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农业科学>中国棉花学会2013年年会
中国棉花学会2013年年会

中国棉花学会2013年年会

  • 召开年:2013
  • 召开地:长沙
  • 出版时间: 2013-08

主办单位:中国棉花学会

会议文集:中国棉花学会2013年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以拟南芥的AtMYB0(GL1,AY519590.1)基因为参比序列对雷蒙德氏棉D基因组数据库进行同源搜索、比对,从该据库中调取与AtMYB0相似度比较高的序列.利用RT-PCR从徐州142 cDNA中克隆出棉花GhGL1-3基因.经RT-PCR从徐州142纤维组织中扩增得到GhGL1-3的cDNA,其开放阅读框为381 bp,编码由126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同源性比对分析显示GhGL1-3蛋白具有较高的保守性,进化树分析表明其与拟南AtMYB0(GLl)亲缘关系较近,相似度为51%.利用软件进行蛋白质序列分析,GhGL1-3蛋白具有MYB家族典型的结构域,属于只含一个MYB结构域(R1/2)亚族.组织表达分析表明,GhGL1-3基因在根、茎、叶、花及纤维发育不同时期均有表达,属于组成型表达基因.在0 DPA(Days post anthesis)时,GhGL1-3分别在徐州142野生型及其无绒无絮突变体的胚珠中表达量最高.将GhGL1-3基因构建到植物真核表达载体pBI121中,成功构建了pBI121-35S:GhGL1-3超表达载体.利用农杆菌通过花絮蘸染法转化野生型拟南芥(Columbia),经PCR分子鉴定,获得了GhGL1-3转基因拟南芥植株.通过对转基因植株T2代3个株系的qRTPCR分析,发现棉花GhGL1-3基因能够促使拟南芥内源基因AtMYB0表达量升高.
  • 摘要:棉花是重要的经济作物.近年来随着降雨后移、降雨北移,棉花花铃期遭受涝害日益严重,影响棉花产量及品质.为了探讨减轻棉花花铃期淹水伤害的有效途径,以鲁棉研41号为材料,在山东棉花研究中心试验站(临清市)的电动遮雨棚内,设置不淹水不喷施硝普钠(SNP) (W0-SNP0)、不淹水喷施SNP(W0-SNP0.5)、淹水10d不喷施SNP(W10-SNP0)和淹水10 d喷施SNP(W10-SNP0.5)4个处理组合,研究了叶面喷施硝普钠(SNP)对棉花淹水伤害的缓解效应.主要结果如下:rn (1)淹水胁迫10 d条件下,叶面喷施SNP处理棉花各器官及单株干重的减幅均降低,其中对地上部和生殖器官生长恢复的促进作用大于地下部和营养器官.淹水棉株喷施SNP较不喷施SNP的蕾铃脱落率有所降低,单株铃数(4.4%)和铃重(4.4%)的损失也有所缓解,最终的皮棉产量增幅达10.8%.rn (2)淹水条件下喷施SNP,棉花主茎功能叶的膜质过氧化及膜系统损伤程度均有所减轻,并且叶片中的可溶性糖、淀粉和可溶性蛋白的增量也有所减少,C/N降低,有利于碳氮代谢平衡的恢复;同时,叶面喷施SNP对淹水棉花光合参数的缓解效应也有所提高,减轻了淹水对棉花光合作用的不利影响;此外,淹水后喷施SNP还不同程度促进了棉株对N、P、K养分的吸收.rn (3)淹水胁迫下棉花主茎功能叶中ABA合成基因(NCED)表达量增加,而NO合成基因(NOi)及Bt蛋白基因(Cryl Ac)表达量下降;淹水条件下喷施SNP能提高棉花叶片中的NO合成基因(NOi)和Bt蛋白基因(CrylAc)表达量,而降低ABA合成基因(NCED)及乙醇脱氢酶基因(ADH2)表达量.rn 总之,在黄河流域棉区棉花花铃期短期淹水,降低了棉花单株总铃数及铃重,导致减产,且淹水时间越长,减产幅度越大.此外,淹水胁迫干扰了棉株体内正常的生理生化代谢,造成光合能力下降,碳氮代谢失衡,Bt蛋白表达量降低.淹水条件下叶面喷施0.5 mmol·L-1 SNP能有效减轻淹水对棉株叶片膜脂过氧化和膜系统的损伤,促进碳氮代谢的平衡及其养分的吸收,有利于棉花生物产量及皮棉产量的形成.因此,叶面喷施硝普钠(SNP)能有效缓解短期淹水对棉花的伤害程度.
