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土地发展权

土地发展权

土地发展权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477篇,主要集中在农业经济、法律、建筑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38篇、会议论文39篇、专利文献18049篇;相关期刊258种,包括学术研究、经济技术协作信息、上海土地等; 相关会议35种,包括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2014年中国土地科学论坛——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与农牧区土地流转、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等;土地发展权的相关文献由634位作者贡献,包括刘明明、刘国臻、张占录等。

土地发展权—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38 占比:2.36%

会议论文>

论文:39 占比:0.21%

专利文献>

论文:18049 占比:97.43%

总计:18526篇

土地发展权—发文趋势图

土地发展权

-研究学者

  • 刘明明
  • 刘国臻
  • 张占录
  • 张良悦
  • 康纪田
  • 臧俊梅
  • 吕云涛
  • 张安录
  • 张鑫
  • 林坚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姚树荣; 景丽娟; 吕含笑
    • 摘要: 研究目的:从乡村异质性出发,探讨与不同类型乡村相适应的宅基地发展权配置策略,以期为我国乡村振兴与宅基地制度改革提供新的启发。研究方法:规范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研究结果:基于“区位—资源—组织”三维组合将我国乡村划分为近郊优势团结型、近郊优势分散型、近郊平庸团结型、近郊平庸分散型、远郊优势团结型、远郊优势分散型、远郊平庸团结型、远郊平庸分散型8种类型,不同类型乡村分别匹配拓展型、转移型、保留型或者多类型组合的宅基地发展权配置方式。研究结论:我国乡村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和村集体组织能力存在很大差异,这种异质性决定了宅基地发展权配置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宅基地发展权配置没有普适性的“最优”模式,更好发挥宅基地发展权配置对乡村振兴的引擎作用,需要基于乡村异质性采取分类配置策略而非“一刀切”。
    • 王晓莉; 卢艳霞
    • 摘要: 农产品主产区是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稳定重要农产品供给的关键区域,在空间用途管控方面会十分严格。基于公平和效率,文章从土地发展权的角度,分析农产品主产区因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和空间用途管控等造成的区域发展受损情况,综合现有各类农业农村综合补贴和补偿,提出弥补农产品主产区发展损失的补偿方案和实施路径;参考国家对重点生态功能区进行转移支付的做法,提出建立农产品主产区一般性转移支付的实施建议。
    • 袁奇峰; 陈嘉悦; 赵杨; 邱理榕; 项振海
    • 摘要: 珠江三角洲是我国“自下而上”城市化的典型,改革开放之初大量的农地转用支撑了广大都市区乡村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起初由于区位原因,不同村庄农地转用的规模差异很大,但是区位普遍改善后,国家农地转用政策却日益收紧,经营性建设用地规模的差异导致村庄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日益扩大。在国家国土空间规划管理体制改革的当下,“三区三线”落地将进一步固化和强化这种差距。非农化村庄通过存量建设用地的“三旧”改造,可以更进一步获得土地资本化红利,而农业村庄却不得不担负起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的责任。论文以南海区里水镇为例,揭示都市区村庄“村—村”差异的困局,从土地发展权均衡的角度探讨平衡镇域经济发展与永久基本农田保护责任的可能性,提出通过构建城乡利益共同体和镇域发展共同体来实现镇域内部城市更新与乡村发展的有机联动,推动镇域城乡高质量发展。
    • 袁奇峰; 李刚; 薛燕府
    • 摘要: 经过经济快速增长阶段,中国的快速城市化地区具有显著的发展成就,但也遗留了以空间低效蔓延、功能混杂破碎等为代表的大量空间问题,其根源在于同步演化的土地发展权及其产生的空间效应。对此,选取自上而下的园区工业化与自下而上的农村工业化两条主线并行的佛山市南海区狮山镇,探讨土地发展权的演化过程及其带来的空间效应。结果表明: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地方政府通过土地制度变迁,逐渐构筑与完善了国有与集体土地发展权在地方政府、集体经济组织、用地企业等权利主体中的配置格局,从而推动了农村工业化与园区工业化,进而实现了快速城市化地区的空间演化。在存量时代,地方政府又通过构建“三旧”改造等制度安排,引发了新一轮土地发展权的演化,但也由于农民手中的土地发展权已经由资源转变为资产,造成“三旧”改造统筹尺度下沉等一系列问题。以土地发展权为核心的制度优化将是突破“三旧”改造困局的关键。
    • 张方建
    • 摘要: 近年来,城市扩张导致对土地的需求越来越大,大量城郊和农村土地被征收、征用。由于现行征地补偿制度将农民土地增值收益排除在外,政府“低收高卖”现象普遍,农民权益没有得到切实维护。农用地增值收益分配不公的本质在于农用地发展权的归属不合理、不明晰。根据土地发展权的基本概念,土地发展权在三个阶段存在三种不同形态。受英美土地发展权归属模式中的权利分割性与国家参与性等特点的启发,本文对现有归属学说进行梳理与分析,认为土地发展权归国家、集体和农民个体三者共有较为妥当。
