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苏效果
复苏效果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92篇,主要集中在临床医学、外科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3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78982篇;相关期刊71种,包括生物学杂志、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心脏病学分册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第三届全国创伤急救与多发伤学术会议、江西省医学会第十一次急诊医学学术会议、2010北京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学术年会等;复苏效果的相关文献由218位作者贡献,包括严杰、乔杰、任付先等。
复苏效果—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78982篇
占比:99.89%
总计:79072篇
复苏效果
-研究学者
- 严杰
- 乔杰
- 任付先
- 余坤城
- 刘平
- 刘良明
- 周其全
- 李蓉
- 沈洪
- 牛子儒
- 王洋
- 王长金
- 苏池
- 谢江霞
- 郑晓英
- Edwards D.P.
- Hallstrom A.
- Hock Ong M.E.
- Ornato J.P.
- Rea T.D.
- Sayre M.R.
- 丁祥生
- 严正杰
- 代正
- 伍运辉
- 何忠杰
- 何悦成
- 何涛
- 何祎
- 关开华
- 冯婷
- 刘世康
- 刘亚华
- 刘亚华2
- 刘凯
- 刘双庆
- 刘唐威
- 刘嘉茵
- 刘敏
- 刘春梅
- 刘智华
- 刘波
- 刘玉英
- 刘福玉
- 刘青1
- 匡欣薇
- 占新华
- 卢丽利
- 卢广轩
- 卢晓
-
-
王坤;
刘波;
韩宁;
柳爱军
-
-
摘要:
目的探究限制性液体复苏在重症颅脑创伤中的应用效果及对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21年3月河北省沧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300例,按照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限制性液体复苏组174例和常规组126例。患者入院后均进行常规急救处理,常规组采用快速且大量液体复苏治疗,限制性液体复苏组采用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分别统计两组患者复苏治疗后24h内的胶体液量、总输液量及患者复苏治疗前和治疗后24h内的血细胞比容、血清乳酸浓度与血小板计数。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包括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以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统计两组并发症发生率,随访3个月统计两组患者预后良好率。结果限制性液体复苏组治疗后血细胞比容和血小板计数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显著性(P0.05);限制性液体复苏组患者治疗后TT、PT和APTT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限制性液体复苏组患者治疗后TT、PT和APTT均显著低于常规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限制性液体复苏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组,预后良好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凝血功能和复苏效果,降低并发生症发生率,并改善患者预后。
-
-
李丽;
张文静
-
-
摘要: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阻滞复合喉罩全身麻醉在小儿股骨骨折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100例择期行股骨骨折手术治疗的患儿,将其随机分为A组与B组,各50例。A组采用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阻滞复合喉罩全身麻醉,B组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比较两组患儿不同时间点的血压、心率、儿童疼痛行为评估FLACC量表评分,并比较两组患儿术中丙泊酚用量、麻醉复苏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两组术中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均有随时间变化的趋势,且A组的变化趋势较小(均P<0.05)。A组术后不同时间点的FLACC量表评分均低于B组(均P<0.05)。A组的术中丙泊酚用量少于B组,麻醉复苏时间短于B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B组(均P<0.05)。结论 与常规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相比,在股骨骨折手术中采用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阻滞复合喉罩全身麻醉,患儿术中血压与心率波动范围小,术中丙泊酚用量减少,可获得更好的复苏和镇痛效果肯定,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
-
-
赵艳
-
-
摘要:
目的:探讨除颤仪对心脏骤停患者复苏效果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100例患者,均为心脏骤停患者,研究时间为2017年11月~2019年11月,采用单双数抽签分组的方式,将患者分成2组实施研究,抽取单数的患者给予人工除颤并列入对照组,抽取双数的患者给予体外自动除颤仪并列入观察组,对两组患者的除颤成功率及院内存活率进行对比,分析两组心功能指标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除颤成功率及院内存活率分别为90.00%(45/50)及64.00%(32/50),对照组分别为70.00%(35/50)及20.00%(20/50),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且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LVEF分数显著提升,LVESD及LVEDD显著缩小(P<0.05).结论:针对心脏骤停患者,除颤仪能起到良好的救治效果,体外自动除颤仪具有除颤成功率及院内存活率高的优点,使得患者心功能得以显著提升,取得良好的复苏效果.
