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外生菌根

外生菌根

外生菌根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291篇,主要集中在林业、植物学、园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3篇、会议论文12篇、专利文献1540篇;相关期刊112种,包括菌物学报、生态学报、微生物学报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福建省科协第十四届学术年会分会暨2014年福建省食用菌学会学术年会 、第十一届全国森林培育学术研讨会、第二届全国食用菌中青年专家学术交流会等;外生菌根的相关文献由645位作者贡献,包括吴小芹、闫伟、丁贵杰等。

外生菌根—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13 占比:12.07%

会议论文>

论文:12 占比:0.68%

专利文献>

论文:1540 占比:87.25%

总计:1765篇

外生菌根—发文趋势图

外生菌根

-研究学者

  • 吴小芹
  • 闫伟
  • 丁贵杰
  • 叶建仁
  • 陈应龙
  • 黄建国
  • 弓明钦
  • 张家春
  • 张珍明
  • 沙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文华; 杨佳绒; 刘雅静; 朱志成; 戴冬; 刘宇
    • 摘要: 为探究亚热带森林的双菌根侵染特征和机制,以浙江凤阳山-百山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5 hm;亚热带森林动态监测样地为研究对象,对样地内的38个树种共181棵木本植物进行了根系采样,观察根系的菌根真菌侵染状态,分析双菌根的侵染特征。结果表明,在检测的38个树种中,6个为双菌根树种,29个树种为丛枝菌根(AM)树种,3个为外生菌根(EcM)树种。双菌根树种集中在壳斗科(Fagaceae)和松科(Pinaceae)上,包括短尾柯(Lithocarpus brevicaudatus)、硬壳柯(Lithocarpus hancei)、甜槠(Castanopsis eyrei)、巴东栎(Quercus engleriana)、光叶水青冈(Fagus lucida)和黄山松(Pinus taiwanensis)。在这6个树种中,发生双菌根侵染的个体的胸径显著小于未发生双菌根侵染个体。对双菌根侵染树种来说,根系中的Ec M真菌侵染和AM真菌侵染呈现负相关关系,并且Ec M真菌侵染率与个体的胸径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AM真菌侵染率随着个体胸径的增大而不断降低。综上,在以往鉴定为Ec M真菌侵染的树种上更可能出现AM真菌侵染,从而表现出双菌根侵染,且双菌根侵染主要出现在幼树个体上。随着个体的生长,Ec M真菌侵染逐渐增强,AM真菌侵染逐渐减弱。
    • 姜永孟; 张世良; 吕茂奎; 熊小玲; 李佳玉; 曹安妮; 谢锦升
    • 摘要: 马尾松作为南方红壤侵蚀区植被恢复重要的先锋树种,其与外生菌根之间的共生关系是马尾松应对环境胁迫的重要环节,但外生菌根真菌如何影响马尾松林土壤碳和养分循环尚不清楚。本研究以红壤侵蚀区恢复18年的马尾松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壕沟法设置对照和隔离菌根处理,研究了外生菌根对土壤碳、氮有效性和碳氮磷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去除菌根显著降低了土壤NH_(4)^(+)含量(P<0.05),显著提高了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和NO_(3)^(-)含量(P<0.05);去除菌根后酸性磷酸酶活性显著提高了31.7%,而β-葡萄糖苷酶活性、β-N-乙酰氨基葡萄苷酶以及纤维素水解酶活性分别显著下降35.5%、49.0%、43.5%。上述结果表明去除外生菌根会减缓碳的循环、增加土壤氮的损失风险、加剧土壤微生物和植被对磷的需求。因此,红壤侵蚀区马尾松林外生菌根真菌发挥着加速有机质循环、提高养分保持和供给的作用,对侵蚀退化地土壤养分及关键酶活性具有重要的影响。
    • 李敏; 赵熙州; 王好运; 卢中科; 丁贵杰
