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丛枝菌根

丛枝菌根

丛枝菌根的相关文献在1996年到2023年内共计596篇,主要集中在植物学、农业基础科学、微生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05篇、会议论文20篇、专利文献7719篇;相关期刊150种,包括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农学卷、菌物学报、生态学报等; 相关会议19种,包括生态清洁小流域与美丽乡村建设国际研讨会、第三届新型肥料产业发展论坛暨生物肥研究开发与新产品、新工艺、新设备交流研讨会、全国生物肥料研究开发与综合应用新技术、新设备交流研讨会等;丛枝菌根的相关文献由1477位作者贡献,包括毕银丽、吴强盛、宋福强等。

丛枝菌根—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05 占比:3.79%

会议论文>

论文:20 占比:0.25%

专利文献>

论文:7719 占比:95.96%

总计:8044篇

丛枝菌根—发文趋势图

丛枝菌根

-研究学者

  • 毕银丽
  • 吴强盛
  • 宋福强
  • 唐明
  • 王发园
  • 石兆勇
  • 李晓林
  • 王幼珊
  • 夏仁学
  • 陈辉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尹可敬; 曹利兵; 徐晓峰; 石兆勇
    • 摘要: 丛枝菌根作为地球上最广泛的共生体,在各种逆境环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不同钼污染程度的钼矿区,分析了钼污染对丛枝菌根真菌侵染、繁殖及其分泌球囊霉素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4个不同钼污染级别的土壤中,丛枝菌根真菌与植物共生关系的形成未受到钼污染的影响,平均菌根侵染频度为50.64%。洛阳钼矿区土壤的平均孢子密度为19.20个·g^(-1)风干土,其中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根际土壤的平均孢子密度分别为18.2和20.3个·g^(-1)风干土。在重度钼污染级别下,土壤总球囊霉素和易提取球囊霉素含量分别为1.53和0.72 mg·g^(-1),显著低于无钼污染土壤中总提取球囊霉素和易提取球囊霉素含量。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钼含量与孢子密度和球囊霉素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而与菌根侵染率没有显著相关性。同时,除在轻度钼污染级别下,球囊霉素在其他3个钼污染级别下均与菌根侵染率不存在显著相关性。可见,钼污染虽然不影响丛枝菌根真菌对植物的侵染,但对丛枝菌根真菌繁殖及分泌球囊霉素的能力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 张文华; 杨佳绒; 刘雅静; 朱志成; 戴冬; 刘宇
    • 摘要: 为探究亚热带森林的双菌根侵染特征和机制,以浙江凤阳山-百山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5 hm;亚热带森林动态监测样地为研究对象,对样地内的38个树种共181棵木本植物进行了根系采样,观察根系的菌根真菌侵染状态,分析双菌根的侵染特征。结果表明,在检测的38个树种中,6个为双菌根树种,29个树种为丛枝菌根(AM)树种,3个为外生菌根(EcM)树种。双菌根树种集中在壳斗科(Fagaceae)和松科(Pinaceae)上,包括短尾柯(Lithocarpus brevicaudatus)、硬壳柯(Lithocarpus hancei)、甜槠(Castanopsis eyrei)、巴东栎(Quercus engleriana)、光叶水青冈(Fagus lucida)和黄山松(Pinus taiwanensis)。在这6个树种中,发生双菌根侵染的个体的胸径显著小于未发生双菌根侵染个体。对双菌根侵染树种来说,根系中的Ec M真菌侵染和AM真菌侵染呈现负相关关系,并且Ec M真菌侵染率与个体的胸径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AM真菌侵染率随着个体胸径的增大而不断降低。综上,在以往鉴定为Ec M真菌侵染的树种上更可能出现AM真菌侵染,从而表现出双菌根侵染,且双菌根侵染主要出现在幼树个体上。随着个体的生长,Ec M真菌侵染逐渐增强,AM真菌侵染逐渐减弱。
