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孔学

孔学

孔学的相关文献在1959年到2022年内共计187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2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165420篇;相关期刊149种,包括管子学刊、瞭望、江海学刊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2006年儒学全球论坛暨孟子思想的当代价值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成立庆典暨“孔子与当代”国际学术研讨会、纪念孔子诞生255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孔学的相关文献由164位作者贡献,包括魏义霞、林存光、雨石等。

孔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2 占比:0.11%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65420 占比:99.89%

总计:165607篇

孔学—发文趋势图

孔学

-研究学者

  • 魏义霞
  • 林存光
  • 雨石
  • 尚乐林
  • 李桂民
  • 乐朋
  • 吴天明
  • 周立升
  • 苏渊雷
  • 蔡尚思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吴天明
    • 摘要: 阶级社会的治国之道,孔子认为只有两种:一是夏商周六君子的治国之道,聪明智慧,公道公平,利人利己,君子获取私利的方式和尺度均符合公认的礼义准则,故其人为“知(智)者”,其行为“利仁”,其德为“大德”。二是春秋君子的治国之道,客观上或许利国利民,但主观上本质上均极其自私自利,愚蠢虚伪,主要表现有四:或醉心于小名声小成绩小长处,或仅仅忠于职守,或恪守礼仪而不知大义,或仅仅修身齐家洁身自爱,故其人为“君子而不仁者”,其行为“强仁”,其德为“小德”。“大德”方为万世不变的治国之道,“小德”虽可迷惑自己和他人,却不可能真正治理国家,造福苍生。以最近几千年中国治国实践而论,孔子所论不虚。
    • 袁芳林
    • 摘要: 欧阳竟无的孔学研究主要包括两项工作:一是通过重建道统确立"真孔学"的精神,为儒学在近代中国历史中的价值进行有力辩护;二是重新结集《论语》《孟子》等经典,梳理为学路径,阐明《中庸》中的孔学主旨.欧阳竟无以佛学融摄孔学,特别注重发挥"素隐"一词,从而形成了他关于孔学的独特见解.
    • 杨世文; 王雯雯
    • 摘要: 因应清季"古今中西"之争的核心议题,戊戌之后廖平放弃"今古学"之辨,转而会通今古、融合中西,创立"小大学"和"天人学",建构孔经哲学思想体系.因儒家经典中可资取材者不足,廖平将眼光投向诸子学,其中最为他所注意的是道家学说.廖平将诸子收归孔门,以孔学兼包百家,否定孔子问礼老聃之事,重塑孔老关系,从学脉上强化孔子的至圣地位.他认为孔子之后儒家虽有传经之功,但道家更深契于孔学微言.儒家为小统之学,道家为大统之学,就施诸当世而言,后者更具现实效力.他还视《庄》《列》之语为孔经"天学"的师说,看似荒唐之辞,实则内蕴了孔学失传千载的"俟后"之义.作为晚清今文经学大师,廖平的学说有着明显的时代印记和个人特色,对其"抑儒扬道"说的解读,可探赜廖氏经学思想的独到价值.
    • 彭祝斌; 肖雨璇
    • 摘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及中国传统文化,并表达了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尊重和推崇.作为对中国传统文化及东方文化产生深远影响的孔学,其基本原则和特征在当下亦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和文化价值.特别是由于在孔子解答治理原则、治理途径和治理主体等政治学的基本问题时,或是提出了"德政"等新的道德概念,或是对"孝悌""君子"等原有的道德范畴进行新的阐释,因而不仅对现实政治生活的需要作出了积极回应,而且使自己在治道、学问及人格等方面亦取得了丰硕成果.
    • 赵鑫; 郑子威
    • 摘要: 人们谈起新文化运动与儒家的关系,很多人第一反应想到的就是“打倒孔家店”。而《新青年》杂志作为新文化运动的舆论阵地,在其中发表文章的作者无一不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但是细细品味他们发表的文章,这其中对孔学的态度,也不全是暴风骤雨式的砍杀,也不乏有站在历史进程的角度,表达出对孔子及其儒学思想的“温柔”一面。
    • 吴天明
    • 摘要: 中国近现代学者均视孔子为哲学家,孔学为哲学.孔子继承发展了六代之学、六艺之学,从而创造了仁学和礼学的理论,这是六代之学、六艺之学、孔子之学的理论体系,也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思想文化的理论核心,对后世的国家治理乃至几乎所有人文社会科学的影响都无比重大而深远.孔子生活在前哲学时代,战国中晚期开始进入哲学时代,虽然后世中国哲学理论大都发端于孔子和孔学,但孔子本质上只是国家治理的思想家、政治家,孔学本质上只是国家治理的政治学即国学.马一浮先生称"六艺即国学",但六艺只是春秋晚期国学的外延,而国学外延几千年来因时空环境变化而常有变化,但国学的国家治理的理论内涵、仁学和礼学的理论体系,却从未改变,也不会改变.
    • 冯茜
    • 摘要: 汉唐礼学以经典的文本解释为核心,在三《礼》经典的解释史上具有奠基意义。今人研习礼经,虽以郑注唐疏为阶梯,却大多疏离了“经典”作为礼学乃至教化之核心所依赖的基本信念。汉唐人认为“礼”的成立是基于圣人的制作,圣人制礼的成果以“经书”的形式呈现,经书也因此具有圣人成文规范的权威地位。
    • 魏义霞
    • 摘要: 与其他近代哲学家相比,康有为对汉唐哲学关注较多.在对汉唐哲学的审视和探究中,康有为热切关注孔学与汉唐哲学的关系.通过对孔子、孟子和荀子思想在汉唐传播状况的透视,他既再现了孔学在后世的传承,又表达了对汉唐哲学的不满.这就是说,康有为对孔学与汉唐哲学关系的论述流露出双重动机和矛盾心理——既想借助孔学在西汉的独尊证明孔教是中国的国教,又想借助孟子与荀子的内部争教以及老子、墨子等的外部争教证明汉唐哲学背离了孔子大道.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