  • 摘要:在众多类型的基因文库中,均一化cDNA文库因降低了文库中高拷贝cDNA的丰度,提高了发现随机序列和稀有基因的效率,是研究者获得EST(Express sequence tags)表达序列标签和发现新基因的有效平台,在动植物中广泛应用.以往研究主要是构建优质海岛棉的cDNA文库,而优质陆地棉纤维的cDNA文库鲜有报道.本研究选取优质陆地棉品种冀228(国审棉2008003,在同年审定的棉花新品种中纤维品质最优,并用它培育了很多优良品系).近年作者连续种植冀228并测定其纤维品质,平均长度33.3 mm,比强度35.1 cN·tex-1,马克隆值3.95,所以冀228是研究优质陆地棉纤维发育的良好材料.rn 田间种植冀228,开花当天挂牌注明日期,提取开花后8~40 d纤维的总RNA,将棉纤维全长cDNA与Gateway供体载体pDONR222重组,构建了棉花纤维的Uncut型全长cDNA原始文库,经检测原始文库的滴度为3.56×106 cfu·mL-1,总克隆数1.06×107,重组率为100%.利用基因组DNA饱和杂交技术对棉花纤维原始cDNA文库进行均一化处理,构建冀228的均一化全长cDNA文库.经检测均一化全长cDNA文库的滴度为8.84×104 cfu·mL-1,总克隆数达2.56×l05 cfu,重组率为95.8%,平均片段长度在1.0~2.5 kb.棉花高峰度达基因组蛋白3(Histone3)基因,经qRT-PCR检测,在均一化cDNA文库中的表达量大幅度下降,说明构建的文库质量较高.此cDNA文库将可进一步用于国审优质陆地棉冀228纤维功能基因组研究、新基因筛选、高通量EST测序以及纤维cDNA芯片的制备等后续研究.
  • 摘要:棉花黄萎病是一种毁灭性病害,严重影响棉花产量和纤维品质.应用抗病品种是防治黄萎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目前,人们对棉花抗黄萎病机理的了解还不十分清楚,且现有栽培陆地棉中缺乏高抗抗源,因此棉花抗黄萎病育种进展较慢.棉花基因组庞大而复杂,深入挖掘棉花抗病基因、研究抗黄萎病机理对于棉花抗病遗传育种具有重要意义.rn 全长cDNA是功能基因组学和比较基因组学研究的基础,也是基因克隆的重要方法之一,尤其适用于复杂基因组的非模式植物,它是目前发现新基因的重要工具.近年来,cDNA文库构建技术已在香蕉、大豆、菜豆等中被广泛用做分离鉴定新的功能基因.因此,要克隆棉花中一些重要基因,最好的途径是构建代表特定时期全部细胞表达信息的cDNA文库,并从中筛选相关基因.rn 本研究利用高抗黄萎病的海岛棉Pima90-53为材料,采用无杂菌、全程可视化定量法接菌,构建了黄萎病菌诱导下的根部全长cDNA文库,并对其进行了质量鉴定和EST序列分析.结果表明,文库的重组率为92.3%,库容量为1.1×106 pfu·mL-1,平均插入片段约1.8 kb,是一个高质量的cDNA文库.随机抽取50000个克隆测序,获得46192个高质量的EST序列.所有EST拼接出28329个Unigenes,其中包括1981 Contigs和26341 Singletons,表明文库冗余度较低,囊括了大量低丰度表达的基因.rn 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28329个Unigenes可以覆盖289个KEGG代谢路径,其中筛选到3027个与已知抗病功能基因同源的Unigenes,这些基因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参与初级免疫系统(PTI)、效应分子诱导的免疫系统(ETI)、Ca离子通路、氧化迸发、PR蛋白、细胞壁合成与修饰、植物激素调节及转录因子调节.本文库共筛选到58类棉花转录因子,其中表达丰度较高的类别为NAC、G2-1ike、MYB、BHLH、bZIP、ERF、C3H和WRKY家族.rn 对文库筛选获得的部分基因进行Real-Time RT PCR分析,结果显示海岛棉Pima90-53中PR10、Bet V1、Chitinases、MLP-like、BAK和MPK4基因可以被黄萎病菌显著诱导,其表达量较对照相比显著增高.此外,部分基因的表达模式在抗病品种Pima90-53和感病品种中棉所8号中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基因表现出在中棉所8号中较在Pima90-53中表达量低或者表达高峰出现偏迟.所有上述类别基因可能是构成棉花抗黄萎病的重要遗传基础.
