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和合学

和合学

和合学的相关文献在1996年到2021年内共计95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哲学、文化理论、哲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3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14288篇;相关期刊71种,包括现代哲学、中国哲学史、社会科学家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国际儒学论坛·2009、纪念孔子诞生255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和合学的相关文献由68位作者贡献,包括张立文、张永路、王颢等。

和合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3 占比:0.65%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4288 占比:99.34%

总计:14383篇

和合学—发文趋势图

和合学

-研究学者

  • 张立文
  • 张永路
  • 王颢
  • 姜德刚
  • 张宝山
  • 彭永捷
  • 杜运辉
  • 蔡方鹿
  • 谢东璋
  • 陈海红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高晓锋
    • 摘要: 在当前中国哲学的理论创构中,张立文先生的和合学在本体论方面有着独到的建树."和合生生道体"作为和合学本体论被思议,是对中国哲学固有的"和合""生生""道体"诸哲学范畴意蕴的继承和创新发展,也是对"于道最为高"的"道何以为体"问题的当代解答,实现了传统哲学本体论从实体向虚体、独体向偶体、静体向流体、统体向具体的转向,具有重大的哲学范式转换的意义.
    • 张广君; 曾瑶
    • 摘要: 基于生成教育理论"历史意识"的方法论展开历史分析,教师伦理形态表现出从自然"诗性"和政治"德性"向"技术理性"继而向"交往理性"演进的伦理特征."交往理性"的教师伦理所表现出的局限性,尤其是"互联网+"教学条件下的教师"身份认同危机""主体性消弭""信息化焦虑"等诸多伦理困境,呼唤着以"生命化"的教师伦理追求、"关系优先"的伦理规范理解和"真实主体性"的师生伦理原则等为特征的新时代教师伦理精神.教师"和合"伦理就是立足于本真的教学生活,追求融洽、和谐、和美的教学关系和人的整体生成的伦理,具有共生性、非同一性和圆融互通性等内在属性,反映着中华文化"贵和"的传统基因并融合时代精神的新的"和合"伦理,对于理解教师职业与角色、转变教学思维方式、创新师生伦理关系等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 张立健
    • 摘要: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的精神价值世界,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度越了一次又一次的技术革命,人类文明以史前未有的频度发展.和合学,或者说和合文化是人类思想结晶的一个核心交集,也是人类文明成果的一个视域交点,蕴含在世界各文明思想观念之中.21世纪是人类历史的大转折、大变革、大发展时期,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将扎根中华传统和合文化,引导我们立足全球、放眼世界,以全人类的视野来建构新的世界文明.本文从和合共生、和衷共济、和合兼爱、协和万邦四个角度出发,解构人类命运共同体.
    • 朴恩慧; 胡宝元; 王楠
    • 摘要: 根据社会学和心理学观点,法治认同不仅是形成法治信仰桥梁的社会认同,还属于一种群体性的社会心态."关系本位"作为法治认同的文化基础重在调节个人与群体,以及本群体与他群体之间的关系.和合学则是一种基于自然、社会、人际、人自身心灵及不同文明中存在的冲突与融合,以和合义理为依归,给予人们以新思路.在实现法治认同过程中应以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内涵.因此,本文以和合文化为积淀探寻了公众对法治认同的理论逻辑与方法.
    • 张立文
    • 摘要: 中国哲学史从谢无量、胡适出版的《中国哲学史》与《中国哲学史大纲》以来,已经百年.百年来经历照着讲、接着讲、对着讲和自己讲、讲自己.从20世纪初到30年代初,是“在中国的哲学史”,不能不依傍西洋人的哲学史,即就中国历史上的各种学问中,可与西洋哲学名之者选出而叙述之.但他们有开中国哲学与哲学史风气之先的贡献.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和知识分子怀抱“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悲愿,以接着宋明理学中的朱熹理体学和王阳明心体学讲,批判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背叛其先贤朱子学家和阳明学家的根本精神和伦理道德规范,向日本军国主义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侵略投出了犀利的一枪.从40年代到“文革”,在学苏联的过程中,将中国哲学套上了唯心与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二元对立的帽子,并陷入“儒法论争”的泥潭,而不能自拔.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哲学迎来了自己讲、讲自己的春天,中国的哲学才能自己讲自己中国哲学的故事,讲自己中国的哲学在世界哲学之林中独特的地位、作用和贡献,讲自己对人类共同面临的人与自然生态、社会人文、人际道德、心灵精神、文明价值之间的冲突与危机,构建和生、和处、和立、和达、和爱化解之道的和合学理论思维学说,为和平、合作、发展、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基.