-
-
余坤城;
谢江霞;
苏池
-
-
摘要:
目的:对心肺复苏患者连续监测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探讨其对患者复苏效果的影响.方法:本次研究对象共38例,是我院收治的心肺复苏患者,选取时间段为2018年9月-2019年9月.所有患者均进行抢救治疗并连续监测PETCO2,在此基础上,将患者分为A组(自主循环恢复,n=10)和B组(非自主循环恢复,n=28),比较观察两组患者不同心肺复苏时间段PETCO2值的变化和复苏效果.结果:同B组患者相比较,A组患者的PETCO2值显著较高,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患者肾上腺素使用剂量和5%碳酸氢钠使用剂量相对较高(P<0.05).结论:监测心肺复苏患者PETCO2值的变化,便于提高患者的救治效果,利于挽救患者的生命安全.
-
-
余坤城;
谢江霞;
苏池
-
-
摘要:
目的:对心肺复苏患者连续监测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_(2)),探讨其对患者复苏效果的影响。方法:本次研究对象共38例,是我院收治的心肺复苏患者,选取时间段为2018年9月-2019年9月。所有患者均进行抢救治疗并连续监测PETCO_(2),在此基础上,将患者分为A组(自主循环恢复,n=10)和B组(非自主循环恢复,n=28),比较观察两组患者不同心肺复苏时间段PETCO_(2)值的变化和复苏效果。结果:同B组患者相比较,A组患者的PETCO_(2)值显著较高,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患者肾上腺素使用剂量和5%碳酸氢钠使用剂量相对较高(P<0.05)。结论:监测心肺复苏患者PETCO_(2)值的变化,便于提高患者的救治效果,利于挽救患者的生命安全。
-
-
郝建成
-
-
摘要:
目的:探究不同通气治疗方案对新生儿窒息复苏的临床疗效.方法:自我院收治的新生儿窒息患儿中抽取80例作为研究样本,研究对象均为我院2020.2-2021.6所收治,并以随机抽样法为分组依据,分为研究1组喉罩通气治疗与研究2组气管插管治疗各40例,对干预效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研究1组的置入时间、正压通气时间短于研究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1组的Apgar评分高于研究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1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0%,明显低于研究2组的1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1组一次放置成功率、复苏成功率为97.50%、95.00%,明显高于研究2组的75.00%、7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5min后研究1组的血氧分压(PaO2)、血氧饱和度(SpO2)均高于研究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新生儿窒息复苏采用喉罩通气治疗后,可快速恢复有效通气,提高复苏成功率、新生儿Apgar评分,稳定血气指标,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此方法值得应用与推广.
-
-
刘智华
-
-
摘要:
目的 探析T组合复苏器在产房新生儿窒息复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大余县人民医院2018年6月—2020年6月收治的40例产房窒息新生儿的临床资料,根据其入院治疗时间分为参照组(2018年6月—2019年6月,20例)与研究组(2019年7月—2020年6月,20例),分别给予自动充气式复苏气囊人工通气、T组合复苏器人工通气.观察2组患儿复苏成功率、气漏率、给氧总时间、机械通气时间.结果 研究组给氧总时间、有创机械通气时间短于参照组,复苏成功率高于参照组,气漏率低于参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产房新生儿窒息复苏中采用T组合复苏器的气漏发生率低于自动充气式气囊,还能显著缩短患儿有创机械通气时间、给氧总时间.
