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型煤

型煤

型煤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3年内共计3836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矿业工程、工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80篇、会议论文31篇、专利文献958994篇;相关期刊408种,包括洁净煤技术、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煤炭科学技术等; 相关会议27种,包括第二十四届全国煤化工、化肥甲醇行业发展技术年会、深部煤炭开采灾害防治工程技术论坛、第三届中国能源科学家论坛等;型煤的相关文献由5179位作者贡献,包括刘明锐、杜明来、林科等。

型煤—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80 占比:0.13%

会议论文>

论文:3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958994 占比:99.86%

总计:960305篇

型煤—发文趋势图

型煤

-研究学者

  • 刘明锐
  • 杜明来
  • 林科
  • 王进平
  • 刘卫星
  • 江东
  • 梁承悍
  • 杨凤玲
  • 梁君祚
  • 黄天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关键词

    • 刘倩倩; 王玉飞; 李健; 闫龙; 陈娟
    • 摘要: 以神木红柳林煤矿筛选的0.2 mm粉煤为原料,马铃薯渣为粉煤成型黏结剂的主要组成,在冷压成型的条件下制得型煤。探究了黏结剂黏度、马铃薯渣粒度、型煤干燥时间及糊化剂对型煤抗压强度的影响,并采用FT-IR、SEM对粉煤及型煤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当黏结剂黏度为28565 mPa·s、马铃薯渣粒度为0.15 mm、型煤干燥时间为72 h及加入NaOH糊化剂时,型煤的抗压强度为3339.6 N/个;采用马铃薯渣基黏结剂制备的型煤的性能较为稳定,其表面起伏程度较粉煤明显降低,结构较为平整,使其具有较大的抗压强度。
    • 冯强; 卢晓明; 司硕; 宋令坡; 刘忠攀; 杨晓辉; 王海苗
    • 摘要: 介绍了蜂窝式脱硫剂的制作工艺;通过数值模拟,确定了脱硫反应器的固定床层模型;试验研究了空速、飞灰特性、蜂窝体清灰、脱硫反应器内部阻力对脱硫效率影响;结果表明,蜂窝式脱硫剂在小型燃煤炉具烟气脱硫中脱硫效果明显,尤其对型煤燃料的脱硫率更佳。
    • 周卫青; 吴华成; 李朋; 张子健; 汪美顺; 康玺
    • 摘要: 通过实验和测试,对比研究了散煤传统炉具以及型煤环保炉具的大气污染物排放因子;以散煤传统炉具为基准,对比研究了型煤环保炉具、天然气壁挂炉、蓄热式电取暖、空气源热泵4种清洁取暖方式的大气污染物减排效果,探讨了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技术路线选择原则.结果表明:4种清洁取暖方式都有显著的PM2.5减排效果,环境效益从大到小依次为空气源热泵、蓄热式电取暖、天然气壁挂炉、型煤环保炉具,PM2.5削减率分别为99.9%、99.8%、98.4%、95.4%.各地政府在选择清洁取暖技术路线时,应在体现减排效果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当地的大气环境状况、财政状况、居民收入水平等因素,在保障居民取暖的同时,取得环境效益的最大化.
    • 陈娟; 高启帅; 刘喆; 闫龙; 李健; 马向荣; 张智芳
