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管膜下区
室管膜下区的相关文献在2001年到2022年内共计63篇,主要集中在基础医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中国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3篇、专利文献437478篇;相关期刊42种,包括中国生物学文摘、针刺研究、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等;
室管膜下区的相关文献由235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帝、王建平、鲁争芳等。
室管膜下区—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437478篇
占比:99.99%
总计:437541篇
室管膜下区
-研究学者
- 张帝
- 王建平
- 鲁争芳
- 付晓杰
- 刘勇
- 满江
- 高宇峰
- 余列
- 刘贤良
- 崔卫刚
- 李玲
- 邓祥发
- 郭灵
- 任秀君
- 何晓阔
- 刘学敏
- 刘慧华
- 刘明航
- 刘若愚
- 图娅
- 孙国臣
- 孙建军
- 崔可飞
- 崔晓冰
- 张建水
- 张蓬勃
- 攸娜
- 曾庆堂
- 李亚健
- 李想
- 李文娟
- 李明
- 杨蓬勃
- 林丹
- 武志兵
- 毛凤霞
- 燕铁斌
- 磨洁林
- 蓝玲
- 赵娜
- 赵恺
- 赵悦
- 赵秀英
- 郭振宇
- 金东东
- 钱龙华
- 陈惠金
- 陈新林
- 韦力
- 马惠芳
-
-
杨继苹;
臧瑞;
李正;
杨利强;
徐伟杰;
武煜明;
邓仪昊
-
-
摘要:
目的观察五味子醇甲对缺血性脑卒中后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探讨五味子醇甲促进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室管膜下区(SVZ)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的潜在机制。方法随机将90只正常喂养的SD雄性大鼠分为5组,即假手术组、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模型组(MCAO组)及五味子醇甲高、中、低剂量组,每组18只。参考Zea Longa法制作MCAO模型,缺血90 min时给予再灌注,待用药组SD大鼠清醒后立即给予左侧脑室不同剂量的五味子醇甲。后期通过神经行为学评分、2,3,5-三苯基氯化四氮唑(TTC)染色、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免疫荧光法评价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梗死面积、室管膜下区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情况。免疫荧光检测的所有组别SD大鼠单独腹腔再给予Brdu以标记神经细胞。结果通过观察脑梗死面积的图像发现,与MCAO组比较,五味子醇甲治疗后SD大鼠脑梗死面积缩小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MCAO组比较,五味子醇甲高、中、低剂量治疗后SD大鼠Hu蛋白标记的阳性神经元数量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高剂量五味子醇甲干预后SD大鼠Hu蛋白标记的阳性神经元数量升高最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五味子醇甲可促进MCAO大鼠室管膜下区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且以五味子醇甲高剂量组的促进作用最明显。
-
-
刘若愚;
刘明航;
攸娜;
赵悦;
伊柯帆;
赵恺;
孙国臣;
许百男
-
-
摘要:
背景室管膜下区作为成年人脑内最大的神经干细胞集中部位,被认为与胶质瘤的起源密切相关。有研究指出,肿瘤与室管膜下区存在接触的胶质母细胞瘤患者具有更差的临床预后。目的探讨存在室管膜下区受累的胶质母细胞瘤的MRI影像学表现及其对患者生存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住院行手术治疗的胶质母细胞瘤患者,收集相关临床资料及影像学数据并对其进行随访,获得总生存期及无进展生存期。分析室管膜下区受累胶质母细胞瘤在影像学上有无特征性表现以及室管膜下区受累对患者生存期的影响。结果共134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男性54例,女性80例,65岁以上27例,65岁以下107例。室管膜下区受累组35例(26%),室管膜下区未受累组99例(74%)。室管膜下区受累组患者的影像学特征表现为肿瘤内较少发生囊变(32.3%vs 51.4%,P=0.045)、肿瘤更易生长跨越中线(94.3%vs 60.6%,P<0.001)、多灶性病变(34.3%vs 8.6%,P=0.003)、肿瘤直径更大[(5.88±1.27)cm vs(3.32±1.62)cm,P<0.001]。室管膜下区受累组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13个月vs 25个月)及无进展生存期(7个月vs 17个月)显著低于未受累组(P均<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室管膜下区受累是影响患者生存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结论室管膜下区受累的胶质母细胞瘤MRI中表现出了肿瘤内较少发生囊变、生长更易跨越中线、多灶性病变的影像学特征,且肿瘤直径更大。室管膜下区受累是影响患者总生存期及无进展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
-
-
董传明
-
-
摘要:
目的:检测在小鼠衰老过程中室管膜下区(subventricular zone,SVZ)不同类型神经前体细胞和纹状体区神经元的凋亡程度。方法:1月龄、24月龄小鼠,灌注取脑、冰冻切片,行Nestin、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双皮质素(doublecortin,DCX)、NeuN分别与Cleaved caspase-3免疫荧光双标检测。结果:与1月龄小鼠相比,24月龄小鼠SVZ区Nestin阳性神经干细胞、GFAP阳性神经干细胞、DCX阳性成神经细胞和纹状体区NeuN阳性神经元的凋亡比例均增加,但在凋亡程度上有差别。SVZ区DCX阳性成神经细胞的凋亡程度最高,GFAP阳性神经干细胞的凋亡程度最低。结论:24月龄小鼠SVZ区神经前体细胞凋亡程度增加,可能在大脑衰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
-
刘若愚;
赵恺;
刘明航;
赵悦;
攸娜;
伊柯杋;
孙国臣
-
-
摘要:
目的探讨室管膜下区(SVZ)相关胶质母细胞瘤(GBM)的特征表现及其对患者生存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16例GBM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定期随访。从MGMT启动子甲基化和生存预后方面对SVZ相关GBM的特征表现进行分析。结果116例患者中,MRI SVZ受累组87例(75%),SVZ未受累组29例(25%)。MRI中存在SVZ受累的GBM患者表现出了更低的MGMT启动子甲基化比例(P=0.003)和更大的肿瘤最大径(P<0.001)。SVZ受累组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OS)及无进展生存期(PFS)为12个月和7个月,而未受累组的中位OS及PFS为25个月和17个月(P<0.001)。不同SVZ受累部位患者OS(P=0.229)及PFS(P=0.808)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MRI SVZ受累患者表现出了更差的OS(HR=2.509,95%CI 1.368~4.602,P=0.003)和PFS(HR=4.082,95%CI 2.245~7.422,P<0.001)。结论SVZ相关的GBM患者表现出了较低的MGMT启动子甲基化率和更大的肿瘤侵袭范围。MRI SVZ受累是一项影响IDH野生型GBM患者OS及PFS的独立危险因素。
-
-
叶鑫;
边维;
李梦一;
孙臣友
-
-
摘要:
位于侧脑室(LV)的室管膜下区(SVZ)是成体神经干细胞(NSCs)的最大发生区,室管膜细胞紧邻SVZ具有NSCs属性。Rbpj是Notch信号通路中的关键靶点,但Notch信号通路如何影响成体CD133^(+)室管膜细胞的增殖和分化目前并不清楚。通过原代培养的胚胎室管膜细胞和2~3月龄成体Rbpj基因敲除小鼠,分析在干扰或敲除掉CD133^(+)室管膜细胞中的Rbpj基因后其增殖和分化发生的变化。结果发现,无论是细胞还是动物水平,当干扰或敲除掉Rbpj基因后,幼期/早期神经前体细胞和成熟神经元的数目均明显增加,该时段细胞也出现明显增殖。
-
-
乐利明;
荔志云;
周杰;
李贺;
耿毛毛;
梁松林;
孙启皓
-
-
摘要:
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GBM)是成人神经上皮性肿瘤中恶性程度最高、最具侵袭性、预后最差的肿瘤[1],中位生存期仅12~18.5个月[2]。脑胶质瘤的细胞来源仍众说纷纭,星形胶质细胞、神经干细胞和少突胶质前体细胞等均有可能是胶质瘤的起源细胞[3]。研究表明,高级别胶质瘤更有可能起源于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NSCs)[4]。
-
-
李想;
王建平;
鲁争芳;
张帝;
满江;
刘畅;
张震
-
-
摘要:
目的 探讨亚硝酸钠对脑梗死后周细胞及室管膜下区神经发生的影响.方法 采用线栓法制备小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采用随机数表法将66只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溶剂组,脑梗死+溶剂组,脑梗死+亚硝酸钠组.脑梗死后第3天测定小鼠脑含水量及缺血周围区PDGFRβ+周细胞的数量,脑梗死后第7天采用免疫荧光测定BrdU+/DCX+神经母细胞,脑梗死后第1、3和7天采用五分法评估小鼠神经功能缺损.结果 脑梗死后第3天,与假手术+溶剂组相比,脑梗死+溶剂组小鼠脑含水量明显增多,缺血周围区PDGFRβ+细胞数明显减少(P0.05);但在第7天,脑梗死+亚硝酸钠组小鼠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脑梗死+溶剂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 亚硝酸钠可促进脑梗死后周细胞的存活和室管膜下区神经发生.
-
-
-
-
满江;
王建平;
崔可飞;
付晓杰;
张帝;
鲁争芳;
高宇峰
-
-
摘要:
目的 探讨多奈哌齐(胆碱酯酶抑制剂)对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大鼠室管膜下区(subventricular zone,SVZ)神经发生相关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IGF-1)的影响.方法 将雄性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溶剂组、2VO+溶剂组、2VO+多奈哌齐组3组.用永久性结扎大鼠双侧颈总动脉法(two-vessel occlusion,2VO)制造VD模型.用Morris水迷宫系统对各组大鼠进行学习记忆能力行为学测试.采用5-溴-2-脱氧尿嘧啶核苷(5-bromo-2-deoxyuri-dine,BrdU)标记增殖细胞,Nestin标记神经干细胞,免疫荧光观察各组大鼠SVZ内nestin+/BrdU+细胞的数量.Western blot分析各组大鼠SVZ中VEGF和IGF-1蛋白表达量的变化.结果 2VO+溶剂组大鼠水迷宫表现明显比另两组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5 d,2VO+多奈哌齐组大鼠SVZ中nestin+/BrdU+细胞数,及VEGF和IGF-1蛋白表达量较2VO+溶剂组显著增多(P<0.05).结论 我们认为多奈哌齐对VD大鼠SVZ神经发生相关因子VEGF和IGF-1表达量有显著上调作用,并部分通过提高VEGF和IGF-1表达量促进VD后SVZ神经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