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制
官制的相关文献在1956年到2022年内共计683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中国政治、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61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20篇;相关期刊405种,包括中国行政管理、江汉论坛、社会科学辑刊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北京师范大学“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学术研讨会、中国文字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等;官制的相关文献由636位作者贡献,包括郭俊然、王小红、张国刚等。
官制
-研究学者
- 郭俊然
- 王小红
- 张国刚
- 谭黎明
- 任飞
- 徐君慧
- 杨迎
- 江连山
- 龚延明
- 亓爱杰
- 卫文选
- 朱贤枚
- 李少波
- 杨志玖
- 树帜
- 王凤芹
- 许大龄
- 雪珥
- 马润林
- 高福顺1
- 黄昱
- 刘利彪
- 周清澍
- 杜成安
- 樊波成
- 段宏庆
- 王钟翰
- 钱宁峰
- 何娟
- 刘兴全
- 刘娇
- 刘文明
- 刘根菊
- 刘珈利
- 刘迎胜
- 刘雅君
- 吴凤霞
- 吴小亮
- 姚国旺
- 孙大坤
- 左步青
- 左言东
- 张明
- 张琦翔
- 徐桁
- 押沙龙
- 朱瑞熙
- 李娜
- 李秀娟
- 李蔚
-
-
-
朱永清
-
-
摘要:
宋代祠禄制度的学术史脉络共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前是雏形期,以赵翼的《宋祠禄之制》札记为范例,具有篇幅短小、内容零碎、结构松散的特征。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是塑形期,以梁天锡的《宋代祠禄制度考实》专书为典型,具有侧重史学、偏好制度、倾向北宋的特征。21世纪2000年至2010年是变形期,以侯体健的《祠禄官制与南宋士人》等系列论著为代表,具有侧重文学、偏好人事、倾向南宋的特征。总体而言,学界对祠禄制度的研究业已取得诸多成就,其不足之处尚待后人多加弥补。
-
-
刘梦依
-
-
摘要:
“武猛中郎将”诸印散见于各印谱中,以往对其专门的研究,多囿于相关考释、传世文献的匮乏。本文将“武猛中郎将”诸印置于汉至晋时印章的发展过程中,对不同印谱中各印章逐一剖释、对比分析,兼论及“武猛中郎将”官制、印章文字、印纽、年代、篆刻艺术等问题,力求考证其真实性。
-
-
李航
-
-
摘要:
编制最早用于指代政府人员的定员出现在清末。更远的古代虽然并没有明确机构编制工作的概念,但却有相应的官制来对应现代意义上的编制工作。有学者将“官制”定义为“关于国家机关的建制、执掌,官吏的设置及其考选、管理的制度”。官制是否健全,能否及时变动以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直接影响着国家政权是否稳定以及行政效率的高低,因而从古至今,备受关注。据《左传·昭公十七年》记载,早在三皇五帝时期就已开始设官分职。
-
-
张又天
-
-
摘要:
金朝宰执官员在担任本官之外,仍兼任其他官职.从金建国之初的特殊宰执——诸勃极烈到后来正式的尚书省宰执,都是掌握金朝国家最高权力的官员集团,金朝宰执通过兼任其他官职来扩大其权力范围.金朝宰执官员的兼官类型可具体分为常规兼官和特殊兼官两种.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在建国之初率先给诸勃极烈授予军事性兼官.此后,宰执官员兼官成为制度被继承下来,并在整个金源一朝盛行,对金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军事产生了重要影响.
-
-
吴元丰
-
-
摘要:
清入关定都北京建立起全国性政权后,经过百余年时间的不懈努力,最终统一了新疆天山南北,为了巩固统一和加强统治,乾隆二十七年(1762)设立伊犁将军,通过军府制治理新疆.伊犁将军作为新疆的军政首领,其职责十分重要,清廷也很重视伊犁将军的选拔任用,一般都从京城部院及八旗选派满洲或蒙古大员任职.他们在办理公务过程中按规定多以满文书写奏折,向皇帝请示和汇报问题,所以形成了一定数量的满文奏折.这些历任伊犁将军的满文奏折,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是第一手原始史料,具有其他文献资料无法替代的学术研究价值.
-
-
王連龍
-
-
摘要:
唐代高句麗移民墓誌《高乙德墓誌》中關於"執垧事""司府大夫""評臺"等中央職事官,"南蘇道史""貴端道史""海谷府都督""遼府都督"等地方職事官,以及"小兄""大兄""太相""對盧"等階官的記載,爲高句麗官制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史實依據.其一,這些未見載於傳世文獻的高句麗職事官,可以填補史闕,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其二,墓誌中出現的中央及地方職事官與階官相互匹配,揭示出高句麗後期存在比較成熟的官制體系.其三,不同等級的地方官與"諸小城""諸城""大城"等城邑形成比定,對於高句麗政治制度及相關問題的深入研究,具有方法論上的積極意義.
-
-
黄桢
-
-
摘要:
制度知识是政治体制有序运转的重要保障.经长期积累,制度知识的体系至汉末已相当繁密.在汉魏之际与两晋之际的两次大规模战乱中,官制礼仪知识因文献、实物的损毁而破败流失,面临传承断绝的危机.后续的制度恢复步履维艰,仅依靠个别精于制度之学的官僚勉强开展.制度知识历经动荡而未完全散亡,离不开士人家学的支撑.颍川荀氏、北地傅氏、河东裴氏、琅邪王氏等魏晋高门均重视官制礼仪的传习,这项知识特长也成为维持家族威望的助力.
-
-
孙大坤
-
-
摘要:
斡鲁朵官分为北面宫官和南面宫官两个系统,最高长官分别是契丹行宫都部署和汉人行宫都部署,二者之下各设副贰官与僚佐官,分别管辖契丹与汉人事务。各个斡鲁朵由某宫契丹都部署和汉人渤海都部署共同执掌。斡鲁朵内游牧人口的管理体系与部族基本相同,为斡鲁朵-石烈-抹里三级。斡鲁朵对农业人口通过各级提辖司进行管理。辽代斡鲁朵官属于职,其品秩高下是由任职者所带官来确定的。大体而言,契丹行宫都部署和汉人行宫都部署带尚书左仆射衔,某宫契丹都部署与某宫汉人都部署在品级上与节度使相当但地位略高。斡鲁朵官制遵循辽朝南北面官分立的原则,是辽朝政治体制的一个缩影。而斡鲁朵官制中弥合农耕区和游牧区的努力,也证明了斡鲁朵乃是辽朝将草原区与农耕区维系在同一政权之内的重要纽带。
-
-
孙大坤
-
-
摘要:
斡鲁朵官分为北面宫官和南面宫官两个系统,最高长官分别是契丹行宫都部署和汉人行宫都部署,二者之下各设副贰官与僚佐官,分别管辖契丹与汉人事务.各个斡鲁朵由某宫契丹都部署和汉人渤海都部署共同执掌.斡鲁朵内游牧人口的管理体系与部族基本相同,为斡鲁朵—石烈—抹里三级.斡鲁朵对农业人口通过各级提辖司进行管理.辽代斡鲁朵官属于职,其品秩高下是由任职者所带官来确定的.大体而言,契丹行宫都部署和汉人行宫都部署带尚书左仆射衔,某宫契丹都部署与某宫汉人都部署在品级上与节度使相当但地位略高.斡鲁朵官制遵循辽朝南北面官分立的原则,是辽朝政治体制的一个缩影.而斡鲁朵官制中弥合农耕区和游牧区的努力,也证明了斡鲁朵乃是辽朝将草原区与农耕区维系在同一政权之内的重要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