    • 摘要: 分别选用1.5~1 mm与1~0.425 mm两个不同粒级的神木粉煤与2.0%NaOH改性花生壳基黏结剂复配制备型煤,而后铝甑高温干馏制备型焦.分别用场发射扫描电镜与全自动比表面积及孔径分析仪表征型煤型焦的微观形貌与孔结构特征.结果表明:NaOH可将花生壳中纤维素溶出,所得棒状纤维素光滑均匀,有序性强,直径约1μm左右.由型煤SEM观察可知,原煤颗粒堆积叠加,并被牢固粘连在一块均匀的基底平板上,而且煤粒度越小,颗粒之间的堆积叠加更显著.1.5~1 mm粉煤所得型焦块度大,气孔稀疏,孔壁较厚,机械强度较大.改性花生壳基型焦在粉煤粒度为3~1 mm之间具有III型等温线特征,相对压力较低时发生单分子层吸附,压力继续增加,发生多层吸附,且伴有毛细管凝聚现象.
    • 高霞; 李春雨; 张保勇
    • 摘要: 利用瓦斯固化与力学性质测试一体化装置,以黑龙江省双鸭山七星煤矿制作的0.18~0.25 mm型煤为研究对象,开展50、75和100 MPa 3种成型压力和0.5、1.0、3.0 h 3种保压时间参数下煤体单轴压缩实验,研究成型压力和保压时间对煤体强度和变形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状态煤样在单轴加载条件下应力-应变曲线可分为弹性、屈服和破坏3个阶段;当成型压力为50 MPa时,煤样应力-应变曲线呈应变硬化型,而在75和100 MPa时,应力-应变曲线均呈应变软化型;当成型压力为100 MPa时,煤样的单轴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均比50和75 MPa时大,煤样单轴抗压强度在0.5和3.0 h的保压时间下基本相同,最佳成型压力可确定为100 MPa,最佳保压时间为0.5 h;煤样破坏模式以劈裂破坏为主,保压时间和成型压力对破坏模式和破坏角影响较小,破坏角分布在75°~88°。
    • 高霞; 李春雨; 张保勇
    • 摘要: 利用瓦斯固化与力学性质测试一体化装置,以黑龙江省双鸭山七星煤矿制作的0.18~0.25 mm型煤为研究对象,开展50、75和100 MPa 3种成型压力和0.5、1.0、3.0 h 3种保压时间参数下煤体单轴压缩实验,研究成型压力和保压时间对煤体强度和变形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状态煤样在单轴加载条件下应力-应变曲线可分为弹性、屈服和破坏3个阶段;当成型压力为50 MPa时,煤样应力-应变曲线呈应变硬化型,而在75和100 MPa时,应力-应变曲线均呈应变软化型;当成型压力为100 MPa时,煤样的单轴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均比50和75 MPa时大,煤样单轴抗压强度在0.5和3.0 h的保压时间下基本相同,最佳成型压力可确定为100 MPa,最佳保压时间为0.5 h;煤样破坏模式以劈裂破坏为主,保压时间和成型压力对破坏模式和破坏角影响较小,破坏角分布在75°~88°.
    • 许江; 李奇贤; 彭守建; 闫发志; 张超林; 韩恩德
    • 摘要: 为了研究滇东-黔西地区的多层叠置含气系统煤层气开采过程中储层参数和产量的时空动态演化特征,在多层叠置含气系统的特殊煤层气成藏模式和已有试验设备的基础上,对煤层气开采系统进行了改造和升级,煤层气开采系统由开采管、开采管路和气水分离器以及其他附件组成.建立一套集合材料选取、试件制备和煤层气开采的煤层气开采物理模拟试验方法,最后对试验系统和方法的优势、今后改进方向和适用条件进行了汇总.为了对开采物理模拟试验方法进行效果验证,以直井为例开展了叠置含气系统煤层气开采试验,研究了4个煤层在煤层气开采过程中的瓦斯压力、煤层温度、煤层变形、产量等参数动态演化规律.结果表明:瓦斯压力以井筒为中心近似呈现椭圆状,越靠近井筒区域瓦斯压力越小,反之越大,气体运移速度由近井段向远井段逐渐降低;煤层温度下降量在煤层内以井筒中轴线为起点呈圆弧状向边界递减,越靠近井筒区域温度下降量越大,反之越小;1—4号煤层在第360分钟的最终体积应变分别为0.00067、0.00109、0.00117、0.00154,初始瓦斯压力越大的煤层,其最终的变形量也越大,且初始瓦斯压力越小的煤层,体积应变增长速率变缓的时刻越早;瞬时产量曲线呈现在开采初期迅速达到峰值并急剧下降的单峰曲线类型.研究结果验证了叠置含气煤层气开采物理模拟试验方法的可靠性,能够为现场煤层气开采提供参考.
