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性别分化

性别分化

性别分化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316篇,主要集中在园艺、水产、渔业、植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92篇、会议论文17篇、专利文献5298篇;相关期刊195种,包括妇女研究论丛、水生生物学报、生物技术通报等; 相关会议16种,包括中国园艺学会黄瓜分会第五届年会、全国农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中国高端养鱼模式构建与可持续发展论坛等;性别分化的相关文献由926位作者贡献,包括汪俏梅、曾广文、夏仁学等。

性别分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92 占比:5.21%

会议论文>

论文:17 占比:0.30%

专利文献>

论文:5298 占比:94.49%

总计:5607篇

性别分化—发文趋势图

性别分化

-研究学者

  • 汪俏梅
  • 曾广文
  • 夏仁学
  • 朱春华
  • 李广丽
  • 秦智伟
  • 严良文
  • 刘智成
  • 刘海金
  • 周忠良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赵林(编译)
    • 摘要: 雌二醇在许多脊椎动物中建立了神经性别差异,并在成年期调节情绪、行为和能量平衡。在经典途径中,雌二醇通过转录因子雌激素受体-α(ERα)发挥作用。尽管ERα是大部分乳腺癌的特征之一,但ERα的神经靶点及其在大脑性别差异中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仍是未知的。在这里,研究人员生成了介导社会行为的两性神经回路中基因组ERα结合位点的综合图谱。研究人员得出结论,ERα通过两种机制协调小鼠大脑的性别分化:建立两种雄性偏倚神经元类型和激活持续的雄性偏倚基因表达程序。
    • 马本贺; 王海华; 马爱军; 黄智慧; 李燕华; 王梦杰; 孙志宾
    • 摘要: 以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新品系“赣红1号”为对象,探究了不同温度(20,23,26,29,32°C)对其受精卵孵化、仔鱼活力和性别分化的影响。结果显示,当温度在20~32°C范围内时,培育周期和孵化周期与温度均呈负相关关系,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培育周期在各温度组间差异显著(P<0.05),孵化周期在29和32°C组间差异不显著,其余各组间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随着温度的升高,孵化率先升高后降低,26°C时孵化率达到最高;畸形率呈现与孵化率相反的趋势,26°C时畸形率最低,且显著低于20、29和32°C组(P<0.05);仔鱼的不投饵存活系数(SAI)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逐渐降低,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23°C时SAI值为59.77,最大可存活时间为15日龄;此外,雄性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高温可促进个体趋向雄性发育。研究发现“赣红1号”受精卵孵化、仔鱼活力和性别分化均受到温度的重要影响,结合生产实际和试验数据,其孵化和仔鱼培育的适宜温度应保持在23~26°C。
    • 薛凌展; 袁茵; 毕保良; 孔令富; 严晖; 李大鹏; 高宇
    • 摘要: 为了更深入地研究鱼类天然性逆转的生理学机制,研究通过克隆黄鳝(Monopterus albus)miR-9的前体序列,及在黄鳝受精卵中过表达miR-9的生物学研究,最终筛选得到157个基因与miR-9的过表达相关,其中松弛素信号通路(ko04926)为显著富集的KEGG条目。tektin 4基因(tekt4)、环腺苷酸环化酶合成酶2a(adcy2a)、Ⅰ型细胞骨架角蛋白13(k1c13)和视黄醇脱氢酶5(rdh5)等基因的表达量在miR-9过表达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升高;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3b(fgf13b)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受体2(trhr2)等基因的表达量在miR-9过表达后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rdh5基因在黄鳝眼睛中具有最高的表达水平(P<0.01),而在脑、血液、精巢和卵巢中几乎没有表达(P<0.01)。松弛素家族基因rln3a和rln3b在黄鳝成鱼中的组织表达模式类似,均在脑和精巢组织中具有较高的表达水平。推测miR-9可能与黄鳝视觉功能的发育或维持相关;miR-9可能通过松弛素信号通路调控黄鳝精巢的发育过程。研究有助于探讨miR-9对内分泌系统相关基因的调控通路,为阐明黄鳝性别分化的分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 陶彬彬; 胡炜
    • 摘要: 鱼类性别控制育种是水产遗传育种领域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生殖内分泌调控、人工诱导雌核发育、种间杂交及分子标记辅助选育等技术被广泛用于养殖鱼类性别控制育种研究,已育成一批具有优良性状的单性养殖鱼类新品种。养殖鱼类基因组和功能基因组分析、性别决定与分化相关基因的发掘以及养殖鱼类高效特异基因编辑等前沿技术的建立,为养殖鱼类精准的性控育种新技术创建和新种质创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概述了鱼类性别控制育种的理论基础以及性别控制技术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培育高产、优质和环境友好的单性养殖鱼类新品种提供理论指导及技术参考。
    • 张文蕾; 郑剑兰; 李玉萍; 汪昌玉; 刘士璇; 田迪雅; 陈丽旋; 刘昌华; 杨文圣
    • 摘要: 目的:探讨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AIS)患者的诊治过程及目前存在的不足之处。方法:回顾分析2012至2021年厦门大学附属成功医院收治的4例完全性AIS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诊治过程,并复习AIS的相关文献资料。结果:AIS的诊断主要依靠家族史、临床表现、体格检查、生殖激素、染色体核型确诊,完全性AIS的早期诊断困难,大多数患者社会性别为女性,多因青春期原发性闭经就诊,主张青春期后切除性腺,术后定期复查、长期口服雌激素替代治疗,同时加强心理辅导。结论:完全性AIS为罕见病,需同时关注患者的生理及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