    • 叶振标; 钟雨庭; 钟耀金; 邹国岳
    • 摘要: 通过菌根接种技术,以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为试验材料,探究盐胁迫下丛枝菌根化枫香幼苗生长生理指标的变化规律,以期揭示菌根对枫香幼苗耐盐性的影响,为沿海涂滩地区枫香高效造林技术集成和推广种植提供试验依据。结果表明,在盐胁迫条件下,与未接种丛枝菌根(AM)幼苗相比,丛枝菌根化幼苗的存活率、苗高、地径与生物量均呈显著增加趋势,且苗木地上部分叶片生物量分配比例加大,植株根茎比减小。同时,接种AM提升了苗木叶片净光合速率(Pn)与水分利用效率(WUE),提高了植株中Mg^(2+)、Ca^(2+)浓度,降低了Na+浓度。这表明接种丛枝菌根能有效改善盐胁迫下枫香幼苗的生长状况,提升植株光合能力和水分养分吸收利用效率,调整苗木体内离子平衡状态,使其抵御盐胁迫的能力得到增强。
    • 孟翔; 孙伶俐; 谢开云; 刘伟; 褚皓清; 赵越
    • 摘要: 为探究灌溉、施磷量和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AM)真菌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L)产量和水分及磷素利用效率的影响,本研究设置调亏灌溉(RDI)和定额灌溉(QI)2个灌溉处理,施磷肥0(P_(0)),60(P_(1)),120(P_(2))和180kg·hm^(-2)(P_(3))4个肥力梯度,以及AM(土壤不灭AM真菌)和-AM(土壤灭AM真菌)2种处理。对紫花苜蓿产量、磷含量、磷吸收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指标测定,并进行相关性分析和差异比较。结果表明:紫花苜蓿平均总产量在QI和RDI下分别为14487.08kg·hm^(-2),13395.23kg·hm^(-2),QI与RDI相比产量高出8.1%,但其水分利用效率降低了24.3%。与不施磷处理相比,施磷处理下紫花苜蓿总产量提高15.40%~39.96%。平均总产量在AM处理和-AM处理下分别为14938.47kg·hm^(-2),13450.22kg·hm^(-2),AM处理与-AM处理相比产量高出11.1%。综合来讲,QI+P_(2)+AM处理下(即灌溉量14000m^(3)·hm^(-2)、施磷量120kg·hm^(-2)和土壤不灭AM真菌),紫花苜蓿总干草产量最高17343.69kg·hm^(-2),总吸磷量最高为51.46kg·hm^(-2),RDI+P_(2)+AM处理组的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为1.64kg·m^(-3)。
    • 冯桂乾; 刘再兴
    • 摘要: 通过丛枝菌根(AM)接种技术,在不同坡向、坡位、土壤肥力立地条件下,开展了AM接种和未接种华润楠容器苗的荒山造林试验,分析了林分造林成活率、树高和胸径生长的变化。结果表明:坡向、坡位、土壤肥力对华润楠林分生长影响显著,其中在阴坡、上坡和土壤肥力贫瘠的立地条件下林分生长效果较差,通过AM接种,在阴坡、上坡和土壤肥力贫瘠的立地条件下林分的成活率、树高、胸径均显著增加。初步认为,AM接种能有效提升荒山困难立地条件下华润楠的生长,造林效果明显改善。
    • 方正圆; 谢佩耘; 郭云; 韩勖; 何跃军
    • 摘要: 喀斯特地区土壤钙含量较高,而土壤碳酸钙可能与丛枝菌根菌丝体相互作用影响非根际土壤理化性质。为探讨非根际土壤中丛枝菌根菌丝体及碳酸钙对不同粒径土壤团聚体氮、磷养分的影响,通过2个连体隔室(根际土壤隔室和非根际土壤隔室)组成的装置,对根际土壤隔室进行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处理,对非根际土壤隔室进行施加以及不施加碳酸钙处理,最终将收获的非根际土壤隔室的土壤分为2 mm共4个土壤粒径进行研究分析。结果显示:丛枝菌根菌丝体和碳酸钙提高了2 mm的土壤全氮含量,对中粒径土壤则影响不显著;碳酸钙能够显著提高较大粒径土壤中碱解氮的含量,但菌丝体对土壤碱解氮的效应不显著;丛枝菌根菌丝体在不添加碳酸钙处理下能显著提高>2 mm的土壤全磷含量,对较大粒径如>2 mm土壤的有效磷含量具有调节作用。结果表明:非根际土壤中丛枝菌根菌丝体和碳酸钙互作能改善提高较大粒径和较小粒径土壤团聚体氮、磷含量。
