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沙
怀沙的相关文献在1932年到2021年内共计164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4篇、专利文献17378篇;相关期刊125种,包括船山学刊、青海社会科学、求索等;
怀沙的相关文献由151位作者贡献,包括张中一、曹大中、赵逵夫等。
怀沙—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7378篇
占比:99.07%
总计:17542篇
怀沙
-研究学者
- 张中一
- 曹大中
- 赵逵夫
- 龚维英
- 冀凡
- 刘希
- 张叶芦
- 张绪海
- 曹隽平
- 胡凡英
- 陈伟玲
- 于夫
- 任伯傅
- 任美福
- 余玮
- 佚名
- 克敦
- 冯磊
- 刘善泽
- 刘广迎
- 刘延森
- 刘海波
- 刘石林
- 刘立雲
- 刘美崧
- 北方河
- 卢国才
- 古碧清
- 叶錡
- 司振龙
- 向敬之
- 吕林荫
- 吴代芳
- 吴孟复
- 吴贤哲
- 周拥军
- 周苇风
- 唐义方
- 培麟
- 姚佳怡
- 姜书阁
- 孙剑
- 孙新
- 官蔚成
- 定瑞雨
- 宫魁斌
- 崔普权
- 常文艳
- 廖化津
- 张为权
-
-
贾林晓
-
-
摘要:
《怀沙》首句为"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滔滔"又作"陶陶",其释义众说纷纭,主要有三说:"水大貌""漫长貌"以及"盛阳貌".本文对《怀沙》诸版本进行考察,发现"陶陶"更接近作品原貌.从词义的发展演变、典籍用例以及诗歌的语境来看,"盛阳貌"是最恰当的训释.先秦多用假借字,"滔"与"陶"同音通用,结合出土文献的例证进行分析,可知"盛阳"之义源于"滔滔",由"水大""盛大"义引申而来,故"滔"为本字,"陶"为借字.
-
-
-
杨筱燕
-
-
摘要:
幽默,是一个好词儿。它是一个外来词,原文是humor,林语堂先生最早将之翻译为“幽默”,这真是一种兼俱“信达雅”三重审美的转达。但幽默却并非林语堂先生生造出来的,它最早出现在诗人屈原的《九章·怀沙》中:“煦兮杳杳,孔静幽默”,原文中意思是安静。林语堂先生只是化用了这个词,去对应一种外国语言里的一个单词,以形容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的事物。
-
-
刘海波
-
-
摘要:
文章通过对《怀沙》《哀郢》等文本的解读,并加之对《屈原贾生列传》《楚世家》和《鄂君舟节》等史料和出土文物的辨析考察,推断《怀沙》当作于楚襄王三年或之前,从而推导出屈原沉江时间应在楚襄王三年左右,为高中语文教学对屈原作"知人论世"的分析,提供理论基础.
-
-
-
-
王强
-
-
摘要:
1.纪念屈原说: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2.纪念伍子胥说:伍子胥家族因在楚国被迫害,投奔吴国。受吴王阖闾重用,大破楚国。吴王夫差继位后,受越国贿赂,赐死伍子胥,取其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
-
-
-
-
谢君
-
-
摘要:
《怀沙》之篇名既非怀抱沙石之义,也非感怀长沙等地之义,而是“委体渊沙”之义.《怀沙》表现出了屈原决绝赴死之意,是屈原的绝命辞.太史公的记载不容质疑,《惜往日》、《悲回风》等篇也不能取代《怀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