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人性关怀

人性关怀

人性关怀的相关文献在1996年到2022年内共计835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教育、建筑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25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736篇;相关期刊627种,包括法制与社会、文教资料、大众文艺(科学教育研究)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道德与幸福”学术研讨会、国际儒学论坛·2009、医学发展中护理新理论、新技术研讨会--全国护理风险、护理成本管理暨临床护理新进展学术研讨会等;人性关怀的相关文献由847位作者贡献,包括张承安、胡娟娟、阿计等。

人性关怀—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25 占比:52.51%

会议论文>

论文:10 占比:0.64%

专利文献>

论文:736 占比:46.85%

总计:1571篇

人性关怀—发文趋势图

人性关怀

-研究学者

  • 张承安
  • 胡娟娟
  • 阿计
  • 高兴莲
  • 刘剑华
  • 吴荷玉
  • 方守金
  • 朱焱
  • 杨英
  • 毛磊焱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康鹏宇
    • 摘要: 老舍的短篇小说《兔》,主要讲述了底层艺人小陈在社会中挣扎浮沉的故事。这个故事虽然篇幅不长,但它的特殊性在于老舍隐晦地从同性恋的角度出发,书写了主人公小陈传奇的一生以及其处于双重边缘的困境,在人物塑造和思想意蕴上都十分成功。小说从外部因素和自我认同两个方面,对小陈进行身份建构,显示出作者深沉的人性关怀,同时表达对底层艺人、人性弱点以及侠义精神的思考。同时,不可忽视的是,作家的落脚点在于人性关怀,而非同性恋本身。
    • 修蕊
    • 摘要: 2019年度国际曼布克奖的获奖作品《天体》,通过精心编织的家庭爱情戏剧,多维探索了女性命运悲剧的深层次原因,揭示了阿曼现代社会转型中两性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体现了作者对个体生命的关怀;小说在主题层面对宏大叙事的消解和在故事和话语层面上的后现代写作实验,重建了女性话语,回应了阿拉伯文学评论界对女性作家写作的无稽指摘;现实主义的主题和后现代叙事策略的巧妙结合,正是该作品的深层价值所在。
    • 李艳敏; 陈江敬
    • 摘要: 手机是“娱乐至死”的后现代社会里不可或缺的工具。人类发明了手机,又被手机所异化,沦为手机的“奴隶”。美国电影《飞行模式》汉译为《飞行模式》,堪称“美版《手机》”。这两部电影都以手机为主线索展开叙事:《手机》专注于人到中年的中产阶层内在的自我沦丧。《飞行模式》展示了年轻一代因手机依赖症而造成的种种不健康生活状态,抨击了资本社会中物质追求对精神生活的挤压现象。《飞行模式》和《手机》关怀庸常生活中的人性之真,反思扭曲的伦理道德和亲情关系,体现了古朴的田园诗意在唤醒人类良知方面的积极作用。
    • 陈春花
    • 摘要: 今年是很困难的一年,当然它也可能是未来十年里最好的一年。每一年的选择会越来越困难,面对的变化也会越来越具有挑战。企业的成长面临全新挑战之际,必须讨论:企业的核心价值是什么?如何实现具有深度人性关怀的盈利?先哲告诫我们利要取之有道,转换为现代的理解就是:所有利益的来源应该是人性的回归--深度的人性关怀。具体表现在企业经营实务中,就是把实现社会期望价值转化为企业核心价值,还体现在企业所有成员的成长性上。
    • 摘要: 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的持续汇聚,使人类进入了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标志的智造时代。各个国家在从“制造”到“智造”的升级转型中,都不约而同地采取了通过设计将科技与艺术相融合的方式,赋予智造更多的人文精神、人性关怀,以及大众普遍关注的设计之美。其实,人类自古对美就有着与生俱来的向往和关注。并且,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这种“关注”也逐渐从最开始的崇拜和向往,转变为力图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实现追求美、探索美和创造美的目的。诚然,这种嬗变既离不开文化思想等精神层面认知的发展,也离不开科学技术等物质工具进步的加持。
    • 陆娇娇; 范小胜
    • 摘要: 基于“在地性”理论视角和框架,以大足石刻宝顶别院精品民宿酒店项目为例,探讨室内设计与社会、自然、文化、人性化的关系。
    • 徐强
    • 摘要: “美的规律”是马克思提出的关于美学的重要命题,电影艺术对于美学规律的寻求与探讨,要在实践的基础上向内探求人性最本质的精神价值。《妈妈的神奇小子》以美学的两个尺度为基准,坚持人性本位的核心立意,回归以人为本的艺术本体,以人物纪实的视角展现了充满温度的人性关怀。本文将从《妈妈的神奇小子》蕴含的多向度艺术内涵出发,以“两个尺度”为参照,重新解构影片蕴含的人文精神内核,鉴赏影片的审美价值、认识价值和社会价值,分析影片弘扬的人性关怀与公平意识。
    • 原子煜
    • 摘要: 万物皆媒和数字科技不断进步的环境,给青年人带来了无限的便利与快捷,在这种现象背后,老年人的数字鸿沟问题却日益凸显。对于老年人来讲,数字媒体时代加速了他们与社会脱轨的步伐,加剧了他们的“社会失语”程度。或许,互联网设备的嫁接可以弥补技术鸿沟,但老年人群体的社会心理仍然面临重重障碍。本文将通过典型案例分析的方法,研究老年人群体数字鸿沟问题形成的原因,从而提出更多可行性意见,帮助老年人更好地拥抱数字媒体时代,享受智能化便利。
    • 陈琦
    • 摘要: 前不久,韩启德先生在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医史为鉴向未来:纪念程之范教授百年诞辰展”开幕式上作了发言。在缅怀程先生的同时,对医学史研究的意义、学科发展规划和医学教育改革等问题都提出了建议,高屋建瓴,深刻透彻。其中提到“医学最核心的本质并不在于治愈病人,而是人类对疾病痛苦的回应,主要在于人性关怀与精神慰藉。”
    • 大江健三郎; 竺家荣
    • 摘要: 人民文学出版社2021年2月版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日本著名作家大江健三郎在晚年开始记录自己坎坷的一生,为了把以往的人生经验和智慧告诉人们,特别是他所认定的"新人",也就是象征着希望和未来的青年们,他陆续写下了《在自己的树下》《康复的家庭》《宽松的纽带》《致新人》这四本随笔作品。他一直期盼着"将来有一天能够把这四本书汇编成一套系列丛书,被中国的孩子以及年轻的父母们所阅读"。这四本书都从他和家庭、孩子的关系切入,探讨亲情中细腻幽微的一面。同时,他也深入反思了诸如核战争、家庭教育等一系列的大问题,体现了他宽广的人性关怀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