PCI前、后心肌损伤相关指标水平,PCI前和24 h心功能水平以及再灌注心律失常等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84.09%(37/44),对照组总有效率79.07%(34/4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PCI后ST段回落幅度高于对照组,肌酸激酶同工酶、肌钙蛋白Ⅰ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PCI患者使用阿托品联合小剂量多巴胺治疗可较常规剂量有效改善心肌再灌注损伤和心功能,降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效果确切。
    • 郑在勇; 岳荣川; 王娟; 王顺兵; 宦途俊; 吕明明; 胡厚祥
    • 摘要: 1临床资料患者,男,80岁,既往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因“反复胸痛9 h,加重5 h”入院。2021年6月20日1时,患者于休息状态下出现胸前区压榨性疼痛、疼痛难以忍受,可向肩背部放射,伴大汗淋漓;服用“速效救心丸”后症状稍好转。6时30分患者胸痛症状较前明显加重,疼痛持续不缓解,遂于9时38分至当地医院完善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动过速,急性前侧壁心肌梗死、下壁心肌梗死可能;经远程会诊后建议转入我院。
    • 郑晓斌; 张昭福
    • 摘要: 目的研究V_(4)、Ⅲ导联ST段改变及QRS波时限鉴别急性下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左前降支不同受累情况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行冠状动脉造影的下壁STEMI患者189例,将其中64例存在单一罪犯血管(右冠状动脉或左回旋支)并存左前降支不同阻塞的病例,分为左前降支闭塞组(阻塞程度≥99%,n=17)、左前降支狭窄组(50%-1.46 mm(敏感性83.3%,特异性57.1%),QRSV_(4)>97.38 ms(敏感性68.4%,特异性80.8%)对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并存左前降支受累(包括左前降支闭塞或狭窄)有较高的预测价值,且二者联合诊断性能更优(敏感性76.3%,特异性84.6%)。结论下壁STEMI并存左前降支受累患者合并疾病较多,特别是左前降支闭塞时患者心功能更差,而ST_(V_(4))↓-ST_(Ⅲ)↑、QRSV_(4)能够为下壁STEMI合并左前降支病变提供诊断线索。
    • 车淑玉; 范靓靓; 彭凯悦; 吴少萍; 张雪娟
    • 摘要: 目的探讨体表心电图Aslanger征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acute inferior myocardial infarction,AIMI)的临床预测价值。方法收集150例AIMI患者在冠状动脉开通前的第一份心电图,分为Aslanger征组(9例)与非Aslanger征组(141例)。对比分析两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左心室射血分数、血压和心率、Killip分级、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NT-proBNP水平等的差异。结果Aslanger征组cTnI、NT-proBNP水平以及临床Killip分级中Ⅲ—Ⅳ级病例占比均明显高于非Aslanger征组(P<0.05)。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显示,Aslanger征组双支和三支病变患者比例明显高于非Aslanger征组(双支病变:55.56%vs.17.02%;三支病变:33.33%vs.2.83%,P<0.05)。结论出现Aslanger征的AIMI患者病情相对严重,心功能更差,更容易存在两支及以上的冠状动脉病变。
    • 孙晓红; 关欣(指导)
    • 摘要: 典型病例患者男性,61岁,主因“间断胸闷、憋气7年余,加重5天”就诊,既往有下壁心肌梗死、高血压、糖尿病病史,无冠心病家族史。查体:于胸骨左缘第3~4肋间可闻及收缩期吹风样杂音。超声心动图提示:左室下壁室壁瘤、室间隔穿孔、左室收缩功能降低(图1~6)。
    • 李玲
    • 摘要: 目的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使用介入手术治疗过程中采用整体护理方法,观察该种护理方法应用效果.方法 将我科2018年2月—2020年6月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介入手术治疗72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并且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采用整体护理和常规护理,对比两种护理方法应用效果.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满意度评分对比中,治疗组为94.72±6.51(分),对照组为83.22±5.43(分),(t=20.672,P=0.000),结果有差异.治疗组和对照组30天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对比中,治疗组为8.33%,对照组为25.00%,(x2=28.771,P=0.000),结果有差异.结论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介入手术治疗过程中采用整体护理效果优良,该种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 蓝洲; 陀鹏; 高玉广; 李兵; 颜宁钟; 陈兴华; 廖昭海; 熊世磊
    • 摘要: 目的 观察参附注射液联合磷酸肌酸钠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下壁心肌梗死的疗效.方法 将80例急性ST段抬高型下壁心肌梗死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磷酸肌酸钠组、参附组和联合组,每组20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钙片、替格瑞洛口服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治疗;磷酸肌酸钠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给予磷酸肌酸钠注射液静滴;参附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给予参附注射液泵入;联合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给予磷酸肌酸钠注射液静滴及参附注射液泵入,治疗周期均为7 d.结果 参附组的乏力症状消失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而联合组的胸痛、呼吸困难及乏力消失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各组在治疗后肌钙蛋白Ⅰ(cTnⅠ)及B型脑利钠肽(BNP)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磷酸肌酸钠组、参附组、联合组治疗后cTnI及BNP均较对照组治疗后明显降低(P<0.05),参附组、联合组治疗后BNP较磷酸肌酸钠组明显降低(P<0.05),联合组较参附组cTnⅠ及BNP均明显降低(P<0.05).磷酸肌酸钠组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心脏指数(CI)、左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升高(P<0.05),参附组与同组治疗前比较,CI、CO、LVEF明显升高(P<0.05),联合组与同组治疗前比较,CI、CO、LVEF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CI明显升高(P<0.05).结论 参附注射液联合磷酸肌酸钠治疗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可明显减少患者PCI术后症状,降低cTnⅠ及BNP水平,提高CI、CO及LVEF值,且安全性良好.
    • 宋势波; 李艺玲; 欧阳斯华
    • 摘要: 目的:分析组织运动瓣环位移(TMAD)技术与右室射血分数(RVEF)评价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右室收缩功能的关系.方法:选择下壁心肌梗死患者36例,并选择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应用TMAD技术检测受试者右室游离壁(TMAD1),室间隔处(TMAD2),三尖瓣中点处(TMADm),右室纵向缩短百分比(TMADm%),采用超声心动图测量右室舒张末期容积(RVEDV)、右室收缩末期容积(RVESV)和右室射血分数(RVEF).比较两组上述参数,并进行TMAD参数与RVEF的相关性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RVEDV、RVESV、RVEF、TMAD1、TMAD2、TMADm、TMADm%均显著减低(P<0.05),并且 TMAD 各参数都与 RVEF 呈显著相关(P<0.05).结论: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右室收缩功能较健康人减低,TMAD技术或可用于定量评价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右心室收缩功能.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