    • 袁甜甜; 刘静怡; 曹明浩; 孙敬春; 何玉琳; 杨公社; 于太永
    • 摘要: 性腺决定着动物的性别分化,可以促进性器官及其附属结构的发育以及副性征的出现,同时具有促进蛋白质合成的作用,在动物生长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我国家畜去势术历史悠久,在畜牧业发展过程中被广泛应用,尤其在猪的生产实践中应用较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去势方法因动物的品种、年龄、性别等不同而有所差异。去势猪被摘除了性腺,其睾丸、子宫和卵巢的发育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抑制,性器官的重量及血清中睾酮和孕酮浓度也有所降低。去势猪由于失去了性激素对其生理和代谢活动的调节作用,因此变得性情安静,其生产性能也随之得到了改变。
    • 蔡健锋; 潘淳烨; 黎文聪; 陈慧芳; 张献伟; 白银山
    • 摘要: 性别控制指通过人为干预使动物的繁育按照人们所希望的性别繁殖后代的技术.随着畜牧业生产智能化的迅速发展,高效准确的性别调控技术成为提高畜禽生产经济效益的重要研究方向.本文主要综述了性别分化调控、性别反转和X、Y精子分离技术,以期促进畜牧业养殖性别控制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 赵丹; 周丽青; 郑言鑫; 孙秀俊; 吴彪; 刘志鸿; 吴宙; 吴磊
    • 摘要: Dmrt1是Dmrt双性和mab-3相关转录因子基因家族的重要成员之一,在生殖细胞分化和性别调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探究其在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性别分化中的表达调控模式,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分析了虾夷扇贝Dmrt1的序列特征;采用半定量PCR (RT-PCR)检测了Dmrt1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量差异;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qRT-PCR)和原位杂交技术ISH (in situ hybridization)揭示了Dmrt1生性腺发育4个时期(增殖期、生长期、成熟期、排放期)中的时空表达变化.结果 显示,虾夷扇贝Dmrt1序列包含Dmrt基因家族共有的DM结构域;与已知物种同源序列比对后发现,虾夷扇贝Dmrt1序列与欧洲大扇贝(Pecten maximus)同源性最高;原位杂交检测到的阳性信号主要定位在生殖细胞的细胞质中;qRT-PCR定量结果发现,Dmrt1在精巢生长期和成熟期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卵巢,在卵巢各发育时期中的表达量无明显变化且维持低水平状态.此外,在外套膜、鳃、肾、和闭壳肌中检测到少量表达的Dmrt1转录本,而在肝胰腺中未检测到.研究结果表明,Dmrt1在虾夷扇贝生殖细胞分化过程中的表达特征与在其他动物性腺发育中的表达特征基本一致,推测其是虾夷扇贝性别分化调控中的关键基因.
    • 田天; 项明; 陈发菊
    • 摘要: 为寻找三叶木通雌雄花性别分化的相关基因,从基因的表达水平上揭示三叶木通雌雄分化的分子机制.以三叶木通雌雄分化期的花芽为材料,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自然状态下三叶木通的雌性花芽与雄性花芽进行转录组测序,通过生物信息学对雌雄花芽的转录本进行分析,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将雌花与雄花Unigene进行表达量分析,筛选表达量高且可信度高的基因,雄花(M T 2)相对雌花(M T 1)共有2579个基因表达上调,2793个基因表达下调.差异基因G O功能分析表明:在生物过程中,基因大量富集在细胞组成相关的功能,在分子功能方面,DN A的转录调控和蛋白质结合的相关基因数量较多.差异基因KEGG分析表明,差异基因映射到130个不同的生物途径,与糖代谢,蛋白质翻译折叠及表达相关的通路数量较多,其中显著富集的生物途径主要为植物激素信号转导、植物与病原互作及淀粉和蔗糖的代谢.结果表明三叶木通的雌雄花芽分化与植物激素信号转导的过程密切相关,根据分析结果推测三叶木通雌雄花芽分化可能受植物激素以及M ADS-box基因家族调控.
    • 李冰玉; 温海深; 王灵钰; 李金库; 齐鑫; 李昀
    • 摘要: 以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1~214 dph(day post hatching)的仔稚鱼、幼鱼以及18月龄的雌鱼和雄鱼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花鲈早期性腺发生、发育和分化情况;分析了性腺分化过程中性别相关基因(cyp11b和cyp19a1a)的表达及与性别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在30 dph[全长为(1.28±0.10)cm],首次在中肾管前端的腹腔膜周围观察到原始生殖细胞(primordial germ cells,PGCs),说明30 dph前是花鲈胚后PGCs迁移至生殖嵴的关键时期;在55 dph[全长为(2.45±0.19)cm],观察到一对呈对称分布的原始性腺已经形成,说明花鲈幼鱼的原始性腺在30~55 dph(全长为1.28~2.45 cm)之间发生;55~180 dph时(全长为2.45~12.28 cm),原始性腺不断发育变大,并且一直处于未分化状态;180 dph后性腺开始分化;在195 dph[全长(14.54±1.54)cm]观察到精巢开始分化,卵巢于205 dph[全长为(15.86±0.94)cm]开始分化,且性腺的解剖学分化要早于细胞学分化;18月龄的花鲈幼鱼性腺发育到Ⅱ期.性别分化相关基因cyp19a1a在花鲈卵巢中的表达量高于同期精巢,说明其在卵巢的分化及维持中发挥更关键的作用,而cyp11b在18月龄幼鱼Ⅱ期精巢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同时期的卵巢及Ⅰ期精巢,说明其主要在精巢的分化及维持中扮演重要角色.本研究结果不仅可以丰富花鲈的繁殖生理学资料,也为其性别调控技术的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