  • 摘要:利用数据库NCBI,检索到5条与拟南芥AtAKT1核苷酸序列高度同源的棉花EST序列,利用软件DNASTAR将其进行拼接,获得一条长度为1470 bp的Unigene,结合5′RACE和3′RACEPCR技术获得GhAKT1的完整ORF阅读框.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该基因在棉花中表达模式,发现GhAKT1在三叶期棉花的各部位均表达,其中叶部表达量最高.GhAKT1受低钾(0.03mmol·L-1)诱导后表达量升高,并在处理后24 h时达到最高.将该基因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分别转化野生型拟南芥(Col生态型)和akt1突变体,获得数个转基因阳性株系,在MS培养基上野生型超表达转基因植株生物量比对照增加29%~54%,在低钾(100 μmol·L-1)MS培养基上比对照增加7.9%~1.6%;而aktl突变体过表达转基因植株在低钾MS培养基上比对照增加98%~141%.在低钾MS培养基上进行发芽试验,发现过表达GhAKT1的aktl突变体的发芽率由57.9%显著提高到97.3%~99.1%,基本达到野生型的发芽率水平.对转GhAKT1基因植株进行非损伤性离子微测(Noninvasive Micro-test Technique,NMT),结果表明,野生型超表达转基因植株在低钾处理后其钾吸收速率相比对照提高了0.7~1.7倍,而aktl突变体过表达转基因植株相比对照提高了2.0~4.2倍.
  • 摘要:2009年从新疆石河子大学引进2个胞质雄性不育系材料9A、KHA,4个恢复系材料61R-9、4R-30、中R-16、10R-9.通过4年对上述不育系材料的初步研究,在不育系材料的鉴定、改造以及恢复系材料筛选的过程中取得了一些进展,并针对发现的一些问题做了讨论.
  • 摘要:海岛棉染色体片段置换系是改良陆地棉纤维品质性状的重要种质资源之一.本研究以TM-1为背景的海岛棉染色体片段置换系"CSSL-122"与新疆陆地棉新品种"新陆早45号"及其杂交、回交BC2F1群体的120个单株为实验材料,利用与纤维长度性状紧密连锁的SSR标记,在BC2F1群体中进行海岛棉染色体片段的跟踪、鉴定,筛选出含有海岛棉染色体片段的阳性植株;同时结合纤维品质性状指标的检测结果,研究分析外源海岛棉染色体片段的是否存在与其纤维品质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2对SSR标记NAU2987和BNL3145(chr.D2)能准确地鉴定BC2 F1群体中的的阳性植株;与非阳性植株相比,阳性植株的纤维长度、强度均极显著地提高(P<0.01);在改良过程中,阳性植株的纤维长度和强度的提高达到了极显著的相关性,说明纤维长度和强度性状可以同步提高.该研究结论可为利用海岛棉染色体片段置换系改良陆地棉纤维性状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信息.
  • 摘要:加速发展机械化采棉技术能有效解决植棉生产中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的问题,促进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是实施精准农业的需要,是实现棉花生产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为了实现博州机采棉规范化管理,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总结了博州地区机采棉生产管理技术要点。
  • 摘要:中棉所76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中早熟课题组选育的优质抗虫杂交棉新品种,2009年通过审定(国审棉 2009011),已获得长江及黄河流域转基因安全证书.2008,2010-2012年连续多年在江苏盐城进行试种示范,总体表现早熟,结铃性强,坐桃快,产量高,抗逆性好,高抗棉铃虫,抗枯萎病和耐黄萎病等优点.
  • 摘要:为探讨棉花晚播防烂铃、减少治蚜、缩短占地时间、降低植棉成本,笔者于2012年以欣抗4号为试材,进行晚播简化栽培试验,只打一次叶枝尖和一次顶尖,依靠化控不整枝.
  • 摘要:对鲁棉研39号高产栽培模式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在田间其他管理措施一致时,密度在每公顷3.00万株或4.50万株时,整枝的条件下,鲁棉研39号能发挥最大的产量潜力.
  • 摘要:GK164是中国农业大学育成的优质、抗虫中长绒棉新品种,山东农兴公司于2007年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当年通过河北省审定,2010年通过山东省审定.几年来,山东农兴种业有限责任公司连续在黄河三角洲植棉区进行了大面积推广种植,并在新疆、河南、江苏等地进行了试验、示范,该品种均表现出了高产、优质、综合性状优良的特性,先后被山东、河北推介为棉花良种补贴主导品种.