-
-
-
-
-
-
周其全;
刘良明;
刘福玉;
高钰琪;
何祎;
郑必海;
王洪斌;
李素芝
- 《第十二届中国体视学与图像分析学术会议》
| 2008年
-
摘要:
目的:观察不同液体对高原创伤失血性休克大鼠的复苏效果。rn 方法:在海拔3658 m地区按Weigger法复制失血性休克大鼠模型,失血1h后分别给予生理盐水、质量分数为7.5%的高渗盐水、右旋糖酐40注射液、7.5%高渗盐水加右旋糖酐40溶液、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注射液和将以上液体分别制成高氧溶液,以4 ml/kg经颈外静脉注入进行复苏.观察不同液体对高原失血性休克大鼠的血压、血气、心室内压、肺脑含水量、存活时间和存活率的影响。rn 结果:给予休克动物以不同液体治疗后,均能升高血压、提高动脉血氧分压(PaO2),延长存活时间和提高存活率(P<0.05或P<0.01)。但以高渗液体和高渗高胶液体复苏后存活时间明显延长。尤其以充氧后的高渗高胶液复苏存活时间和存活率成倍增加,并且血压稳步上升,PaO2明显增高,PaCO2无明显变化。4 ml/kg液体量不增加肺、脑组织含水量。rn 结论:不同液体对高原失血性休克均有治疗作用,但以充氧后的高渗高胶液效果更好rn。
-
-
何忠杰;
盛志勇;
王福利;
王永刚;
刘双庆;
郑嘉奕;
林洪远
- 《第三届全国创伤急救与多发伤学术会议》
| 2014年
-
摘要:
目的:弹射式一次性骨髓输器在临床的应用研究.rn 方法:在临床抢救过程中对心肺复苏、休克复苏、其他三类患者,选择:内踝、胫骨上端、骼前上脊(或骼后上脊)、桡骨远端、肱骨头、胸骨七个部位13个骨髓穿刺点,使用课题组研制的骨髓输液器,与传统方法共同复苏抢救患者.观察、统计相关指标.rn 结果:52例次临床观察:用于重症医学科39例、急诊科9例次,其他临床科3例、长途转运1例.男36,女16,年龄:23-75岁;心肺复苏:28例;休克复苏:18例,术后大出血抢救5例、肿瘤1例.先后2个部位5例.相关部位的输液速度:重力输液速度(ml/min):30.0、15.4、21.2、7.2、15.0、23.8.加压输液可以达到50 ml/min或更高.操作成功时间:15-120秒(操作速度:如果准备得当,操作熟练,操作开始到可以输液仅在15-20秒内完成,不熟练也在1-2分秒内完成).保留时间20分钟-2.5天、拨针后局部情况进行观察:没有骨折,液肿2例.输入的液体:血浆、血浆代用品、生理盐水或林格氏液.弹射式一次性骨髓输器使用成功率:90.3%(47/52),不成功原因,操作不当3例,器械故障2例.rn 结论:骨髓输液的时效性不仅在院前,还在院内,既使是ICU,也可以发挥其快速、可靠、便捷的输液优势,促进取得最佳的复苏效果.
-
-
-
隋向前;
邓旻;
周燕华;
徐颖;
朱仕兵;
王平
- 《第一届中青年医师急危重症论坛》
| 2007年
-
摘要:
目的:探讨急诊科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急诊科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间123例心肺复苏病例.2004、2005年病例按2000AHA心肺复苏指南抢救(对照组);2006年病例2005AHA心肺复苏指南抢救(观察组).分析复苏过程中各因素对复苏结果的影响. 结果:观察组成功率38%(16/42);对照组成功率25%(17/81);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新指南指出的快速心脏按压,除颤后立刻按压,缩短判断时间,纳络酮的应用等,是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的有利因素.
-
-
张坚;
支力大;
黄铁群
- 《2005年全国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
| 2005年
-
摘要:
在心肺复苏中,恢复氧供时间,是复苏效果的关键.目前,临床上多采用直接气管插管法建立人工通气道.受条件及气管插管技术的影响,快速成功气管插管受到限制.有效使用简易呼吸器保证快速供氧,序贯气管插管可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就我院509例心肺复苏患者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2、结果3、讨论本研究显示,简易呼吸器气管插管序贯治疗可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但脑复苏成功率无显著差异.可能与脑的耐氧能力更差及脑血流需求较高有关,同时不除外对脑复苏的重视不足有关.有待进一步探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