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多组分反应

多组分反应

多组分反应的相关文献在2003年到2022年内共计194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化学工业、力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0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191961篇;相关期刊61种,包括扬州职业大学学报、江苏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广东化工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2012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多相流学术年会、第九届全国农药交流会、第八届全国新农药创制学术交流会等;多组分反应的相关文献由619位作者贡献,包括宋志国、王敏、颜朝国等。

多组分反应—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0 占比:0.08%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91961 占比:99.91%

总计:192125篇

多组分反应—发文趋势图

多组分反应

-研究学者

  • 宋志国
  • 王敏
  • 颜朝国
  • 刘云云
  • 吕成伟
  • 孙啸虎
  • 孙晶
  • 徐润生
  • 朱安莲
  • 李凌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理想; 冯菊红; 张朵朵; 陈雅婷; 盛余豪; 汪涛; 胡学雷
    • 摘要: 基于二氧化硅包覆的四氧化三铁磁性纳米颗粒,合成了一种新型的磺酸-磷钨酸型双杂化催化剂,通过FTIR、XRD、SEM等对其进行表征,将该催化剂用于催化二氢吡喃并[2,3-c]吡唑类化合物的多组分合成,并优化了合成条件。结果表明,该催化剂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在乙醇-水(1∶1,体积比)为反应溶剂、反应温度为50°C、催化剂用量为50 mg、反应时间为20 min的最佳条件下,6-氨基-4-苯基-3-甲基-2,4-二氢吡喃并[2,3-c]吡唑-5-腈收率可达92%。此外,该催化剂重复使用6次后,催化活性并没有明显损失。
    • 文巍; 李朝星; 叶芳秀; 李静烽; 郭其祥
    • 摘要: “对映异构”是有机化学中的基本概念,也是本科有机化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现有有机化学实验教材中关于对映体合成的实验极其有限,通过不对称催化来实现对映体合成的教学案例尤其少见。本文拟将文献报道的手性布朗斯特酸催化合成α-氨基酮的三组分不对称还原胺化反应开发为教学实验,通过同小组学生使用手性构型不同、取代基不同的催化剂来催化该反应,探究催化剂结构对对映选择性控制结果的影响,并引入核磁共振、比旋光度测定、手性高效液相色谱等分析技术,应用于所合成的手性化合物的结构鉴定、构型判断和对映体过量的测定。这是将现在常规的两组分、非手性合成教学实验升级到多组分、手性合成教学实验的新举措。结果表明,该实验重复性好、时长合适,同时兼具复杂性、探究性和创新性。它的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复杂化学反应操作、理解复杂化学反应历程、分析立体选择性控制影响因素以及培养学生进行创新性实验研究的能力。
    • 闫宇辰; 张雅姗; 陶香敏; 李文文; 刘轩滔; 朱晓彤
    • 摘要: 目的 用一种绿色、简便和高效的方法构建嘧啶-2-酮类骨架分子,为此类分子的抗肿瘤活性研究提供物质基础。方法 以7-氟吲哚啉-2,3-二酮、尿素、4,4,4-三氟-1-(噻吩-2-基)丁烷-1,3-二酮为原料,对甲基苯磺酸为催化剂,无溶剂条件下经Biginelli反应多组分一锅法合成目标化合物。核磁共振谱、红外光谱、高分辨质谱和X射线单晶衍射确证目标分子的结构。结果 在无溶剂条件下,通过Biginelli反应,以92%分离收率制备得到7-氟-6′-羟基-5′-(噻吩-2-羰基)-6′-(三氟甲基)-5′,6′-二氢-1′H-螺环[吲哚-3,4′-嘧啶]-2,2′(3′H)-二酮杂环化合物,产物结构经核磁共振谱、红外光谱和高分辨质谱表征,并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进一步确证产物结构。该产物的晶体结构属正交晶系,P2_(1)/n空间群,晶胞参数:a=18.691?,b=6.052?,c=20.084?,α=90.00°,β=108.8570(10)°,γ=90.00°。全矩阵最小二乘法修正的原子参数显示,最终的偏离因子R=0.3967,wR_(2)=0.8133。结论 通过无溶剂Biginelli反应一锅法成功构建嘧啶-2-酮骨架分子,方法绿色环保,后处理仅需重结晶即可获得纯品。
    • 朱陈浩; 苏梦洋; 宗斯轶; 王慧彦
    • 摘要: 用3-乙酰基香豆素与Vilsmeier试剂反应得到具有共轭结构且含有活泼醛基的3-(3-香豆素基)丙烯醛,考察了原料配比和反应温度对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3-乙酰基香豆素用量为4 mmol,三氯氧磷(POCl_(3))用量为1.6 mL,DMF用量8 mL,在60°C时产率最高。将合成的香豆素丙烯醛用于多组分反应中,构建了既含有香豆素环又含有吡啶/吡喃结构的7个双杂环化合物。对目标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红外、核磁、高分辨质谱表征,并对化合物Ⅱa进行了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