  • 摘要:新陆中54号是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选育的高产抗病棉花新品种,2012年6月通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生育期138 d,铃重5.85g,子指10.6g,衣分43.63%.抗枯耐黄性好,适应性强,增产稳产效果明显,纤维品质优良.
  • 摘要:2012年,山东农兴种业有限责任公司在惠民县清河镇林樊村某户棉花良种繁育田,实施了马铃薯棉花套作,利用种植棉花的春地,先期种马铃薯,再套种棉花,棉花实施免整枝栽培,提高了土地复种指数,减轻了农民的劳动负担,又增加了农民收入.马铃薯与棉花共生期短,基本不影响棉花产量,棉花与马铃薯套种等于棉花地里多收了一季马铃薯,二者合计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
  • 摘要:黄河三角洲滨海盐碱地带,背陆面海,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型气候,四季分明.这些新生土地无种植基础,附近几十公里内无工厂,可引黄河水灌溉,是发展有机棉难得的宝地.本次选未开垦的新生地或撂荒3年以上的已耕地,选用非转基因棉花品种。并探讨了有机棉的播种技术、田间管理和病虫草害防治措施。
  • 摘要:在棉花生产上,田间缺苗断垄现象历年都有,只是程度不同.其在不同年份、不同品种、不同栽培条件、不同地块间都有较大差别,轻者减产5%以上,重者减产不小于40%,一直是困扰产量提高的一大障碍.为消除田间缺苗断垄现象从而获得高产,应当分析缺苗原因,找出解决办法,制定可行措施.
  • 摘要: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减少和人工成本的上升,机械采收成为我国棉花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在我国黄淮海棉区机械采收刚刚开展,缺乏配套的栽培管理措施,群体结构和棉花熟性难以符合机械采收的要求,严重制约该地区机械采收的发展.本试验于2011-2012年在河北省河间市进行,研究种植密度、缩节胺系统化控及收获辅助剂应用对棉花株型、产量、品质、早熟性和集中成熟性的影响,为在黄淮海棉区实现机械采收提供理论依据.供试品种为国欣棉3号,采用裂裂区设计,主区为种植密度,设每公顷4.5万、6.75万和9.0万株三个处理;裂区为缩节胺化控,设清水对照和缩节胺系统化控两个处理;裂裂区为收获辅助剂处理,设清水对照和50%噻苯隆可湿性粉剂+40%乙烯利水剂混用两个处理.研究结果表明,提高种植密度到9.0万株·hm-2,可以使果枝始节高度控制在18~22 cm之间,同时使上、中、下各部位果枝长度均显著缩短,其中,中、下部果枝缩短30%以上;缩节胺系统化控能使上部果枝长度缩短30%以上.适时适量应用收获辅助剂能显著提高棉花的脱叶率和吐絮率,药后15 d脱叶率和吐絮率分别达到90%和80%,达到或接近机械采收的要求.增加种植密度(9.0万株·hm-2)、缩节胺系统化控均能显著的提高皮棉产量,应用收获辅助剂对产量没有显著影响;缩节胺系统化控能使纤维长度增加0.7 mm,使断裂比强度提高1.0 cN·tex1,对机械采收和加工造成的纤维品质下降有一定弥补作用.与低密度(4.5万株·hm-2)相比,高密度棉田(9.0万株·hm-2)从播种到吐絮50%、80%和100%的时间提前4~6 d;缩节胺系统化控棉田从播种到吐絮50%、80%和100%的时间均较清水对照提前4~5 d;收获辅助剂处理棉田从播种到100%吐絮的时间较对照提前了3d.高密度棉田(9.0万株·hm-2)从开始吐絮到吐絮50%和90%的时间较低密度(4.5万株·hm-2)分别缩短3d和3.3 d;缩节系统化控棉田从开始吐絮到吐絮50%和90%的时间分别较清水对照缩短1.9d和2.5 d;收获辅助剂处理使棉田从开始吐絮到吐絮90%的时间缩短了4.5d.综上所述,在黄淮海棉区提高种植密度,并结合缩节胺系统化控和收获辅助剂的应用,是实现机械采收的重要保障.
  • 摘要:棉花黑斑病和棉花褐斑病在我国各棉区都有发生,危害症状很相似,有时候比较难以区分.本文从病情分布、病原与发生规律、症状识别、防治措施等几个方面对其进行比较,以利于大家辨别.
