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生植物
陆生植物的相关文献在1960年到2022年内共计184篇,主要集中在植物学、环境污染及其防治、古生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4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129126篇;相关期刊111种,包括化石、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海洋世界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13暨第八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国学术研讨会、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7届学术年会等;陆生植物的相关文献由354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庭廷、郭沛涌、刘海琳等。
陆生植物—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29126篇
占比:99.88%
总计:129278篇
陆生植物
-研究学者
- 张庭廷
- 郭沛涌
- 刘海琳
- 庄洁琰
- 张宝红
- 徐洪河
- 江中央
- 王振宇
- 赵锐
- 郝守刚
- 陈利
- 陈思晔
- 齐瀚实
- 上官周平
- 于红艳
- 冯海波
- 刘璐
- 吴伟
- 周伟青
- 周建伟
- 周杨
- 周林飞
- 姜玉声
- 寇世千
- 张世新
- 张坤
- 斯豪文
- 曾波
- 朱士吾
- 李庆华
- 李源
- 李琬钰
- 李诚
- 李香萱
- 王俊
- 王吉桥
- 王怿
- 王敏
- 王昊
- 王毅力
- 王祺
- 田美燕
- 胡威
- 胡庚东
- 苏丹辉
- 董良
- 许士国
- 郑淑霞
- 金建华
- 陈家长
-
-
秋西;
米娅(绘图)
-
-
摘要:
那些生长在池塘、湖泊或溪流中的植物,通常被我们统称为“水生植物”。它们有的浮在水面上,有的则潜入水底。虽然水生植物看上去摇曳生姿,但是相较于陆生植物,它们却面临着更为残酷的生存挑战,比如水流的冲击、光线的不足、食物的匮乏等等。但是水生植物愣是凭借着特殊的本领,让恶劣的生存环境变成了适宜自己生长的水中乐园。
-
-
-
-
摘要:
当我们漫步田野,绿油油的禾苗,苍翠的树木,还有许许多多不知名的小花,时不时地闯入小朋友们的视野。那么,这些地球上的植物是何时出现的呢?地球上的植物有陆生植物与海生植物。地球上最早出现的植物是生长在海里的藻类,大约出现在32亿年前。而最早的陆生植物则出现在大约3.5亿年前。那时候,地球上的气候温暖、湿润,陆地上开始出现了羊齿类植物。这类植物起初矮矮地长在地上,大约20厘米高,它们的茎非常地球上最早出现的陆生植物直,更有趣的是它们没有根,因此只能生长在潮湿的地方。
-
-
钱凯荣;
马增岭;
李仁辉;
陈斌斌;
王敏;
朱淑楠;
荣梦薇;
秦文莉
-
-
摘要:
水体富营养化引起的藻华问题依旧是当前世界共同面对的难题,其中植物释放化感物质应对藻华是高效低耗的手段,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青睐.综述了不同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对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的生长影响,总结了抑制铜绿微囊藻的植物种类、研究方法、化感作用效果以及化感作用机理,归纳了各种植物的化感作用特点,提出了植物化感抑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展望了植物抑藻效应的发展方向和前景.
-
-
-
-
摘要:
约90%以上陆生植物可与真菌形成菌根(Mycorrhiza),在农林生态系统中常见的类型是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AM)和外生菌根(Ectomycorrhiza,EM),植物与AM或者EM二者互惠共生。然而,仍有约10%的植物为非菌根植物。非菌根植物以及与某一特定真菌无法形成菌根的植物均是该真菌的非宿主植物。
-
-
-
-
摘要:
封面图展示的是共生真菌定植于无维管束植物粗裂地钱(图中青色部分为植物细胞壁,绿色部分为真菌,红色部分为植物叶绿体)组织的共焦显微图像。叶绿体将大气中的碳作为脂质从植物转移到真菌,从而为其提供养分。相反地,真菌会为植物提供养料和水分。自从4.5亿年前陆生植物开始在陆地上定居,这种共生关系便一直维系着它们的生存与发展。
-
-
王迎春;
李天平(摄影)
-
-
摘要:
在约1.8亿年前的侏罗纪时期,桫椤是陆生植物中当之无愧的王者。作为彼时地球上最繁盛的植物,桫椤与恐龙同属爬行动物时代的两大标志。历经沧桑,桫椤已成为"唯一的木本蕨类植物",作为一种典型的孑遗植物,桫椤是地球变迁的见证者,在古植被演化和蕨类植物系统发育等研究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
-
-
-
-
摘要:
在争奇斗艳的高等植物中,苔藓无疑是最受忽视的,但这些不起眼的无花植物却是地球上最古老陆生植物中的一员。科学家认为,苔藓最早出现在古生代的石炭纪(距今约3.59亿〜2.99亿年前),远早于恐龙的出现,而且历经如此久远的时间,它们竟几乎没有什么变化。惊人的生存技能让这种原始的植物得以在地球上生生不息。
-
-
宋阳玲
-
-
摘要:
关键词:阳光环境成长从广袤的海滨到无边的荒漠,从炎热的赤道到冰封的两极,陆生植物均在吸收阳光,进行光合作用。在光照微弱的水下,沉水植物又是怎样通过光合作用来生存的呢?它们有的根部和叶片进化出大量连续空洞,用来吸收水和泥中的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有的通过各种办法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各有各的途径。
-
-
-
-
-
边归国
-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
| 2011年
-
摘要:
目前关于植物化感抑制藻类生长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水生植物,陆生植物对藻类化感作用的研究相对较少.陆生植物具有分布广泛、生物量大、便于培植、容易收割、加工方便等特点,许多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体内含有丰富的化感物质,在抑制水中藻类生长和应急处置水华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根据国内外近年来对陆生植物关于抑制藻类生长的研究报道,按草本和木本分类,并以植物的科划分,较全面地评述了16科33种陆生植物化感作用的研究进展.
