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基因聚合

基因聚合

基因聚合的相关文献在1998年到2022年内共计156篇,主要集中在农作物、植物保护、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7篇、会议论文19篇、专利文献205441篇;相关期刊58种,包括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生物工程学报、遗传等; 相关会议15种,包括中国园艺学会十字花科蔬菜分会第十三届学术研讨会 、中国棉花学会2013年年会、第三届(2012)中国黄羽肉鸡行业发展大会等;基因聚合的相关文献由658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学余、李国辉、刘丕庆等。

基因聚合—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7 占比:0.05%

会议论文>

论文:19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205441 占比:99.94%

总计:205557篇

基因聚合—发文趋势图

基因聚合

-研究学者

  • 张学余
  • 李国辉
  • 刘丕庆
  • 屠云洁
  • 苏一军
  • 韩威
  • 侯金星
  • 安小鹏
  • 宋宇轩
  • 曹斌云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高月; 郭秀林; 赵敏; 李国良
    • 摘要: 由白粉病菌Blumeria graminis f.sp.tritici引起的小麦白粉病已成为世界小麦的主要病害,小麦品种携带有效抗病基因频率低,携带单一病害多个抗病基因和兼抗多种病害的品种严重匮乏,而且单基因抗性往往容易丧失。培育多个抗白粉病基因聚合的小麦新种质,是防控白粉病害最经济、有效的方法。本研究以携带抗白粉病基因Pm21的小麦品种金禾9123和携带抗白粉病基因Pm35的小麦品种普冰01为供体,以携带抗白粉病基因Pm52的小麦品种良星99为受体,通过两两杂交、回交,在分离世代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聚合抗白粉病基因Pm21、Pm35和Pm52。经鉴定,获得聚合3个抗白粉病基因(Pm21+Pm35+Pm52)的株系1个,聚合2个抗白粉病基因Pm21+Pm52或Pm35+Pm52的株系各2个。获得的聚合单株可以作为小麦抗白粉病育种的种质资源。
    • 柳絮; 张华; 宣宁; 李平波; 张梦琦; 姚方印
    • 摘要: 为了提高抗虫转基因水稻的稻瘟病抗性,利用已育成的以粳稻为遗传背景的抗虫转基因(Cry1 C)水稻新品系济抗10号为受体,选择带有广谱高抗稻瘟病基因(Pi1,Pi2)的空育131为供体,通过杂交与多代回交进行抗虫和抗稻瘟病基因的聚合,对每一世代的后代单株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田间抗病虫鉴定、田间农艺性状选择,创制出了4个抗虫和抗稻瘟病的新材料SK01、SK02、SK03、SK04,田间均表现出很好的抗虫、抗稻瘟病特性以及优质丰产性状,为黄淮稻区抗病虫水稻育种奠定了基础.
    • 吴云雨; 戴正元; 李爱宏; 肖宁; 余玲; 蔡跃; 潘存红; 李育红; 张小祥; 黄年生; 季红娟
    • 摘要: [目的]基因聚合是实现水稻稻瘟病广谱抗性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构建粳稻背景下不同双基因聚合系,利用长江下游粳型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ea)菌株评价其抗性效应并解析其抗性效应产生的构成因子,为长江下游粳稻抗稻瘟病育种提供广谱抗性基因组合模式和种质资源.[方法]以粳稻07GY31为背景的Piz基因座不同复等位基因(Pigm、Pi40、Pi9、Pi2、Pizt和Piz)单基因系为核心,利用不完全NCⅠⅠ交配设计,分别与其他广谱抗性基因(Pi1、Pi54和Pi33)单基因系杂交,经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农艺性状筛选,共构建18种不同基因组合的双基因聚合系.2019年利用长江下游粳稻种植区采集、分离的109个稻瘟病代表性菌株进行苗瘟、穗瘟人工接种鉴定及不同病圃的自然诱发鉴定,评价不同双基因聚合系的抗性效应,并分析双基因聚合系抗性效应的构成因子.[结果]Genotyping by sequencing(GBS)分析表明所构建的双基因聚合系均具有较高的背景恢复率,分布于97.08%(PPLPiz/Pi33)—99.08%(PPLPigm/Pi1).