  • 摘要:盐渍土分布广泛,盐渍土壤的开垦利用日益受到高度重视.作为耐盐先锋作物的棉花,成为盐碱地区的主要作物.棉花害虫的防治是生产中的大问题.随着转基因抗虫棉的推广种植,棉铃虫危害日益减轻,但棉蚜等次生害虫逐渐上升为主要害虫.本文初步研究了盐胁迫对鲁棉研21号(L21)和鲁棉研28号(L28)两种转基因抗虫棉上棉蚜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将NaCl加入营养液中做处理液培养棉苗.设置3个盐浓度,0、100、200 mmol·L-1 NaCl.每个处理重复4次,每个处理5棵棉苗.待子叶完全展开后,将新产若蚜(12 h以内)单独接到各处理棉苗叶片上,随机接种,接种后24 h死亡的棉蚜处理作废,并重新接种.在温度为(25±1)℃、相对湿度(65±5)%、光周期L:D=16 h:8h的人工气候室内培养观察.记录每个幼虫的龄期时间(1~4龄)、成虫产蚜前时间、产蚜时间和产蚜后时间.当成蚜开始产蚜时,记录每天产若蚜数,直至成蚜死亡.结果发现:(1)取食各处理L21的棉蚜在若虫期都经历了4龄,各处理的若蚜期均在5d左右,差异不显著.3个处理在每个龄期的发育时间也均无显著性差异.成蚜期随盐浓度升高而变长,分别为16.8±1.6、16.0±1.28和15.7±1.39 d,三者间均无显著性差异.取食各处理L21的棉蚜的产蚜前时间都在4d及以上,产蚜天数在10~11 d,累计产蚜量在46~50粒,产蚜后时间在1~2 d,各处理间繁殖参数差异均不显著.(2)取食各处理L28的棉蚜在若虫期都经历了4龄,1龄、2龄无显著性差异;取食2个含NaCl营养液处理L28的棉蚜的3龄期均在1.6d左右,差异不大,但均比取食营养液处理棉苗的棉蚜龄期长,且均达显著性差异(p<0.05).取食含200 mmol·L-1 NaCl营养液处理L28的棉蚜的4龄期最长,为1.93±0.137 d,显著长于其他2个处理(p<o.05);取食含100 mmol·L-1NaCl营养液处理L28的棉蚜4龄期与取食营养液对照处理L28的棉蚜4龄期相当,分别为1.64±0.074 d、1.58±0.028 d,差异不显著.取食含200 mmol·L-1 NaCl和100 mmol·L-1 NaCl的营养液处理L28的棉蚜若蚜期相当,分别为6.41±0.193和6.20±0.130 d,差异不明显;取食营养液处理L28的棉蚜若蚜期较短,仅为5.83±0.119 d,与其他2个处理差异显著(p<0.05).3个处理的棉蚜成蚜期均在18d左右,无显著性差异.棉蚜产蚜前时间随盐浓度升高而变长,分别为6.6±0.43、7.1±0.14和7.8±0.22d,三者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棉蚜产蚜天数和产蚜量均随盐浓度升高而减少,且三者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产蚜时间分别为10.3±0.50、9.6±0.14和9.0±0.22 d,产蚜量分别为49.5±2.44、38.3±1.42和23.6±2.55粒.3个处理的棉蚜产蚜后时间相当,差异不明显.综上所述,在NaC1胁迫下,L21上的棉蚜生长发育和繁殖未受到明显影响;L28上的棉蚜受影响较大,发育历期随盐浓度升高而明显延长,繁殖率随盐浓度升高而显著降低.
