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骤停后综合征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的相关文献在2010年到2022年内共计122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临床医学、中国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7篇、会议论文15篇、专利文献195938篇;相关期刊75种,包括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中国急救医学、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等;
相关会议13种,包括《中医杂志》特邀心血管专家学术座谈会暨中医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疾病临床经验会议、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学分会第十五次中医诊断学术年会、第七届首都急危重症医学高峰论坛等;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的相关文献由323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志明、李培杰、雍文兴等。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95938篇
占比:99.94%
总计:196060篇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
-研究学者
- 张志明
- 李培杰
- 雍文兴
- 张卫强
- 李娟
- 肖敏
- 邵向阳
- 颉志英
- 刘永琦
- 宋忠阳
- 曹雯
- 杨敬宁
- 柴林
- 王功臣
- 王涛
- 罗延年
- 罗明
- 黄达
- 于贺
- 何勇
- 何囡囡
- 刘忠民
- 刘漫霞
- 卜会驹
- 卢中秋
- 吴军
- 吴嘉荔
- 周宁
- 周广裕
- 张泓
- 张茜
- 文俊
- 李元塔
- 李克鹏
- 李南
- 李少洪
- 李春盛
- 李来传
- 李红艳
- 杨军英
- 杨立山
- 柯乐斌
- 梁名吉
- 梁艳
- 汪秋艳
- 温海洋
- 王天辰
- 王学军
- 王昱
- 王海波
-
-
刘霜;
张小明;
乔文龙;
陈沛权;
周亮;
刘朝晖;
朱华栋;
于学忠
-
-
摘要:
目的研究脑血氧饱和度(rSO_(2))在心脏骤停后综合征(PCAS)昏迷患者的目标体温管理(TTM)期间预测神经系统预后的作用。方法本研究根据PRISMA指南进行报告,检索了Pubmed、Embase、Coch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Google Scholar、Clinical gov、万方、维普、CNKI共9个数据库。除外研究类型为病例报告、综述和研究样本量小于5例的研究,收集所有在成人心脏骤停(CA)期间进行近红外光谱(NIRS)测量的研究。两名审稿人评估纳入文章的质量并提取数据。结果效应使用标准化平均差(SMD)进行标准化。结果本荟萃分析纳入11项研究,其中2项为随机对照研究,9项为观察性研究。共计681例患者。患者TTM期间NIRS测量的rSO_(2)值在TTM 24 h(低温结束)、TTM 24~36 h(复温阶段)和TTM 36~48 h(初始常温阶段)与神经系统预后相关(TTM 24 h:SMD=0.45,95%CI 0.29~0.61;TTM 24~36 h:SMD=1.17,95%CI 0.85~1.50;TTM 36~48 h:SMD=0.26,95%CI 0.10~0.43),良好的神经系统预后(CPC 1~2)组具有较高的rSO_(2)值。在TTM开始时、TTM期间和TTM 72 h的常温阶段,均未发现NIRS测量的rSO_(2)值与神经系统预后的相关性。结论对于行TTM的CA患者,在TTM 24~48 h期间良好神经系统预后患者NIRS测量的rSO_(2)值高于神经系统预后不良的患者,其中TTM 24~36 h(复温阶段)与良好神经系统预后有较强的关联。
-
-
钟晓芃;
郭义
-
-
摘要:
目的:探讨手十二井穴放血疗法对心脏骤停后综合征大鼠中枢神经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24只大鼠随机分为:(1)假手术组(Control组,6只),只行气管插管,不诱导心脏骤停和进行心肺复苏(CPR);(2)模型组(Model组,6只),气管夹闭窒息法诱导心脏骤停后进行常规CPR;(3)手十二井穴放血组(HTWP组,6只)气管夹闭窒息法诱导心脏骤停后进行常规CPR,复苏后1 h、24 h及48 h进行手十二井穴放血;(4)辣椒平组(CPZ组,6只)于气管夹闭窒息法诱导心脏骤停前45 min经腹腔注射辣椒平20 mg/kg,心脏骤停后进行常规CPR,复苏后1 h、24 h、48 h进行手十二井穴放血。于复苏后72 h进行神经功能缺陷评分,纸带移除实验,取静脉血ELISA法测定S100β,取海马组织尼氏染色检测神经细胞损伤,TUNEL法测定神经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大鼠海马CA1区TRPV1、Caspase3及Blc-2表达。结果:复苏后72 h,神经功能缺陷评分Control组评分多于其他3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TWP组的Caspase-3表达明显低于Model组和CPZ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十二井穴放血可以减少实验动物海马神经凋亡,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其机制可能是井穴放血激活海马神经细胞TRPV1通道,上调Blc-2表达,抑制凋亡因子Caspase3表达,减少细胞凋亡。
-
-
白颐;
马青变
-
-
摘要:
心脏骤停领域在2019~2020年有多方面的研究进展,本文通过回顾2019~2020年的最新研究,从病理生理学机制、预后评估、潜在治疗手段三个方面探讨心脏骤停领域在炎症与免疫方向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旨在帮助急诊与危重医学研究者迅速了解目前全球在该方向的最新研究动态,为日后国内该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
-
董磊;
张海燕
-
-
摘要:
目的:探讨ICU优化治疗对急诊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99例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随机将其分为甲乙两组,分别给予常规ICU治疗与ICU优化治疗方案,比较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乙组的神经功能恢复率明显高于甲组,而乙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其明显比甲组的22.5%高,两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CU优化治疗对急诊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预后的影响积极,能减少并发症发生情况,加快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
-
李博;
王旭垠;
房磊;
吴嘉荔;
马磊;
杨立山
-
-
摘要:
目的 分析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的复苏前、复苏中、复苏后相关临床因素与72小时存活率的关系,探索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72小时死亡危险因素.方法 本研究收集急诊ICU及外科ICU病房心肺复苏成功[自主循环恢复(ROSC)(存活>24 h)]并岀现心脏骤停后综合征(PCAS)103例住院患者的相关资料,参照Ut-stein模式及急诊心肺复苏(CPR)登记要求,记录患者临床资料、CA复苏资料、复苏后临床指标及复苏效果.收集患者病史及入院后监测记录的相关指标,采用SPSS22.0软件,将所有因素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影响PCAS患者72 h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除颤次数、MODS评分是心脏骤停后综合征(PCAS)患者72 h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心脏骤停患者年龄、除颤次数及入院当日MODS评分是心脏骤停后综合征(PCAS)患者72 h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
-
武丽珠;
于海侠
-
-
摘要:
目的 探讨血清可溶性肿瘤因子2抑制剂(sST2)、半乳糖凝集素-3(Galectin-3)、尿酸(UA)水平对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对182例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预后不良率为73.63%,预后不良者基线血清sST2、Galectin-3与UA水平均高于预后良好者(P<0.05);基线血清sST2、Galectin-3与UA水平、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APACHEⅡ)评分升高均可增加预后不良的发生风险(P<0.05),乳酸清除率增加则可降低预后不良的发生风险(P<0.05);三者联合预测预后不良的灵敏度、特异度、曲线下面积(AUC)均高于单独检测.结论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病死率高,预后不良者基线血清sST2、Galectin-3与UA水平高,且三者联合可预测预后不良.
-
-
刘畅;
彭易根;
花嵘;
燕宪亮;
许铁;
王金龙;
仲轶;
刘蓓;
王吉慧;
苏成磊;
陈可;
赵宁军;
翟丽梅
-
-
摘要:
目的 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与血清白蛋白(Albumin,Alb)比值对院内心脏骤停(in-hospital cardiac arrest,IHCA)患者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 连续人选2017年1月1日至2020年09月30日期间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IHCA后经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自主循环恢复(restoratio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IHCA后14 d是否存活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分析IHCA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与血清白蛋白比值(hs-CRP/Alb)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存活组和死亡组的性别、年龄、既往病史、使用心电监护、复苏时通气方式、首次监测心率人数所占比例、复苏前Alb等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心源性CA、使用肾上腺素剂量>5 mg占比,CPR持续时间,血乳酸、Alb和hs-CRP浓度,以及hs-CRP/Alb比值等指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肾上腺素剂量>5 mg占比,血乳酸浓度、心肺复苏持续时间、hs-CRP/Alb比值是预测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hs-CRP/Alb比值、血hs-CRP和Alb浓度对患者死亡均有一定预测价值;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76、0.864、0.745,hs-CRP/Alb比值的预测效能优于hs-CRP浓度或Alb浓度.结论 hs-CRP/Alb比值对IHCA患者的预后有一定预测价值,且预测效能优于单用血hs-CRP浓度或Alb浓度.
-
-
顾伟;
李春盛
-
-
摘要: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是一个复杂而严重的临床事件,涉及复苏后脑损伤、心肌功能障碍、缺血再灌注损伤等.早期对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CA)患者进行有创冠状动脉造影可以鉴别和治疗冠状动脉阻塞性疾病.去甲肾上腺素是抗休克的有效治疗药物.建议将患者的氧合血红蛋白饱和水平维持在94%~100%,避免严重高碳酸血症或低碳酸血症.尽早实施体外心肺复苏技术可提高院外CA患者的自主循环恢复率,改善患者预后.目标温度管理是心脏骤停自主循环恢复后仍然无反应患者最为有效的脑复苏治疗手段.脑电图和磁共振成像是预测和监测神经系统功能的主要工具.血糖控制和代谢管理有利于改善CA患者的神经功能预后.
-
-
-
-
董岩;
李方
- 《《中医杂志》特邀心血管专家学术座谈会暨中医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疾病临床经验会议》
| 2017年
-
摘要:
目的:探讨ICU优化治疗对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脑复苏的临床疗效.rn 方法:选取自2015年以来本院收治的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100例,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ICU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接受ICU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ICU优化治疗.比较2组患者7d后的意识恢复情况以及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rn 结果:观察组患者7d后意识恢复率为88.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0.0%,并且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62.0%的预后良好率也要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ICU优化治疗应用于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脑复苏的治疗中有很好的效果,明显提高患者意识恢复率,显著提高治疗后患者的神经功能,值得在临床进行进一步的推广.