    • 摘要: 【目的】探究干旱胁迫下接种不同外生菌根真菌对马尾松幼苗根系生长、形态、根系分泌物及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为阐明不同外生菌根菌促生抗逆的策略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棚内盆栽试验,分析正常浇水和干旱胁迫条件下,接种橙黄硬皮马勃(Sc)、琥珀乳牛肝菌(Sp)和未接菌(CK)马尾松幼苗的地上和地下生长、根系分泌物及根际土壤酶活性差异。【结果】1)干旱胁迫抑制马尾松生长和根系活力,但接种Sc和Sp均能促进马尾松幼苗生长、生物量积累和根系活力,改善根系形态,以接种Sc效果更佳。2)在根系分泌物中共检测出酸类、酮类、萜类、酯类、醇类和醛类6大类有机物质,共28种化合物。分泌物组成和相对含量受接菌和干旱胁迫调控,其中,接种Sc和Sp分别使分泌物种类增加和降低;无论是否接菌,分泌物种类均在干旱胁迫下增加;各类分泌物相对含量对干旱和接菌处理响应明显且存在差异,变化幅度和方向与分泌物种类有关;接种菌根菌能改变干旱胁迫下各类分泌物相对含量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抑制萜类相对含量、增加醛类相对含量,同时,酸类物质相对含量下降程度更大。菌根菌对同一组分不同化合物相对含量也有显著影响。3)马尾松幼苗接种Sp后通过提高根际土壤脲酶和蔗糖酶促进植物生长,抵御干旱胁迫;接种Sc后通过维持较高的酸性磷酸酶和脲酶活性抵御干旱胁迫。【结论】马尾松幼苗接种Sp和Sc通过改善根系形态、提高根系活力和维持较高的土壤酶活性等方式促进生长和缓解干旱胁迫,以接种Sc缓解干旱胁迫的效果最佳。不同菌根菌接种处理后根系性状及其在干旱胁迫下的变化复杂且存在差异。
    • 涂晶晶; 吴峰; 孙学广; 王好运; 石长双
    • 摘要: 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当年生幼苗中会出现全初生叶和全次生针叶两种变异类型,它们的根系生长以及外生菌根(ectomycorrhiza,ECM)真菌群落是否也表现出差异,截止目前尚不明晰.本研究以马尾松全初生叶及全次生针叶幼苗类型为材料,采集幼苗根系,利用万深LA-S植物根系分析系统测定根系形态,采用TTC法测定根系活力,利用lonS5TMXL平台对根系真菌DNA扩增子区进行高通量测序,探析马尾松幼苗变异类型与根系构型及ECM真菌群落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两种类型幼苗的根系构型存在显著差异,全次生针叶幼苗的根系总长度、表面积、体积、分叉数以及根系活力等参数比全初生叶幼苗的高16%-44%.测序所得ECM真菌序列可划分为44个OTUs,隶属2门5纲9目13科15属.ECM真菌群落组成上,小球孢盘菌属Sphaerosporella为马尾松两种类型幼苗共有优势属,其在全初生叶幼苗ECM真菌中占比达95.59%,但在全次生针叶幼苗ECM真菌中仅占60.43%,同时全次生针叶幼苗ECM真菌中须腹菌属Rhizopogon也占有较高比例,为16.43%.ECM真菌群落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马尾松全次生针叶幼苗中Shannon多样性指数、Chao 1与Ace丰富度指数均显著高于全初生叶幼苗.
    • 朱姝蕊; 冀瑞卿; 李玉
    • 摘要: 于室内在板栗植株上接种点柄黏盖牛肝菌菌剂而形成外生菌根,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形成的外生菌根进行鉴定,并对其形态结构进行详细描述.板栗的菌根系统多样,有简单不分枝、羽状分枝、珊瑚状分枝3种状态.末级分枝顶端顿圆,整体多呈弯曲、棍棒、圆柱等形状,长可达18.5μm,直径19.23μm;外延菌丝明显,亮白色,菌套明显,细胞略透明;未见菌索与菌核.从菌根横切面可观察到,根部细胞外围有致密的菌丝层包被,菌套横截面厚0.45μm~1.00μm,并向内在细胞间隙中延伸,形成哈蒂氏网.对板栗植株上形成菌根的rDNA-ITS序列进行扩增,从基因水平证实合成菌根的共生真菌为点柄黏盖牛肝菌.试验结果可用于板栗的菌根苗培育,并对其他外生菌根菌的菌根苗培育具有较为重要的参考价值.
    • 刘娜; 赵泽宇; 姜喜铃; 邢晓科
    • 摘要: 菌根真菌与全世界约97%的维管植物具有广泛的共生关系.大量研究结果显示菌根植物相比于非菌根植物对于干旱胁迫具有更高的耐受性,说明菌根真菌在植物抗旱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在菌根真菌协助植物抵御干旱作用机制方面的研究进行了归纳和总结,主要包括在干旱胁迫下菌根真菌对植物生理学特性的影响机制、菌根真菌提高植物抗旱性的分子机制以及菌根真菌对植物次生代谢途径的影响机制等3个方面.当前菌根真菌增强植物抗旱性的生理机制方面的研究较为深入,而其他两个方面的研究则相对薄弱.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菌根真菌增强植物抗旱性的分子机制和涉及的相关代谢通路将被进一步揭示.本文旨在呈现菌根真菌提高植物抗旱性机制的研究前沿,为菌根互作更深层次的理论研究以及功能菌剂的研发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 何青; 崔皓钧; 马书荣
