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块菌

块菌

块菌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290篇,主要集中在园艺、轻工业、手工业、林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9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139篇;相关期刊95种,包括致富天地、技术与市场、资源开发与市场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2016中国·南华野生菌大会、首届中日传统食品创新论坛暨第八届中日酿造/食品/营养/环境国际学术研讨会暨2015年四川省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四川省营养学会学术年会等;块菌的相关文献由498位作者贡献,包括柳成益、清源、郭景龙等。

块菌—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9 占比:51.38%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69%

专利文献>

论文:139 占比:47.93%

总计:290篇

块菌—发文趋势图

块菌

-研究学者

  • 柳成益
  • 清源
  • 郭景龙
  • 刘培贵
  • 于富强
  • 唐平
  • 杨梅
  • 万山平
  • 林强
  • 冯晓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黄兰兰; 万山平; 汪延良; 于莺曼; 时晓菲; 于富强
    • 摘要: 为探讨不同外生菌根真菌与黑松(Pinus thunbergii)的共生特性,选用黑孢块菌(Tuber melanosporum)、丽江块菌(T.lijiangense)、假喜马拉雅块菌(T.pseudohimalayense)、台湾块菌(T.formosanum)、波氏块菌(T.borchii)、印度块菌(T.indicum)、松毛蛋须腹菌(Rizopogen songmaodan)和彩色豆马勃(Pisolithus tinctorius)8种外生菌根真菌,采用孢子接种与黑松进行菌根合成,对接种后菌根的侵染情况、形态和解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除黑孢块菌、印度块菌和彩色豆马勃外,其余5种真菌均与黑松形成菌根。丽江块菌、假喜马拉雅块菌、台湾块菌和波氏块菌与黑松形成菌根的形态较为相似,呈二叉状或珊瑚状,颜色呈黄棕色至深棕色,外菌套呈典型的迷宫状;丽江块菌和波氏块菌与黑松形成菌根的外延菌丝呈刚毛状,假喜马拉雅块菌和台湾块菌与黑松形成菌根的外延菌丝呈卷曲毛发状。松毛蛋须腹菌与黑松形成的菌根呈棒状,表面包裹一层白色的外延菌丝。
    • 韩利红; 田雪莲; 刘潮; 付小林; 王远献
    • 摘要: 块菌又称松露,为珍稀野生药食兼用的大型真菌,具有极高的营养保健价值。密码子使用偏性分析可为块菌的遗传进化与资源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基于黑孢块菌(Tuber melanosporum)、白块菌(T.magnatum)和波氏块菌(T.borchii)的基因组数据,利用CodonW 1.4.2、Mega X软件和EMBOSS在线网站,系统分析3种块菌基因组密码子使用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3种块菌基因组密码子使用模式高度相似,密码子第3位偏好鸟嘌呤或胞嘧啶(G/C),有效密码子数值较高,其中,黑孢块菌与波氏块菌密码子使用性相似度最高,白块菌鸟嘌呤或胞嘧啶碱基相关参数均较高。3种块菌最优密码子中G/C结尾的分别占81.8%、78.9%和61.9%,三者共有的高频密码子24个,共有的最优密码子14个,均偏好鸟嘌呤或胞嘧啶或胸腺嘧啶结尾的密码子,但总体偏好性不强。奇偶偏性、ENC-GC3s关联、中性绘图和对应性分析显示,3种块菌密码子使用偏性形成受选择压力等多种因素影响,其中黑孢块菌主要受翻译选择压力影响,白块菌主要受翻译选择外的其他因素影响,波氏块菌受选择压力影响相对较弱。研究表明,3种块菌基因组密码子使用模式相似,偏性较弱,表达潜力较低,受多种因素影响,研究结果可为块菌的物种演化研究和遗传育种提供理论基础。
    • 刘虹; 李素玲; 李婷; 郭尚