-
-
王怿;
徐洪河
- 《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5届学术年会》
| 2009年
-
摘要:
简要论述中国志留纪陆生植物研究现状,主要特征、在早期陆生植物起源和演化上的意义及今后研究展望.贵州凤冈志留纪Llandovery世晚期Pinnatiramosus qianensis Geng(黔羽枝)具有陆生维管植物的某些重要特征;新疆志留纪Pridoli世晚期植物群中出现了早期陆生维管植物主要类群,显示了陆生维管植物多样性的早期特征;云南志留纪Pridoli世晚期植物的发现有助于对全球植物古地理分区的研究;我国西南地区志留纪具有丰富的微体植物(隐孢子、三缝孢、管状体和表皮等).为早期陆生植物的演化提供了重要化石证据.我国是探寻陆生植物起源、分异和演化的关键地区之一.在志留纪地层中开展早期陆生植物化石的野外和室内工作,能够揭示各时段的陆生植物特征,提出新的观点和演化模式,将推进早期陆生植物起源和系统演化的研究.随着我国志留纪陆生植物化石研究程度的提高,基于有力地层时代证据基础上建立的早期陆生植物组合(主要是微体植物化石组合),将为我国志留系划分和对比提供证据,特别是碎屑岩地区和化石十分稀少的层段.
-
-
陈家长;
胡庚东;
吴伟
- 《江苏省海洋湖沼学会第11次学术年会》
| 2001年
-
摘要:
利用浮床陆生植物吸收水体中过剩的营养物质,改善水质,优化水体的生态环境.两个月的实验结果表明:对照组为α-中污带,三个实验组为β-中污带.这说明实验组比对照组降低了一个污染等级.值得注意的是,引起太湖蓝藻藻害的微囊藻在三个实验组都没有发现,而对照组仍然存在,并为主要优势种.从生物多样性分析来看,实验组比对照组有明显提高.
-
-
Jiangping Shu;
舒江平;
Li Liu;
刘莉;
Hui Shen;
沈慧;
Xiling Dai;
戴锡玲;
Quanxi Wang;
王全喜;
Yuehong Yan;
严岳鸿
- 《2016年自然杂交与生物多样性学术研讨会》
-
摘要:
植物由水生走向陆生的进化过程中经历了非常复杂的演化,期间产生的大量基因的进化路线可能互不相同,因此仅仅使用系统发育树无法呈现真实的演化关系.系统发育网络图能够清楚地展示包括垂直演化和水平演化在内的复杂网状进化关系.本文选取莱茵衣藻(Chlamydomonas reinhardtii)等4种陆生植物,利用系统基因组学的方法,筛选得到1,668个一对一直系同源基因,重新构建了陆生植物的系统发育网状进化关系.结果发现,使用不同的分析策略所得到的系统发育树不同;对1,668个基因单独分析,发现存在15种不同的拓扑结构;对5个物种筛选得到的直系同源基因进行系统发育网络分析显示,在非常稳健的系统发育网络图中,仅仅5个物种就存在9个不同的分离支,暗示着非常复杂的网状进化关系;而且藻类植物与苔藓植物和石松类植物的分离支之间差异很小,这可能是产生系统发育树冲突的原因之一,也暗示着早期陆生植物发生了复杂的辐射演化.
-
-
冯净;
徐洪河
- 《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7届学术年会》
| 2013年
-
摘要:
植物稳定碳同位素(δ13C)在植物生理生态研究和全球变化等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植物δ13C除受其本身的光合作用控制外,还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探讨当前环境因子与植物碳同位素的关系有助于预测未来全球变化对植物生理生态的影响,同时也可以将获得的植物δ13C与环境因子关系的结果应用于古气候和古环境研究中.本文以产自新疆北部和布克赛尔地区呼吉尔斯特组上段(中泥盆世)的植物为例,包括前裸子植物、石松类植物和早期蕨类植物,对植物大化石进行有机碳分析的标准方法。目前有限的数据还未能对环境作出一定的解释,后期的工作会逐步完善,将地球化学数据进行更广泛的对比,分析古气候、古环境信息,尝试探讨植物演变与环境之间密切的耦合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