  • 摘要:引起植物萎蔫病的轮枝菌有黑白轮枝菌(Verticillium albo-atrum)、大丽轮枝菌(V.dahliae)、三体轮枝菌(V.tricorpus)、变黑轮枝菌(V.nigrescens)和云状轮枝菌(V.nubilum).在这5个"种"中,以黑白轮枝菌和大丽轮枝菌对棉花的危害最为普遍.中国的棉花黄萎病是由大丽轮枝菌引起的.但中国棉区幅员广大,气候条件复杂,寄主植物繁多,特别是冷凉地区还不能排除V.albo-atrum存在的可能性;且近年来,不断有报道从进境的苜蓿、芹菜等植物上检测到变黑轮枝菌.澄清引起棉花黄萎病的轮枝菌的"种"类,检测棉花黄萎病病原菌的变异情况是病害综合防治的基础工作.rn 本研究从中国12个省84个县分离获得310个轮枝菌菌株,采用生物学性状观察和分子鉴定相结合的方法,对其进行"种"的鉴定.结果表明,298株均产生黑色微菌核和轮枝状分生孢子梗,为典型的大丽轮枝菌,另有12个菌株培养性状较为特殊.其中,CVn-WHg、CVn-HNh与变黑轮枝菌对照菌株Vn的菌落相似,均为灰褐色,显微镜下观察没有微菌核,有褐色厚壁孢子,CVn-WHg和CVn-HNh初步确定为变黑轮枝菌.其他10个菌株中,有2个菌株表现为灰黑色菌落,菌落中间气生菌丝发达,有灰白色絮状菌丝凸起,显微镜下观察产生微菌核,但菌丝较粗、颜色较黑;另有5个菌株的茵落为白色菌丝型,显微镜下观察不产生微菌核.这12个菌株与常见的大丽轮枝菌菌株差异较大,需要做进一步的鉴定.温度敏感试验表明,30℃条件下,只有黑白轮枝菌对照菌株Va停止生长,12个特殊菌株及大丽轮枝茵对照菌株Vd076和变黑轮枝菌对照菌株Vn仍可以生长;35℃条件下,CVn-WHg、CVn-HNh及Vn仍可以生长,其它10个菌株及2个对照菌株Va和Vd076均停止生长;CVn-WHg、CVn-HNh及变黑轮枝菌对照菌株Vn均表现在30℃条件下菌落直径最大,表明CVnWHg和CVn-HNh为变黑轮枝菌.利用黑白轮枝菌特异性引物VA1/VA2对12个特殊菌株及3个对照菌株进行扩增,结果表明,除黑白轮枝菌对照菌株Va有VA1/VA2的特异扩增条带外,供试的12个菌株及大丽轮枝菌对照Vd076、变黑轮枝菌对照菌株Vn均不能被VAl/VA2扩增出特异条带,因此,12个菌株中不存在黑白轮枝菌.采用大丽轮枝菌核糖体ITS区段特异引物VDS1/VDS2对12个特殊菌株及3个对照菌株进行PCR扩增,除CVn-WHg和CVn-HNh、对照菌株Va及Vn外,其它10个目标菌株及大丽轮枝菌对照菌株Vd076均能扩增到目的条带,表明12个目标菌株中,CVn-WHg和CVn-HNh不属于大丽轮枝菌,其它10个菌株均属于大丽轮枝菌.采用真菌ITS通用引物ITS1和ITS4对12个目标菌株的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测序和BLAST搜索并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CVn-WHg和CVn-HNh与变黑轮枝菌的相似度为99%,其它10个菌株与大丽轮枝菌菌株的相似度为96%.根据上述生物学观察、PCR检测及ITS序列比对结果,将CVn-WHg和CVn-HNh归属为变黑轮枝菌,其它308个菌株归属为大丽轮枝菌.rn 上述结果表明,在中国三大棉区,棉花黄萎病主要是由大丽轮枝菌引起的,但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棉区均分离到1株变黑轮枝菌.变黑轮枝菌在棉花黄萎病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及其与大丽轮枝菌的互作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 摘要:植物内生菌在植物体内具有自主繁殖和传递的特性,作为一种新的微生物资源受到广泛关注.棉花是一个被高度驯化的作物,分离鉴定其内生真菌可以为开发具有生物防治潜力的微生物农药和增产菌奠定基础.本研究通过多次试验,优化并制定从棉花根、茎、叶柄不同部位中分离内生真菌的标准操作流程,均采用两步消毒法.根和茎先用75%的酒精处理3 min,之后再用5%的次氯酸钠消毒1 min;而对于低纤维叶柄来讲,最佳消毒时间为75%酒精2 min,5%的次氯酸钠30 s.rn 在现蕾期,采集了12个不同抗病性棉花品种健康植株的组织,分别从根、茎和叶柄分离可培养内生真菌共计642株,其中叶柄内部的真菌群落最为丰富,共分离得到391株,占总数的60.9%.根部和茎部的内生真菌数量相当,分别为140和111.棉花品种的抗病性级别和可培养内生真菌的数量没有相关性.rn 本研究采用生物学形态和ITS(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分子鉴定相结合的方法确定棉花内生真菌的分类地位,结果显示分离得到的642个菌株归属于29个属,43个种.其中,链格孢属(Alternaria)、支顶孢属(Acremonium)和赤霉属(Gibberella)为三大优势种群,分别包括143,119,104个菌株.极细链格孢、交织顶孢霉和滕仓赤霉为优势种,出现频率最高.在不同的棉花品种中,优势菌群的种类有所不同.陆地棉感病品种冀棉11中链格孢属的出现频率远远高于其他28个属;陆地棉抗病品种中植棉2号中最大的内生真菌类群为赤霉菌,转葡聚糖和几丁质酶基因抗病棉花的内生真菌多为镰刀菌;海岛棉中内生真菌数量最少,且枝顶孢属为其优势类群.rn 棉花内生真菌的多样性丰富,且数量众多,由于定殖位点的特殊性,其代谢产物能直接或间接影响植物的生理作用,可诱导宿主植物的抗性反应.通过抑菌筛选和温室大田防效测定,有望得到可以控制棉花主要病害且环境友好的生防菌株.
