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
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的相关文献在1999年到2022年内共计71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6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559404篇;相关期刊43种,包括内蒙古中医药、医学分子生物学杂志、现代生物医学进展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十七届华东肾脏病论坛暨山东省肾脏病年会等;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的相关文献由201位作者贡献,包括梅长林、孙田美、戴兵等。
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559404篇
占比:99.99%
总计:559472篇
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
-研究学者
- 梅长林
- 孙田美
- 戴兵
- 赵海丹
- 李林
- 沈学飞
- 王文靖
- 郁胜强
- 付莉莉
- 张树忠
- 汤兵
- 华振浩
- 宋吉
- 张岩
- 戎殳
- 蔡厚安
- 于政权
- 关天俊
- 刘亚伟
- 张彤
- 张殿勇
- 张维莉
- 张英杰
- 徐成钢
- 李宁
- 李秋艳
- 林鹭
- 白雪源
- 胡晓湘
- 许涛
- 贺津
- 赵要风
- 赵静
- 连晓英
- 金修才
- 陈冬平
- 马熠熠
- PGT阻断ADPKD遗传专家共识委员会
- 丁兰
- 中华医学会医学遗传学分会遗传病临床实践指南撰写组
- 于为民
- 于国鹏
- 何彬
- 侯娟
- 侯颉玢
- 傅博
- 傅松滨
- 关键
- 刘俊生
- 刘士远
-
-
何彬;
高艺源;
施声淦;
蒋培都
-
-
摘要:
自噬是一种细胞内成分经溶酶体途径被降解的过程,对维持细胞内环境稳态及细胞成分自我更新具有重要作用。研究表明自噬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DPKD)的囊肿生成密切相关。进一步研究发现,ADPKD疾病模型中存在自噬受损和自噬增强两种现象,自噬失调影响了ADPKD的发生发展。因此,自噬的调节可能成为ADPKD治疗新策略。经mTOR依赖性和mTOR非依赖性途径调节自噬的药物也显示出了缓解ADPKD症状的作用。本文就自噬在ADPKD中的作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进一步研究自噬与ADPKD及其药物调控提供参考。
-
-
-
-
摘要:
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研究显示,通过剔除microRNAs的一个结合位点可阻断对PKD1和PKD2基因表达的抑制,或阻碍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DPKD)模型中肾脏囊肿的形成和生长,这有望成为一种潜在的阻断或治疗ADPKD的新型基因疗法策略。
-
-
韩君
-
-
摘要:
目的:探讨由瞬时受体电位通道相互作用多囊蛋白1(PKD1)和瞬时受体电位通道相互作用多囊蛋白2(PKD2)这两个基因的突变导致引起的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ADPKD)有关的枢纽基因。方法:从基因表达综合(GEO)数据库中提取数据集,蛋白互作网络(PPI)模块和中心基因通过Cytoscap进行分析。从GEO数据库中获得已发表的ADPKD数据集(GSE32586),以评估关键基因的表达水平和诊断价值。结果:在ADPKD和正常样本之间共筛选出1000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556个上调的DEGs和444个下调DEGs)。基于PPI网络筛选出10个中心基因(CD44、MMP2、FGF2、MYC、COL1A1、CAT、EGF、FN1、JUN、ALB)。GSE32586中基因JUN上调明显其表达水平与整合分析相一致。结论:GSE32586的ROC分析显示,JUN对ADPKD患者可能有诊断价值,该中心基因可能是ADPKD的生物标志物,为ADPKD的辅助干预提供了治疗目标和调控方法。
-
-
申嫒文;
胡莞芊;
林鹭;
郁胜强
-
-
摘要:
目的 探讨分拣微管连接蛋白9(sorting nexin 9,SNX9)对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DPKD)初级纤毛的影响和作用机制,为ADP-KD的治疗提供新的干预靶标.方法 运用免疫荧光法观察人ADPKD囊肿衬里上皮细胞(WT9-12细胞)中SNX9的定位,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正常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uman renal tu-bular epithelial cells,RCTEC)和WT9-12细胞中SNX9的差异表达;在RCTEC细胞中分别下调和上调SNX9表达,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纤毛内运输蛋白88(intraflagellar transport proteins,IFT88)表达,并用免疫荧光法观察纤毛长度的变化.结果 本研究发现SNX9位于WT9-12细胞的胞膜和胞质,并且表达低于其在RCTEC中的表达水平(P<0.05).当SNX9表达下调后,IFT88表达减少,纤毛变短(P<0.05);而通过慢病毒SNX9上调SNX9表达后,IFT88表达增加,纤毛变长(P<0.01).结论 ADPKD时SNX9存在于囊肿上皮细胞的胞膜和胞质中,且表达低于正常肾小管上皮细胞,会引起初级纤毛形态和功能受损.而当SNX9表达增多时,对初级纤毛的结构功能具有保护作用,可能成为ADPKD治疗的新靶标.
