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复苏效果

复苏效果

复苏效果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92篇,主要集中在临床医学、外科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3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78982篇;相关期刊71种,包括生物学杂志、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心脏病学分册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第三届全国创伤急救与多发伤学术会议、江西省医学会第十一次急诊医学学术会议、2010北京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学术年会等;复苏效果的相关文献由218位作者贡献,包括严杰、乔杰、任付先等。

复苏效果—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3 占比:0.10%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78982 占比:99.89%

总计:79072篇

复苏效果—发文趋势图

复苏效果

-研究学者

  • 严杰
  • 乔杰
  • 任付先
  • 余坤城
  • 刘平
  • 刘良明
  • 周其全
  • 李蓉
  • 沈洪
  • 牛子儒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坤; 刘波; 韩宁; 柳爱军
    • 摘要: 目的探究限制性液体复苏在重症颅脑创伤中的应用效果及对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21年3月河北省沧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300例,按照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限制性液体复苏组174例和常规组126例。患者入院后均进行常规急救处理,常规组采用快速且大量液体复苏治疗,限制性液体复苏组采用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分别统计两组患者复苏治疗后24h内的胶体液量、总输液量及患者复苏治疗前和治疗后24h内的血细胞比容、血清乳酸浓度与血小板计数。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包括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以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统计两组并发症发生率,随访3个月统计两组患者预后良好率。结果限制性液体复苏组治疗后血细胞比容和血小板计数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显著性(P0.05);限制性液体复苏组患者治疗后TT、PT和APTT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限制性液体复苏组患者治疗后TT、PT和APTT均显著低于常规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限制性液体复苏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组,预后良好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凝血功能和复苏效果,降低并发生症发生率,并改善患者预后。
    • 李丽; 张文静
    • 摘要: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阻滞复合喉罩全身麻醉在小儿股骨骨折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100例择期行股骨骨折手术治疗的患儿,将其随机分为A组与B组,各50例。A组采用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阻滞复合喉罩全身麻醉,B组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比较两组患儿不同时间点的血压、心率、儿童疼痛行为评估FLACC量表评分,并比较两组患儿术中丙泊酚用量、麻醉复苏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两组术中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均有随时间变化的趋势,且A组的变化趋势较小(均P<0.05)。A组术后不同时间点的FLACC量表评分均低于B组(均P<0.05)。A组的术中丙泊酚用量少于B组,麻醉复苏时间短于B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B组(均P<0.05)。结论 与常规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相比,在股骨骨折手术中采用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阻滞复合喉罩全身麻醉,患儿术中血压与心率波动范围小,术中丙泊酚用量减少,可获得更好的复苏和镇痛效果肯定,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
    • 赵艳
    • 摘要: 目的:探讨除颤仪对心脏骤停患者复苏效果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100例患者,均为心脏骤停患者,研究时间为2017年11月~2019年11月,采用单双数抽签分组的方式,将患者分成2组实施研究,抽取单数的患者给予人工除颤并列入对照组,抽取双数的患者给予体外自动除颤仪并列入观察组,对两组患者的除颤成功率及院内存活率进行对比,分析两组心功能指标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除颤成功率及院内存活率分别为90.00%(45/50)及64.00%(32/50),对照组分别为70.00%(35/50)及20.00%(20/50),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且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LVEF分数显著提升,LVESD及LVEDD显著缩小(P<0.05).结论:针对心脏骤停患者,除颤仪能起到良好的救治效果,体外自动除颤仪具有除颤成功率及院内存活率高的优点,使得患者心功能得以显著提升,取得良好的复苏效果.
    • 余坤城; 谢江霞; 苏池
    • 摘要: 目的:对心肺复苏患者连续监测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探讨其对患者复苏效果的影响.方法:本次研究对象共38例,是我院收治的心肺复苏患者,选取时间段为2018年9月-2019年9月.所有患者均进行抢救治疗并连续监测PETCO2,在此基础上,将患者分为A组(自主循环恢复,n=10)和B组(非自主循环恢复,n=28),比较观察两组患者不同心肺复苏时间段PETCO2值的变化和复苏效果.结果:同B组患者相比较,A组患者的PETCO2值显著较高,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患者肾上腺素使用剂量和5%碳酸氢钠使用剂量相对较高(P<0.05).结论:监测心肺复苏患者PETCO2值的变化,便于提高患者的救治效果,利于挽救患者的生命安全.
    • 余坤城; 谢江霞; 苏池
    • 摘要: 目的:对心肺复苏患者连续监测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_(2)),探讨其对患者复苏效果的影响。方法:本次研究对象共38例,是我院收治的心肺复苏患者,选取时间段为2018年9月-2019年9月。所有患者均进行抢救治疗并连续监测PETCO_(2),在此基础上,将患者分为A组(自主循环恢复,n=10)和B组(非自主循环恢复,n=28),比较观察两组患者不同心肺复苏时间段PETCO_(2)值的变化和复苏效果。结果:同B组患者相比较,A组患者的PETCO_(2)值显著较高,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患者肾上腺素使用剂量和5%碳酸氢钠使用剂量相对较高(P<0.05)。结论:监测心肺复苏患者PETCO_(2)值的变化,便于提高患者的救治效果,利于挽救患者的生命安全。
    • 郝建成
    • 摘要: 目的:探究不同通气治疗方案对新生儿窒息复苏的临床疗效.方法:自我院收治的新生儿窒息患儿中抽取80例作为研究样本,研究对象均为我院2020.2-2021.6所收治,并以随机抽样法为分组依据,分为研究1组喉罩通气治疗与研究2组气管插管治疗各40例,对干预效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研究1组的置入时间、正压通气时间短于研究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1组的Apgar评分高于研究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1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0%,明显低于研究2组的1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1组一次放置成功率、复苏成功率为97.50%、95.00%,明显高于研究2组的75.00%、7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5min后研究1组的血氧分压(PaO2)、血氧饱和度(SpO2)均高于研究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新生儿窒息复苏采用喉罩通气治疗后,可快速恢复有效通气,提高复苏成功率、新生儿Apgar评分,稳定血气指标,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此方法值得应用与推广.
    • 刘智华
    • 摘要: 目的 探析T组合复苏器在产房新生儿窒息复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大余县人民医院2018年6月—2020年6月收治的40例产房窒息新生儿的临床资料,根据其入院治疗时间分为参照组(2018年6月—2019年6月,20例)与研究组(2019年7月—2020年6月,20例),分别给予自动充气式复苏气囊人工通气、T组合复苏器人工通气.观察2组患儿复苏成功率、气漏率、给氧总时间、机械通气时间.结果 研究组给氧总时间、有创机械通气时间短于参照组,复苏成功率高于参照组,气漏率低于参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产房新生儿窒息复苏中采用T组合复苏器的气漏发生率低于自动充气式气囊,还能显著缩短患儿有创机械通气时间、给氧总时间.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