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语文教育观
大语文教育观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1年内共计178篇,主要集中在教育、汉语、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8篇、专利文献113177篇;相关期刊141种,包括商情、中国校外教育(美术)、四川教育等;
大语文教育观的相关文献由184位作者贡献,包括于亚新、卢绍祥、王向东等。
大语文教育观—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13177篇
占比:99.84%
总计:113355篇
大语文教育观
-研究学者
- 于亚新
- 卢绍祥
- 王向东
- 王松霞
- 金海侠
- 陈正刚
- 顾钨荣
- 丁丽华1
- 丁培中
- 丛珍
- 付丽伟
- 付红昌
- 仲晓萍
- 任庆海
- 余晓军
- 倪三好
- 关继周
- 刘付营
- 刘付营1
- 刘国辉
- 刘福星
- 刘辉璧
- 刘银玲
- 包静斐
- 占妃桂
- 卢体龙
- 厉亚平1
- 史德文
- 叶国品
- 叶少平
- 吕静华
- 吴一爽
- 吴国南
- 吴燕茹
- 周国新
- 咸高军
- 唐美逢
- 唐英
- 姚世灿
- 姚立群
- 娄彩凤
- 娄新强
- 孙晋芳
- 孙金山
- 孟佳薇
- 孟纪军
- 孟芳
- 尤东煜
- 展莲蓉
- 应文杰
-
-
胡云开
-
-
摘要:
传统语文教学课堂主要向学生传授相关知识,以课堂为中心,根据学生知识积累情况判定学生的学习效果.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能促进语文教学与生活积极的联动.研究大语文教育观视域下的语文教学艺术,完善语文教学结构,凸显语文教学的艺术性和科学性,助力语文教学迈上新的台阶.
-
-
王梓霖;
曹春梅(策划)
-
-
摘要:
"理想的语文课堂传递的是素养、是能力、是理念,能够丰盈学生的生命。"本科毕业后就入职于天津市南开中学的王蕊已扎根教育一线20余载。从天津市南开中学到南开中学滨海生态城学校(以下简称"滨海南开学校"),王蕊以生为本,推广"公能文新"大语文教育观,以活动课堂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引领无数学子走入理想院校。
-
-
臧桂伶
-
-
摘要:
一直以来,学者十分注重对语文教育作用以及目标的分析,国内学者也提出了许多的争议以及不同意见.在长达十多年的教育改革中,语文教学仍然不过关.学者提出了各自的意见,并且明确强调了语文教学所存在的困惑.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偏低,出现了教学进度慢、教学水平差、教学资源过度浪费等问题.有的教师对这一现状的认知不够深刻,还没有树立良好的大语文教育观.语文教学基本模式的构建工作更是无从谈起,这一点直接阻碍了教学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
-
邱亿
-
-
摘要:
本文分析大语文教育观下本土文化融入中职语文教学的必要性,论述具体的融入策略:语文教学渗透本土文化资源,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与本土生活文化相融合,提高学生语文应用能力;语文教学与本土德育文化相融合,提高学生思想品德修养;语文教学引入本土美学资源,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
-
-
李荣
-
-
摘要: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出“生活即教育”,即在生活中进行教育,教育应以生活为中心,生活是教育的本源。新课程强调“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将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古今中外大教育家有关于“生活即教育”的论述,而今“语文教学生活化”就是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让语文走进生活,让生活走向语文,不断挖掘教材、社会、家庭中的生活资源,构建生活化的学习方式,拉近语文教学和学生生活的距离。
-
-
孟佳薇
-
-
摘要:
基于"大语文教学观"及吸取前人经验,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发研究,从实践中摸索前行,通过拓展语文教学空间、丰富语文教学内容,更新语文教学方法等形式探索"大语文之路",其中自主开发的"语文主题活动课"育人效果显著,值得进一步探究和实践,以期完善该课程,供各位专家及教师参考和探讨.
-
-
丁丽华1
-
-
摘要:
议论文写作要求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看法,需要具备一定的语言素材积累,具备逻辑思辨能力。所以要提高议论文的写作能力,最关键的还是要结合生活,在生活中寻找素材,在生活中锻炼思辨能力。著名特级教师张孝纯先生提出了“大语文教育观”这种思想主张语文教育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与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并把教语文同教做人有机结合起来。
-
-
-
厉亚平1
-
-
摘要:
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呼唤中职语文教师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只有先进的大语文教育观,才能帮助中职语文教学走出困境,给学生一片飞翔的蓝天。我通过实际的教学体验,体会到了大语文教育观在中职语文教学改革方面的举足轻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