    • 摘要: 外生菌根在林木共生系统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具有提高宿主植物抗逆性的作用.在菌根学领域中,外生菌根与非生物胁迫互作的研究要远少于其他类型的菌根,尤其是缺乏综合、全面的总结性评述.文中总结了近5年来的相关研究,阐述了非生物胁迫(干旱、寒冷、高温、盐碱、重金属和有毒物质)下菌根共生体与植物抗逆性的关系,其他因子与外生菌根协同提高植物对非生物胁迫的耐受能力,以及外生菌根缓解非生物胁迫的生理机制和基因调节机制.本文结合了污染土壤修复、功能蛋白表达及微生物生态系统3个方面的研究,分析了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与存在的不足,展望了今后的研究方向,以期为林木生态恢复和菌根学研究的扩充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 摘要: 约90%以上陆生植物可与真菌形成菌根(Mycorrhiza),在农林生态系统中常见的类型是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AM)和外生菌根(Ectomycorrhiza,EM),植物与AM或者EM二者互惠共生。然而,仍有约10%的植物为非菌根植物。非菌根植物以及与某一特定真菌无法形成菌根的植物均是该真菌的非宿主植物。
    • 金文豪; 邵帅; 陈俊辉; 秦华
    • 摘要: 菌根是陆地生态系统植物与土壤间物质相互转移的桥梁,通过影响凋落物分解、土壤团聚作用、根系分泌物等作用于土壤碳循环过程。不同类型菌根存在生理功能差异,其中外生菌根(ectomycorrhiza,ECM)和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AM)是目前已知分布最广泛的菌根类型。已有研究表明:不同类型菌根通过宿主光合产物的分配影响土壤有机碳输入;通过代谢产物及缠绕作用的差异影响土壤有机碳稳定;通过调控凋落物分解特征及菌根真菌和微生物相互作用影响土壤有机碳矿化过程。为了深入了解ECM和AM影响土壤碳循环过程及其关键调控因素,本研究主要从4个方面综述了不同类型菌根对土壤碳循环的影响并深入探讨其中的影响机制:不同菌根宿主向菌根提供碳源和凋落物数量等光合产物分配过程差异;不同菌根的碳汇功能及对土壤团聚体形成的影响;不同优势菌根生态系统中凋落物分解、激发效应、土壤呼吸等土壤有机碳矿化过程差异;不同优势菌根生态系统中土壤有机碳积累能力及相应的微生物群落差异。最后展望了今后的研究方向,旨在为“碳中和”背景下如何依托菌根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功能提供理论依据。
    • 金文豪; 邵帅; 陈俊辉; 秦华
    • 摘要: 菌根是陆地生态系统植物与土壤间物质相互转移的桥梁,通过影响凋落物分解、土壤团聚作用、根系分泌物等作用于土壤碳循环过程.不同类型菌根存在生理功能差异,其中外生菌根(ectomycorrhiza, ECM)和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 AM)是目前已知分布最广泛的菌根类型.已有研究表明:不同类型菌根通过宿主光合产物的分配影响土壤有机碳输入;通过代谢产物及缠绕作用的差异影响土壤有机碳稳定;通过调控凋落物分解特征及菌根真菌和微生物相互作用影响土壤有机碳矿化过程.为了深入了解ECM和AM影响土壤碳循环过程及其关键调控因素,本研究主要从4个方面综述了不同类型菌根对土壤碳循环的影响并深入探讨其中的影响机制:不同菌根宿主向菌根提供碳源和凋落物数量等光合产物分配过程差异;不同菌根的碳汇功能及对土壤团聚体形成的影响;不同优势菌根生态系统中凋落物分解、激发效应、土壤呼吸等土壤有机碳矿化过程差异;不同优势菌根生态系统中土壤有机碳积累能力及相应的微生物群落差异.最后展望了今后的研究方向,旨在为"碳中和"背景下如何依托菌根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功能提供理论依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