    • 田莉; 夏菁
    • 摘要: 土地发展权对区域均衡发展与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而空间规划是配置土地发展权的重要工具。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超大治理规模约束条件与上下分治的治理模式下,通过空间规划体系界定的体制场域和社会场域的土地发展权构建逻辑。其次,分析了国家多元能力建构中的空间规划与土地发展权演进,并就当前国土空间规划实践中土地发展权配置流转面临的实践挑战展开论述。最后,本文提出了国家治理视角下的空间规划与土地发展权改革思路,分别是面向高效治理的央地职能分工与地方土地发展权的适度灵活性,土地发展权的均衡化配置与市场化流转机制。
    • 岳瑞
    • 摘要: 留用地制度作为一种地方政府探索实践的征地补偿补充措施,过去在推进征地工作和城镇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留用地制度逐渐暴露出一些缺陷,不仅未能有效发挥留用地社会保障功能,甚至还衍生出一系列问题阻碍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以往相关文献对留用地多为“回应问题”型的对策研究,缺乏对留用地本质及问题根源的探索。基于此,文章系统分析了我国留用地制度的演进历程、特征及执行困境,并引入土地发展权的概念对留用地本质、问题发生机理进行分析,并从保障和提升开发权益、打造可持续发展模式两方面出发,提出我国留用地制度的优化方向。
    • 李玲玲; 贺彦菘
    • 摘要: 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背景下,推进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是大势所趋。在城乡融合发展中,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必要限制与合理扩张是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发展的关键,土地增值收益公平补偿和合理共享是土地发展权分析视角的核心要义。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制度的构建需体现以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生态功能、以土地利益分配正义为核心的社会功能以及以土地财产属性彰显为核心的经济功能内涵。同时,应妥善应对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着的生态风险和社会风险。在推进农村宅基地盘活利用中,须在把握差异性的基础上适度突破限制,构建合理的宅基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以达成分配正义,完善宅基地退出补偿机制以提高农民满意度,更应注重政府干预的合理边界以减轻政策风险,从而保障农民合法的土地权益。
    • 宋敏; 易路平; 张安录
    • 摘要: 在统筹推进国土空间规划及用途管制的背景下,揭示土地发展权受限的数量及其价值,对于完善中国空间治理体系、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尤其是区域差异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文章以湖北省为"生态资源优势区"代表性省份,首先运用柯布-道格拉斯(C-D)生产函数模型测算各生产要素在农业与非农业部门中对经济增长的弹性以及土地资源在两部门的边际收益,揭示土地发展权受限的客观现实和成因;然后基于缩小湖北省与"经济发展优势区"经济发展差距的不同情景,测度2009—2018年湖北因处于生态资源优势区而使土地发展权受限的数量与价值。结果显示:(1)土地要素投入对湖北省经济增长具有重要影响。2009—2018年,湖北省非农部门经济增长仍依赖土地要素投入,且土地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难以被其他生产要素替代。(2)高额的机会成本是土地资源由农业部门向非农部门转移的重要潜在驱动力。2009—2018年,湖北省非农部门的土地边际收益是农业部门的17.03~44.14倍,且呈逐年递增趋势,规划管制的存在导致了土地发展权受限。(3)规划管制背景下,对受限的土地发展权进行补偿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在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缩小10%~100%的不同情景下,2009—2018年湖北省土地发展权受限数量处于0.53×104~5.35×104hm2之间,对应的价值量占同时期"经济发展优势区"总GDP的比重较低,为0.02%~0.19%。基于此,应开展土地发展权受限补偿的制度建设,从土地发展权产权确认和利益分配机制改革两方面量化和落实土地发展权,并以对土地发展权的底线补偿情景为起点逐步提高土地发展权补偿水平,直至实现完全补偿。
    • 吴军; 孟谦
    • 摘要: 借助土地发展权的理论视角,揭示纽约区划对公共空间的管控逻辑、手段,为国内公共空间规划管控提供借鉴。通过搜集纽约区划决议中关于高线公园规划管控的文件,梳理公共空间的管控逻辑、管控要求及手段。发现区划决议从土地发展权分配、土地发展权转移、土地发展权奖励三方面实现了公共空间的规划管控。结合国内目前的土地产权制度与规划改革、控规对公共空间管控方式与实施管理,从土地使用权益赋权、公共空间管控要求、发展权修正补偿手段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