表明除了目标基因区域不同外,所有双基因聚合系的遗传背景几乎完全与受体亲本07GY31一致.同时人工接菌鉴定表明绝大部分双基因聚合系苗瘟和穗瘟抗性水平都优于单基因系.其中苗瘟抗性效应较好的聚合系分别为PPLPigm/Pi1、PPLPigm/Pi54、PPLPigm/Pi33、PPLPi9/Pi33、PPLPi9/Pi54、PPLPi40/Pi54、PPLPi40/Pi33、PPLPi40/Pi1、PPLPi9/Pi1,而穗瘟抗性效应较好的聚合系分别为PPLPigm/Pi1、PPLPigm/Pi54、PPLPigm/Pi33、PPLPi40/Pi33、PPLPi40/Pi54、PPLPi40/Pi1、PPLPizt/Pi33.不同抗性基因聚合后产生不同的效应,其中互补效应高且能有效表达是提高双基因聚合系苗瘟和穗瘟抗性的关键因子.双基因聚合系PPLPigm/Pi1、PPLPigm/Pi54和PPLPigm/Pi33在苗瘟和穗瘟的人工接种,以及在不同病圃的自然诱发鉴定中均表现稳定的广谱抗性,同时,农艺性状调查结果也表明这3个双基因聚合系的基本农艺性状与轮回亲本07GY31基本一致,因此,基因组合Pigm/Pi1、Pigm/Pi54和Pigm/Pi33是适于长江下游粳稻的广谱抗性基因组合模式.[结论]抗性基因的组合方式影响聚合系的抗性水平,互补效应高且能有效表达是粳型双基因聚合系抗性效应提高的关键因子.本研究构建的双基因聚合系及其抗性效应分析为长江下游广谱稻瘟病抗性粳稻品种的精准培育提供了种质资源和理论支撑.
    • 燕孟娇; 李子钦; 贾晓清; 郝丽芬; 宋培玲; 皇甫海燕; 郭晨; 皇甫九茹; 杨永青; 史志丹
    • 摘要: 水稻稻瘟病的发生会对水稻产量造成巨大损失,严重限制水稻的生产.利用宿主自身抗病基因,培育稳定、有效、广谱、持久的抗病品种是控制稻瘟病最安全有效和经济的方法.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更多的稻瘟病抗病基因和QTLs被挖掘用于创建稳定、广谱、持久的抗病材料.文章综述了已克隆抗病基因和QTLs的结构、功能和抗病机制以及这些抗病基因结合的分子标记选择辅助育种技术、聚合抗病基因和基因编辑技术在抗病育种中的应用实例,并对抗稻瘟病育种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 孙雪; 李胜杰; 杜金星; 姜鹏; 周家辉; 白俊杰
    • 摘要: 为研究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生长性状相关分子标记聚合效果,本研究选择利用候选基因关联分析方法获得10个与生长性状相关SNP标记,分别位于草鱼载脂蛋白A-I-1基因(apoA-I-1)、丙酮酸激酶1型(PKL)、羧肽酶A1(CPA1)、柠檬酸合酶(CS)、醛缩酶B(Aldo-B)、生长催乳素α(SLα)和肌球蛋白重链(MYH)基因上.先在24尾雌鱼和24尾雄鱼亲本中对各标记进行基因型检测,挑选1对最有利于不同优势基因型发生聚合的亲鱼构建家系.在7月龄时,对子代进行生长性状测量和各SNP标记的基因型分型,采用一般线性模型分析含不同优势基因个数的组别生长差异.结果显示,家系子代个体中含生长相关优势基因型的数量为0、1、2、3、4、5、6、7个,对应的个体数量依次为44、67、83、85、44、38、15和6尾,对应的平均体质量依次为129.66、144.45、151.33、153.53、154.77、160.50、167.50和176.67 g,生长相关优势基因型的聚合个数与草鱼生长速度呈正相关.子代中优势基因型的平均数量为2.58,与亲本群体的优势基因型平均数量(1.00)相比显著提高.研究表明,对草鱼生长相关优势基因进行聚合可获得生长性状优良个体,为草鱼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 燕孟娇; 贾晓清; 郝丽芬; 宋培玲; 皇甫海燕; 郭晨; 皇甫九茹; 杨永青; 史志丹; 李子钦
    • 摘要: 水稻稻瘟病的发生会对水稻产量造成巨大损失,严重限制水稻的生产。利用宿主自身抗病基因,培育稳定、有效、广谱、持久的抗病品种是控制稻瘟病最安全有效和经济的方法。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更多的稻瘟病抗病基因和QTLs被挖掘用于创建稳定、广谱、持久的抗病材料。文章综述了已克隆抗病基因和QTLs的结构、功能和抗病机制以及这些抗病基因结合的分子标记选择辅助育种技术、聚合抗病基因和基因编辑技术在抗病育种中的应用实例,并对抗稻瘟病育种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 摘要: 在植物防御中,蛋白酶抑制剂(PIs)是植物自身产生的对抗田间害虫的防御性物质。PIs是在植物组织中,通过“稳定的防御代谢”产生,在植物感知到信号后按需合成,是植物建立的主动防御系统的一部分。PIs已被利用约40年,最初为单基因法,由于昆虫对PI的适应,后来被多基因聚合/基因叠加所取代。考虑到害虫对单个杀虫基因的适应性反应,为了开发转基因作物来防治一起进化的害虫,基因聚合的观念不断受到重视。