-
-
张茜
- 《第七届首都急危重症医学高峰论坛》
| 2014年
-
摘要:
背景及目的:评价参附注射液治疗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的疗效和安全性,探讨其对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的治疗原理.rn 方法:通过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临床试验来评价参附注射液治疗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的疗效和安全性.通过观察:1)参附注射液对心脏骤停复苏后患者3天,7天,14天,28天和90天的生存率,以及对呼吸机使用天数,ICU住院天数和患者住院总费用的影响, 2)对神经系统的改善作用:CPC以及Glasgow评分,3)对患者整体的治疗效果(SOFA评分),4)研究期间出现的不良事件.另外,也对治疗组的参附用药剂量与3天、7天的生存率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亚组分析.rn 结果:在西药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参附注射液能够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治疗前后患者呼吸机使用天数、ICU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得到明显减少(P<0.05 ),且治疗前后,两组神经系统CPC评分,Glasgow评分以及关于治疗效果的SOFA评分对比,治疗组各项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3天生存率、7天生存率、14天生存率、28天生存率P<0.05,有统计学差异,90天生存率P<0.05,有统计学差异。在亚组分析中,也发现,治疗组参附用药剂量与3天、7天的生存率具有负性相关性。rn 结论:参附注射液治疗心脏骤停后综合征能够提高患者28天生存率,减少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对神经系统及整体治疗效果有明显提高。在治疗组中,参附用药剂量与3天和7天的生存率具有负性相关性。
-
-
梁建庆;
何建成
-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学分会第十五次中医诊断学术年会》
| 2014年
-
摘要:
目的:观察心脏骤停后综合征家兔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探讨其与乳酸、TNF-a水平的相关性.rn 方法:将家兔随机分为2组,分别是正常对照组、复苏成功组,判断心脏骤停后综合征家兔的中医证型,检测动脉血中的乳酸及TNF-a值,寻找二者之间的相关性.rn 结果:18只心脏骤停后综合征家兔中,气虚血瘀证的发生率最高,占55.56%;其次是占27.78%的阳虚水泛证;心阳暴脱证的发生率最低,占16.67%.复苏成功组与正常对照组分别在术后乳酸、TNF-a水平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rn 结论:心脏骤停后综合征家兔中气虚血瘀证的发生率最高,其次为阳虚水泛证,最后是心阳暴脱证.这三组的乳酸值、TNF-a水平与中医证型有一定的相关性.
-
-
-
钟坚;
李少洪;
卜会驹;
温海洋;
郭少卿;
马诚
- 《2012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急救医学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
| 2012年
-
摘要:
目的:探讨早期血乳酸清除率在判断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心脏骤停自主循环恢复后收入ICU患者的临床资料,计算6小时血乳酸清除率,同时进行APACHEⅢ评分及记录患者预后情况。根据患者入院72小时转归情况,分成存活≤72小时组和存活﹥72小时组,按血乳酸清除率10%为界分成高乳酸清除率组(>10%)和低乳酸清除率组(≤10%或负值),比较各组间各指标的差异性。对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PCAS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并绘制ROC曲线,比较危险因素曲线下面积大小。结果:各组性别、年龄、血乳酸基础值、复苏6小时内的APACHEⅢ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小时血乳酸清除率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存活>72小时组的6小时血乳酸清除率明显高于存活≤72小时组[(32.72±15.56)对(21.47±18.08),P<0.01];高乳酸清除率组中存活>72小时的比率明显高于低乳酸清除率组[73.24%对28.00%,P<0.01]。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6小时血乳酸清除率、6小时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是影响PCAS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用6小时血乳酸清除率判断 PCAS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30,6小时SCVO2的AUC为0.7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6小时血乳酸清除率AUC比6小时SCVO2的AUC面积大,具有更好的特异度和灵敏度。结论:早期血乳酸清除率可作为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预后的评估重要且简便的指标之一,需引起重视并加强动态血乳酸临床监测与干预。
-
-
LI Ke-peng;
李克鹏;
王海波
- 《山东病理生理学会危重病医学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学术大会暨山东省医师协会急救医学医师分会第三届学术大会》
| 2012年
-
摘要:
目的:研究早期血乳酸水平及乳酸清除率在住院患者发生心脏骤停后综合征中的意义。方法:前瞻搜集本院住院过程发生心脏骤停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死亡组与成活组,成活组定义为康复出院者.采用GEM Premier 3000血气分析仪检测乳酸值.结果:共30例符合条件的患者入选.存活组与死亡组在年龄、肾上腺素用量无统计学差别.两组在心脏骤停即刻、12小时、24小时乳酸比较都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即刻、12小时、24小时T值分别为2.122、2.335、2.780).两组在APACHE Ⅱ评分、12小时及24小时乳酸清除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住院发生心脏骤停后综合症的患者,早期乳酸水平越低,乳酸清除率越高,生存率越高.以上结果提示心脏骤停后早期组织灌注与患者总体预后密切相关.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