    • 张立文
    • 摘要: 中和为天下的大本达道,把人们喜怒哀乐的情绪提升到最高本体的境界.人生在世,随时随刻被情绪、情感游戏着,而不能摆脱.人们通过将复杂的情绪反应植入“性爱机器人”的操作系统而制造一种“真实的”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如此,把机器这个物化为人.物化人,人化物.假如人工智能模拟神经网络系统通过深度学习,智能机器人的思考大步提升,有可能使其有情绪、有情感.所谓情绪是指以主体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形式,是个体与各种各类环境、意义、事情之间关系的观照,是多成分、多维量、多种类、多水平的心理与生理、本能与习得、自然与社会因素的融突和合.中和是指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允执厥中的中正、得当、恰当、合格、内里、中央等,和为和平、和顺、和睦、和谐、和合等.它是天地间万事万物的形式与状态、本质与现象、寂然不动与感而遂通关系的总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和是自然、社会、人生最高、最普遍的原则、价值和道德.用和合学的理论思维以观情绪中和,人机的情绪思维与中和思维可以互相圆融,而能达到至善境界,并能化解人研制的类人机器人情绪、情感方面的各种危机,以人类卓越的智慧使类人机器人的情绪处于中和境域.为此,需要从喜怒哀乐、中和位育,人机共情、和协同创,人机一体、真情一家,人情机情、和敬和爱等方面进行规范.
    • 何晓1; 张立文123
    • 摘要: 张立文先生简介:1935年生,浙江温州人。1984年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特批为教授。现为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孔子研究院院长、国学研究院院长,哲学院博士生导师。曾任和合文化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周易学会副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国际退溪学会、国际易学联合会等学会的顾问、理事。
    • 余潇枫; 章雅荻
    • 摘要: “和合”是一个较好地反映中国“整体论”“共存论”“和合论”与“王道论”思想的重要理论范畴,中国学者对“和合”这一范畴情有独钟也多有阐释。20世纪末叶,张立文在“古今之变”“中西之争”“象理之辩”三个维度上建构了“和合学”,认为“和合”既是中国人文精神的最贴切表达,又是中华民族活生生灵魂的最具体呈现。他强调如何用“和合”的王道化解霸道是时代对中国的最大考验。
    • 马晓苗; 何金念
    • 摘要: 1引言“和谐”是中国文化情境下的一种理想状态,“和实生物”“阴阳和合”“和为贵”等哲学思想自古以来存在于我国传统道法儒等各家各派之中,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直至今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构建和.谐社会”等主张仍是我们不懈的追求。不仅如此,随着构建中国本土管理理论的呼声日益高涨,围绕“和谐”这一核心概念,我国学者还相继提出了“和合学”“和谐管理”“和合管理”等一系列管理思想,在深度挖掘我国传统思想中蕴含的丰富内涵的同时,也为我国企业管理实践提供了符合中国情境的指导。
    • 陈海红
    • 摘要: "中国向何处去?"这既是一个实践追问,也是一个需要在理论上进行追问的问题。实践的追问,必须诉诸现实的行动;而理论的追问,则需要做思想的审视。对"中国"的思想审视,其实就是对"何处去"的追问。思想审视也可以有多个维度,意识形态的、世俗习惯的,而最重要的莫过于学术的审视。学术的审视较前者更客观,较后者更深刻,客观的、深刻的审视正是思想审视追求的最佳目标。这是其一。另一方面,在我们的传统中,"中国"自古就是一个意涵丰富的概念,包含着我们这个民族独特的精神追求,左右着我们这个民族独特的历史进程,形成了我们这个民族独特的身份认同("自我的"与"他者的")。"中国"既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一个文化概念,还是一个历史概念,这意味着"中国"的内涵既是静止的、固化的,也是动态的、相对的,审视"中国"的学术维度自然需要将地理的、文化的与历史的维度统一起来,以求对"中国"做更加全面的、鲜活的审视。学术审视自然也有许多维度,学术思想总要通过沉淀了学术内容的学术概念来演绎理论、表述观念与递延新知。儒学、国学、和合学是对"中国"进行审视的三个极其有意义的学术概念,它们形成于基于特定地理、文化与历史内涵的"客观中国"背景之下,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这一"客观中国"的丰富内涵,形成了"中国学术";与此同时,儒学、国学、和合学又通过赋予、充实更多附有自己学术特色的内涵于"客观中国"之中,从而形成了"学术中国"。正如和合学永远在途中,"中国"也永远在途中。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