    • 胡千庭; 宋明洋; 李全贵; 吴燕清; 许洋铖; 张跃兵; 邓羿泽
    • 摘要: 地层电阻率是地球物理勘探考察的重要参数,不同结构煤体受载破坏过程中电阻率变化特征存在差异.建立受载煤样电阻实时测试实验系统,对所压制未分层及不同厚度、不同强度的2分层型煤试样进行了单轴压缩实验,得出试样破坏过程的力学强度及电阻率变化规律,研究分层界面影响下不同结构型煤的电阻率响应特征.实验结果表明:型煤单轴压缩破坏下的电阻率呈现阶段性变化,未分层试样在压密后存在“U”型变化过程,最低点接近试样应力应变曲线屈服点;不同强度分层试样破坏过程中电阻率曲线先增加后呈现“U”型,破坏后电阻率为初始状态的2~4倍;不同厚度分层试样破坏过程中电阻率表现为先增后减,两分层厚度差异大的试样厚分层破坏更为剧烈,整体表现出的宏观电阻率值更大.分层试样弹性模量及抗压强度均较未分层试样小,峰值应力处的电阻率变化率为1~2,未分层试样则小于0.5;试样两分层厚度及强度越接近,压缩破坏产生的剥离部分越均匀,更容易产生区域“串-并联”现象,破坏后电阻率变化率越大.煤样本身或分层面空隙骨架的挤压破碎会导致煤层电阻率的增加.分层型煤试样破坏后表现出表面剥离,裂隙均匀连通的破坏形式,根据型煤受载破坏过程得出试样存在“纵向裂隙”和“纵向+横向裂隙”影响下电阻率变化数学模型.两分层及贯通界面的裂隙使试样呈“串-并联”形式连通电路,试样整体电阻率与裂隙电阻率及裂隙体积占比呈正相关.对分层型煤单轴压缩规律的描述反映了部分煤矿区地层物探过程中的电学各向异性特征.
    • 方顺利; 刘家利; 杨云; 姚伟; 聂名清; 赵建辉; 雒应龙; 周广钦; 王桂芳
    • 摘要: 半焦是煤化工的主要副产品之一,具有粉化率高的缺点,极易扬尘,且难以运输.将生物质作为一种粘结剂,将半焦制成型煤产品可克服这一缺点.本文对乌拉盖褐煤半焦与生物质混合成型后的半焦型煤强度和燃烧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考察了生物质种类、生物质比例、成型压力、生物质粒径等因素对半焦型煤的落下强度、抗压强度和浸水强度的影响,并推荐了冷压成型工艺参数.以添加60%生物质的乌拉盖半焦型煤为例,成型压力在90 MPa以上时,半焦型煤的落下强度可达80%,抗压强度、浸水强度均可达4MPa.另外,半焦型煤燃烧特性良好,可作为优良的民用燃料.
    • 王文雅; 吴鹏; 吕玉庭; 魏立国; 宋微娜; 解丽萍
    • 摘要: 为了解决玉米秸秆资源化利用率低和褐煤难于成型、成型后燃烬率不高等问题,以褐煤和玉米秸秆为原料,考察了玉米秸秆添加量、水添加量、成型压力因素对制备玉米秸秆/褐煤型煤抗碎强度的影响,采用热重分析法对制备的玉米秸秆/褐煤型煤的燃烧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当成型压力为1961.330 N/cm2,水添加量为0.2 mL,玉米秸秆添加量为50%时得到的玉米秸秆/褐煤型煤的抗碎性能最佳.热重分析结果表明,添加玉米秸秆后玉米秸秆/褐煤型煤的着火点由433°C降至282°C,燃烬率由94.72%提升至99.88%,单位时间发热量增加.研究结果为玉米秸秆/褐煤型煤的制备提供了试验基础和理论依据,为玉米秸秆和褐煤的高效清洁利用提供了有效途径.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