  • 摘要:利用综合性状表现较好的2个抗草甘膦棉花材料p2、p3与2个非抗草甘膦棉花材料p1、p4作亲本进行正反交,组配4个抗草甘膦棉花杂交组合,研究了抗草甘膦棉花的产量杂种优势表现.结果表明:4个抗草甘膦杂交组合子棉产量、皮棉产量具有明显的正向杂种优势;产量构成因素中单株成铃具有显著的正向竞争优势、正向中亲优势,正向超亲优势,仅p3×p4表现为负向超亲优势,铃重具有负向竟争优势、正向中亲优势、p1、p2组合表现为负向超亲优势、p3、p4正反交组合表现为正向超亲优势,衣分表现为负向竟争优势、正交组合p1×p2、p3×p4表现为正向中亲、超亲优势,反交组合p2×p1、p4×p3表现为负向中亲、超亲优势;筛选出子棉产量竟争优势16.14%、皮棉产量竟争优势12.38%、综合性状优良的抗草甘膦优势组合2个.
  • 摘要:在棉花杂种优势利用的实践中,亲本材料的选择至关重要.为了研究棉花不同品种间的遗传亲缘性,获得更好的亲本材料,本研究选取24个不同类型的棉花品种,利用SSR标记技术对棉花种间遗传关系进行聚类及遗传相似性分析,探讨不同棉花品种间的遗传多样性.本研究对来源不同的24个棉花材料进行SSR引物筛选,共筛选出116对SSR引物,其中106对引物能够扩增出多态性条带,多态性引物达91.37%.106对引物中共扩增出363条带,其中328条具有多态性,占总条带数的90.36%.引物等位点数为1~8个,平均每对引物为3.4个.利用NTSYS软件进行聚类及遗传相似性(图1)分析表明,24个材料的遗传相似系数的变异均在0.51~0.91之间.其中15号(冀杂1号)和16号(95-538)的遗传相似系数最大,为0.91.3号(邯无198)和24号(海7124)的遗传相似系数最小,为0.51;15号(冀杂1号)和16号(95-538)、16号(95-538)和18号(冀杂999)、11号(冀3536)和12号(鲁05H9选系)、9号(优质1498系)和10号(Z311-2)这4组的遗传相似系数均在0.81以上,具有较高的遗传亲缘性,可能在人工育种上具有相同的祖先.24号(海7124)和其他23个材料的遗传相似系数低,可能是因为24号棉为海岛棉,其他对象均为陆地棉,海岛棉和陆地棉的遗传物质及生存条件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在遗传相似系数上存在显著差异.相似系数为0.64时,24种棉花可以分为2组:第一组包括前23种在内的陆地棉;第二组则包括24号(海7124)的海岛棉.而当相似系数为0.65时,又可将23个陆地棉品种品系分为2个亚组,第1亚组包含了1号(资优深叶裂材料)、2号(黄叶1号)、3号(邯无198)、4号(红叶棉)、5号(抗2,4D-材料)、6号(鸡脚叶棉)、7号(抗草甘膦材料)、13号(黄叶2号)、14号(冀79)、15号(冀杂1号)、16号(95-538)、18号(冀杂999)和20号(冀优768),主要为具有指示性状的材料和杂交种;第2亚组则包括了8号(远3)、9号(冀228)、10号(冀棉958)、11号(冀3536)、12号(鲁05H9)、17号(抗8)、19号(Z56-1)、21号(冀棉298)、22号(邯682)、23号(芽黄9103),主要是生产上推广的棉花品种.从聚类图(图1)可以看出,第1亚组和第2亚组间的差异较大,因此它们之间可以进行杂交,配制新的优势组合、选育优质高产的新品种[如,冀杂1号的父本(95-538)、冀杂999的母本(冀优768选系)在第一亚组,冀杂1号的母本(抗8)、冀杂999的父本(Z56-1)在第二亚组].所以,利用本研究聚类树状图(图1)可以很方便、直观、快速、有效地进行亲本选配,减少盲目性,对高优势杂交棉的培育和杂种优势的利用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说明利用SSR技术进行棉花品种(系)间遗传关系分析并应用其筛选杂交种高优势亲本是可行的.