    • 柳海东; 潘云龙; 杜德志
    • 摘要: 前期在甘蓝型春油菜NNDH群体中定位到cqDTFA7a和cqDTFC82个早花主效QTL,分别开发了与cqDTFA7a紧密连锁的SSR标记G1803、InDel标记IA7-4,以及与cqDTFC8紧密连锁的SSR标记S035.本研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早花QTL位点cqDTFC8的BC2F2群体,进一步对该位点加密,开发了与cqDTFC8紧密连锁的标记SNP11.利用开发的与两个位点紧密连锁的4个标记对93个甘蓝型春油菜自然资源进行早花基因型鉴定,从中筛选出含有cqDTFA7a位点的资源3164和2216,含有cqDTFC8位点的资源3484和2857,两位点资源之间两两正反杂交进行位点聚合.通过小孢子培养和标记辅助选择快速获得聚合DH系,筛选出性状优良且早花的聚合系与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系配置杂交组合,连续2年多点进行测产试验,对聚合系利用价值进一步分析.cqDTFC8加密结果显示,该位点被定位于SNP11和SNP12区间中,与SNP11共分离.自然资源早花基因型鉴定结果显示,含有cqDTFA7a位点的单株50个,平均初花期58.1 d,含有cqDTFC8位点的单株16个,平均花期58.3 d,同时含有两位点的单株16个,平均花期55.2 d,表明同时包含两早花位点株系比只含有一个早花位点株系早开花.聚合结果显示,早花位点cqDTFC8和cqDTFA7a的聚合单株开花时间比单位点亲本单株的开花时间提前2~3 d,其中来自cqDTFA7a位点的3164和cqDTFC8位点的3484聚合后的DH18比亲本早开花3 d,产量相关性状都优于其他品系.进一步利用DH18与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系025A配置组合,将该组合定名为TZG18,2年9点测产结果表明,TZG18比青藏高原白菜型主栽品种浩油11号增产17.5%以上.综上研究结果说明,早花位点聚合品系比早花单位点品系在开花时间上有着明显的优势,同时对增加油菜产量也有影响.本研究是甘蓝型春油菜早花性状MAS育种的初步探索,为春油菜区特早熟甘蓝型春油菜品种替代白菜型油菜提供了材料支持,也为基因聚合育种技术提供了新途径.
    • 冯翠莲; 张树珍
    • 摘要: 由于甘蔗存在遗传背景复杂和抗虫种质资源缺乏的问题,造成甘蔗常规抗虫育种远远落后于其他作物的现状.基因工程为抗虫甘蔗的育种提供了一条崭新的途径.经过资料收集和整理并结合作者所在研究团队的研究成果,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抗虫转基因甘蔗的培育现状.首先介绍了甘蔗转基因遗传转化系统及其转基因的遗传稳定性研究的新发展,然后重点介绍了国内外在抗虫转基因甘蔗研究方面取得的突破性研究进展,尤其在通过Bt基因的改造和抗虫基因聚合等策略来防止转基因甘蔗的抗虫性下降甚至丧失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旨在为今后抗虫转基因甘蔗的育种工作提供参考.
    • 周俊飞; 章山; 孙婧; 张伟; 高利芬
    • 摘要: 基因聚合是培育广谱、持久抗性水稻品种的有效策略.然而,水稻白叶枯病隐性抗性基因xa5和一些抗病基因组合后却产生了拮抗的聚合效应.为避免无效或拮抗的组合,有必要对携带单基因和基因组合的水稻品种进行抗性评价.调查了2个感病水稻系(籼稻IR24和粳稻TP309),4个单基因抗病系IRBB3、IRBB5、IRBB21和CBB23(分别含Xa3、xa5、Xa21和Xa23)和3个多基因抗病系IRBB54、IRBB50和IRBB59(分别含xa5+ Xa21、xa5+ Xa4、xa5+Xa21 +xa13)对8个白叶枯菌小种的抗性.前期对xa5、Xa21单基因和基因聚合后的效应进行了报道,发现江汉大学保存的P8小种克服了Xa21介导的抗性.发现P8在TP309和IRBB3上都诱导8个小种中最长的病斑,进一步证明了P8致病力的变异;IRBB54、IRBB50和IRBB59对包括P8在内的8个小种表现出抗性,表明了基因聚合策略应对致病菌毒性变异的有效性;而Xa23单基因对所有小种的抗性都达到了三基因聚合系IRBB59的高抗性水平,但在和xa5聚合后抗性被弱化,呈现负向的拮抗效应.研究结果提示在进行水稻基因聚合育种时,应充分考虑小种的致病性变异和基因聚合的多效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