    • 宁晨; 向雪莲; 张宇蒙; 王小丹; 张采依; 林先滢
    • 摘要: 【目的】磷是植物生长所必须的矿质元素之一。由于土壤胶体中复杂的化学过程,导致水溶态磷常常被固定和吸附成为迟效态,因而成为植物生长的限制因子。植物可通过与菌根的共生分泌胞外酶等有机分泌物促进土壤磷素释放,从而使其适应低磷环境。本研究通对杉木幼苗与丛枝菌根(AM)接种,研究其共生体在磷限制和磷添加条件下对土壤中不同形态磷的利用效率,明晰杉木-AM共生体对土壤异质磷素的偏向性及影响杉木林内土壤有效磷的关键因子。【方法】通过室内盆栽实验,模拟杉木幼苗在磷限制或非限制条件下,测定杉木幼苗在不同磷形态生长包中菌根胞外酶活性以及杉木养分、菌根侵染率指标。【结果】在磷添加情况下,接种AM菌根的杉木幼苗植株磷含量高于未添加磷的处理组。除矿物磷处理组之外,其他磷源处理的植株碳含量都呈现磷添加高于未添加磷的情况。同时,氮元素的累积也呈现出与植株碳含量相似的状况。由于磷分需求的满足,杉木幼苗诱导根系和共生菌根群落向其他养分元素的获取,从而导致对有机碳源分解相关的β-葡萄糖苷酶和有机氮源分解相关的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活性提高,且在有机磷和复杂矿物态磷源的处理组中尤为明显。而在缺磷条件下,菌根群落更偏向于正磷酸盐和铁吸附磷的利用,同时酸性磷酸酶活性在有机磷源处理中大幅提高。通过根系调查发现,菌根侵染率并非受到磷添加/非磷添加的影响,而主要受到提供磷源处理的影响。【结论】在杉木幼苗管理和人工造林过程中应同时考虑立地条件及施用磷肥的形态,在土壤有效磷充足的情况下以补充有机磷为主,而在磷限制状态时补充正磷酸盐或是吸附态磷为主,以使杉木生长和养分累积达到最大化。
    • 王磊; 吴子龙; 张浩; 赵昕
    • 摘要: 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是土壤中一类广泛存在的植物共生真菌,已有研究表明,AMF能够提高植物对重金属的抗逆性和耐受性.该研究从AMF与植物2个方面介绍了相关研究领域的前沿动态,旨在推进AMF促进植物耐受Cd机制的深入研究.在根外,丛枝菌根真菌能够直接吸收、固持Cd,以及改变植物根际的土壤微环境,从而影响Cd的形态和生物活性,增强植物对Cd胁迫的抗性.在根内,丛枝菌根真菌调节植物通过体内螯合、转运以及启动抗氧化防御系统等特定的生理生化过程,减少高浓度Cd对植物的胁迫和伤害.此外,丛枝菌根真菌还能通过促进植物生长来抵御Cd胁迫.
    • 刘娜; 赵泽宇; 姜喜铃; 邢晓科
    • 摘要: 菌根真菌与全世界约97%的维管植物具有广泛的共生关系.大量研究结果显示菌根植物相比于非菌根植物对于干旱胁迫具有更高的耐受性,说明菌根真菌在植物抗旱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在菌根真菌协助植物抵御干旱作用机制方面的研究进行了归纳和总结,主要包括在干旱胁迫下菌根真菌对植物生理学特性的影响机制、菌根真菌提高植物抗旱性的分子机制以及菌根真菌对植物次生代谢途径的影响机制等3个方面.当前菌根真菌增强植物抗旱性的生理机制方面的研究较为深入,而其他两个方面的研究则相对薄弱.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菌根真菌增强植物抗旱性的分子机制和涉及的相关代谢通路将被进一步揭示.本文旨在呈现菌根真菌提高植物抗旱性机制的研究前沿,为菌根互作更深层次的理论研究以及功能菌剂的研发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 摘要: 约90%以上陆生植物可与真菌形成菌根(Mycorrhiza),在农林生态系统中常见的类型是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AM)和外生菌根(Ectomycorrhiza,EM),植物与AM或者EM二者互惠共生。然而,仍有约10%的植物为非菌根植物。非菌根植物以及与某一特定真菌无法形成菌根的植物均是该真菌的非宿主植物。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