-
-
-
李芮;
刘楠梅;
赵枢;
胡伟锋;
王会玲
-
-
摘要:
目的:对比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与原发病非糖尿病性肾病患者腹膜透析疗效,明确多囊肾导致终末期肾病患者行腹膜透析治疗可行性.方法:临床纳入我院腹膜透析龄超过3个月,原发病为多囊肾病及非糖尿病性肾病患者各30例,回顾性收集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比较两组患者进入透析前及透析后4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24h尿量、血肌酐、尿素氮、血清钾、血清钙、血清磷、血红蛋白等指标;对两组患者进行生活质量评分;观察两组患者的腹膜透析相关并发症.结果:进入腹膜透析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血压、24h尿量无明显差异,多囊肾病患者的肾脏长径显著高于非糖尿病性肾病患者组.在行腹膜透析治疗4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后,两组患者的KT/V、血肌酐、尿素氮、血清钾、血清钙、血清磷、血红蛋白、白蛋白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生活质量评分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首次出现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时间(15.8±12.8)月vs(16.5±10.9)月、腹膜炎发生率(0.024次/人°,0.025次/人°月)以及腹膜炎致病菌构成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原发病非糖尿病性肾病患者一样,多囊肾患者增大的肾脏对腹膜透析的效果无明显影响.多囊肾患者进入终末期肾病阶段排除其他特殊禁忌证,可将腹膜透析作为首选肾脏治疗方案.
-
-
燕瑾;
骆华磊;
蒋玮莹
-
-
摘要:
目的 确定1例多囊肾病家系的致病性突变,为患者家系提供遗传咨询和生育指导.方法 利用全外显子组测序分析技术对先证者进行致病基因突变检测,并用Sanger测序对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样本进行验证,结合先证者家系的临床资料及ACMG/AMP指南进行新突变的致病性鉴定.结果 该家系中的多囊肾病患者存在PKD1 c.6079delA(p.Thr2027fs)杂合移码突变,根据ACMG/AMP指南,该突变具有1个“非常强”的致病性证据(PVS1)、1个“中等”的致病性证据(PM2)和2个“支持证据”(PP3、PP4),其变异分类为“致病的”.结论 PKD1基因c.6079delA致病性新突变的发现丰富了PKD1的基因突变谱,为该家系的遗传咨询和遗传学诊断提供了依据,为无症状的该家系成员进行了症状前诊断,预防其肾功能衰竭的发生.
-
-
程翠婷;
王建民;
耿肖囡;
孙蓬阁;
滕伟
-
-
摘要:
cqvip:托伐普坦是由日本大冢公司研发的一种新型选择性血管加压素V 2受体拮抗剂,2009年在美国最先上市,是全球范围内的第1个高选择性血管加压素受体拮抗剂。托伐普坦主要用于治疗伴随肝硬化、心衰、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syndrome of inappropriate antidiuretic hormone secretion,SIADH)等高容量或等容量性的低钠血症(血钠浓度<125 mEq·L^-1或低钠血症不明显但有症状且限液治疗效果差),还可用于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DPKD)的辅助治疗,以延迟进入肾脏替代治疗的时间。
-
-
姚安琪;
郑艳辉
-
-
摘要:
托伐普坦(TLV)是一种新型选择性精氨酸加压素V2受体拮抗剂,可促进自由水的排出而减轻容量负荷,自上市以来主要应用于非低血容量性低钠血症伴心力衰竭、肝硬化及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SIADH)的医治.近来,国内外进行了多项将托伐普坦运用于治疗肾脏疾病的临床研究,取得较好疗效,如心肾综合征、肝肾综合征、肾病综合征、利尿剂抵抗、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ADPKD)、造影剂肾病等,本文将对其近年在治疗肾脏疾病方面的研究作一综述,以促进对托伐普坦药物使用新认识,拓展肾脏疾病治疗新思路.
-
-
朱思齐;
董科显;
苗欢欢;
孙文靖;
傅松滨
-
-
摘要:
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DPKD)是一种常见的单基因遗传性疾病,可在任何年龄发病,无明显种族和性别差异.普遍认为PKD1和PKD2是ADPKD的致病基因,但仍有少数ADPKD患者的致病基因不能确定.PKD1和PKD2基因分别编码多囊蛋白1(polycystin 1,PC1)和多囊蛋白2(polycystin 2,PC2),二者可相互结合形成PC1/PC2蛋白复合物,参与调节多条常见的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目前对ADPKD的治疗主要为延缓疾病的发生发展,临床上手术治疗较普遍并有所成效.%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 ( ADPKD ) is a common monogenic dis-ease which can occur at any age without obvious racial or gender preferences . Generally , the PKD1 and PKD2 genes are considered as the pathogenic genes for ADPKD . However , there are still some ADPKD patients in whom no pathogenic gene is detected . The PKD 1 and PKD2 genes encode polycystic protein 1 ( polycystin 1 , PC1 ) and polycystic protein 2 ( polycystin 2 , PC2 ) , respectively . PC1 and PC2 com-bine to form PC1/PC2 complex that is involved in regulating several common cell signaling pathways . At present , the treatment of ADPKD is mainly to delay the occurrence and progression of this disease . In the clinical , surgical treatment are common method and are effective . We present a review emphasizing the pathogenesis and current treatment of this condi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