  • 摘要:利用"实践8号"育种卫星搭载海岛棉B-3029种子,通过太空综合环境因素诱发种子的基因变异,增加变异系数,改良海岛棉的部分性状,期望获得更丰富的育种资源.经过田间研究,选育出了综合性状表现优良的3702、3706、3710、3715、3721五个新品系,改良创新出一批育种中间材料.
  • 摘要:棉花杂种优势的利用,是提高棉花品质、产量和抗性的重要途径.当前,棉花杂种优势利用的主要方法是利用人工去雄授粉制种,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劳动力成本上升,人工去雄授粉制种技术已不能适应当前棉花杂交种子的生产需要.利用自配花杀剂ZDS-09-1,选择花朵喷药去雄,生产F1代种子,可以节省劳动成本60%,提高制种产量10%.
  • 摘要:棉花种质资源是育种和生产发展的物质基础.表型性状鉴定是作为种质收集、保存、分子鉴定和利用的基础,其多样性分析有利于种质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2012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与新疆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等单位合作,对近年来创新和国内外引进种质进行了表型性状鉴定,为大幅增强种质库的供种能力、提高分发种质资源的质量以及高效利用我国棉花种质资源奠定基础.为了提高棉花种质资源的利用效率,将通过大量收集国内外新种质,对优良种质资源进行多年多点的精准鉴定评价,尤其是加强生物和非生物逆境抗性的鉴定,深入挖掘新收集种质的特异性状,同时通过优异种质的展示、发放服务于我国育种行业,提升我国棉花种业的国际竞争力。
  • 摘要:针对我国抗虫棉抗虫基因单一、抗性风险日趋增加的状况,依据棉花密码子偏好,人工合成Cry5 Aa抗虫基因,通过花粉管通道法转入棉花,并通过组织化学法及PCR方法对不同世代转化株进行鉴定,同时进行了抗虫性测试.结果表明,通过花粉管通道法成功获得转Cry5 Aa基因植株,T1代转化效率为7.76%,T2代为73.1%,T3代为95.5%.结合PCR检测,T1代阳性率为2.35%,T2代为55.8%,转化株对第二、三、四代棉铃虫校正死亡率分别为85.42%、75.35%和62.79%,与GK19差异不显著,能够替代目前主要抗虫基因成为新的棉铃虫抗源.
  • 摘要:川杂棉30是以转基因抗虫优质抗病核不育系GA18作母本,以抗病恢复系Z0242作父本,采用"一系两用法"测配而成的F1代杂交种.其中母本GA18是通过棉花核不育杂种优势利用技术,采用核不育两用系GA5与抗虫品系GK19的杂交后代选育而成的含mscl不育基因的优质抗病虫核不育两用系;父本Z0242是从川737×岱15杂交后代中,经人工病圃抗病性筛选、纤维品质评价、农艺性状评价进行系统选育而成.该杂交种于2004-2005年测配组合,2006-2007年通过品比试验,2008-2009年通过四川省区试,2011年通过四川省生产试验,2012年通过国家转基因安全评价,获得在长江流域使用的转crylAb/crylAc基因抗虫棉安全证书(证书号"农基安证字(2012)第129号"),于2013年5月13日通过四川省第七届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审定.该品种抗病性好、产量高、杂种优势强、适应性广,在长江流域棉区具有较强的产业竞争优势和良好的应用前景.
  • 摘要:选育和应用抗病虫棉花新品种,能够有效防治棉花病虫害、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植棉效益.杂交棉以其突出的杂种优势已得到广泛应用,采用核不育技术育成的杂交棉,具有制种程序简化、效率高和成本低的特点,正受到广泛重视和得到大面积应用.棉花高产核不育杂交新品种川杂棉31,由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选育,是以新育成的含不育基因ms5cl的优质抗病核不育系GA18为母本,抗病恢复系M3为父本,采用"一系两用法"测配而成的高产抗病虫F1代棉花杂交种.已获得国家抗虫转基因安全证书(农基安证字2012第130号).2013年5月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属于棉花核不育杂交种,杂种优势强、丰产性好、抗病虫性强、制种效率高,具有较强的产业竞争优势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 摘要:介绍了特早熟抗病高产棉花新品种辽棉27号的亲本来源及选育过程,分析了该品种的主要特征特性,阐述了该品系的农艺性状,包括丰产性、纤维品质和抗病性等,并对其田间栽培技术要点进行了探讨。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