    • 摘要: [目的]块菌属Tuber是北温带广布的地下真菌类群,该属绝大多数物种呈现洲际间高度特有化的地理分布格局。为阐明本在中国华北地区河北省雾灵山和山西省吕梁山天然针叶林中发现的最早报告于北美洲的安妮块菌Tu⁃ber anniae在全球范围的物种确认和地理分布特点。[方法]选取NCBI数据库中所有与安妮块菌相关的ITS⁃nrDNA片段与中国的安妮块菌ITS⁃nrDNA片段联合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结果表明,欧洲北部分布的安妮块菌复合种与美国西北部以及中国北部的安妮块菌属于同一个物种,是块菌属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唯一有DNA分子分析确认的间断分布于北美洲、欧洲和亚洲高纬度或高山地区的现存物种,现有记录最北部为北纬61°35′,位于芬兰,而最南端为北纬37°50′,位于中国山西省吕梁山脉中部的关帝山,具有典型的泛北极分布特征。基于共生树木根尖的ITS片段全球样本数据分析显示安妮块菌在北半球可与从温带到寒温带地区的多种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共生形成外生菌根,在中国其寄主至少包括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和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两种中国本土特有树木。[结论]安妮块菌在中国本土树种形成的天然森林的发现,为进一步研究块菌属这一在物种层面高度洲际间特有化的地下真菌类群在全球范围内的生物地理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 任新军; 刘培贵; 张学忠; 彭珍华; 曾明梅
    • 摘要: 为探究中华夏块菌、假喜马拉雅块菌和攀枝花白块菌的营养价值,采用国家标准方法检测水分、蛋白质、脂肪、粗纤维、灰分、氨基酸、维生素、矿质元素、稀土元素及重金属.结果表明:3种块菌干物质中粗纤维占41.8%~52.8%,蛋白质分别是29.8%、27.8%和31.4%,脂肪在2.16%~2.80%之间,必需氨基酸2.58 g/100g~3.86g/100g,呈味氨基酸3.33 g/100g~4.78 g/100g,分别占各自氨基酸总量的33.5%、40.4%和40.2%,远高于必需氨基酸含量.3种块菌都含有丰富的精氨酸、胱氨酸和酪氨酸以及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攀枝花白块菌中钾、钠、钙、镁、锌、铜、锰、锶含量较高,中华夏块菌中硒含量较高,3种块菌稀土元素适量、重金属和农药残留较低.证实3种块菌是富含呈味氨基酸和精氨酸的优质调味食品.
    • 李杨; 郭顺星; 陈娟
    • 摘要: 块菌属Tuber是一类珍贵的地下生外生菌根食药用真菌,能与多种高等树木的根系形成互利共生关系,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生态价值.一些种类因其地下生的子囊果具有独特的香味被认为是美食界的奢侈品而享誉全球.作为国际著名贸易真菌种类,块菌的研究在最近的二三十年里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本文重点从块菌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2个方面对近10年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重点总结了挥发性化合物以及多糖的研究进展,并对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进行了讨论和展望.
    • 于泖(文/图); 邹鹏(文/图)
    • 摘要: 块菌(松露)生长在地下,依靠猪、鼠、兔等哺乳动物进行传播繁殖,是一种著名的菌根型野生食用菌。经过近20年的研究探索,云南块菌已逐步实现人工驯化栽培,科研价值和开发潜力逐步显现。
    • 张文泉; 罗国涛; 闫伟
    • 摘要: [目的]块菌是一类经济价值极高的食用菌,通过研究贵州雷公山地区2种块菌属外生菌根的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特征,确定其分类学地位,丰富我国块菌资源.[方法]以采自贵州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2种块菌属外生菌根为实验材料,分别运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物种鉴定.外生菌根形态类型的研究从形态学、解剖学两方面展开,对2种外生菌根的形态进行详细描述,依据菌根图鉴,对2种类型的外生菌根从菌根颜色、菌根的外部形态、菌根的菌套表面结构及菌根的内部解剖结构等特征进行归纳总结.采用CTAB法对2个块菌属的外生菌根类型进行提取基因组DNA,采用引物ITS1F、ITS4,对所提取的DNA进行PCR,在此基础上针对rDNA的ITS区段的碱基序列进行测定,所测序列与GenBank数据库中所提交的序列信息予以比对,采用Mega7.0软件,对所测序列与比对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分析其进化关系并确定2种块菌属外生菌根的进化地位.[结果]从形态和解剖结构特征来看,这2种类型的外生菌根都具有块菌属外生菌根的形态特征.2种类型的外生菌根的颜色均比较浅,为黄色和褐色,分支较少,外层菌套为拟薄壁组织,菌丝稀少,均无根状菌索,无囊状体,无菌核.分子生物学进化分析表明,T1、T2两菌株与印度块菌Tuber indicum聚为一支,T1与印度块菌支持率较高,为96%,但T2与印度块菌的支持率相对较低,仅为60%.[结论]T1为印度块菌属外生菌根,T2为块菌属的一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