    • 向皞月; 董昊翔; 刘晓华; 陈伟奋; 陈凯; 阳华
    • 摘要: 以丙酮酸、苯甲醛和苯胺为原料,乙醇为溶剂,通过“三组分一锅法”在温和条件下制备喹啉类化合物辛可芬。在文献基础上对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以适合本科生实验的开设。根据反应体系中各物质pKa和溶解性的差异,经简单萃取操作,即可得到纯度较高的产物,并通过核磁共振波谱及红外光谱对所得产物进行了结构表征。本实验具有原料廉价易得、操作简单、产率高、溶剂体系环境友好等优点,可作为本科三年级综合化学实验进行开展。本实验的开展有助于帮助学生熟悉喹啉环的合成方法,初步掌握化合物分离提纯和结构表征技术,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以及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 李若璞; 徐一泽; 王政林; 徐大振
    • 摘要: 为了适应新时代实验教学的发展要求,本实验将“离子液体”和“多组分反应”两个概念引入到本科实验教学中,通过离子液体催化的两个多组分串联反应合成两类重要的4H-吡喃类化合物。该实验反应条件温和、现象明显,稳定性和重现性好,催化体系廉价、循环套用5次催化活性没有明显的降低,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绿色化学理念。另外,该实验可根据实验教学要求拆分成多个实验,很适合作为新的课题引入到大学本科实验教学中。
    • 汪露; 戚朝荣; 熊文芳; 江焕峰
    • 摘要: 二氧化碳是主要的温室气体,也是地球上储量最丰富、廉价易得的碳一资源,具有无毒、不燃和可循环使用等优点.发展将二氧化碳转化为各种高附加值化学品的新方法、新策略,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但由于其化学性质稳定,实现二氧化碳在温和条件下的活化仍然具有极大挑战性.氨基甲酸酯是许多具有生物活性的天然产物和药物的重要骨架,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合成中间体,在有机合成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传统的氨基甲酸酯合成方法以光气或异氰酸酯类化合物为原料,但由于光气或异氰酸酯类化合物毒性高,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威胁人类的身体健康,所以使用受到极大限制.过去几十年,人们相继开发出一些非光气合成氨基甲酸酯的方法,如硝基芳烃的还原羰基化、胺的氧化羰基化、Hofmann和Curtius重排反应等,但这些方法存在反应条件苛刻、底物适用性不广等问题.因此,发展更加高效绿色的氨基甲酸酯合成新方法十分必要.而利用二氧化碳替代光气来合成氨基甲酸酯化合物无疑具有很多优势,因此受到各国化学家的广泛关注.近十年来,二氧化碳化学转化为氨基甲酸酯的研究取得很多新进展,其中通过多组分策略构建氨基甲酸酯化合物的研究格引人关注.利用二氧化碳非常容易和有机胺作用形成具有亲核性的氨基甲酸根阴离子这一性质,人们发展出一系列新的构建氨基甲酸酯(包括环状和非环状氨基甲酸酯)的多组分反应.合成非环状氨基甲酸酯策略包括亲核试剂与亲电试剂的偶联反应、亲核试剂与亲核试剂的氧化偶联反应、不饱和烃的双功能化反应以及碳氢键的功能化反应等;而成环状氨基甲酸酯的策略包括原位生成不饱和胺的羰化环化反应和不饱和胺的羰化环化双功能化反应.本论文根据氨基甲酸酯的种类和合成策略对该领域近十年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分析了目前利用二氧化碳合成氨基甲酸酯领域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包括新催化体系的研发、新反应策略以及手性氨基甲酸酯分子的构建等,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 相艳; 朱爽; 石坷鑫; 李想; 朱松磊; 王静
    • 摘要: 采用多组分反应方法,以对氯苯甲醛、丙二腈和取代3-氰乙酰基吲哚三组分为原料,在微波条件下简便快速合成2-氨基-3,5-二氰基-4-(对氯苯基)-6-(取代吲哚基)吡喃化合物。产物结构通过熔点、红外、核磁共振谱和高分辨质谱等方法进行了表征,并进一步通过培养单晶,以及X-ray单晶衍射确认了产物的构型。产物单晶衍射结果表明:该晶体属于三斜晶系,空间群P-1,分子晶体结构中,新构建的吡喃环几乎为平面构型,其与相连的取代吲哚环二面角为42.731(7)°;吡喃环与相连的芳环接近垂直构型,其二面角为88.272 (9)°。
    • 陈嘉文; 孟庆洁; 翁小乐; 吴忠标
    • 摘要: 为实现工业有机废气的高效净化,探索了多组分VOCs催化燃烧过程的反应机制及催化剂构-效关系,整理了多组分VOCs催化燃烧的研究进展,总结了不同组分VOCs在催化剂上的“混合反应”特征,分析了影响其催化反应过程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多组分VOCs催化剂的设计思路,展望了多组分VOCs催化控制的研究方向。分析表明:多组分VOCs间的“混合效应”受VOCs的性质、催化剂的性质、反应温度、反应产物等因素的影响,通常表现为单向干扰、相互干扰及相互独立3种形式,通过VOCs分子间(或其与活性氧物种间)的竞争吸附、加速产物脱附等过程显著影响多组分VOCs的催化燃烧反应行为。
    • 李晓堂; 张占辉
    • 摘要: 利用多组分反应合成结构复杂多样的杂环化合物,在有机合成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研究价值.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多组分反应在五元杂环、六元杂环、多元杂环合成中的研究进展,同时对杂环化合物的绿色合成方法做出展望.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